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78230
编辑推荐
风靡台湾的畅销书作家洪兰教我们的科学家教理念。
著名教育家、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倾情作序推荐!
如果孩子不能快乐地生长,童年的定义就完全被扭曲了。
孩子没有欢乐的童年,是会遗憾终生的!
学习应该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欢乐学习,理所当然!
本书卖点/广告语
风靡台湾的畅销书作家洪兰教我们的科学家教理念。
著名教育家、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倾情作序推荐!
如果孩子不能快乐地生长,童年的定义就完全被扭曲了。
孩子没有欢乐的童年,是会遗憾终生的!
学习应该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欢乐学习,理所当然!
名人推荐
有人说:*能表现人类文明的高尚行为即是扶持。*能代表人类野蛮的残暴行为即是摧残。问题是,多少父母亲和老师,他们对待孩子的美意和善意,为什么到后来却变成摧残的类型,而使小孩受害,成长偏差?我们得学习才能扶持我们的孩子,或是我们的学生。洪兰教授这本集子,就是在扶持我们。她的千言万语就是在教我们什么是扶持?怎么去扶持?她有实际的例子,又有理性依据。
——台湾知名作家 黄春明
她就像一位渊博的向导,以她的专业知识,引导大家避开陷阱,安全地踏上正确教育的大道。洪兰教授是一位正直勇敢的学者,她努力向公众传播有关大脑的知识,把科学教育思想传播给公众。
——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尹建莉
本书是台湾知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洪兰的作品,属于家庭教育类。本书台湾版原名《欢乐学习,理所当然:教育必须拥有童年的笑容》,在当时的台湾,父母很焦虑,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孩子。作者在书中提出,“不论这世界怎么变,做人的道理和传统的价值观是不会变的,因为这还是一个‘人’的社会,父母只要把把握住教养的原则就可以了,那就是教养孩子成为一个正直有用的人。”书中提出的教育对策和方法对大陆的父母有很多借鉴意义。
本书自2004年出版后在台湾销量很不错,受到了许多家长的欢迎,2008年再版。
目录
推荐序(朱永新) / 01
增订版序 / 05
自序 / 09
章 父母守则 / 001
常说“不要……”坏处多 / 003
母亲的否定句 / 004
越亲密,说话要越小心 / 005
永生难忘的圣诞礼物 / 006
生物都有学习能力 / 007
言教不如身教 / 008
家庭气氛影响孩子一生 / 010
令人震惊的研究报告 / 011
人生的资产 / 012
打骂是糟糕的管教方法 / 013
枳逾淮为橘 / 014
诸葛亮的智慧 / 016
当个能让孩子信赖的父母 / 016
如果一开始就跟父母说 / 017
孩子为什么有话不跟你说 / 019
坐下来,跟孩子谈心 / 020
你不想听,下次他就不说了 / 021
翅膀硬了,再让他飞 / 022
不能硬把孩子推出去 / 023
先做沙盘演练 / 024
可以信任,不能放任 / 026
信任的先决条件 / 027
我们想要什么样的后代 / 029
银狐变宠物 / 030
第二章 了解大脑,教育不难 / 033
把握大脑发展的黄金期 / 035
剪掉多余的神经元 / 035
四岁是关键 / 037
脑力开发的迷思 / 038
聪明不等于成功 / 038
记忆不等于聪明 / 040
活化神经回路 / 041
疲乏效应 / 042
认识大脑的规则 / 043
睡得饱,学得好 / 046
10~ 15分钟互动一次 / 048
扁头尖头又怎样 / 050
人人都有一半成功的希望 / 051
吃糖有理 / 052
吃糖提升心情 / 053
人天生就喜欢甜味 / 054
刺激适可而止 / 056
“假装”可以增加想象力 / 057
指纹测脑纹,真的吗 / 058
脑容量大不等于聪明 / 060
无须处处与人比 / 061
察言观色的鬼灵精 / 062
父母要放宽心 / 063
单性学校又成潮流 / 064
男女有别,其来有自 / 065
不论性别,只问性向 / 066
第三章 自我价值的建立 / 069
一块被舔过的甜糕 / 071
执意离去 / 072
的报答方式 / 073
比生命更重要的事 / 074
道义荡然无存 / 074
用短痛避免长痛 / 076
一生受用不尽的经验 / 077
伐木赚学费 / 077
先对别人释放诚意 / 079
聪明别被聪明误 / 080
智慧比聪明重要 / 081
“质优”比“资优”更重要 / 083
知识永远学不完 / 084
教导孩子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 086
我们有没有给孩子做榜样 / 088
出了社会,谁管你是第几名! / 089
从球赛中学习团队合作 / 090
运动员精神不被认同 / 092
第四章 生活中的学习 / 093
接受礼物的智慧 / 095
外国人的“仁” / 095
先假定别人没有恶意 / 97
人总是记得不顺的事 / 99
用钱的智慧 / 101
重如泰山的心意 / 101
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 102
手机礼仪 / 103
只重科技,不重文化 / 105
诚实与守法 / 106
乞丐赶庙公 / 107
帮孩子收心 / 109
大夜班与结肠癌 / 110
整理图书治好失眠 / 111
“礼”的推动不能等 / 112
自尊心是穷人后的财产 / 113
戏剧里的生命教育 / 115
透过故事了解人生 / 116
袖里学问 / 117
音乐厅里的一堂课 / 118
户外教学前要充分准备 / 119
基本的生活礼仪 / 121
环境干净,心才干净 / 122
公共场所的礼节 / 123
第五章 培养兴趣,开发长处 / 125
有兴趣,才会成功 / 127
当科学家的条件 / 127
你对生命的要求是什么? / 129
把暑假还给孩子 / 130
“背多分”时代结束了 / 131
让孩子自主分配时间 / 133
心灵需要自由 / 134
人生就该“认真玩” / 136
探索未知的勇气 / 137
有鼓励,越挫越勇 / 140
孩子需要鼓励的笑容 / 141
我不笨,也不懒 / 143
找到长处,放对位置 / 145
看到自己孩子的长处 / 146
别盯得太紧 / 147
有心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 148
练柔道,心静下来了 / 150
“书、数”本应殿后 / 151
孩子也需要“休耕” / 152
读历史小说一石二鸟 / 153
人间一大快事 / 154
第六章 阅读,从小开始 / 157
犹他州的小图书馆长 / 159
不用借书证的图书馆 / 159
动手做就有成功希望 / 160
看小说,学英文 / 162
熟能生巧 / 163
何必上补习班? / 164
看课外书事半功倍 / 165
组织能力才重要 / 166
知识不分课内课外 / 167
勾起孩子阅读的兴趣 / 168
细细观察孩子 / 169
手脑并用的家庭作业 / 171
活动图书馆 / 172
写作力=(组织+逻辑+表达)力 / 173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 174
计算机时代,语文更重要 / 175
读坏书不如无书 / 177
耳濡目染威力大 / 177
迷航的船 / 179
读书改变了命运 / 180
免费的社区大学 / 181
教育是脱离贫穷的机会 / 182
激发想象:火龙是可以打败的 / 183
正向人生观比课本知识还重要 / 184
学会欣赏汉字之美 / 186
幸有好老师启蒙 / 188
第七章 创造力让孩子大不同 / 191
关掉电视,讲个故事 / 193
那一夜,我们讲故事 / 193
别锁住想象力 / 195
好奇心是学习的动力 / 196
猴子的好奇心 / 197
走冤枉路也是一种学习 / 199
让孩子自己找答案 / 200
变异是创造力的根本 / 201
标准化扼杀创造力 / 202
死背不如活用 / 203
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时间 / 204
很会安排自己的时间 / 205
学而不思则罔 / 207
前言
给孩子呼吸的空间
这本书出版匆匆已四年,在这四年之间发生很多事情:政党轮替了;国际竞争愈来愈激烈了;昨天还在用的仪器,今天突然已买不到零件,因为已经被淘汰了。在这日新月异,竞争如飞梭般快速的世界里,父母当然很忧心,他们知道自己过去成长的社会已经一去不返,不能再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下一代,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教孩子才好。其实父母不必担心,不论这世界怎么变,做人的道理和传统的价值观是不会变的,因为这还是一个“人”的社会,父母只要把把握住教养的原则就可以了,那就是教养孩子成为一个正直有用的人。大器可以晚成,眼光放远一点,不要只在乎分数,分数只是评量的一个方式而已,而且不是好的方式。
韩愈说:“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我们若能改变父母老师对分数的计较,对明星学校的崇拜,下一代就会有呼吸的空间,就不会被各种补习累得直不起腰来。糟糕的是现代标准答案的考试制度,让孩子都对自己失去信心,考不到一百分就觉得对不起父母,觉得自己又让父母失望了。不知道有多少孩子觉得自己是扶不起的阿斗,每天垂头丧气的过日子,看了真让人心疼。所以重视分数的观念一定要改。
不过观念的改变之难有时真让我惊讶。以前念法律系时,老师告诫我们写起诉书时,下笔要谨慎,说“一字进公门,九牛拉不出”,要改变公文上的字很难。想不到现在发现,要改变观念,不要说九牛,连十牛都拉不动,更是难上加难。幸好经过众人多年来的努力,这个墙角近已有些松动,已有些考上明星学校的孩子宁愿留在小区念自己家附近的高中了,这是个可喜的现象。
读书是靠自己,知识是学不完的,个人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可以影响别的同学。当社会上愈来愈多成功的人不是从明星学校出来时,这个迷思会被破解,这个墙就会倒掉。毕竟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快乐成长,将来做个自己想要做的人。要实现这一步,关键在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它不在明星学校的制服,要知道三年名校的虚荣是短暂的,自己终身的成就才是长远的。
但愿这本书能带给父母勇气,让孩子去走适合他自己的路。人生是马拉松,只要给了孩子健全的体魄、求新知的动机及学习能力,我们就不必担心了。我们给了他工具,以后一切就看他自己的机缘。
精彩书摘
把握大脑发展的黄金期
2002年7月,台湾无障碍科技发展协会举办了一次视障计算机keyin大赛,让74位视障者向社会证明,只要一台触摸显示器,他们的工作能力一点也不输正常人。他们一分钟可以打90个字,可以说比明眼人还要快。
看了这则新闻我很高兴,视障者的工作本来就不应该局限在按摩一途。国外已经有了视障医生,这颠覆了传统一定要视力正常才可以做的行业,盲人也可以做到,更何况其他的行业呢?但是又看到报道后面提到“当局决定12岁以下不再补助盲用计算机”,可就大不以为然了。因为等到12岁再补助,会错过孩子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对盲生的学习很不利。
剪掉多余的神经元
其实,一般所谓的智慧或认知能力,是大脑发育和后天经验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两者都是愈早期的影响愈强烈。婴儿的大脑在满一岁以前,会增加到出生时的三倍,到进幼儿园时完全长成;而5~11岁是神经作业速度发展快的时期,因为后天经验会影响神经之间的链接和突触的形成。
人类出生时大脑细胞的数量,远超过以后要用的(我们的神经元有十兆个之多),大脑是全身的能源消耗者,虽然只占体重的2%,却用掉20%的能量,因此,大脑必须把多余的神经元修剪掉,以节省能源。修剪的原则是看这个神经元有没有跟别人连接,是否是神经回路中的一员。一个落单的神经元是很容易被修剪掉的,就像一个落单的动物容易被天敌吃掉一样。童年的经验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可以帮助神经元不被修剪掉。
大脑先生出很多神经元再慢慢修剪,而不一次生出刚好的数量,主要的原因是大脑需要弹性。就像一个雕刻家要做一个艺术品,选择的石头一定比后的成品大,使他可以有发挥的空间。石雕没有办法粘补,就跟大脑没有办法在需要时补一块组织进去一样。但是它可以就现有的材料进行特别加工,使石材不完美的地方不显著,更有甚者,可使缺点转化成优点显现出来。
四岁是关键
大脑在四五岁时做幅度的修剪,这从儿童大脑葡萄糖的代谢上可以看出来。四岁孩子葡萄糖的消耗量是成人的两倍,这条曲线是从一出生就直线上升到四岁,然后下降,到九岁左右降至成人的水平。因此,童年期的经验对神经突触的修剪非常重要,对以后认知的发展影响很大。
我们常会观察到,盲生的听力或触觉比较灵敏,这是因为出生时神经细胞的链接是随机的,如果伸展到视觉皮质的听神经或感觉神经,没有被视神经赶出去,它就会占据视觉皮质,使这个感官有比较大的皮质区域来处理,因此变得更敏锐。从核磁共振的脑造影图中可以看到,当盲生用手指读点字时,他们的视觉皮质会“亮”起来,表示是在活化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原来眼睛所用的视觉皮质,现在被手指头拿去用了。
目前大脑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已经累积非常多,这正是教育要往下延伸到幼儿园的主要原因。我非常不解“内政部”一方面重视幼儿教育,赠送幼儿券,另一方面又规定盲生12岁以后才给予补助,忽略了学习发展的时期。研究告诉我们,若是没有把握住发展的黄金期,以后的学习会事倍功半。“内政部”的这项决策,对盲生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是很不公平的。脑科学的研究也让一般父母知道,孩子只有一个童年,钱可以慢慢赚,孩子的教养不可轻忽。
脑力开发的迷思
近参加几个学校亲子座谈,发现父母关心的问题都很相似:“我怎么样可以增加孩子的脑力?”“记忆补习班有效吗?”“我的孩子整天都在做功课,但是功课却不好,是不是他太笨了?有地方可以测I Q吗?”这些问题都偏离了学习主要的问题——动机,而且都有很多迷思在内。
聪明不等于成功
孩子学习的好坏固然跟大脑有关,但是大脑的成分只占50%而已。近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同卵双胞胎的研究报告已经集结成书出版了(中文版书名《本性难移》,William Wright著)。这是长达三十年的追踪研究,探讨一出生便被两个不同家庭收养的双胞胎,在他们成年后,人格、性向、嗜好、成就上的表现有何不同。
这个研究让我们知道先天基因与后天教养的影响大约各占50%。也就是说,基因是建筑的蓝图,它决定孩子大脑的结构;而后天的经验决定脑中神经回路的链接,决定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就像一栋公寓每户都是三室两厅,但是只有走进去看到不同的装潢,才会知道它是张三的家还是李四的家。
教养就是在一样的结构中让你区分出个别差异的东西。因此父母不必太在意孩子先天的大脑有多聪明,因为充其量它只占你孩子成功因素的50%,还有一半是操控在自己的手上。
我们看到历史上许多成功的人都不是绝顶聪明的人,但都是能利用别人长处的人,也就是能靠领袖魅力创造出一番事业的人。相信很多人看《三国演义》时都会觉得刘备很窝囊,他的天下是“哭”出来的,但是他的领袖魅力使关公、张飞为他卖命打天下。他能知人善任,用诸葛亮为他治蜀,使他成为三分天下的一霸。再看曹操,他的聪明才智远不及杨修,曹操自己说过“吾智不及汝,乃觉三十里”,但是杨修后还是死于曹操之手。所以聪明不等于成功,这是点迷思。
记忆不等于聪明
第二点迷思是认为记忆等于聪明。现代父母相当迷信于增加孩子的脑力,有些还去买药丸给孩子进补,其实是没有必要的,孩子只要饮食均衡即可。而且,若买的是来路不明的药物,很可能有危害人体的重金属成分或化学物质在内,吃了反而有害。父母想给孩子补脑的原因之一是觉得孩子念了记不住。别人家孩子一目十行,我的孩子十目一行,那一定是脑力有问题,其实这是不对的。
记忆,简单地说,就是熟悉度。当一个东西看得很熟悉之后,自然就能脱口而出,能说得出,自然就记住了。因此,在教学上,会要求学生对一个不熟的东西反复背诵,直到熟悉度增强到可以任意“提取”的地步为止。但这是传统的教学法。科技普及之后,现在对记忆其实有新的看法。例如个人计算机的出现已经取代了记忆在学习上的重要性,一些必须死背的东西可以放在大脑外面的地方去储存,反正随时可提取而且不会错。所以现代的教学已不注重背诵了,很多考试是开卷考试,让学生带书进去,但是考题与答案书中并没有,而是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后才能写出来。在现代E-learning的形势下,组织和整理能力的重要性远超过记忆背诵的能力。
活化神经回路
我个人并不赞成送孩子去补习班学记忆术。坊间记忆补习班教的也不过是如何增加新旧知识的链接,靠着旧知识的提取将新知识带出来而已,这些方法还是表面的;它只是工具,不是记忆本身。真正重要的还是要增加神经的链接密度,因为一个链接紧密的神经回路,激发任何一点都能带动整个回路的活化。因此,心理学记忆的研究强调的是了解,而不是表面的死记。了解(即明白A与B的关系)会使A的神经回路与B的神经回路连接在一起,当A活化时,能带动B的活化,将B引进意识界。
这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呼吁课程不能排得太满的原因,太满了会使学生没有机会去作主动的联想,只能被动地接受讯息。这是今天我们的学生很会“填空”的原因,可是一改换情境便目瞪口呆,不会作答了。送孩子去补习班补记忆,还不如让他在家中看些他喜欢的书。知识是相通的,只要他肯打开书来看,都会得到启发(所谓开卷有益)。
疲乏效应
至于后一个问题——孩子整天做功课,功课却不好。从神经学来看,这就是疲乏效应。神经对一直不停进来的刺激会产生饱和,不再处理它了,这就是为什么“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孩子在上了8个小时的课之后再去上补习班,继续念同样的东西,神经已经疲劳了,读不进去了。
在记忆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Release from Proactive Inhibition”(主动抑制释放),是指当我们一直在做同样性质的记忆时,记忆的项目会相互干扰。例如记忆花卉的名称,每一次记十种花的名字,当进行到第三个名单时,再去问受试者,哪种花在第几张单子上,受试者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如果这时换成记忆十个家具的名称,受试者的记忆会立刻回复到跟次记花卉时一样好。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我们每五十分钟就得换另一科来上,就是怕造成孩子学习上的饱和。但是父母在送孩子上补习班时却忘记了这一点。
人不是机器,在疲劳后,反应会迟钝,会“有听没有见”,所以我们常在补习班看到眼光呆滞的孩子,手在无意识地抄着黑板上的公式,难怪会有孩子在桌子上刻下了“我在浪费生命”这句无声的呐喊!
今天教改的问题很多,但是重要的是没有回归教育的本质,即“有动机的快乐学习”。或许我们无力改变大环境,但孩子是自己的,可以从自身做起。当父母把眼光放到十年、二十年之后时,我们就了解学校的成绩不那么重要。考上台大并不保证一辈子成功,反而是有学习的动机、愉悦的人生观,他以后一定会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定位,生命才不会浪费。
认识大脑的规则
近看到一本很有趣的书,叫Brain Rules(大脑的规则),作者梅迪纳(John Medina)是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发展学家。我一边看这本书,一边觉得有正确的大脑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父母都愿意牺牲一切享受,只求孩子功课好,光耀门庭,但是假如做法不得当,反而会适得其反。在此把书中有关脑与学习的一些重点写出来,希望能帮助孩子学习时事半功倍。
教室和办公室是对大脑不利的地方,因为人在进化的过程中是每天要运动的(我们的祖先每天要走12英里去觅食),在运动的时候,大脑会产生给我们正向情绪的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而正向情绪对身体健康有利。此外,运动的时候大脑的血液循环速度加快,神经细胞会获得较多的氧和养分,对脑力发展有帮助,而脑力愈强的人愈能生存下来——智取永远胜于力取。运动还能增强免疫系统,帮助我们对抗压力(所以美国很多公司地下室都有篮球场或健身房让员工纾解压力)。
大脑不是进化来一心多用的,开车打手机就跟酒醉驾车一样危险。因为大脑处理讯息是序列式的,每次大脑切换作业都需要半秒钟,因而开车时若打手机,在踩剎车时会比别人慢半秒钟。
我们的经验和知识的学习会改变大脑的神经链接,长期的受虐和紧张会改变大脑的结构,使链接两个脑半球的胼胝体比较小,掌管记忆的海马回神经元萎缩。有父母因孩子不听话,把他半夜赶出去,或叫孩子做狗爬,这些行为对孩子的有形和无形的伤害是很大的。
每个人的大脑都不相同,甚至连双胞胎也不一样,因为他们后天的经验不同,而且大脑每个区域成熟的时间和次序也不相同。梅迪纳大力抨击美国的学校没有顾及孩子大脑成长的个别差异,给予他们同样的功课和要求。我看了后觉得汗颜,因为我们的学校也是如此。
梅迪纳认为大脑重要的功能是沟通、了解彼此,而不是记忆。从进化上看来,他是对的。人能从远古生存下来,主要是因为人类群居,用群体的力量去抵抗野兽,所以沟通的确是大脑重要的功能。我们只注重记忆,拼命叫孩子念书,舍弃重要的人际关系,使我们的孩子空有死知识,无法与人共事也是枉然。
记忆需要一段时间来固化,因此作者建议学校在每段课程次教完后,隔九十到一百二十分钟再重复一次,这样效果好。有个朋友相信了电台的广告说只要两分钟就可以把《念奴娇》背会,便花了三万元去替她儿子报名,希望能增加孩子的记忆力,结果大失所望,孩子的记忆力照旧,三万元却飞了。
另一个很重要的大脑讯息就是,童年在家庭中所形成的稳定的情绪,是预测以后学业好的指标。父母给孩子好的礼物是两人相亲相爱不吵架,每天回家吃晚饭,陪伴孩子成长。其实,近我们实验室去少年感化院做受虐儿的研究,就发现他们对生气的脸色反应是潜意识的,这种意识下的创伤跟罗马尼亚孤儿院儿童的一样,即使被美国的正常家庭领养了十年以上,仍有严重的情绪障碍。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
睡得饱,学得好
近去美国开会,听到一个非常特别的临床案例:有个病人在中风以后写出来的字,元音不见了:字母、位置,什么都对,就是没有元音。如BOY这个字,她写的是B_Y,知道要空一格留给元音,但是写不出来。由此现在我们知道英文的子音和元音是储存在大脑不同地方的。
这些病例为我们提供了对大脑讯息处理的了解,譬如记忆的好坏跟讯息在登录时所下的功夫有关(记忆一般分成登录、储存、提取和遗忘四个阶段,登录重要,受到注意力和情绪的影响)。
美国是个讲求实用的民族,所以脑科学进步到一个程度,对记忆有所了解后,就有教育心理学家提出,应该就记忆的本质去设计课程,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他们认为要改善学习,,要确定孩子的生理是在的学习状态。我们已经知道睡眠、做梦都跟记忆有关,少了做梦的时间会影响学习成效,因为所学的东西无法在梦中拿出来整理,去芜存菁,所以有此口号:“希望孩子学得好,就要让他睡得饱。”美国已有18个州把上课时间改晚,延到九点才上课(各州不同),希望孩子在一夜好眠,补充了他学习所需的神经传导物质,如血清素、正肾上腺素之后,上课的效果较好。
另外,因为睡眠跟情绪有直接关系,睡不够的人脾气会暴躁,所以青少年特别要睡得够,以免来校上课时闹事或打架。还有,睡眠的周期会因荷尔蒙而有所改变,青少年时期比较晚睡晚起,因此学校调整作息时间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