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10334
章 导论
一 中苏(俄)银行体制比较研究的意义
二 中苏(俄)银行体制变迁的路径:从历史与比较的视角
三 银行体制变革的历史启示
第二章 苏联与新中国成立之初银行体制建立
节 苏联(俄)建国之初银行体制的剧变与调整: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第二节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中国银行体制的建立
第三节 中苏共和国成立之初银行体制的比较研究
第三章 中苏“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建立与调整
节 苏联高度集中银行体制的建立与调整
第二节 中国“大一统”的银行体制的建立与调整(1953~1978)
第三节 中苏“大一统”银行体制比较
第四章 市场化改革的探索与中苏银行体制变革
节 戈尔巴乔夫改革下的银行体制变迁
第二节 中国银行体制变革
第三节 中苏银行体制初步变革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市场化加速推进下中俄银行体制转型
节 俄罗斯“休克疗法”下的银行体制变革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银行体制变革(1992~2000)
第三节 中俄银行体制比较(1992~2000)
第六章 21世纪银行体制变革与发展
节 普京时期银行体制变革
第二节 中国银行体制在21世纪的发展
第三节 中俄银行体制比较分析(2000~2012)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索 引
序 言
古人说:“欲之大道,必先为史。”银行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与难点。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顺利推进银行体制改革,不仅需要回顾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银行体制变革历史,而且有必要从更长的历史跨度、更宽广的视角来总结历史经验。众所周知,中国银行体制改革的起点是计划经济时期“大一统”的银行体制,而这种高度集中的银行体制又受苏联银行体制较深的影响。当年的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何会选择“大一统”的银行体制?该体制对改革开放后银行体制演变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俄罗斯)银行体制演变路径有哪些异同?我们可以从苏联(俄罗斯)银行体制演变历史中获取哪些历史借鉴?这些问题都值得学术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肖翔博士是我的学生,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并试图扩大视野,将中国的变化置于世界历史中去观察和比较。这本著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俄罗斯)银行体制从“大一统”到市场化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通读本书,我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作为后发大国在优先发展重工业阶段,实行“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加强政府对资金的控制具有一定的共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都是后发的社会主义大国,在建立之初都面临着国家安全问题,迫切需要尽快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国防工业。两国在建国之前,商品经济相对落后,银行体系也不发达,而且中国的国民政府和俄国的沙皇政府都对国家银行体系有较强的控制。两国在建立之后,都通过没收旧政府控制的银行,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对银行体系的控制。苏联还因为卫国战争实施“战时共产主义”一度取消了银行。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又恢复了银行,形成了在国家银行主导下多种银行并存的结构。中国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也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主导下的多种银行并存的局面。但是,在政府控制下多种银行并存的体制与赶超型工业化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