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312308
喜欢旅行文学,一定不能错过莫里斯。这位经历传奇的伟大作家,以其一贯优雅、深沉又时而有些刻薄的笔调,将这座大英帝国的殖民城市细细解剖。就近代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而言,悉尼诞生于帝国主义殖民时期,从无到有,是一个缩影和典型。莫里斯带领我们在时空和思维中穿梭游走,向我们展示出,这座在王朝落幕之后依然在历史海岸上熠熠生辉的城市,那兼具狂野与落寞的本质。
开篇掠影
我写了一系列的书来纪念维多利亚王朝的盛衰,在对英国后的殖民地香港的研究中为它写下一曲挽歌。我想以一本书结束我的帝国情结,这本书所展现的东西,在帝国退潮后还遗留在历史的海岸,壮观、知名,并且更为光彩夺目。我发现在这些帝国残骸中为优秀的非悉尼莫属——我并不认为它是大英帝国创造的好的城市,也不认为它是美的城市,但是它确实是其中为夸张,心态为年轻,又为阳光的城市。
悉尼创世纪
悉尼人总说他们的城市缺乏历史感,就此我不敢苟同。我发现悉尼的“过去”比其他大多数城市都更易追溯,我们对这片新大陆的开拓者如此熟悉——或知道他们的名字,又或对他们仅有泛泛的印象,我们对早期一幕幕场景的想象何其容易。如今许多维多利亚时代的纪念碑依然矗立,象征着维多利亚式的辉煌。
悉尼的外观
卫星图上,悉尼看上去更像是一种地质特征,而不是一座城市,在那一片暗灰和红色之中,在大海与高山之间,市区几不可见。
1.市区
2.郊区
悉尼的风格
纵观悉尼的历史,这个城市都被贴上了“非常随性”的标签,这种“随性”至今延续。它是这个幸运国度里的大都市——这个国度幸运到可以带着它逃离大英帝国。
悉尼人
悉尼人有时候会被叫做“悉尼这边人”(Sydneysiders)。但是没人能准确说出这个称呼语出何处……不管语出何处,这个称呼都适合他们。这个词坚定、直白并且令人餍足,总体上,将这里的人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悉尼这边人”整体来说比大多数的城市居民更有辨识度。无论从风格、历史还是地形上来看,他们的所在都是一个强势城镇,而两个世纪的定居也造就了一群性情与之相称的市民。
1.多数族群
2.原住民
3.少数族群
悉尼的自娱精神
这是一个美好的悖论——悉尼,这个在痛苦中分娩的城市,竟然拥有强大的自娱自乐的真正天赋……如今周五下午已经发展成悉尼的习俗——在这个约定俗成的时刻,在一周内第五天的下午,许多人坐享快乐;但其实无论是一周中的哪一天或一天中的哪一刻,悉尼都比大多数城市更懂得自我享受。
悉尼的城市抱负
悉尼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特别的地方,我认为它还保留着一种持续的贫乏感,这让它一路走一路都在向上攀登。在心情和条件一应俱全时,它就会任性地朝着幻象一意孤行。
1.城市功能
2.公共体系
悉尼的帝国情结
作为回报,许多悉尼市民珍视“母国”复兴的自豪感——并非一种势利的怀旧心态,而是一种在一项伟大志业中并肩作战的同志情谊。因为那个帝国的缘故,这个城市得以存世,而它也一直深刻影响着这里世代居民的生活,这种影响至今都显而易见。
尾声回望
总而言之,这是多么美好而有趣的城市!这是多么富有魅力的一群人!我发现在我即将完成这本悉尼之书之际,渴望之情又情不自禁重返我心。
致谢
莫里斯笔下的悉尼是一幅人类历史全景图。你可以看到一个野蛮趋向文明的自然走势,收获了成熟睿智,也失去了野性的生猛鲜活。
——林达
悉尼当为此感到荣幸。一位伟大的肖像画家选择其作为*近的写作主题,她笔下的画面并不是一张起源卑微、简单美观的明信片,而是展现了一种出人意料的复杂特性……几乎没有几个悉尼人对自己城市的历史与轶事的了解比得上她。
——《泰晤士报》玛莎•邓斯坦
这本书的写作,有时候就像是海上冲浪;她笔下的句子如滔天巨浪,不曾因为失去平衡而喷涌而散。狂喜之情或由洞察力,有时又或是由鄙夷之心克制着……简•莫里斯用它的历史令人信服地阐释了现代悉尼。
——《观察家报》凯特•凯拉韦
岩石突灌木丛生的海岬间,一道宽约一英里的豁口大开——这是悉尼港的人口,也是悉尼的海门所在,而这座城市的历史也尽数渊源于此。处在东经15l度112’、南纬33度52’的这个城市对航海者的恭迎以譬喻的方式来看无疑是仁慈的。港口外,塔斯曼海延伸开去直至南美洲、新西兰、南非和南极洲;港口内,为陆地所包围的港湾为船只提供了全方位的舒适条件…航运上,气候上,感官上,以及生活服务上,令人有宾至如归的亲近感。悉尼港原本是一道蜿蜒曲折的峡谷,几千年前为海水所淹。港口由两大主要湾流及无数小型的海湾组成。港口西面散成两股河道,分别被称做帕拉马塔河和莱恩科夫河,它们并非淡水河而是由海水内灌而成。悉尼港长16英里,面积达2l平方英里,深处可达160英尺。尽管有一座巨大的城市耸立围裹着它的港岸,从本质上讲,这个港口依然是非常原始的澳洲风格。内陆蓝山脚下,长久以来都是白人殖民线,这里现在看来似乎仍在呈现多年前的荒野景象,尤其当金灰色的轻雾如漫天黄沙笼罩它足下的郊野之时,或者当一场丛林大火在地平线弥漫摇曳之际;而对于一个来自北方的陌生造访者来说,这个港口的任何一小片地方都足以让他感受到整个港口的隐秘难懂。
悉尼港上空阴晴圆缺,周而复始。而它的岸边,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水流逆向而行,从放水孔一泻而下。悉尼的气候是出了名的温和,而从数据来看更是让人艳羡(冬季温12.3℃,夏季温22.3℃)——但事实上并非如数据所示那般宜人。人说这里的气候和乌拉圭首都蒙得维的亚为相似,反复无常到让人六神无主——这一刻热到大汗淋漓,下一刻就冻得浑身哆嗦;此地湿漉漉,彼地则干燥得很;还有突如其来的暴雨倾注而下;而惊恐可怖的狂风瞬间吹得一切都轰隆作响、东倒西歪;或者转眼之间,气温直线骤降。悉尼从不下雪,但是每年平均有140天下雨。冬季非常清爽宜人,而夏季则似乎陷在泥泞乏力中,拖沓着周复一周,漫漫无期。过敏症和哮喘病随处可见。在过去,人们欧式的新陈代谢系统还没有适应这里的气候,就常常抱怨他们的慢性嗜睡症——所谓的“天生疲累”。
绿色——澳大利亚独有的橄榄绿,依然是港口海岸上的主色调。在这片绿色之上,有时候会铺着一层桃色的雾气——据说这种雾气来自桉树。在薄雾之间,影影绰绰地点缀着岩石单调的灰色。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里的很多树都带着一种由内而外的诡异银光,树叶都慵懒地低垂着:各种各样的桉树、棕榈树、禾木胶树、澳洲椽木、松树、红树林、看上去全身树皮像是涂鸦的树、结着大颗柔软无花果的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