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368065
1.丰子恺被学术界称为生活上的居士、艺术上的斗士,他的画作雍容恬静,涵盖人间百态,他对生活秉持童心佛性,洞悉人生而又宽容达观。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曾评论丰子恺:“如果这时代要想找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丰子恺一生对艺术对生活提出了很多智慧的见解,对生活,他曾说:这个世界不是有钱人的世界,也不是没钱人的世界,它是有心人的世界。
2.于社会万象和周遭环境中,我们可能会因焦虑急躁不已、因受到不公忿忿不平、因不受重视责怪他人……故而,大多数时候我们总在感叹世界的复杂,人心的不古。那就回到至纯至真的心态,单纯地看世界吧。看透世事,还能坚持怀有纯真的心,才是真正的境界。
3.这本书带你跟随丰子恺先生,感受这浮躁世界里的温润慰藉,成为喧嚣世界中的有心人。
这个时代需要一种清新淳朴的洗涤,洗去繁盛浮华背后的喧嚣,洗去灵魂中潜藏的躁动不安。大师们正是这样一种存在。他们人格中的至真至善至美,他们历经岁月沧桑的真知灼见,穿过漫长岁月仍然熠熠生辉,足以照亮当下人心。本书以丰子恺先生的经历和相关著述为蓝本,提炼其在艺术、生活情趣、为人处事等方面的智慧,给当下的你启迪。
课 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01 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 · 003
02人间一切丑恶休止于同情和爱 · 006
03失去童真的孩提时代是无趣的 · 010
04画与文,形式美丽且富有精神教育 · 014
05父母,善知儿童心思的大朋友 · 017
06无“家”可归,不妨到处为“家” · 021
07你若爱,生活哪里都可爱 · 025
08友人必性情志趣相投 · 028
09仁者爱人,艺术的人生观 · 032
10与酒为伴有酒趣 · 035
第二课 写孩子的大事,画大师的童心
01 孩子有天地间健全的心智 · 041
02童年生活播下尚“真”的种子 · 044
03做孩子般至情至性的人 · 048
04赤子心看世界,万物同尘皆有情 · 052
05以童心呵护童心 · 057
06别用成人的方式打破儿童世界 · 061
07写孩子的大事,画大师的童心 · 065
08艺术家与儿童的同情心,遍及一切 · 069
09以儿童之美改善社会 · 073
10一生不忘的赤子初心 · 076
11因童真而生的慈悲、淡泊 · 079
第三课 人生的兴味,生活的趣味
01 寄情山水的雅兴 · 085
02西湖湖畔的诗意栖居 · 088
03画作中的茶味与茶趣 · 092
04闲居与忙里偷闲 · 095
05玩味生活
· 099
06发现生活琐碎之美 · 102
07重趣味,生活不止于生存 · 105
08自然之间,游以适意 · 108
第四课 无宠无惊过一生
01 既然无处可逃,不如喜悦 · 113
02细碎处阅尽人生的意义 · 118
03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122
04学习没有捷径,唯吃苦而已 · 126
05活着比死亡更难、更苦 · 130
06人生必定否极泰来,苦尽甜来 · 134
07世事沧桑皆看淡,游于世、谐于世 · 137
08不管尘世喧嚣,自有有情世界 · 140
第五课 漫画让你变成好玩的人
01 《子恺漫画》的幽默内涵 · 145
02《梵高生活》:丰子恺笔下的艺术灵魂 · 149
03将中国式的诗意融入漫画 · 153
04“与猫共处”获得的灵感 · 156
05漫画让你变成好玩的人 · 160
06致力于小人物的命运 · 163
07漫画中的人间百相 · 166
08“自具一格”,以漫画笔调画山水 · 169
09急难之中不能没有礼乐 · 172
10人类,“饱暖思美术”的动物 · 175
11以童画表达社会理想 · 180
第六课 事事皆可成艺术
01 竹久梦二,漫画人生的指引者 · 187
02难忘故乡,画乡愁 · 191
03艺术如何不降调地“大众化” · 195
04丰子恺的“艺术三昧” · 198
05养成独特创作风范 · 201
06先有艺术心,再做技艺人 · 206
07以审美观世界 · 209
08艺术教育健全人格 · 212
第七课 活着本来单纯
01 粗茶淡饭也有人生趣味 · 217
02活着,不为名利,不交名流 · 221
03泰然对无常 · 226
04万事“缘起”,随缘得自在 · 230
05艺术与宗教,剪破“世网”的剪刀 · 234
06慈悲心对世,护生心教子 · 237
07历尽世事沧桑,勿失达观 · 240
第八课 以佛性情怀自省人生
01 对佛是不能做买卖的 · 245
02吃荤吃素无关大体 · 249
03以佛性情怀自省人生 · 253
04参透无常,超然物外 · 257
05兼济天下,出世情怀入世心 · 260
06人生随处皆不满,唯艺术能解脱 · 266
07“仁心”当权变与活用 · 270
08越是艰苦时,越要宽厚 · 274
在中国现代文艺史上,有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丰子恺的漫画。
丰子恺是艺术人生化的典型人物。他是将“漫画”引入中国的人,在他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即使历经颠沛流离,他的画作却始终保持着一贯的雍容恬静,涵盖人间百态,以寥寥数笔勾勒深刻意境。一如他在生活中的样子,崇尚童真与简单,不慕名利,不强交名流,经历人生巨变,也未能改变他对艺术的坚持与为人的仁心良善。他认为,艺术之美不仅在于欣赏,更大的目的在于净化人格与思想,所以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我们能读到趣味,也能读到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童心佛性是丰子恺一生秉承的,他毫不掩饰对儿童的喜爱,并推而广之到一切儿童以及儿童的一切,他崇尚儿童的“真”,并借以鄙薄成人世界的虚伪卑怯,提倡成人不可失去本性、失去孩子般的纯净心性,如此整个社会也将不再有虚伪与骄矜之状。丰子恺本身也是一个“老儿童”,因为以童心观世界,所以他是懂儿童心思的人,保持儿童天性、反对小大人儿似的教育观,这也给天下父母以新的启迪。而佛性则为他在洞悉人世上平添了宽容与达观,他将悲天悯人的慈悲心惠及到每一人每一物。他修佛是以佛学智慧美化社会与人生,也并非全然的不食人间烟火,当时国家危难,他积极参加抗日,并以《护生画集》养护世人的慈悲心以期不被残忍心取代。
学术界称丰子恺先生是生活上的居士、艺术上的斗士。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也曾有过相似的评论:“……我所喜欢的,乃是他的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的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如果这时代要想找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
这个时代需要一种清新淳朴的洗涤,洗去繁盛背后的浮躁与戾气,洗去灵魂中隐藏的躁动不安。大师丰子恺正是这样一种存在,他生于动荡年代,却坚持以童心看世界,一支笔画出别于时代的纯净烂漫,他的文字没有浓墨重彩,总是淡淡的,却自带一股沁人心脾的舒适味道,自然随意间趣味横生。穿过漫长岁月,他人格中的至真至善至美仍然熠熠生辉,足以照亮当下人心。本书以丰子恺先生的经历和作品为蓝本,总结其在艺术、生活情趣、为人做事等方面的智慧,给心灵以洗涤,使之更加纯净。
– 03 –
失去童真的孩提时代是无趣的
如今的孩子与过去相比,明显要成熟得早,少了幼稚天真,多了一些呆板和本不该有的成熟。也许有人觉得小孩子懂事早是好事,但在丰子恺看来“小大人”却是悲哀的,失去童真的孩提时代是无趣的,更是不完整的。童年是美好的,在童年时有很多事是我们必须去体会的,那比早早懂事更加有趣有意义。
不要变成现实的奴隶
在丰子恺笔下的儿童世界里,房子的屋顶可以拆去,以便看飞机;眠床里可以长出花草,飞出蝴蝶,以便游玩;凳子的脚可以穿上鞋子;房间里可以筑铁路和火车站;穿上爸爸的衣服好像自己就成了爸爸;天上的月亮可以让它下来……孩子们的身上只有天真的灵气。在现实与心灵的碰撞中,丰子恺对理想中的儿童生活更加憧憬了:
原来吾人初生入世的时候,初并不提防到这世界是如此狭隘而使人窒息的。只要看婴孩,就可明白。他们有种种不可能的要求,例如要月亮出来,要花开,要鸟来,这都是我们个人不能控制的事,然而他认真地要求,要求不得,认真地哭。可知人的心灵,向来是很广大自由的。孩子渐渐长大起来,碰的钉子也渐渐多起来,心知这世间是不能应付人自由奔放的感情要求的,于是渐渐变成驯服的大人。自己把以前的奔放自由的感情逐渐地压抑下去,可怜终于变成非服从不可的“现实的奴隶”。这是我们都经历过来的事情,是谁都不能否定的。我们虽然由儿童变成大人,然而我们这心灵是始终一贯的心灵,即依然是儿时的心灵,不过经过许久的压抑,所有的怒放炽盛的感情萌芽屡被磨折,不敢再发生罢了。这种感情的根,依旧深深地潜伏在做大人后的我们的心灵中。这就是“人生的苦闷”的根源。
然而,这个充满丰富想象力和旺盛生命力的童真世界,往往不能被成年人理解。成人会抱怨孩子淘气,禁止他们吵闹,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场为他们着想。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不懂事”的表现正是自由的真正表达。
在儿童世界中,孩子都觉得自己好。孩子们这种认为自己好的心态,是普遍的、共通的,他们不会虚伪地谦让,而是真正地、彻底地诚实。丰子恺的漫画《两个都好》《负伤》就表现了这样一幕。
丰子恺的孩子们——阿宝、软软把圆凳子翻转,让阿伟坐在里面,三个人一起玩抬轿子的游戏。突然不知谁失手,轿子翻倒,阿伟的头撞在地上,疼得哭了起来。乳母抱起阿伟,问:“是谁不好?”阿宝说:“软软不好。”软软说:“阿宝不好。”阿宝又说:“软软不好,我好!”软软也说:“阿宝不好,我好!”阿宝哭了,说:“我好!”软软也哭了,说:“我好!”后乳母说:“大家好,阿宝也好,软软也好,轿子不好!”孩子们这才满意。
无忧童年是美的黄金时代
与很多家长盼望孩子早早长大不同,丰子恺更希望孩子的童真能留得久一点。《送阿宝出黄金时代》一文中,当大女儿从不懂事的小孩子成长为懂得为父母分忧的大姑娘,丰子恺反而有些难过了。
记得去年有一天,我为了必要的事,将离家远行。在以前,每逢我要出门,你们一定不高兴,要阻住我,或者约我早归。在更早的以前,我出门须得瞒过你们。你弟弟后来寻我不着,须得哭几场。我回来了,倘预知时期,你们常到门口或半路上来迎候。我所描的那幅《爸爸还不来》,便是以你和你的弟弟等我归家为题材的。因为在过去的十来年中,我以你们为生活的慰安者,天天晚上和你们谈故事、做游戏、吃东西,使你们都感到家庭生活的温暖少不了一个爸爸,所以不肯放我离家。去年的一天,我要出门了,你的弟妹们照旧为我惜别,约我早归,我以为你也如此,正在约你何时回家和买些什么东西来,不意你却劝我早去,又劝我迟归,说你有种种玩意可以骗住弟妹们的阻止和盼待。原来,你已在我和你母亲的谈话中闻知了我此行有早去迟归的必要,决意为我分担生活的辛苦了。我此行感觉轻快,但又感觉悲哀。因为我家将少却了一个黄金时代的幸福儿。
让孩子保留自己的想法
丰子恺很反对成年人按照自己的观念去干预孩子,还专门画过一幅《小大人》的画来讽刺成年人不顾孩子意愿,想让孩子过早成熟的做法:男孩被父母穿上小长袍马褂,戴上小铜盆帽,教他学父亲走路;女孩被父母带到理发店里去烫头发,在脸上涂脂抹粉,教她学母亲一样。这样的装扮根本不适合孩子活动,大人也根本不顾孩子是否喜欢。在丰子恺眼中,这样被大人刻意培养出来的“小大人”简直是“畸形发育的怪人”。
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从小就不喜欢画画,而是对京剧着迷。父亲丰子恺并不会因为自己喜欢画画而强迫女儿也去画,更不会因为自己对京剧不感兴趣就阻拦女儿发展兴趣,反而尽力给她创造学习和欣赏京剧的机会,在同女儿一起听唱片、看演出的过程中,丰子恺居然也慢慢改变了对京剧的看法,喜欢上了这门艺术。据丰子恺的女儿丰一吟回忆,父亲知道她喜欢京剧,就为她买来旧唱片听,还专程带她拜访梅兰芳先生。拥有这样一位尊重儿童天性的父亲,丰子恺的孩子们实在是太幸福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