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1399576
作者基于“一带一路”所涉区域/国家的生态背景及生态系统变化,重点就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利用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总结,并从生态视角对全球能源合作进行了探讨,对“一带一路”构想实践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机制和路径进行初步解读。
全书共分为一带一路”生态背景的总结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初步解读、“一带一路”区域水土资源基本状况及其生态利用的理念与途径、“一带一路”的国际能源合作和对区域已有的生态系统评估及全球碳循环研究工作进行了简要总结与评述等5部分。
序言
人类一直试图寻找理解自身发展的钥匙,构建全球发展的空间秩序,以此来刻画塑造人类命运的力量之一。过去几千年的人类演化中,世界版图的空间格局实际上一直处于纷繁复杂的变动状态,已濒于从国家和国际体系中滑落的边缘。人类期待着一个崭新的全球发展的空间秩序的出现。
当今时代的所谓空间秩序起源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它以一个由独立国家组成的体系为基础,各国不干涉彼此的内部事务,并通过大致的均势遏制各自的野心。此体系后延伸至维也纳体系、雅尔塔体系。但就几个体系的本质而言,均未脱离几大资本主义强国具有的话语权与控制力的特征。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发达国家能够根据自身对原料或市场的需要来界定世界其他地区的角色,特别是经济角色,而经济角色又往往显著地影响着政治、文化、社会角色。历史学家常常认为,当历史上的大转型发生在欧洲和北美之外的地区时,它们只当作是对欧洲已发生事情的仿效和响应。罗斯福认为美国地位独特,经济上充满活力,是没有地区竞争的国家,既是大西洋国家,也是太平洋国家,可以利用地位优势掌握发言权,决定东西两侧大洋的命运。基辛格也认为美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还是上帝神圣计划的推手和世界秩序的缩影。沃勒斯坦提出了“欧洲世界体系”的观点,意思是其他遥远地区被卷入了一个由欧洲支配的经济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欧洲成为一个“核心”,并且有效地促使世界上其他地区要么接受这个体系中“边缘”或“半边缘”的经济角色,要么完全待在这一体系之外。
21世纪以来,横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本、信息、商品、服务以及人员的流动日益增长,带来了经济活动不断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正在被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复杂系统重新塑造。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投影构成了现实世界中不同范围、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社会经济单元。
就一般意义而言,全球、区域、国家、地方四个层级是目前构成世界范围内人类活动单元的主要空间形式。长期以来国家疆界与经济空间的一致,正在被经济的国际化所撼动,国家控制其疆界范围内经济的能力正在逐渐减退。代之而起的是在全球尺度上经济的复杂性,并由此引发的各种空间尺度上重新建立控制力的尝试,国家的地位正在被重新定义。当然,在塑造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国家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甚至国家有可能成为一个经济单元,从而塑造全球版图的不同部分。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产生的,它是人类社会首次提出的平等互利的全球发展战略。“地球村庄”作为一个空间既具有整体性,又具有单元性,中国作为单元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情景编织者,“一带一路”要讲述的是一个没有中心的故事。
在一部人类历史贯穿于全球空间的塑造变动中,全球空间既包含地理空间,也包含文化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等众多的空间形态。本套书要讲述的即是上述不同空间的全球故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