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250979
致谢 ‖225
学习孩子生命发展的规律
曾经有家长问我:“我们都不是教育专家,怎么能够懂得儿童发展的规律呢?我们都不知道规律是什么,又怎么可能按照规律去帮助孩子成长呢?”这的确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父辈们没有用遵循过儿童成长规律的行为来养育我们;父辈们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父辈也未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养育他们……在我们的文化中,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养育文化一直是缺失的,没有一代一代地传承给我们,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如何来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养育下一代。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们进行了大量的教育研究,但对于遵循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进行的教育行为却缺少研究,更缺乏推广,很多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没有涉及孩子生命发展规律。加之我国心理学研究和推广也是近二十多年才开始,对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结合的研究更是落后,我们的教育一直处于与儿童身心发展脱节的状态。
直到二十多年前,由孙瑞雪老师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引入了中国,我们才懂得了孩子生命发展中所经历的“敏感期”。这些“敏感期”按照孩子生长规律陆续呈现在孩子的行为中,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由此,开启了国人对孩子生命发展规律与教育理论结合的研究和实践,这是国人对于教育之“道”和教育之“术”相结合的第一次体验;这种体验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根本认知,影响了后来的一代一代年轻父母。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按照生命发展规律养育孩子”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样的影响还会持续下去。
现在,人们要想学习教育之“道”,可以有很多途径:
第一,阅读相关书籍
现在,有很多关于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书籍出现。这些书籍将儿童心理行为发展与教育相结合,让读者系统地学习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读懂孩子的发展行为,同时为读者提供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人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获得教育之“道”。
很多家长在面对海量家教类书籍时,不知道如何选择,在此为家长们提点建议,在选择书籍的时候,尽量不要选择“编著”类的书籍,这类书籍多为东拼西凑而成,拼凑书籍内容的这位“作者”对书中涉及的内容缺乏研究的基础;另外,作者的研究背景决定了书中内容的品质,选择书籍时要参考作者的研究经历或者养育孩子的经历。如果作者对该领域有研究经历和成果,那么,书中的内容是可信任的;如果作者的孩子才两岁,却在书里大谈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法,而作者的经历中缺失了对青春期孩子的研究经历,那么,这样的书籍内容对读者来说缺少参考价值,甚至可能误导读者。
第二,听讲座或课程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主动学习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他们参加各种家庭教育培训和各类自我成长课程,在养育孩子的同时发现自己生命的成长缺陷,希望通过学习让自己重新经历成长,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得教育的好父母。
面对日益兴起的各类家庭教育讲座,面对微课和网课满天飞的现状,家长们该如何选择呢?在家庭教育课程类别中,我大致将其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打鸡血课程,也叫洗脑课程。在讲课者鼓噪的语言中,感受到自己即将变成一位合格父母,听课时无比激动,回到家却不知道如何行动,这就是这类课程的特征。这类课程适合刚接触到家庭教育的父母,他们有做好父母的想法和冲动,这样的课程可以给他们带来思想冲击。
第二类是学习教育之“道”的课程。这类课程是让父母学习孩子的发展规律,而这些规律是经过科学研究证实的,不是某位人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比如,蒙台梭利提出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是经过科学研究证实的理论;而华德福教育使用的儿童发展理论,是当年史丹纳提出来却没有经过科学研究证实的理论。面对各种教育理论,父母们需要了解其产生过程和发展过程,保持独立思考和质疑的精神,才能够学到科学正确的教育之“道”。
第三类是学习教育方法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教给父母如何处理孩子的具体问题,对孩子的发展规律基本不提,父母很难将发展规律与教育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学习。也就是说,这类课程只教了父母“术”,父母不了解这个“术”是否顺应相应的“道”;于是,回到家里使用“术”的时候,就会把“术”用歪了。如何管教孩子之类的课程,就属于这一类。
第四类是误导型课程。讲授这类课程的人本身教育理念落后,不具备遵循儿童生命发展规律的教育观,一味迎合家长错误的心理需求。比如这样一些微课:“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让孩子愿意接受更多的作业”“十句话教好你的孩子”“十个方法让你的孩子成为天才”等。“如何让孩子听话”这类微课,违背了“育”的根本;“如何让孩子愿意接受更多的作业”迎合了父母的期待,而违背了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十句话教好你的孩子”“十个教育方式让你的孩子成为天才”迎合了父母对孩子教育急功近利的心理。所以,这些课程给父母带来的是误导,而不是成长。
好的课程是“道”与“术”的结合,通俗易懂地传递给受众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正确方法。父母在通往学习育儿的路径中,要学习儿童生命发展的科学知识,保持对教育的独立思考能力。科学知识能够让人明辨教育的是与非,知识的力量能够让人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