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869980
祁门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隶属于黄山市,在整个徽语区的*西部。祁门是安庆一带向徽州移民的必经之地,外地人比例很高。周围方言环境复杂,东北黟县、东南休宁和西南婺源都属于徽语区;北部石台则存在宣州片吴语、赣语和江淮官话;西北东至和西部江西浮梁则属赣语区。
祁门方言主要有以县城话为代表的本地徽语,还有凫峰话、民话和军话。民话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安凌镇。以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为主旨,系统梳理祁门民话的历史流变、语法特征及与徽语区语音系统的复杂关系,为其他方言研究提供参照。
本文主要采用描写和比较的分析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整理得出祁门民话的语音系统,判断祁门民话性质。具体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语音、词汇和语法。*,将祁门民话的语音系统与切韵音系进行比较,总结其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中古来源以及特点;将祁门民话的语音系统与周边徽语、吴语、赣语、江淮官话以及军话的语音系统进行比较,并列出祁门民话同音字汇。第二,将祁门民话词汇和周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并列出祁门民话和军话对照词汇。第三,分析祁门民话语法特征,并列出祁门民话语法例句。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 001
第一节 祁门简介 ………………………………………………………… 001
第二节 祁门民话概况 …………………………………………………… 004
第三节 祁门民话研究现状 ……………………………………………… 006
第四节 调查说明 ………………………………………………………… 007
第二章 祁门民话音系 ………………………………………………………… 009
第一节 祁门民话声韵调 ………………………………………………… 009
一 声母 ……………………………………………………………………… 009
二 韵母 ……………………………………………………………………… 009
三 声调 ……………………………………………………………………… 010
第二节 祁门民话单字音表 ……………………………………………… 011
第三节 祁门民话语音特点 ……………………………………………… 025
一 与中古音比较 …………………………………………………………… 025
二 祁门民话语音特点 ……………………………………………………… 041
第四节 文白异读 ………………………………………………………… 044
第三章 祁门民话同音字汇 ………………………………………………………… 046
第四章 祁门民话语音与周边方言的比较 ………………………………………… 066
第一节 祁门民话与周边方言的比较 …………………………………… 066
第二节 祁门民话的性质 ………………………………………………… 070
第五章 祁门民话词语特点 ………………………………………………………… 071
第六章 祁门民话和军话词语对照 ………………………………………………………… 078
第七章 祁门民话语法 ………………………………………………………… 160
第一节 词法 ……………………………………………………………… 160
一 动物性别语素的位置 …………………………………………………… 160
二 动词重叠 ………………………………………………………………… 161
三 词缀 ……………………………………………………………………… 162
四 形容词的生动形式 ……………………………………………………… 163
五 疑问代词 ………………………………………………………………… 163
第二节 句法 ……………………………………………………………… 164
一 处置句 …………………………………………………………………… 164
二 被动句 …………………………………………………………………… 165
三 双宾语句 ………………………………………………………………… 166
四 反复问句 ………………………………………………………………… 166
五 比较句 …………………………………………………………………… 168
六 宾语和补语的顺序 ……………………………………………………… 169
七 动词的后置成分 ………………………………………………………… 169
第八章 祁门民话语法例句 ………………………………………………………… 171
参考文献 ………………………………………………………… 185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祁门简介
祁门县位于安徽省南部,隶属于黄山市,在整个徽语区的最西部。介于北纬29°35′—30°08′与东经117°12′—117°57′之间。东北与黟县接壤,东南与休宁县为邻,西北连石台、东至县,西南紧靠省境,临近江西省。全县面积2257平方公里。
祁门原为歙州黟县和饶州浮梁两县属地,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建县,划黟县赤山镇和浮梁县一部设置祁门县。《新安志》卷四称:“县西南有两巨石夹溪相对,号阊门”,“祁门在县东北一里”,“合祁山、阊门,名之曰祁门”。据《续文献通考》记载:“以其县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乃合名祁门。”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唐,建县后属歙州。
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属徽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徽州为路,属徽州路。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徽州路为兴安府,属兴安府。
明太祖吴元年(1364年)改兴安府为徽州府,属徽州府。
清循旧例。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存县,直属省辖。民国三年(1914年),本县属芜湖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复由省直辖。民国二十年(1931年)施行首席县长制,徽州首席县长驻歙县,兼管祁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8月,本县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撤销皖南行署,本县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6日祁门解放,5月属徽州专区。1956年1月徽州专区撤销,本县改属芜湖专区。1961年4月重设徽州专区,本县复属徽州专区。1971年3月改专区为地区,本县属徽州地区。1988年元月,徽州地区撤销,新置黄山市,隶属黄山市。
截至2016年,祁门县下辖10个镇:新安镇、塔坊镇、金字牌镇、安凌镇、闪里镇、历口镇、平里镇、凫峰镇、小路口镇、祁山镇,8个乡:大坦乡、溶口乡、渚口乡、古溪乡、箬坑乡、柏溪乡、祁红乡、芦溪乡,152个行政村,5个社区。祁门县政府驻地为祁山镇。
祁门县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
祁门县属皖南山区。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中山、低山、丘陵、山间盆地和狭窄的河谷平畈相互交织,呈网状分布。地势北高南低,黄山山脉自东北入境,主脉西至赤岭口。黄山支脉牯牛大岗横亘于本县与石台县之间,主峰牯牛降海拔1728米。中部为低山丘陵,南部最低点倒湖海拔79米,相对高差达1649米。
截至2016年末,祁门县总户数6.0898万户,总人口18.8209万人。总人口中,城镇人口45815人,乡村人口142394人。常住人口15.97万人。人口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有回族、侗族、蒙古族、壮族、满族、彝族、傣族、高山族、水族等。
祁门是安庆一带向徽州移民的必经之地,外地人比例很高。祁门周围方言环境复杂。东北黟县、东南休宁和西南婺源都属于徽语区。北部石台则存在宣州片吴语、赣语和江淮官话。西北东至和西部江西浮梁则属赣语区。
祁门方言主要有以县城话为代表的本地徽语,还有凫峰话、民话和军话。
祁门东南部的凫峰乡所说的凫峰话也属徽语,但跟祁门话明显不同,跟休宁话更接近。民话和军话都在东北部的安凌镇。
祁门民话主要分布于安凌镇。
安凌镇位于祁门县东北部,地处东经117°31′—117°44′,北纬30°00′—30°08′,与黟县、石台县为邻,处在三县交界处,周围四乡毗邻。
东北与黟县接壤,西北临近石台县,南部与大坦、古溪、历口相连,南北长14公里,东西宽20.4公里,面积19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8.77%。城安为镇政府驻地,距县城71公里,有14170人口,下辖16个行政村,103个村民组,素有“祁门粮仓”之称。安凌镇与祁门县的其他部分被黄山支脉——牯牛降阻隔,属丘陵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主要河流属于秋浦河,归入长江水系。
据《石台县志》记载,安凌镇明清两代分属石埭县石埭乡的八都琅田里、九都长乐里。1931年属四区,1936年属三区,1943年属雷凌乡。1949年底属沙区。1952年7月划乡建政,成立城安乡和芦荔乡。1956年4月撤区并乡,合并为安凌乡。1958年成立安凌人民公社(包括雷湖、赤岭二乡),称城安管理区。1959年3月,安凌公社划归祁门县。1961年10月,撤销安凌公社,分建城安、雷湖、赤岭3个公社,该镇属城安公社。1983年7月改社建乡,称城安乡。1992年3月,城安、雷湖、赤岭三乡全并,成立安凌镇。1994年,赤岭、雷湖二乡分立,原城安乡仍以安凌镇命名。2005年1月,雷湖、赤岭、安凌两乡一镇又并为现安凌镇。
安凌镇是不少外地人前往祁门和徽州各地的通道,而且当地也不断有不少安庆等地人迁入。
安凌镇原来隶属石台县,1959年才划归祁门。据1985年统计情况可知,雷湖乡有40个村民小组,6个行政村,分别是:星星、雷湖、王村、菖蒲、五里拐、土峰,土地面积为51平方公里,人口4586人;城安乡,有29个村民小组,5个行政村,分别是:芦里、琅田、赛丰、五星、城安,土地面积58平方公里,人口4487人;赤岭乡有34个村民小组,5个行政村,分别是:联合、赤岭、广大、广联、广乐,土地面积78平方公里,人口4259人。
第二节 祁门民话概况
安凌镇有两种方言,一是本土方言民话,二是官话方言岛军话。民话,是相对“军话”而言的,因为有了“军家、军话”,与之相应地才有了“民家、民话”之说。民话主要分布在安徽祁门县赤岭、城安、雷湖三个乡(今合并为安凌镇),在这三个乡中,除了赤岭的赤岭口、联合,城安的芦里,雷湖的星星等几个行政村之外,其他村都说民话,说民话的约占三个乡总人口的60%,剩下的都说军话。
祁门军话以赤岭方言为代表,它包括赤岭乡的南片和城安乡的芦里、雷湖乡的星星两个行政村的方言在内,构成祁门境内的官话方言岛。
祁门军话主要分布于赤岭、安凌、雷湖三个乡,其中赤岭说军话的人最多。
这三个乡是1959年4月27日从石台县划入的。
赤岭乡赤岭村,包括上曾村、下曾村(150人,祖籍江西吉水,至今已是第24代)、张家村(160人,祖籍湖南湘潭)、倪家村(280人,祖籍南京紫金山)、陈家村(100人,祖籍江西瓦西坝);这些村全说军话。另外以前在赤岭讲军话的曾姓、倪姓人口较多,在当地有“曾家来龙,倪家水口”的说法,表示两家的风水好。过去在这里主要是五个姓氏的居民,即张、倪、陈、曾、黄,但现在黄姓人数很少,而且也不讲军话了。
赤岭乡联合行政村,田家村、许家村说军话,其他村说民话。许家村许姓居民300多人,说军话,祖籍扬州;田家村田姓居民约100人(另,田姓100人左右住祁门县古溪乡葫里园,还有黟县美溪乡山区、石台横渡镇杨柳坞也有田姓居民不足一百人),都说军话,祖籍扬州;田家村的江姓和汪姓居民约30人(他们早在宋代就已在赤岭居住,是当地所谓的“民家”,不过他们现在说的是军话),解放后从祁门金字牌迁来的陈姓、王姓居民约80人,住田家村(主要住河的东边,村中也有少数)现在也讲军话;祖籍扬州的马姓居民过去也讲军话,不过现在大都已经移居别处。田家、许家说的军话与赤岭军话大体一致,只有些许差别。
雷湖乡星星村,在赤岭乡东,梅溪河贯穿全村,河南岸有李家(500余人,祖籍江西清河郡)、裴家(100余人,祖籍浙江)、任家(约100人,含河北任家)、姚家(400人,祖籍不详)、张家五个村民组,张家(只有两三户人家)讲民话,其余四姓说军话;河北岸有孙家(10余人)、相家(200余人)、胡家、任家四个村民组,其中胡家说民话,其余三姓说军话。
安凌乡芦里村,共7个村民组,其中6个说军话,1个说民话(桂家村,150人,主要是桂姓,还有部分黄姓,他们是当地的原住民)。说军话的6个村子是:上张村(180人,祖籍江西婺源板桥,至今已是第23代)、下张村(200人,其中张姓160人,祖籍浙江奉化,至今已是18代,其他姓氏如孙、马、叶等是解放后迁来的)、王家村(130人,祖籍山东)、天琅坞(100人,主要是王姓,祖籍山东)、芦荔桥(150人,原来主要是周姓居民,但现在多是解放后迁来的外来人口,姓氏复杂)、凤凰岭(130人,原来是方姓、汪姓,60年代以后又迁入刘姓、陈姓)。
各地军话大体一致,差别很小。这种差别主要跟军家所居住的地方民家人数量的多少有关,民家人多,军话所受影响就大,民家人少,军话所受影响就小。但军话受民话影响的程度总的来看不大。
以上说军话的居民(约4000人),大都是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来的。他们自称是明朝为剿灭红头军所派军队的后人。因为先人是军人,称自己说的话是“军话”或“兵话”,所以当地人称他们为“军家”;他们则称当地的土著为“民家”,称民家说的话为“民话”。上述三个乡除了说军话的,其他的都说民话,说民话的人口约10000人。
目前,这里的军家和民家还有一些不同,比如同是一亩田,军家的比民家的要大一些,过清明节、中秋节、春节,军家比民家要提前一天。虽然军家和民家早已通婚,但谁是军家,谁是民家,现在彼此还是分得很清楚。据当地传说,很久以前,大历山附近有一个私塾(今地名“学堂矶”),一个教书先生在此教一群小孩儿念书。有一天,一个学生到溪边洗手时,突然有一块红布从天上飘落下来,正好落到他身上,这个学生便将红布扎在头上。上课时,大家都坐在各自的位置上,教师却找不到这个小孩儿。原来是红布使他隐身了。老师觉得这是上天的旨意,于是将红布撕成小条儿,每个学生系上一条,大家都变成了隐身人。老师于是自立为首领,组织学生操练,开始了劫富济贫的生活。因为头缠红布,所以老百姓称他们为“红头军”。
随着红头军势力的扩大,朱元璋感到了威胁,于是派遣一支1000人的军队(总兵姓孙)前来剿灭。今赤岭村有一个叫百家畈的地名,就是以前驻扎军队的地方,据说当时的官军有一百个姓氏。消灭了红头军后,官兵就地“军转民”,开始了平民生活。因为剿匪有功,皇帝为了赏赐将士,下诏给军人们一个晚上的时间,让他们插旗占地,到天亮时止。一个官兵与一民家女子相好,他把这个消息透露给了民家,于是民家组织一些人,偷偷尾随插旗的军人,将他们插下的旗子拔掉,这样,民家的田才没全被军家占完。今赤岭有一块田称为“倒旗坵”,就是当年民家藏匿旗子的地方。
民话和相邻的黟县北部柯村、美溪、宏潭三乡的方言共同构成徽语、宣州片吴语、赣语与江淮官话的过渡带,具有这几大方言的特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