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2337122
本书为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也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成果。
本书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将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训任务有机融合在一起,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教改理念。在内容编排上立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相关技术领域及岗位的任职要求,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
本书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材料工程类专业和工业分析专业、本科学校的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企业分析化验岗位技术人员的培训教材以及分析化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第1章 绪论 3
1.1 分析化学的学科定义及社会责任 4
1.1.1 分析化学的学科定义
4
1.1.2 分析化学的社会责任
4
1.2 分析方法分类 5
1.2.1 根据分析的目的与任务分类 5
1.2.2 根据分析对象的化学属性分类 5
1.2.3 根据分析方法所依据的测定原理分类 5
1.2.4 根据分析时所需的试样量或待测组分在试样中的相对含量分类 5
1.2.5 根据生产和分析的需要分类 6
1.3 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6
第2章 定量分析概述 9
2.1 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11
2.1.1 试样的采取与制备
11
2.1.2 样品的分析测定 15
2.1.3 数据的分析处理与结果报告 15
2.2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 16
2.2.1 误差的分类及减免
16
2.2.2 准确度与误差 18
2.2.3 精密度与偏差 19
2.2.4 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21
2.2.5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22
2.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24
2.3.1 有效数字 24
2.3.2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26
2.4 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27
2.4.1 置信度与置信区间
27
2.4.2 可疑值的取舍 29
2.5 定量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31
2.5.1 被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31
2.5.2 测定结果的表示方法
31
2.6 分析质量的控制与保证
32
2.6.1 分析质量保证的内容和目标 32
2.6.2 分析测试的质量评价
34
习题 35
第3章 定量分析操作技术 37
基础知识 39
3.1 化验室基础知识 39
3.1.1 实验室规则 39
3.1.2 良好的实验室风气
39
3.1.3 分析实验用水 41
3.1.4 化学试剂的分类与选用
42
3.1.5 实验室的安全与防护
43
3.2 化学分析实验基础操作
45
3.2.1 化学试剂的取用 45
3.2.2 玻璃仪器的洗涤与干燥
45
3.2.3 加热/升温技术 47
3.3 定量化学分析技术 51
3.3.1 称量技术 51
3.3.2 滴定分析操作技术
53
3.3.3 重量分析操作技术
61
实验实训 67
实验1 玻璃仪器的认领、洗涤和干燥 67
实验2 分析天平称量练习 68
实验3 滴定分析技术操作练习 69
实验4 滴定分析仪器的校准 71
附:实际报告示例 73
习题 74
第二部分 化学分析方法及应用
第4章 酸碱滴定法 77
基础知识 79
4.1 滴定分析概述 79
4.1.1 滴定分析过程与特点
79
4.1.2 滴定分析方法的分类
79
4.1.3 滴定反应的条件与滴定方式 80
4.1.4 滴定分析中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81
4.1.5 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83
4.1.6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85
4.2 酸碱平衡 88
4.2.1 酸碱质子理论 88
4.2.2 酸碱解离平衡 89
4.2.3 溶液pH值的计算 91
4.2.4 缓冲溶液 92
4.2.5 酸碱指示剂 94
4.3 酸碱滴定原理 96
4.3.1 酸碱滴定曲线 97
4.3.2 酸碱滴定的可行性判据
101
4.4 非水溶剂中的酸碱滴定 103
4.4.1 非水滴定法原理
103
4.4.2 非水溶剂 104
4.4.3 非水溶液酸碱滴定条件的选择 106
4.5 酸碱滴定法中的标准滴定溶液 106
4.5.1 HCl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106
4.5.2 NaOH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107
实验实训 108
实验5 纯碱总碱度的测定 108
实验6 食醋总酸度的测定 109
实验7 混合碱含量的测定 110
实验8 硅酸盐材料中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 112
习题 114
第5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17
基础知识 119
5.1 氧化还原平衡 119
5.1.1 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极电位 119
5.1.2 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20
5.1.3 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因素 121
5.2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123
5.2.1 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123
5.2.2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23
5.2.3 氧化还原滴定终点的确定 126
5.3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128
5.3.1 高锰酸钾法 128
5.3.2 重铬酸钾法 129
5.3.3 碘量法 129
5.3.4 其他方法 131
5.4 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标准滴定溶液 132
5.4.1 KMnO4标准滴定溶液 132
5.4.2 K2Cr2O7标准滴定溶液 133
5.4.3 I2标准滴定溶液和Na2S2O3标准滴定溶液 134
实验实训 136
实验9 双氧水含量的测定 136
实验10 铁矿石中铁含量的测定 137
实验11 胆矾中铜含量的测定 138
实验12 天然水中溶解氧的测定 140
习题 141
第6章 配位滴定法 143
基础知识 145
6.1 引言 145
6.1.1 配位反应的普遍性
145
6.1.2 乙二胺四乙酸的分析特性 146
6.2 配位平衡 147
6.2.1 配合物的绝对稳定常数
147
6.2.2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147
6.2.3 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150
6.3 配位滴定原理 151
6.3.1 滴定条件 151
6.3.2 配位滴定曲线 154
6.3.3 金属指示剂 155
6.3.4 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156
6.4 配位滴定法中的标准滴定溶液 160
6.4.1 EDTA标准滴定溶液的制备 160
6.4.2 EDTA标准滴定溶液的标定 160
实验实训 161
实验13 水硬度的测定 161
实验14 复方氢氧化铝片(胃舒平)中Al和Mg含量的测定 162
实验15 Bi3 、Pb2 含量的测定 164
习题 165
第7章 沉淀滴定法 169
基础知识 171
7.1 莫尔法 171
7.1.1 方法原理 171
7.1.2 滴定条件 172
7.1.3 方法应用 172
7.2 佛尔哈德法 173
7.2.1 方法原理 173
7.2.2 滴定条件 173
7.2.3 方法应用 174
7.3 法扬司法 175
7.3.1 方法原理 175
7.3.2 滴定条件 175
7.4 沉淀滴定法中的标准滴定溶液 176
7.4.1 AgNO3标准滴定溶液 176
7.4.2 NH4SCN标准滴定溶液 177
实验实训 177
实验16 水(或盐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177
习题 179
第8章 重量分析法 181
基础知识 183
8.1 挥发重量法 183
8.1.1 物料水分的测定
183
8.1.2 物料挥发分的测定
184
8.1.3 物料灰分的测定
184
8.2 沉淀重量法 184
8.2.1 沉淀重量法的操作过程
184
8.2.2 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
185
8.2.3 沉淀剂的选择 186
8.2.4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86
8.2.5 沉淀的类型与形成
190
8.2.6 沉淀的纯度 191
8.2.7 沉淀条件的选择
194
8.3 重量分析法中的计算
196
8.3.1 试样称取量的估算
196
8.3.2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196
实验实训 198
实验17 胆矾中结晶水含量的测定 198
实验18 煤中灰分的测定 199
实验19 水泥中三氧化硫含量的测定 201
实验20 硫酸镍中镍含量的测定 202
习题 203
第三部分 仪器分析基础
第9章 光谱分析法 207
基础知识 209
9.1 光谱分析法基础 209
9.1.1 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210
9.1.2 光谱分析法分类
211
9.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12
9.2.1 基本原理 212
9.2.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16
9.2.3 分析条件的选择
218
9.2.4 定量分析方法 222
9.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25
9.3.1 方法原理 225
9.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28
9.3.3 定量分析方法 233
9.3.4 工作条件的选择
236
9.3.5 干扰及抑制 237
9.4 原子发射光谱法 238
9.4.1 方法原理 239
9.4.2 火焰光度分析法
240
实验实训 243
实验21 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石灰石中的微量氧化铁 243
实验22 分光光度法测定钢铁中的二氧化硅 245
实验23 人发中锌含量的测定 248
实验24 硅酸盐物料中氧化钾、氧化钠含量的测定 249
习题 251
第10章 电位分析法 253
基础知识 255
10.1 电位分析法概述 255
10.1.1 电位分析法中所用的电极与分类 255
10.1.2 离子选择性电极 257
10.2 电位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259
10.2.1 定量分析依据
259
10.2.2 直接电位法 260
实验实训 261
实验25 水样pH值的测定 261
实验26 水中氟离子含量的测定 263
习题 265
第11章 气相色谱法 267
基础知识 269
11.1 引言 269
11.2 色谱图与色谱常用术语
270
11.2.1 色谱流出曲线——色谱图 270
11.2.2 色谱图中的基本术语与参数 271
11.2.3 分配平衡 272
11.3 色谱分析基础理论
273
11.3.1 塔板理论 274
11.3.2 速率理论——范第姆特方程 275
11.3.3 色谱分离效能的衡量
277
11.4 气相色谱分析方法
278
11.4.1 定性分析方法
278
11.4.2 定量分析方法
279
11.4.3 定量分析误差的来源
283
11.5 气相色谱仪 283
11.5.1 气路系统 284
11.5.2 进样系统 285
11.5.3 分离系统 286
11.5.4 检测系统 287
11.5.5 数据处理系统
289
11.5.6 温度控制系统
289
11.6 气相色谱固定相 289
11.6.1 气固色谱的固定相
289
11.6.2 气液色谱的固定相
289
11.6.3 聚合物固定相
290
11.7 色谱分析操作条件的选择
290
实验实训 291
实验27 气相色谱仪的气路连接、安装和检漏 291
实验28 工业乙酸酯含量的测定 293
习题 295
第12章 综合实训 297
基础知识 299
实验实训 300
实验29 水泥熟料中常量组分的全分析 300
实验30 水质分析 306
附录 311
附录1 定量分析中常用物理量的单位与符号 312
附录2 常用酸碱试剂的密度和浓度 312
附录3 原子量表 313
附录4 常见化合物的摩尔质量 314
附录5 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 316
附录6 常用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I=0, 298.15K) 317
附录7 标准电极电位(291.15~298.15K) 319
附录8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I=0, 291.15~298.15K)
321
参考文献 322
前言
本书第一版于2011年出版。作为高职高专分析化学课程教材,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各院校的欢迎。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技术也在与时俱进地快速发展着。与此同时,分析化学在其学科内涵的发展、分析方法与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等方面也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分析化学课程及教材的建设与改革提出更高和更新的要求。“理实一体、课岗融合”已然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核心要义。所以,有必要对《分析化学综合教程》(第一版)进行修订。
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本次的修订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容结构的修订
本次修订首先对原有的内容结构进行了调整:将第一版中原有的“基础知识”和“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两部分,调整为三部分,即“基础知识”“化学分析方法及应用”和“仪器分析基础”。
(2)内容方面的修订
① 实验技术部分:删除了电光分析天平的相关内容;增加了实验室安全相关知识的篇幅;将第一版中关于分析天平、移液管、容量瓶和滴定管的使用等陈述方式,分别修改为称量技术、移液技术、定容技术和滴定技术来加以介绍。
② 理论部分:酸碱滴定法中增加了“非水滴定”一节。将第一版中各滴定方法的标准滴定溶液内容,均在相应的各章中单列为一节。针对重要的知识点均增加了相应的例题,以便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③ 实验实训部分:将第一版中的“实训任务”改为“实验实训”。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每个实验后面均增加了“思考题”部分。改变了第一版中多以建材产品作为分析样品的做法,增加了化工、环境、药品等样品的分析。沉淀滴定法中,删除了“佛尔哈德法测定氯离子含量”的实验内容。综合实训部分,删除了“石灰石”“黏土”样品的全分析部分,保留了“水泥熟料”“水样”的分析内容。
本书第二版由马惠莉(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刘杰(内蒙古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主编,李彦岗(山西职业技术学院)、李俊英(山西省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编。参加本次修订工作的还有姚文平(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王朝霞(山西职业技术学院)、魏雅娟(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杨秋菊(淄博职业学院)等。全书最终由马惠莉统一修改后定稿。
本书的修订稿由石建屏教授(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审稿。石教授在审稿过程中,不吝时间和精力为本书的修订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编者在此致以真挚的谢意和敬意。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有疏漏与不足,敬请各位同行以及广大师生指正。
编 者
2019年3月
第一版前言
本教材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成果。
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项目课程或是任务引领型课程已然成为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因此,本教材在内容编排上紧紧围绕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同时立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以及相关技术领域和岗位的任职要求,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将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训任务有机融合在一起,融“教、学、做”为一体,着力体现“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理实一体、课岗融合”的新型教学教改理念,以突出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本教材在整体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即基础知识和定量分析方法及应用。全书在实训任务的选择上,既考虑了实训内容的教学可操作性,同时注重真实工作情景的再现,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入繁、难繁有度。力求让学生在领到“任务”时对任务内容有真实感,在实训过程中有自信心,在实训结束时有成就感。而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将相关理论知识和分析操作技术的学习围绕任务驱动展开,从而使学生在“学”与“用”、“知识”与“能力”之间形成良性跨越。伴随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完成,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本教材由马惠莉、马振珠(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主编,李彦岗、刘杰副主编。其中第1、2章由马惠莉(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3、7章由王朝霞(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4、5章由魏雅娟(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6、12章由刘杰(内蒙古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8、9章由李彦岗(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编写,第10、11章由杨秋菊(淄博职业学院)编写。全书由马惠莉统稿,由晋卫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魏琴教授(济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国家级教学名师)审稿。两位教授在百忙之中不吝时间对本教材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设性意见,编者在此深表谢意与敬意。
此外,编者还要向本教材的责任编辑表示真诚的谢意,全书从立项到全部书稿的完成均渗透了她的许多心血。在本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还得到了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的大力支持。同时,我们还得到黑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宋南哲高级工程师、太原科技大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高竹青副教授、山西省建筑材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申洪涛高级工程师、山西省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行管部副部长郑晋宜、太原市德龙超细粉科技有限公司化验室主任姚香香工程师、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赵小雨以及编者单位领导和同事的积极协助与支持。
总之,在本书付梓出版之际,编者向所有给予我们热诚关心、鼓励和帮助的人们表示衷心感谢!
本教材中所引用的图表、数据及相关论述的原著均列入书后的参考文献中,在此我们向原作者致以真挚的敬意与谢意。
鉴于编者学识水平的局限,书中难免存有疏漏与不足。在此恳请各位同行、学者和专家以及广大师生赐教、指正,以便我们今后更进一步修订完善,编者不胜感激。
编 者
2011年05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