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0757278
《中国文化四季》是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 曾获山东省第三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由著名学者、山东大学教授马新博士担纲,全国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0余名学者参与编写而成。全书以“中国文化四季”为统领,分为16个专题,全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文化四季》立足当代,尊重传统,面向读者,进行了大量的创新性工作,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较大的文化价值。其着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从总体设计,到内容安排,再到文字叙述,都令人耳目一新。它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介绍不同文化内容,又穿插近3000幅与内容相关的插图,图文并茂,让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了解、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鲜活的传统文化,使之成为社会各界读者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该丛书出版后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大众日报》《山东社会科学》等报刊纷纷发文,对该书给与高度评价。新华网、人民网、央视新闻移动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门户网站、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文化传媒网、搜狐网、新浪网、澎湃网、国学经典论坛、腾讯网、百道网、中国作家网、齐鲁网等各大网站均发布消息,加以评论或转发消息。该丛书还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40种优秀鲁版图书”、获得山东省第33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第3届山东省图书馆“奎虚奖优秀图书奖”,深受各级领导的好评及广大读者的喜爱。
概述
章 独具特色的天文历法
一、天象观测与记录
二、星宿理论与星图绘制
三、观象授时与历法
四、天体结构的三大理论
五、构思精巧的天文仪器
六、享誉世界的天文学家
七、发现哈雷彗星
八、《夏小正》的价值
第二章 领先世界的古代数学
一、算术运算的成就
二、记数法与十进位制
三、算筹与算盘
四、规矩方圆与几何学
五、勾股定理的发现与高次方程的解法
六、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紧密结合
七、十进位制的创立
八、筹算与珠算
九、“0”的早表示
十、圆周率的推算
第三章 鼎足而立的中医药学
一、医学理论和诊断方法
二、从医者类别到医学分科
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医学
四、层层累进的中医药物学著作
五、保健与养生术
六、砭石、灸具与拔罐
七、望闻问切四诊法与针灸疗法
八、五禽戏与导引术
第四章 发达的地理学
一、区域划分学说与地形学
二、舆图学
三、地方志与地理记注
四、地理观测
五、地理考察
六、域外地理的探寻
七、九州的划分
八、《皇舆全览图》
九、子午线的测量
第五章 从生产经验中诞生的物理学
一、简单机械中的力学原理
二、古代乐器与传统声学知识
三、端知识的独到探索
四、中国古代对电的认知
五、领先世界的磁学
六、冷热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七、圭表和日晷
八、帮南技术的发明与进步
第六章 传统工艺与化学知识
一、陶瓷工艺
二、冶铜工艺
三、冶铁工艺
四、炼丹术与化学知识
五、酿酒工艺中的化学
六、染料与染色工艺
七、唐三彩
八、火药
九、靛蓝
第七章 成就斐然的水利科技
一、水利测量技术
二、灌溉技术
三、灌溉工程
四、治河防洪
五、运河航运
六、海塘
七、都江堰
八、京杭大运河
九、坎儿井
十、埽工
第八章 科技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一、中国传统科技文化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对外传播
三、近代自然科学的传入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中国文化四季》系列丛书由山东大学传统文化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新教授担任主编,由全国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0余名中青年学者共同完成。
丛书共分为4组16个专题,分门别类地叙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风采。具体包括《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货殖列传:中国传统商贸文化》《大匠良造:中国传统匠作文化》《巧夺天工:中国传统工艺文化》《衣冠楚楚: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五味杂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雕梁画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周流天下:中国传统交通文化》《人文荟萃:中国传统文学》《神逸妙能:中国传统艺术》《南腔北调:中国传统戏曲》《兼容并包:中国传统信仰》《天人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格物致知:中国传统科技》《传道授业:中国传统教育》《止戈为武:中国传统兵学》,共16册。每一册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并通过专题形式,描述具体的文化发展史实,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概括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使人全面领略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源泉。2018年10月份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40种优秀鲁版图书”。
《格物致知 中国传统科技/中国文化四季》:
观察天象、确定时令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是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黄帝时代就已经专门设立了观察大火星的“火正”一职来履行这一使命。《尚书.尧典》中记载了“四仲中星”的观测方法,说明中国的先民们已经从单纯地观察大火星发展到了观察鸟、火、虚、昴四个星宿的程度。《夏小正》的星象标志更加丰富。用到的恒星及星座有8个之多。商代人开始使用阴阳合历,虽然仍以新月的出现为月首,闰月的设置也没有规律可言(是通过随机的观测确定的),但是袅之前简单的“观象授时”而言已经是非常巨大的进步了。西周的历法仍然是阴阳合历,但是在确定月首、闰月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例如,人们将“既生霸…。既望”“既死霸”等特定的月相作为记时不可缺少的标志;改进了确定冬至或夏至的方法,在确定闰月的时候不再像商代那样随意;在确定月首的时候实现了由有形的月象到无形的理论概念的转变。另外,西周时期与天文历法相关的官制也日益完善了起来,形成了一个专业的职官系统。到春秋时期,中国历法中已经开始出现比较准确的朔望月长度值,在闰月的设置上也开始有了“建子’’和“建丑”的设定,比之前的历法更加准确了。到了分裂的战国时代,各个诸侯国所用的历法也各不相同,其中较有代表性且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月令历法。这种历法改变了西周和春秋时代的阴阳合历传统,继承了《夏小正》的太阳历。它将一年分为12个月,以立春等12个节气为月首,给出了月初和月中的星象标志以准确地确定一个月的月初和月中,并且给出了一个月之中的90多种物候现象,是一种将得到了充分发展后的天象与物候相结合的历法。根据史书记载,在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使用的还有虞历、黄帝历、颛项历、夏历、殷历、周历和鲁历等多种不同的历法,这些历法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了以往的历法。
在中国古代影响较大的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颛项历秦灭六国之后,建立起了大一统的专制帝国。秦王朝所用历法为战国时代所用历法之一的颛顼历,该历以365又1,4日为一回归年,29又499/940日为一朔望月,19年设7闰,是一种四分历。从此,历代新王朝在建立时都要对历法进行变更,以昭示其改易天命的历史创举。
太初历颛顼历一直用到了汉代,直到汉武帝年问才被太初历所代替。太初历一回归年的长度为365又385/1539日,应用“先籍半日”的阳历方法推求朔月日,且仍然使用19年7闰法。与颛顼历相比,太初历要更准确一些。西汉末年,随着太初历在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刘歆在重新实测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造,形成了所谓的“三统历”。三统历的精确度比太初历更高,但在当时并未得到应用;直到东汉时期,改革太初历一事才又被提上了议程。
四分历与乾象历公元85年,东汉王朝废止太初历,并颁行了由编诉、李梵等人献上的四分历。与太初历相比,四分历对冬至日点的位置重新进行了实测,在精度上有所改进,但仍然没有达到三统历的精确程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倒退。公元102年,霍融又提出了“夏历漏刻法”,该法正确地把握了漏刻长度的变化与太阳去极度的联系,这一方法也被用到了对东汉新四分历的修订中,算是对四分历的一点补救。但是,随着四分历的弊病暴露得越来越多,在187~189年问,朝廷终于采纳了刘洪创制的乾象历,并以之取代了四分历。在乾象历中,刘洪提出了新的、更加务实简便的历元思想,给出了新的、准确度更高的回归年与朔望月长度,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近点月长度,这些改进都是非常有进步意义的。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历法的形成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古代的历法实现了由观象授时到成文历法的巨大转变。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人们对历法。精度的需求日渐增强,历法也渐渐变得精确起来。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