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029785
内容简介
《孟子》是儒家经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书中所主张的“性善”“仁义”“民本”等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人传统思想与道德观念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孟子》全书譬喻生动、辩议恣肆、气势雄浑,也代表了先秦散文艺术的杰出成就。为了与广大读者共同分享这部经典的哲思与文字之美,《孟子精译:诵读版》参考了很多学者的著作,在原典的基础上进行了注释,并以适合今人理解的方式进行了翻译与阐发,希望能与广大古代文化的爱好者们一起走进伟大先贤的思想世界。
目 录
内容提要
前言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章句下
离娄章句上
离娄章句下
万章章句上
万章章句下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下
尽心章句上
尽心章句下
前言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孙丑章句上
公孙丑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章句下
离娄章句上
离娄章句下
万章章句上
万章章句下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下
尽心章句上
尽心章句下
前 言
前言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朝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故此,孟子又被尊称为“亚圣”,可见孟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人(即今山东邹城市)。如“孔子”这个称谓一样,在姓氏后面加“子”的称呼是对他的尊称。他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故此,孟子算起来应该是孔子的第五代弟子。孟子也乐于以孔子儒家思想的继承者自居,“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并在“仁义”“性善”“民本”等方面进行了拓展,做出了更加系统化的论述,在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至孟子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孟子主要由母亲抚养教育。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据说曾因为怕邻居给年幼的孟子造成不好的影响,连续三次迁居。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的传说。孟子受教育于孔伋。孔伋字子思,被称为“述圣”,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儒学大师。
孟子以“仁义”“王道”“民本”为自己的政治主张,中年之际,游历各个诸侯国,曾到过齐、宋、鲁等过。其学说影响极大,在他的游历过程中,颇受礼遇,我们在《孟子》一书中,也常常能够看到孟子意气风发、将诸侯王驳斥得哑口无言的场景。但孟子的“王道”主张并不能真正吸引希望快速扩张、力求争霸的战国诸侯们,故此,诸侯们礼遇孟子,却没有人真正去尝试孟子的主张。
晚年孟子专注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孟子·尽心上》),与弟子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就是孟子与弟子们共同编撰而成的。(关于《孟子》是孟子自著、孟子后学整理编著、还是孟子与弟子们共同编著的,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本书采取通行的观点)
《孟子》一书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史记》中也是这样记载的。但《风俗通》与《汉书?艺文志》中则记载《孟子》一书有十一篇,还有《性善》《文说》《孝经》和《为政》四篇。至东汉,学者赵岐作《孟子章句》时,为前七篇作注,并将每篇分为上下,同时认为后四篇为伪书,不予作注,成为今天流行的《孟子》七篇十四卷的祖本。《孟子》一书,在《史记》《汉书》中,均被列入诸子著作。在唐代之后,地位日益提高。宋神宗时期,《孟子》被正式列为经书。宋代大儒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在中国古代的《孟子》研究中,除了赵岐的《孟子章句》,还有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等重要著作。在近代学者的作品中,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所作的注本简明晓畅,非常值得大家去阅读。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如果在阅读本书之后还有兴趣,可以选择朱熹的《孟子集注》作为拓展阅读的书籍。
《孟子》七篇,是孟子的言论汇编,集中体现了孟子学说在政治、社会、修身等方面的主张。与《论语》短篇汇集、文约意丰的语体文风格不同,孟子文章多长篇大论,气势宏大磅礴、论辩机智通达。《孟子》与《庄子》是中国先秦散文两种风格的扛鼎之作,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孟子》一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已经成为我们日常言说中的常用语,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舍生取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顾左右而言他”“有恒产者有恒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有“一曝十寒”“五十步笑百步”等,足见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之深。
孟子的学说以“性善”论为出发点,以为人生来就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是仁、义、礼、智四种品德的起点(四端)。由于四心为生来所具有,故此,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也是先天而有、与生俱来的。而人必须不断自省、不断努力,才不会丧失善的品质。
在社会政治方面,孟子提出了“王道”的主张,主张以“仁者无敌”“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主张以“德治”“仁政”争取民心归附。最为可贵的是,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如果残暴,那么臣民便有权起来反抗。孟子曾当面追问齐宣王——朋友有辱所托,那么这样的朋友就应该与之绝交;如果一个官员不称职,就应该被罢免;那么如果一个国君不能够好好治理国家,又该怎样?齐宣王无言以对,只能“顾左右而言他”。熟悉中国历史的读者朋友都有这样的印象,一个个集权的中国古代王朝总是避免不了同样的命运,不免一次次踏入“由治而乱”的循环怪圈。原因之一,或许就在于此。孟子在千年前对齐宣王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历代集权、专制且世袭的君主们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着。
孟子思想传承的千余年中,虽然他的很多主张都被学者、士人奉为圭臬,但他“民本君轻”的光辉思想却始终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甚至臣民自明代后更被统治者所删削。然而,今天看来,孟子所说的“民本”“仁政”,才是一个健康社会所应该追求的理想。
解译者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伟大思想家,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元朝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地位仅次于孔子。故此,孟子又被尊称为“亚圣”,可见孟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人(即今山东邹城市)。如“孔子”这个称谓一样,在姓氏后面加“子”的称呼是对他的尊称。他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故此,孟子算起来应该是孔子的第五代弟子。孟子也乐于以孔子儒家思想的继承者自居,“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并在“仁义”“性善”“民本”等方面进行了拓展,做出了更加系统化的论述,在思想史上独树一帜。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之后,至孟子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孟子主要由母亲抚养教育。孟子的母亲非常重视孟子的教育,据说曾因为怕邻居给年幼的孟子造成不好的影响,连续三次迁居。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的传说。孟子受教育于孔伋。孔伋字子思,被称为“述圣”,是孔子之孙、孔鲤之子,是战国初期著名的儒学大师。
孟子以“仁义”“王道”“民本”为自己的政治主张,中年之际,游历各个诸侯国,曾到过齐、宋、鲁等过。其学说影响极大,在他的游历过程中,颇受礼遇,我们在《孟子》一书中,也常常能够看到孟子意气风发、将诸侯王驳斥得哑口无言的场景。但孟子的“王道”主张并不能真正吸引希望快速扩张、力求争霸的战国诸侯们,故此,诸侯们礼遇孟子,却没有人真正去尝试孟子的主张。
晚年孟子专注于“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孟子·尽心上》),与弟子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就是孟子与弟子们共同编撰而成的。(关于《孟子》是孟子自著、孟子后学整理编著、还是孟子与弟子们共同编著的,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本书采取通行的观点)
《孟子》一书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史记》中也是这样记载的。但《风俗通》与《汉书?艺文志》中则记载《孟子》一书有十一篇,还有《性善》《文说》《孝经》和《为政》四篇。至东汉,学者赵岐作《孟子章句》时,为前七篇作注,并将每篇分为上下,同时认为后四篇为伪书,不予作注,成为今天流行的《孟子》七篇十四卷的祖本。《孟子》一书,在《史记》《汉书》中,均被列入诸子著作。在唐代之后,地位日益提高。宋神宗时期,《孟子》被正式列为经书。宋代大儒朱熹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
在中国古代的《孟子》研究中,除了赵岐的《孟子章句》,还有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等重要著作。在近代学者的作品中,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所作的注本简明晓畅,非常值得大家去阅读。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如果在阅读本书之后还有兴趣,可以选择朱熹的《孟子集注》作为拓展阅读的书籍。
《孟子》七篇,是孟子的言论汇编,集中体现了孟子学说在政治、社会、修身等方面的主张。与《论语》短篇汇集、文约意丰的语体文风格不同,孟子文章多长篇大论,气势宏大磅礴、论辩机智通达。《孟子》与《庄子》是中国先秦散文两种风格的扛鼎之作,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孟子》一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已经成为我们日常言说中的常用语,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舍生取义”“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顾左右而言他”“有恒产者有恒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还有“一曝十寒”“五十步笑百步”等,足见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之深。
孟子的学说以“性善”论为出发点,以为人生来就具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此四心,是仁、义、礼、智四种品德的起点(四端)。由于四心为生来所具有,故此,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也是先天而有、与生俱来的。而人必须不断自省、不断努力,才不会丧失善的品质。
在社会政治方面,孟子提出了“王道”的主张,主张以“仁者无敌”“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主张以“德治”“仁政”争取民心归附。最为可贵的是,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如果残暴,那么臣民便有权起来反抗。孟子曾当面追问齐宣王——朋友有辱所托,那么这样的朋友就应该与之绝交;如果一个官员不称职,就应该被罢免;那么如果一个国君不能够好好治理国家,又该怎样?齐宣王无言以对,只能“顾左右而言他”。熟悉中国历史的读者朋友都有这样的印象,一个个集权的中国古代王朝总是避免不了同样的命运,不免一次次踏入“由治而乱”的循环怪圈。原因之一,或许就在于此。孟子在千年前对齐宣王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历代集权、专制且世袭的君主们都在有意无意地回避着。
孟子思想传承的千余年中,虽然他的很多主张都被学者、士人奉为圭臬,但他“民本君轻”的光辉思想却始终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甚至臣民自明代后更被统治者所删削。然而,今天看来,孟子所说的“民本”“仁政”,才是一个健康社会所应该追求的理想。
解译者
免费在线读
《孟子精译(诵读版)》: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伊尹在莘国的郊野种庄稼,以尧、舜的道义为乐。如果不合道义,即使把天下的财富都作为俸禄给他,他头也不回。即使四千匹马系在那里,他也不看一眼。如果不合道义,他既不会把一点儿东西给人,也不会向别人要一点儿东西。汤曾派人用币帛聘请他,他却悠然地说:‘我要汤的财物干什么呢?怎么能比得上我安于田野之中,在此以尧、舜之道为乐呢?’汤三次派人去聘请他,后来他改变了态度说:‘我与其身居田野之中,在此以尧、舜之道为乐趣,何不使现在的君主成为尧、舜一样的君主呢?何不使现在的百姓成为尧、舜治理下的百姓呢?我何不在我有生之年亲眼看到这些呢?上天生育百姓,就是要使先知者启发后知者,使先觉悟的人启发后觉悟的人。我呢,就是百姓中先觉悟的人,我就要用尧、舜之道来使民众有所觉悟。不是我去启发他们觉悟,又有谁去呢?’他想到天下的百姓,如果有一个男子、一个女子没有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就好像是自己将他们推进水沟中一样。伊尹就是这样自愿把天下的重担挑在肩头的,所以他用讨伐夏桀、拯救百姓的道理说给汤听。我没有听说过,自身屈曲却能匡正别人的,何况是使自己屈辱而能够匡正天下呢?圣人的行为是不同的,有的疏远君主,有的亲近君主,有的离开朝廷,有的留在朝廷;归根究底都是洁身自好而已。我只听说伊尹以尧、舜之道向汤谋求职位,却没有听说过他割内切菜。
……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的。伊尹在莘国的郊野种庄稼,以尧、舜的道义为乐。如果不合道义,即使把天下的财富都作为俸禄给他,他头也不回。即使四千匹马系在那里,他也不看一眼。如果不合道义,他既不会把一点儿东西给人,也不会向别人要一点儿东西。汤曾派人用币帛聘请他,他却悠然地说:‘我要汤的财物干什么呢?怎么能比得上我安于田野之中,在此以尧、舜之道为乐呢?’汤三次派人去聘请他,后来他改变了态度说:‘我与其身居田野之中,在此以尧、舜之道为乐趣,何不使现在的君主成为尧、舜一样的君主呢?何不使现在的百姓成为尧、舜治理下的百姓呢?我何不在我有生之年亲眼看到这些呢?上天生育百姓,就是要使先知者启发后知者,使先觉悟的人启发后觉悟的人。我呢,就是百姓中先觉悟的人,我就要用尧、舜之道来使民众有所觉悟。不是我去启发他们觉悟,又有谁去呢?’他想到天下的百姓,如果有一个男子、一个女子没有受到尧、舜之道的恩泽,就好像是自己将他们推进水沟中一样。伊尹就是这样自愿把天下的重担挑在肩头的,所以他用讨伐夏桀、拯救百姓的道理说给汤听。我没有听说过,自身屈曲却能匡正别人的,何况是使自己屈辱而能够匡正天下呢?圣人的行为是不同的,有的疏远君主,有的亲近君主,有的离开朝廷,有的留在朝廷;归根究底都是洁身自好而已。我只听说伊尹以尧、舜之道向汤谋求职位,却没有听说过他割内切菜。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