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5798213
爱氏语录出版以来,备受广大爱书人欢迎,已被翻译成二十五种文字,行销全世界。
本编是它的末版了,即第四版,特约请曾获吴大猷科普著作佳作奖的李绍明教授从新译出,以飨热爱本书的新老读者。
了解爱因斯坦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科学。爱因斯坦的好奇心、激情与超然于世、想象力和创造性天赋就像统一场的各个部分,彼此有着密切的关联。
科学家不只有冰冷的科学理论,也会有温情和刻薄的一面。爱因斯坦既谦卑也固执,他的公众事务、政治活动和科学工作交织在一起,他不墨守成规的个性也显见于他的人格和政治思想。·····这些让他作为一个立体的人屹立了起来。
他是个怪人,一个可敬的叛逆者。
他内心沉静,绝不墨守成规,思考不受外界影响,想象力的驱策使他能够从传统观点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今天的很多技术离不开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电池、激光、原子能、光纤、太空探索、半导体等,这些都要追溯到他的理论。
在如今重视科学的时代,我们了解爱因斯坦本人和他的科学很有价值,一个社会的竞争优势不在于学校将乘法表和周期表讲得有多么好,而在于能在多大程度上激发起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是可以摆放在你的床头,闲暇时拿起翻开,不必阅读完整,但会让你若有所思。也许你是城市白领,抑或小镇青年,这本书定能伴你更多成长。
这本书有意思也有颜值,很有格调的双封设计,裸脊装帧,时尚而张扬的个性,有实力就要炫出来,它会是你的好朋友。
爱氏语录宛如一个个小故事,从爱因斯坦的这些话语中,我们会更接近一个真实的他,他不是一个超人天才而是一个人类天才,因为是人,所以更丰盈。你会看到,在这些真实语句后面,站立着一个栩栩如生的人,他的个性是那么的鲜明,与他的思想实验一样,足以让人回首眷顾。
这本语录已出过三版,这是第四版,也是编者编集的末版了。该版共收语录约1600条,除原有反映爱因斯坦多彩人生与事业成就的丰富内容、弗里曼·戴森的权威序言和编者所作的出处详注之外,本版新增三大板块:“孩子篇”,“论种族与种族歧视”和“爱氏韵文小集”。
序言
我斗胆来写这篇序言,是因为三十年来,我都是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朋友和顾问。他们在出版爱因斯坦的遗文,我为他们做些铺路搭桥的事情。那是个巨大艰难的工程,担负主要工作的是艾利斯•卡拉普莱斯。工程颇不顺利,一上来是非蜂起,拖了又拖,现在是早经上了轨道,全速向前了。每年都有产出,一大卷一大卷的文献,全是科学和历史的宝藏。
我和爱因斯坦素未谋面,知道他只是通过他的秘书和档案监管人海伦•杜卡斯。海伦为人热情慷慨,跟大人孩子处得都好。多年来她一直帮我家照管孩子,深得他们喜爱。她喜欢讲爱因斯坦的遗事,讲来讲去总突出一点,说爱氏这人如何幽默旷达,一般俗人为之扰攘不已的俗念私欲,他概不介怀。我的孩子们记忆中,海伦是个温柔脾气好、讲话带点德国音的老太太。但同时她也倔强。爱氏在世时,她像老虎一样守卫爱氏的私生活,把所有探头探脑的人挡在门外;爱氏殁后,她又像老虎一样守护他的私密文档,绝不让任何人有所窥伺。她和奥托•内森两人是爱氏遗嘱的执行人,坚守爱氏私档,非经他俩同意,谁胆敢出版爱氏文献,便即提起诉讼,严惩不贷。海伦虽外表安详,但我们时不时也感觉到隐藏的紧张。有时候她会黯然唠叨,说有人让她很不好过。
爱因斯坦遗嘱指示,包含私人文档的档案,应一直由奥托•内森和海伦管理,直到有一天,两人决定是时候移交;移交之后,档案就要永久地属于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爱氏1955年去世。之后二十六年来,档案一直存放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一长溜档案柜里。海伦日逐整理档案,并大事通讯联系,找到数千件新文献,添加到旧有藏品中。
1981年春间,奥托•内森和海伦两人貌似都健康无恙。一天晚上,正值寒假,研究院同仁大都休假未归,大门外忽有异动。那晚下着雨,天色黑暗。一辆大卡车停在研究院门前,大门洞开,一队全副武装的保安分列两旁。我凑巧路过,便停下来看看究竟。看得见的旁观者只我一个,但我毫不怀疑,海伦也在,八成正从研究院顶楼的窗户在督导整个行动。一个个大木箱迅速从顶楼走电梯下来,被搬出大楼,装上卡车。保安人员跳上车斗,卡车开出,驶进茫茫暗夜。时间不长,档案就到了耶路撒冷,它们永久的安息之地了。海伦没走,继续在研究院上班,料理通讯,清理档案移出后闪出的空间。大约两个月后,不料她突然死了。我们永不会知道,是否她死前早有预感;然而,无论如何,她是确保确知,她所爱之如命的档案,在她离世后,是妥妥交在安全的手里了。
自从希伯来大学接管了这份档案,再后来,1987年1月奥托•内森殁后,当年徘徊在海伦身边的幽灵很快便显形在日光之下。罗伯特•舒尔曼是一名科学史家,数年前加入爱因斯坦遗文出版项目组。忽一天,他从瑞士方面得到提示:一宗秘藏的情书,或许尚在,是爱因斯坦和他位妻子米列娃•马里奇于世纪之交那些年写的。舒尔曼开始疑心,那宗文件或许是米列娃文字遗产的一部,由爱氏的儿媳弗利达带到了加利福尼亚。弗利达是爱氏长子汉斯•阿尔伯特之妻,1948年米列娃在瑞士去世之后,这位儿媳来到美国。舒尔曼虽然早就听人一遍遍保证说,现存爱氏家书,只剩下1914年爱氏与米列娃离异之后所写的,但他未肯深信。1986年,他去伯克利会见了爱因斯坦的孙女伊夫林。两人一起动手,终于寻到了一条关键线索。弗利达有份手稿,是写她婆母米列娃的,尚未发表。正文里没什么,却有几纸笔记,夹在一沓正文里,笔记明白无误地提到了五十四封情书。结论是明显的:这些书信,必是那一组四百多封爱氏书信之一部,现在爱氏遗书托管会手里。该会是米列娃在加利福尼亚的继承人的法人代表。因奥托•内森和海伦•杜卡斯曾经阻止过弗利达发表她写的传记,这个家族托管会拒绝两人接触这宗通信,所以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两人无从亲知。自从发现了弗利达的笔记,又因后来那份文字遗产也移交到希伯来大学,发表那宗通信就有了新的可能。
1986年春,其时主持出版爱氏文献的主编约翰•施塔赫尔和希伯来大学方面的卢万•雅龙,找到家族托管会,经过谈判,打破了僵局。两人的目的,是把存放在爱氏遗文出版项目组和存放在希伯来大学两处的爱氏通信全套复印。关键会谈在加利福尼亚举行,因爱氏的长孙托马斯•爱因斯坦,和家族托管会的一名负责人都住那里。当那位年轻人身穿网球短裤来到谈判会场,谈判顷刻解除壁垒,很快达成友善的解决方案。结果是,那一宗私密信件公之于众。爱氏致米列娃的情书,揭示了爱因斯坦其人的真相:那是个男人,一般人的七情六欲和弱点无不具足。书信不愧是辛辣有料的散文杰作,讲说着一段失败婚姻的悲惨的古老故事,开头是温柔顽皮的情爱,结尾是狠硬冰冷的疏离。
海伦在执掌爱氏档案的年月里,身边总备只小木匣,她说那是她的Zettelkästchen,百宝箱。日常工作中,一旦遇见让自己心动心喜的爱氏话语,她就会敲打下来,存进小匣。每次我到她办公室造访,她都会让我看看箱子里的收藏。小箱的内容成了日后那本书《爱因斯坦其人》的核心。那是爱氏的语录集,由她和班尼诗•霍夫曼共同编集,于1979年出版。《其人》刻画出海伦想要世人看见的爱因斯坦,那是传奇的爱因斯坦,读书郎和穷学生的朋友,温婉诙谐的哲人,一个没有激烈情感和悲惨错误的爱因斯坦。将海伦在《其人》中描画的爱因斯坦和本书里艾利斯•卡拉普莱斯所描画的爱因斯坦两相对照,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艾利斯选取语录是不偏不倚的,既引用老档案,又扒梳新文献。她没有强调爱氏人品的阴暗面,也没有隐瞒它。比如,在较短的一编“家庭篇”里,爱氏的阴暗面就展露无遗。
此时此刻,在为这个集子作序的时候,我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是不是在背叛朋友。很清楚,海伦会激烈反对将爱氏致米列娃和第二位妻子埃尔莎的私信公之于众。假如她看见我的名字跟这本小书有关联,而其中包含的许多话语引自她所厌恶的书信,她很可能会感到自己给背叛了。我是她亲密而信赖的朋友之一;有违她明确的意愿,在我是不容易的。假如我是在背叛她,我不是随心轻意这样做的。终,我以这样的想法宽慰自己的良心:我的朋友尽管有许多美德,但有件事情她是大错特错了:她不该对世人竭力掩盖真正的爱因斯坦。她在世时,我从没有假装赞同她这样做。当然我没有试图让她改变想法,因她的对爱氏尽责的概念是不可改变的;但我对她明白说过,我不喜欢动辄诉诸公堂去阻止人家发表爱因斯坦的遗文。我对海伦这个人怀有巨大的亲爱和尊敬,但我从没有许诺,我会支持她的审查政策。我希望,而且几乎相信,假如海伦在世,亲眼看见对于爱因斯坦的普世敬慕并没有因这些私密书信的曝光而有所减少,她会原谅我。
这么说吧。很明白,这些私密书信的发表,就算是对海伦•杜卡斯的背叛,那也不是对爱因斯坦的背叛。这个集子里的爱氏话语,引自许多不同的来源。爱因斯坦从这些话语中站了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立体的生人屹立着,比之海伦书中描画的那位不瘟不火的哲人,形象更其高大,更其令人震撼。知道了爱因斯坦的人生阴暗面,使得他在科学上和在公众事务中的成就更像奇迹。这本书显示他的本来面目,不是一个超人天才,而是一个人类天才,由于是人,所以更伟大。
几年以前,我有幸去东京演讲,其时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也在那里。和坐在轮椅里的霍金一起走在东京街头真是个非凡的体验。我觉得我像是在跟耶稣基督一起走过加利利城。所到之处,总有大群日本人在我们身后默默跟随,伸手碰碰霍金的轮椅。霍金以淡然的喜悦享受这一景观。我想起我读过的一段描述,说的是1922年爱因斯坦访问东京的盛况,那时候,人群也像七十年后他们跟随霍金一样跟随着爱因斯坦。他们也像今日崇拜霍金这样崇拜着爱因斯坦。他们在挑选自己的英雄时有种精致的口味。隔着文化和语言的鸿沟,他们从来自远方的这两个客人身上觉到了某种神性。不知怎么,他们懂得,爱因斯坦和霍金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伟大的人。这本书有助于解释为什么。
弗里曼•戴森
于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
新泽西
这本迷人的著作展示一个丰满立体的爱因斯坦,除了温文尔雅的方面,也有黯淡阴郁的方面,令人深思。
──《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
本书扩展了“语录”的概念,且为语录体著作树立了新的标准。
──《布鲁姆斯伯里评论》(Bloomsbury Review)
方程式和言词是爱因斯坦真正的纪念碑。……这些从他的言谈和简牍中挑选出来的简洁而有力的话语,是选编者卡拉普莱斯贡献给我们的真正盛宴。……纪念碑式的文字,并不是爱因斯坦有心要做成的;闲撒轻抛,皆成珠玉,英雄名士,本色风流。
──David E. Rowe,《时代·高等教育增刊》
(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fement)
我凭自己的经验,亲知这种畜生,因我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对它们不能指望太多。 ·……今天郁郁少欢,明天就会兴高采烈,后天凉下来,然后又回复故态,自寻烦恼,憎世厌生─—且不说少信不贞,忘恩负义,自私自利。
(摘自“爱因斯坦论自己”篇 P16)
你以为离个婚那么容易,在不能证明对方过错的时候?……我待我老婆,就像待一个不能开除的佣人。我有自己的卧室,避免和她在一起。……不知你何以为此恐惧不安。我是自己的主人……也是自己老婆的主人。
(摘自“家人篇” P43)
尽管我远在此地,但你们的确有个爸爸,他爱你们胜过一切,时常想念着你们,关心着你们。
(摘自“孩子篇” P66)
别顾虑分数。只要确保能跟上课业就好。不用留级。不需要所有科目都得高分。
(摘自“孩子篇” P66)
相信个人奋斗和行动的客观价值,个人的生存就有了意义。然而,若没有幽默感使这一信念变得柔和,这个人就会不可忍受。
(摘自“论人生” 篇 P118)
我始终不解,相对论的概念和问题如此远离日常生活,何以却在如此广大的人群中、在如此漫长的时段内,引起如此活跃乃至热烈的反响。
(摘自“论科学、科学家、数学和技术” 篇 P204)
看来,科学上的卓越才能和个人品质并非总是携手并进。我认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远比有技巧的公式运算家或实验家更有价值。
(摘自“论科学、科学家、数学和技术” 篇 P209)
智慧不是学校的产品,而是一生追求智慧而得来的结果。
(摘自“杂论” 篇
P369)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