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1138368
本教程汲取经典,博采史料,加以烹炼调和,为读者呈奉上原汁原味地中华燕饮礼仪。
本教程通过对醴、酒、茶、水等饮品在传统礼仪中作用的分析,阐述其相应的文化意义,揭示出中华文化崇尚理性清明的一面,令人味之隽永。
本教程深入系统地细致剖析饮食礼仪,为日常生活必备的礼仪手册。又常能把饮食之礼与道汇通,令读者得以识礼知味,进而品道。
燕饮是宾主交接时z常见的活动,故本书可以视为《宾主》(《中华日常礼仪基础教程》第三册)一书的续篇。
人类首出庶物,面对饮食时,不仅不会像动物那样张牙舞爪地相向,反而会满面春风地相邀共享。这是人性之花,是先王教化之果。传统燕饮礼仪正是根于人性,而又涵养人性的。
商人酗酒,引发周人的警醒,因此自周文王开始就厉行酒戒。及至周人抚有天下,面对商人酗酒的不良风俗,必然要予以移易。这就是周公制礼作乐的社会背景。然而历代礼学家却无视这一点。可以说,中华礼仪自其奠立之日起,就与饮食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周公制礼,于礼仪中,寄寓戒酒的功能,为配合戒酒令,对“酒”(相当于酒精性饮料)、“饮”(相当于非酒精性饮料)进行区分,规定“醴”这种饮品属于“饮”的范畴,不属于“酒”。礼仪规定,日常人际往来,只可用醴,不可用酒。因此,在礼中,醴代表理性清明,酒代表迷狂丧德。醴,作为理性清明的象征,是礼仪的物质载体。后代礼学家未能揭示出这一点,认醴为酒,未能正确估量醴的文化意义,*终导致醴在礼仪体系中名存实亡。所幸的是,茶随之兴起,逐渐取代醴在礼仪中的地位与作用,与酒对峙。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谓酿醴的方法失传已久,本书尝试将酿醴的方法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使“醴”这种饮品,重焕新生,让人们得以品尝三千年前醴的味道,也就是礼仪的味道。
通过对中华日常礼仪入门教程的正确有效使用;
坐而读,可深入礼学的义理;
起而行,可亲身体验礼仪的韵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