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642127
第一节马铃薯的植物学特性()
第二节种植马铃薯的优势()
第二章马铃薯的优良品种()
第一节马铃薯优良品种介绍()
第二节马铃薯优良品种的推广()
第三章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
第一节马铃薯发芽期田间管理技术()
第二节马铃薯幼苗期田间管理技术()
第三节马铃薯块茎形成期田间管理技术()
第四节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和干物质积累期田间管理技术()
第四章马铃薯保护地栽培技术()
第一节马铃薯大棚栽培技术()
第二节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第五章种薯的脱毒生产技术()
第一节种薯脱毒生产的概述()
第二节脱毒种薯繁育设施与设备()
第三节茎尖脱毒生产与快速组培繁育()
第四节微型薯的脱毒繁育()
第五节种薯的脱毒繁育()
第六章马铃薯加工技术()
第一节马铃薯淀粉加工技术()
第二节马铃薯面食品加工技术()
第三节马铃薯休闲产品加工技术()
第四节马铃薯调味品加工技术()
第五节马铃薯饮品类加工技术()
第七章马铃薯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
第一节科学合理用药()
第二节病毒病()
第三节菌类病害()
第四节虫害()
第五节草害()
第六节鼠害()
第七节不良环境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马铃薯作为全国的主要农作物之一,支撑着全国人民的粮食供给问题。马铃薯种植面积广阔,仅次于小麦和玉米。马铃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担任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过多地使用化学农药,导致我国马铃薯生产投入成本增加且农残问题难以解决,对马铃薯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造成了威胁,而绿色防控技术能成功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书主要讲述了马铃薯生产的概述、马铃薯的优良品种、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马铃薯保护地栽培技术、种薯的脱毒生产、马铃薯加工技术、马铃薯病虫害及绿色防控技术等方面的内容。由于编者水平所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读者和同行不吝指正。
编者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因种植区域广泛而有许多俗名,又称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药蛋、馍馍蛋、薯仔(香港、广州人的惯称)等。其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
第一节马铃薯的植物学特性
马铃薯属于茄科、茄属,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现在已发现150多个二倍体(2n=24)的野生种和8个栽培种(2n=2X~5X,X=12)。其中最重要的是四倍体马铃薯种,目前世界上广泛种植的是适应长日照的四倍体马铃薯种——马铃薯亚种。
一、马铃薯的形态特征
(一)马铃薯的根
马铃薯(图1-1)属浅根系作物,根系大部分分布在土壤表层,一般根系向外伸展范围较小,约50cm,根系分布在地表下30~40cm,最深可达70cm。
马铃薯因繁殖方法不同而使根系有差别。用种子繁殖的根系有主根,从主根上生出许多侧根,侧根上有支根和毛根,主根和侧根有明显的区别。由于种子较小,初期形成的主根和侧根很不发达,所以幼苗生长缓慢。
图1-1马铃薯植株形态
用块茎繁殖发出的根都为须根,无主根、侧根之分。随着植株的生长,须根逐渐增多,形成强大的根系。须根又分为两种:一是靠芽眼处的茎基部3~4节所生的根,称为初生根,是主要的吸收根,分枝力很强;二是发生在地下匍匐茎周围的根,每个匍匐茎的节上生出3~4条,称为匍匐根,吸收磷肥的能力较强,专为薯块提供水分和养分,有利于块茎中淀粉的积累。
(二)马铃薯的茎
马铃薯的茎可分为地上茎和地下茎,地下茎又分为匍匐茎和块茎。
(1)地上茎:幼苗出土后地上部的茎为地上茎。茎幼小时横断面为圆形,以后呈三棱形或四棱形。茎的棱边形成突起,称为翼,茎翼有直形翼与波形翼之分,是识别马铃薯种的标志之一。茎一般为绿色,有的茎为花青素掩蔽,呈淡紫色,是区分品种的重要特征之一。早熟品种植株较矮,茎高50cm左右,茎细弱,分枝较少而节位较高;中晚熟品种植株高大,茎高100cm左右,茎比较粗壮,节间长,分枝较多,多产生于茎的基部。
(2)匍匐茎:块茎发芽出苗后形成植株,地表以下的茎为地下茎。地下茎节间很短,在节间处生出根和匍匐茎。匍匐茎也称走茎,是茎的变态,是形成块茎的器官。匍匐茎呈白色,其长短因品种不同差异很大,一般3~10cm,早熟品种较短,晚熟品种较长。在高温多湿、氮肥过量或培土过晚过浅时,匍匐茎易露出地面而成为地上茎,从而形不成块茎而降低马铃薯的产量。
(3)块茎:由匍匐茎顶端积累大量养分,膨大而形成的变态茎,是马铃薯的主要经济器官,同时又是繁殖器官(图1-2)。
图1-2马铃薯块茎
1顶部;2芽眉;3芽眼;4皮孔;5脐部
块茎与匍匐茎连接的一端称为脐部(又称尾部),另一端为顶部(又称头部)。块茎上产生芽眼,顶部芽眼密集,一般先发芽,有顶端优势;脐部芽眼较稀。块茎表面有气孔(皮孔),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维持块茎的正常代谢。
优良品种薯形好,椭圆或长圆形,顶部不凹脐部不陷,表皮光滑,芽眼浅而少,便于清洗和去皮加工或食用。块茎皮色有白、黄、红及紫色,肉色有白、黄、紫等。有时由于环境条件不良会产生畸形薯(图1-3),或在芽眼处继续膨大,形成小块茎,这种现象称为二次生长。
图1-3马铃薯的畸形薯
(三)马铃薯的叶
马铃薯出苗后最初生出的头几片叶为单叶,称为初化叶,叶毛较密,叶背面浅紫色,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形成奇数羽状复叶,叶序对生。复叶一般由7~11片小叶组成,这些小叶大小依次相间排列。叶片有绿色、浅绿色、深绿色等。复叶呈螺旋形着生在茎上。复叶柄基部与茎连接处,有托叶1对,托叶形状有叶形、镰刀形、中间形,是识别品种的重要特征。正常健康的植株复叶较大,小叶片平展而富有光泽,叶肉组织表现绿色,深浅一致。
(四)马铃薯的花
马铃薯为聚伞花序,每朵花的小花梗着生在花序的分枝上,每个分枝着生2~4朵花。花为合瓣花,五角形,花萼有5个裂片,基部相连,多为绿色。花冠大小因品种而异,花色有白色、浅紫色、紫色、紫红色等。雌蕊1枚,着生在5~7枚雄蕊当中。每朵花开花时间为3~5d,一个花序开花持续15~30d,一般8:00左右开花,到18:00左右闭花。
早熟品种开花少,花期较短。中晚熟品种开花较多,花期较长,一般开花2~3层。马铃薯是自花授粉作物,但是由于柱头与花粉成熟期不同步,能天然结果的品种较少。
(五)马铃薯的果实和种子
马铃薯的果实为浆果,圆形或椭圆形,淡绿或紫绿,有的品种带有褐色斑纹或白点。浆果直径15cm左右,从受精到成熟需30~40d。成熟后的浆果呈淡绿色或浅黄色。浆果多为2心室,一般浆果内有100~300粒种子。马铃薯种子极小,千粒重05~06g,种子扁平,近圆形或卵圆形,呈淡黄色和暗灰色,表面粗糙。新收获的种子有5~6个月的休眠期,休眠期过后种子才能正常发芽,当年发芽率极低,都是在翌年春天才进行催芽播种的。未通过休眠期的种子用1 500mg/kg的赤霉素(九二○)溶液浸种12h,才能正常发芽。
二、马铃薯的生长阶段
马铃薯从播种到成熟收获分为5个生长发育阶段,早熟品种各个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时间短些,而中晚熟品种则长些。
(一)块茎的萌发和出苗期
块茎的萌发是指从种薯播种到幼苗出土的过程。未催芽的种薯播种后,温度、湿度条件合适的情况下,需30d左右幼苗出土,温度低时需40d才能出苗。催大芽加盖地膜播种的出苗最快,需20d左右。这一时期是马铃薯出苗、建立根系,为壮株和结薯的准备阶段,是马铃薯产量形成的基础,其生长发育过程的快慢与好坏关系到马铃薯的全苗、壮苗和高产。这时期所需的营养主要来源于母薯块,通过催芽处理(5~6个短壮芽),使种薯达到最佳的生理年龄和最佳营养状态。
(二)幼苗期
幼苗期是指从幼苗出土到开始现蕾的阶段,完成幼苗期一般需要15~20d。此期末主茎叶片展开完毕,幼苗出现分枝,匍匐茎伸出,有的匍匐茎顶端开始膨大,第一段茎的顶端现蕾,幼苗期结束。这时期植株的总生长量不大,但却关系到以后的发棵、结薯和产量的形成。这一时期的田间管理重点是及早中耕,协调土壤中的水分和氧气,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建立强大的绿色体,为高产建立良好的物质基础。
(三)发棵期
发棵期是指从开始现蕾到开花初期的一段时间。经过20~30d的生长,发棵期结束。发棵期是以茎叶迅速生长为主,并逐步转向块茎生长为特点,该期是决定单株结薯多少的关键时期。此期各项农业措施都应以建立强大的同化系统为中心进行。田间管理重点是对水肥进行合理调控,前期以肥水促进茎叶生长,形成强大的地上部分;后期中耕培土,控秧促薯,使植株的生长中心由茎叶生长为主转向以地下块茎膨大为主。中原二季作区的秋马铃薯以及南方二季作区的秋冬或冬春马铃薯,此期正处于短日照生长条件下,发棵不足,不会引起茎叶徒长,不需人为控制。
(四)结薯期
结薯期是指盛花至终花期的一段时间。结薯期长短受品种、气候条件、栽培季节、病虫害和农艺措施等影响。此期植株生长旺盛达到顶峰,块茎膨大迅速达到盛期,是地上部分重量达最大值及块茎增重的最大量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80%的产量是在此时形成的。这个时期的生长中心是新生块茎,块茎的体积和重量保持迅速增长趋势,直至收获。终花期后,植株叶片开始逐渐枯黄,甚至脱落,叶面积迅速下降。结薯期应采取一切农艺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防止茎叶早衰,尽量延长茎叶的功能期,使块茎积累更多光合产物。
(五)淀粉积累期
结薯后期地上部茎叶变黄,进入块茎淀粉积累期,直到茎叶枯死成熟。此时块茎不再膨大,淀粉不断积累,块茎重量迅速增加。此期以淀粉积累为中心,可以持续到茎叶完全枯死。茎叶完全枯萎时,块茎充分成熟,逐渐转入休眠。此期的管理措施应防止叶片早衰,也要防止后期水分和氮肥过多而造成贪青晚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