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9866759703
内容简介
真原醫 是*古老也*先進的醫學,
相信完全的療癒需要身、心、靈的徹底轉變!
身為傑出的醫學研究者與醫師,
楊定一結合古老醫學文化和先進奈米科學,找到身心靈平衡且健康的祕訣,
既是古代也是現代,既屬常識也屬專業,既是神學也是科學。
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從飲食、運動、呼吸、思緒與情緒管理主動追求,
並提醒自已,常存感恩、懺悔、希望與回饋的念頭,
慈悲是宇宙*的療癒力量!需要徹底轉變心念,才能恢復健康!
作者在《真原醫: 21世紀*完整的預防醫學》中分享,如何從適量的天然物質來營造支持細胞正常功能的*環境,來預防及治療疾病。藉由飲食的新概念、姿勢與消化系統的健康到修身、修心到身心靈的全面診治,包含練功靜坐到行為心性的改變,描繪出一個恢復整體健康的藍圖。
.陽光是能量的來源,人體所有的能量都源自太陽的光線
.富含酵素的生機飲食、彩虹般的蔬果,將可讓身體自己發揮治癒的力量。
.蠕動緩慢的腸道,會導致不良的姿勢,簡單的療效性姿勢,將可帶來調正與疏氣活絡的效果。
.螺旋原理的運動科學,徹底拉伸可達深層的結構調整,動靜合一中讓身體更靈活順暢。
.心中充滿感恩、關懷、慈悲時,心臟會出現協調的頻率,使心血管功能良好,神經系統處於平衡狀態。
.研究證實心臟的電磁場是腦的四千倍以上,心與腦的電磁場有著極強的同步性,當人體覺得愈和諧,心腦之間的同步性就愈強。
.心臟智慧如同「EQ」,當心中感到委屈或憤怒時,只要真誠地說「謝謝」,就能讓念頭歸零,遠離情緒與煩惱的框架。
相信完全的療癒需要身、心、靈的徹底轉變!
身為傑出的醫學研究者與醫師,
楊定一結合古老醫學文化和先進奈米科學,找到身心靈平衡且健康的祕訣,
既是古代也是現代,既屬常識也屬專業,既是神學也是科學。
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從飲食、運動、呼吸、思緒與情緒管理主動追求,
並提醒自已,常存感恩、懺悔、希望與回饋的念頭,
慈悲是宇宙*的療癒力量!需要徹底轉變心念,才能恢復健康!
作者在《真原醫: 21世紀*完整的預防醫學》中分享,如何從適量的天然物質來營造支持細胞正常功能的*環境,來預防及治療疾病。藉由飲食的新概念、姿勢與消化系統的健康到修身、修心到身心靈的全面診治,包含練功靜坐到行為心性的改變,描繪出一個恢復整體健康的藍圖。
.陽光是能量的來源,人體所有的能量都源自太陽的光線
.富含酵素的生機飲食、彩虹般的蔬果,將可讓身體自己發揮治癒的力量。
.蠕動緩慢的腸道,會導致不良的姿勢,簡單的療效性姿勢,將可帶來調正與疏氣活絡的效果。
.螺旋原理的運動科學,徹底拉伸可達深層的結構調整,動靜合一中讓身體更靈活順暢。
.心中充滿感恩、關懷、慈悲時,心臟會出現協調的頻率,使心血管功能良好,神經系統處於平衡狀態。
.研究證實心臟的電磁場是腦的四千倍以上,心與腦的電磁場有著極強的同步性,當人體覺得愈和諧,心腦之間的同步性就愈強。
.心臟智慧如同「EQ」,當心中感到委屈或憤怒時,只要真誠地說「謝謝」,就能讓念頭歸零,遠離情緒與煩惱的框架。
目 录
推薦序 科學的先行者─楊定一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校長李嗣涔)
路程(台塑集團副總裁王瑞華)
作者序 徹底轉變心念,才能恢復健康 楊定一
路程(台塑集團副總裁王瑞華)
作者序 徹底轉變心念,才能恢復健康 楊定一
第1章 重返完美平衡的原始
21世紀預防醫學是健康的關鍵
從分子矯正醫學到真原醫
中西醫合璧的整體療法
第2章 環境與健康
完整的全光譜
空氣三寶
微量元素與全面有機耕種
榮耀大地
第3章 活食材與健康飲食
活食物與活酵素
蔬果中的植化素
蔬菜汁好處多
最佳蛋白質來源
素食與葷食
健康飲食有訣竅
第4章 飲食科學新概念
理想的飲食金字塔
大自然的恩賜─調理素
第5章 消化系統與健康
消化系統是人體健康的關鍵
結腸影響整體健康
姿勢與腸道健康
第6章 運動與呼吸
修身修心的運動
深層的呼吸方式
第7章 身心靈的全面診治
了解所有疾病的根源
完全的療癒
細胞健康的觀念
身心清淨
好轉反應
體內淨化
第8章 身心和諧與靜坐
壓力與健康
心腦相依
同步性與合一性
靜坐的科學
靜坐與健康
靜坐在生活中
靜坐的方法
真正的靜坐是真實的體悟
第9章 從心出發
一切歸心
關注法則
尋找聖心
第10章 如何改變習慣
如何改變習慣
用行為改變行為
第11章 身心共舞
不再恐懼
回到慈悲
記得快樂
意識轉換
第12章 教育中的感恩種子
全人教育
感恩心向下扎根
後記
附錄 基礎螺旋拉伸運動
免费在线读
作者序:徹底轉變心念,才能恢復健康
出版本書乃希冀能藉此與讀者分享一些現代人所需的健康與生活概念。書中知識是前人所累積的智慧,其源自世界各地古老文化並經過千錘百鍊。雖然我曾嘗試以現代的科學資訊更新這些知識,但觀念中的真理,卻是亙古不變。全書的核心在於明白「只有徹底轉變心念,才能恢復健康與福祉!唯有全心全意,身體力行追求平衡的生活模式,才能真正恢復健康。」換言之,要達到最佳的健康境界,必須全方位改變我們的生活:包括飲食、運動、呼吸、思想與情緒管理。總之,要從生活中每一件事做起。
健康需要藉由徹底改變日常生活規範以及面對周遭世界的方式來獲得,因此健康也正是這種發自內心改變的成果。如此說來,健康是要主動追求而無法被動獲得。此外,健康也是一種綜合指標,說明我們日常的生活與思考方式,而不僅是以毫無生命的實驗數據所證明的身體狀態。我要說明的是,健康不只是身體表象也是心理狀態;兩者事實上是一體的,卻也彼此影響。環境與周遭的健康也同樣會影響個人健康,而個人的健康也與地球、社會整體的健康有關。反過來說,生理與心理都真正健康的人,自然也會協助恢復環境與周遭事物的健康。
這裡對健康的定義或許較讀者所熟悉的定義廣闊。但是,對世界上千千萬萬早已在日常生活中,力行老祖宗保持身心健康方法的人而言,這可能是再自然不過的常識。畢竟要保持最佳健康,還是離不開最基本的常識!令人惋惜的是,隨著多年來科技的發展與生活腳步的加快,我們可能已失去這項自然本能或常識,反而以前所未有的狹隘方式來界定健康。
整體的療癒
本書意旨在以各種方法,提醒我們回到自我——相信生存與追求健康的本能,即使身處於瘋狂又無可逆轉的世界,也不會在此過程中迷失自我或失去健康。只要想想看,人類史上從未有像現在如此快速的生活步調,過去五十年來科技的進步已遠超過整個人類歷史。因此,我們也合理懷疑人們在調適身心時,所面對的挑戰是人類進化史上前所未有的複雜。
儘管現代醫學已如此地進步,但還是有各種慢性疾病持續困擾我們,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這些疾病不只是憂鬱與心理疾病,還有退化性疾病、癌症、心臟血管與新陳代謝失調等疾病。人類也從沒有像現在如此地不快樂,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如此焦慮。以上種種導致一種疾病狀態,那是無法單純只依賴藥物就能醫治的。
我是受過正統西醫訓練的醫生。事實上,在早期的學醫過程中,也曾接受各種傳統醫學的訓練。因此,我絕不否定西方醫學,而是覺得有必要接納古今中外醫學的各個領域。我採取整合方法,希望將人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分解成各個器官與系統。我們做為病患時,沒有人會希望身體被分解成各個器官來看待;因此,我們需要的是整體療癒,包括身、心、靈。儘管現今醫學在特定領域已達高度的奇蹟,卻仍然有急迫的需要來恢復醫學的完整與和諧。除此之外,很清楚地,我們也需要身心的統合。
我相信全方位的醫學是結合全世界所有的醫學奇蹟,是沒有界限的,也必須是兼容並蓄,不會有門戶之見。因此,對我而言,沒有所謂的傳統、非傳統、東方、西方、或甚至所謂的祕教醫學,只有能夠真正發揮成效的醫學。在定義上,其實醫生也是科學家,因此必須以開放的態度,面對各種追求健康的方法。多年來,我曾邀請多位醫生以自己及病患為對象,用科學方法檢驗健康的傳統定義;結果能以開放的態度接收資訊的醫生,都能成功維持自身及病患的健康。你可在本書中看到摘述。
全方位治療
我在這裡要討論的是一個人的全方位治療,不只是從某一系統或器官的觀點。我認為疾病雖然只有局部症狀顯現,但表示整個身體或系統出現失衡。因此,所有疾病都必須由治本做起。對年輕的醫生,我一直以「治人先治己」這句格言相與勉勵。我的意思是以前的醫生都從治療自我身心做起。換句話說,好醫生必須能夠力行對病患的建議。
我很早就開始研究所謂的非傳統醫學,也有幸服務於多個享有盛譽的組織與機構,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其他機構。本書所要公開的資料,雖非全新的資料,卻也是歷久彌新。許多推廣健康的活動,往往欠缺實行細節,或因主辦人的個人偏愛而忽略健康的重要元素。就我的經驗,本書中提及的任何健康細節都是不容忽略。例如在運動方面,身體的關節必須放鬆與伸展,經多年研究,我發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我稱之為「螺旋運動」或「螺旋動力學(vortex dynamics)」的扭轉運動,可達到最大的伸展效果。
再舉一個例子,我的飲食觀念是要達到「均衡」。根據已知最先進的科學資訊,礦物質與微量元素都是健康的關鍵所在,但現在追求完整身心健康的修煉者,對這方面卻未必完全瞭解!
綜合整體的知識,包括古代與現代、自然與精神及身體與情緒,我發現其所創造的醫學或許才是二十一世紀所能成就的最佳預防醫學。我將這種醫學稱為「真原醫(Primordia Medicine)」,因為既是古代也是現代,既屬常識也屬專業,既是神學也是科學。所以這個名稱也是擷取古人智慧,根據今日的標準與用語,再加以改良。
振奮
與所有其他醫生一樣,我的早期背景也是所謂的「化約論醫學(reductionistmedicine)」,這種醫學將整體簡化成許多部份,最好能簡化成分子與原子。因此,我在紐約市的洛克菲勒大學——康乃爾醫學院長期服務期間,一個已有近三十位諾貝爾獎得主的醫學殿堂,我有幸為免疫學領域貢獻一些重要的發現,而今天這些發現已被納入許多生物與醫學的教科書中。
一九八○年代,我與兩位科學家於研究細胞的暗殺系統時,首度發現白血球(特別是淋巴球)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蛋白質武器「穿孔素(perforin)」,能夠殺死腫瘤以及受病毒感染的細胞,並對穿孔素進行了包括蛋白質純化、蛋白質定序、生化機轉、基因轉殖、基因剔除等,完整深入的研究後,不僅發現動物的細胞免疫(cellularimmunity,如T細胞、殺手細胞)與體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如B細胞、抗體系統)中都擁有此類蛋白質武器系統,更對於疾病的發生來源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目前這發現已普遍地被運用在癌症治療上。此外,我們進一步發現此武器系統竟然是自然界中一般微生物(包括變形蟲、細菌、真菌等)殺滅敵人的共同機制!
繼此之後,我又發現當白血球碰觸到病原細胞表面時,會啟動病原細胞內一組特殊的基因,最後竟然引起病原細胞的自殺死亡!我深入研究這一組特定的自殺基因後,發現竟然與存在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細胞內能引起細胞凋亡(apoptosis)的自殺基因完全相同,這個發現可以完整解釋自然機制中細胞的暗殺及自殺系統之間的關聯性!
這段期間真的令人非常振奮,在我的實驗室中,幾乎每天都有與生物或醫學相關的新發現。我們在科學研究最高峰期間,一年發表超過五十篇重要科學論文在指標性國際科學期刊,如《科學(Science)》、《細胞(Cell)》、《自然(Nature)》、《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等,其中有許多篇被刊登為封面專題,那都是我們努力的成果。
榮耀.遺憾
洛克菲勒大學腹地雖小,但在其獨特且濃厚的學術研究風氣下,我們每天都有精彩的科學發表,還有許多同事對醫學發展有深遠的貢獻。
二○一一年十月三日諾貝爾委員會公布該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就是由我在洛克菲勒的好友拉爾夫.史坦曼醫師(Ralph Steinman)與另二位免疫專家共享這項殊榮。得知他獲獎的消息很為他開心,立即撥電話想傳達恭喜之意,但電話另一端卻傳來令人震驚的訊息,拉爾夫在獎項揭曉的前三天因胰腺癌辭世,尚不知自己獲得這項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榮耀。
我的心情瞬間由喜悅轉為沉重,感嘆命運的安排真是喜悲交集。諾貝爾委員會在一九七四年改變規章,不再頒獎給已辭世者。今年諾貝爾委員會投票定案時,並不知道拉爾夫已辭世,這也是新規章後首度頒獎給辭世者。如果委員會在公布名單前獲知拉爾夫與世長辭,拉爾夫可能與此殊榮無緣,現今獲此榮耀卻遺憾地未能得知。
幾年前拉爾夫曾規劃來台探訪我,可惜因診斷出胰腺癌而未能成行。回想三十年前,我和拉爾夫在洛克菲勒布朗克實驗室四樓狹隘的空間中,數不清有多少個夜晚,兩個熱中科學的年輕人隔著實驗桌埋首於研究中,拉爾夫正進行樹突細胞(dendriticcells)的研究,我則嘗試解開自然界殺手細胞暗殺系統之機制。那時他是來自哈佛大學的年輕醫生,我甫取得生化、醫學雙博士。我們的指導老師寇恩博士(Dr. ZanvilA.Cohn)不僅是巨噬細胞生物學之父,更是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的免疫學大師。
一九八○年代,我搬到二樓設立新的研究中心,拉爾夫和我各自的實驗室都是當時發表最多免疫研究的單位,雖吸引各界目光,卻也引起不少質疑。令人安慰的是,日後科學都驗證了我們各自的大膽推論是正確的。
除了拉爾夫,在布朗克實驗室還有許多傑出且獲頒諾貝爾獎的同事,如三樓是與我共同開課「細胞生物學(Cell Biology)」十多年的老朋友,發現蛋白質如何在細胞內運送的布洛貝爾(Gunter Blobel,一九九九年諾貝爾獎得主);五樓有發現輔(酉每)A的李普曼(Fritz Lipmann,一九五三年諾貝爾獎得主);六樓有證明細胞核糖體是蛋白質合成之工廠的帕拉德(George Palade,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獎得主);七樓有發現溶(酉每)A體的杜維(Christian deDuve,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獎得主);九樓則有闡明免疫球蛋白結構的艾德曼(Gerald Edelman,一九七二年諾貝爾獎得主)。讀者們可別誤會八樓並無重大突破,事實上其研究是科學界相當關鍵的里程碑。
八樓的馬卡蒂(Maclyn McCarty)發現了DNA就是遺傳物質,我們都看好他會因此突破性發現而獲頒諾貝爾獎,可惜後來諾貝爾獎是由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華生(James Watson)與克里克(Francis Crick)共同獲得。不論得獎與否,這些傑出科學家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轉折
在洛克菲勒大學——康乃爾醫學院服務的日子裡,我一年中往往要花好幾個月的時間,到世界各地發表演講、著書與審查論文。但這些突破以及振奮過後,我很快便注意到這些研究成果竟與整體健康無關。我理解到,如果缺少醫學知識與養生之道的整合,我協助創造的知識並不足以恢復自身或其他人的健康。此外,愈深入鑽研科學,反而可能變得機械化,也與心靈漸行漸遠。
我早期曾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擔任顧問工作,因而有機會參加當時由美國輔助及另類醫療中心( 原稱為Office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現今改名為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贊助的非傳統醫學發展與整合工作。這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當時它還是一個剛萌芽的醫學領域,由於太過另類或奧祕,多數醫生都會拒絕。
後來有幸成為非傳統與替代醫學專題雜誌《科學與醫學(Science and Medicine)》的主編,《科學與醫學》是由《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 創辦,它也是全球發行量最多的科學雜誌,每月發行量都在一百萬份以上。由於早期的行政、教育與編輯經驗,讓我得以涉獵世界各地的主要醫學流派,了解各自背後的實證依據。對我而言,醫學必須有實證依據為基礎,我一部份的工作便是確認所研究的每一個傳統醫學觀念,是否有足夠的實證依據。
過研究,我發現即使身為醫生也可能對於營養、運動、情緒管理等常識所知有限,並將之貶為人類行為的冷門領域,所以我必須自修這方面的知識。過去多年來,我一直有一項重要的工作,便是將我從世界各文化所搜集的知識,轉化為主流醫學,希望年輕的醫師們不用像我那樣辛苦,就能獲得這方面的知識。
也許有人會認為本書提供的許多知識與實踐方法,本質上都不屬於醫學範疇,但我認為真實且可執行的科學,只要是有利於大眾,實在不必有門戶之見。這也是物理學、化學與所有其他學科所追求的「統合場(unified field)」,意即能夠整合人類行為各方面的知識,不論是神學或是數學。所以若有矛盾,也只是在人的一念之間。
感謝
本書彙整了我多年來所寫與發表的文章與演講,其中幾篇是特別為病患朋友所寫,幾篇是應雜誌、報紙邀約而發表的專欄文章。藉此機會,真誠地感謝許多認同的媒體朋友協助預防醫學的推廣。由於本書設定讀者群為一般民眾,與過去所寫的許多科學與醫學著作不一樣,因此,我並未採用醫界所用的那種嚴肅學院派理論,在此祈望具專業背景或較嚴謹的讀者寬容與見諒。其實讀者若有心進一步瞭解或搜尋資料,可以參考的相關文獻是相當豐富的。
此外,本書為英文撰寫後翻譯成中文,如譯文未能完全補捉原文韻味,敬請讀者見諒。本書得以結集成書,以及進行嚴謹的編輯,要感謝長庚生物科技的呂欣欣老師,以及其他同仁的協助。我特別感謝陳靜雯小姐,全心全意協助我向大眾推廣真原醫學。在這段期間,我見證她與許多協助我的同仁,在心靈上的轉變。我也要感謝《天下》雜誌群的發行人殷允芃小姐及負責出版的《康健雜誌》,正因為她們的堅持與鼓勵,促成本書的出版。
我的父母是寫作本書的靈感來源,特別是他們在生活中給予我的關懷與寬容,他們一直都以身作則,為我樹立良好的榜樣。我也在此感謝我的岳父、岳母,一直待我如親生兒子。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三個子女——元寧、元平及元培,感謝他們體諒我這個父親經常缺席家庭活動。最重要是要感謝內人瑞華,她無限的支持與鼓勵,以及對我工作完全的信賴,讓我得以完成本書。
出版本書乃希冀能藉此與讀者分享一些現代人所需的健康與生活概念。書中知識是前人所累積的智慧,其源自世界各地古老文化並經過千錘百鍊。雖然我曾嘗試以現代的科學資訊更新這些知識,但觀念中的真理,卻是亙古不變。全書的核心在於明白「只有徹底轉變心念,才能恢復健康與福祉!唯有全心全意,身體力行追求平衡的生活模式,才能真正恢復健康。」換言之,要達到最佳的健康境界,必須全方位改變我們的生活:包括飲食、運動、呼吸、思想與情緒管理。總之,要從生活中每一件事做起。
健康需要藉由徹底改變日常生活規範以及面對周遭世界的方式來獲得,因此健康也正是這種發自內心改變的成果。如此說來,健康是要主動追求而無法被動獲得。此外,健康也是一種綜合指標,說明我們日常的生活與思考方式,而不僅是以毫無生命的實驗數據所證明的身體狀態。我要說明的是,健康不只是身體表象也是心理狀態;兩者事實上是一體的,卻也彼此影響。環境與周遭的健康也同樣會影響個人健康,而個人的健康也與地球、社會整體的健康有關。反過來說,生理與心理都真正健康的人,自然也會協助恢復環境與周遭事物的健康。
這裡對健康的定義或許較讀者所熟悉的定義廣闊。但是,對世界上千千萬萬早已在日常生活中,力行老祖宗保持身心健康方法的人而言,這可能是再自然不過的常識。畢竟要保持最佳健康,還是離不開最基本的常識!令人惋惜的是,隨著多年來科技的發展與生活腳步的加快,我們可能已失去這項自然本能或常識,反而以前所未有的狹隘方式來界定健康。
整體的療癒
本書意旨在以各種方法,提醒我們回到自我——相信生存與追求健康的本能,即使身處於瘋狂又無可逆轉的世界,也不會在此過程中迷失自我或失去健康。只要想想看,人類史上從未有像現在如此快速的生活步調,過去五十年來科技的進步已遠超過整個人類歷史。因此,我們也合理懷疑人們在調適身心時,所面對的挑戰是人類進化史上前所未有的複雜。
儘管現代醫學已如此地進步,但還是有各種慢性疾病持續困擾我們,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這些疾病不只是憂鬱與心理疾病,還有退化性疾病、癌症、心臟血管與新陳代謝失調等疾病。人類也從沒有像現在如此地不快樂,以及對未來的不確定如此焦慮。以上種種導致一種疾病狀態,那是無法單純只依賴藥物就能醫治的。
我是受過正統西醫訓練的醫生。事實上,在早期的學醫過程中,也曾接受各種傳統醫學的訓練。因此,我絕不否定西方醫學,而是覺得有必要接納古今中外醫學的各個領域。我採取整合方法,希望將人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分解成各個器官與系統。我們做為病患時,沒有人會希望身體被分解成各個器官來看待;因此,我們需要的是整體療癒,包括身、心、靈。儘管現今醫學在特定領域已達高度的奇蹟,卻仍然有急迫的需要來恢復醫學的完整與和諧。除此之外,很清楚地,我們也需要身心的統合。
我相信全方位的醫學是結合全世界所有的醫學奇蹟,是沒有界限的,也必須是兼容並蓄,不會有門戶之見。因此,對我而言,沒有所謂的傳統、非傳統、東方、西方、或甚至所謂的祕教醫學,只有能夠真正發揮成效的醫學。在定義上,其實醫生也是科學家,因此必須以開放的態度,面對各種追求健康的方法。多年來,我曾邀請多位醫生以自己及病患為對象,用科學方法檢驗健康的傳統定義;結果能以開放的態度接收資訊的醫生,都能成功維持自身及病患的健康。你可在本書中看到摘述。
全方位治療
我在這裡要討論的是一個人的全方位治療,不只是從某一系統或器官的觀點。我認為疾病雖然只有局部症狀顯現,但表示整個身體或系統出現失衡。因此,所有疾病都必須由治本做起。對年輕的醫生,我一直以「治人先治己」這句格言相與勉勵。我的意思是以前的醫生都從治療自我身心做起。換句話說,好醫生必須能夠力行對病患的建議。
我很早就開始研究所謂的非傳統醫學,也有幸服務於多個享有盛譽的組織與機構,如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與其他機構。本書所要公開的資料,雖非全新的資料,卻也是歷久彌新。許多推廣健康的活動,往往欠缺實行細節,或因主辦人的個人偏愛而忽略健康的重要元素。就我的經驗,本書中提及的任何健康細節都是不容忽略。例如在運動方面,身體的關節必須放鬆與伸展,經多年研究,我發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我稱之為「螺旋運動」或「螺旋動力學(vortex dynamics)」的扭轉運動,可達到最大的伸展效果。
再舉一個例子,我的飲食觀念是要達到「均衡」。根據已知最先進的科學資訊,礦物質與微量元素都是健康的關鍵所在,但現在追求完整身心健康的修煉者,對這方面卻未必完全瞭解!
綜合整體的知識,包括古代與現代、自然與精神及身體與情緒,我發現其所創造的醫學或許才是二十一世紀所能成就的最佳預防醫學。我將這種醫學稱為「真原醫(Primordia Medicine)」,因為既是古代也是現代,既屬常識也屬專業,既是神學也是科學。所以這個名稱也是擷取古人智慧,根據今日的標準與用語,再加以改良。
振奮
與所有其他醫生一樣,我的早期背景也是所謂的「化約論醫學(reductionistmedicine)」,這種醫學將整體簡化成許多部份,最好能簡化成分子與原子。因此,我在紐約市的洛克菲勒大學——康乃爾醫學院長期服務期間,一個已有近三十位諾貝爾獎得主的醫學殿堂,我有幸為免疫學領域貢獻一些重要的發現,而今天這些發現已被納入許多生物與醫學的教科書中。
一九八○年代,我與兩位科學家於研究細胞的暗殺系統時,首度發現白血球(特別是淋巴球)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蛋白質武器「穿孔素(perforin)」,能夠殺死腫瘤以及受病毒感染的細胞,並對穿孔素進行了包括蛋白質純化、蛋白質定序、生化機轉、基因轉殖、基因剔除等,完整深入的研究後,不僅發現動物的細胞免疫(cellularimmunity,如T細胞、殺手細胞)與體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如B細胞、抗體系統)中都擁有此類蛋白質武器系統,更對於疾病的發生來源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目前這發現已普遍地被運用在癌症治療上。此外,我們進一步發現此武器系統竟然是自然界中一般微生物(包括變形蟲、細菌、真菌等)殺滅敵人的共同機制!
繼此之後,我又發現當白血球碰觸到病原細胞表面時,會啟動病原細胞內一組特殊的基因,最後竟然引起病原細胞的自殺死亡!我深入研究這一組特定的自殺基因後,發現竟然與存在自然界中所有生物細胞內能引起細胞凋亡(apoptosis)的自殺基因完全相同,這個發現可以完整解釋自然機制中細胞的暗殺及自殺系統之間的關聯性!
這段期間真的令人非常振奮,在我的實驗室中,幾乎每天都有與生物或醫學相關的新發現。我們在科學研究最高峰期間,一年發表超過五十篇重要科學論文在指標性國際科學期刊,如《科學(Science)》、《細胞(Cell)》、《自然(Nature)》、《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等,其中有許多篇被刊登為封面專題,那都是我們努力的成果。
榮耀.遺憾
洛克菲勒大學腹地雖小,但在其獨特且濃厚的學術研究風氣下,我們每天都有精彩的科學發表,還有許多同事對醫學發展有深遠的貢獻。
二○一一年十月三日諾貝爾委員會公布該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就是由我在洛克菲勒的好友拉爾夫.史坦曼醫師(Ralph Steinman)與另二位免疫專家共享這項殊榮。得知他獲獎的消息很為他開心,立即撥電話想傳達恭喜之意,但電話另一端卻傳來令人震驚的訊息,拉爾夫在獎項揭曉的前三天因胰腺癌辭世,尚不知自己獲得這項科學家夢寐以求的榮耀。
我的心情瞬間由喜悅轉為沉重,感嘆命運的安排真是喜悲交集。諾貝爾委員會在一九七四年改變規章,不再頒獎給已辭世者。今年諾貝爾委員會投票定案時,並不知道拉爾夫已辭世,這也是新規章後首度頒獎給辭世者。如果委員會在公布名單前獲知拉爾夫與世長辭,拉爾夫可能與此殊榮無緣,現今獲此榮耀卻遺憾地未能得知。
幾年前拉爾夫曾規劃來台探訪我,可惜因診斷出胰腺癌而未能成行。回想三十年前,我和拉爾夫在洛克菲勒布朗克實驗室四樓狹隘的空間中,數不清有多少個夜晚,兩個熱中科學的年輕人隔著實驗桌埋首於研究中,拉爾夫正進行樹突細胞(dendriticcells)的研究,我則嘗試解開自然界殺手細胞暗殺系統之機制。那時他是來自哈佛大學的年輕醫生,我甫取得生化、醫學雙博士。我們的指導老師寇恩博士(Dr. ZanvilA.Cohn)不僅是巨噬細胞生物學之父,更是有資格獲得諾貝爾獎的免疫學大師。
一九八○年代,我搬到二樓設立新的研究中心,拉爾夫和我各自的實驗室都是當時發表最多免疫研究的單位,雖吸引各界目光,卻也引起不少質疑。令人安慰的是,日後科學都驗證了我們各自的大膽推論是正確的。
除了拉爾夫,在布朗克實驗室還有許多傑出且獲頒諾貝爾獎的同事,如三樓是與我共同開課「細胞生物學(Cell Biology)」十多年的老朋友,發現蛋白質如何在細胞內運送的布洛貝爾(Gunter Blobel,一九九九年諾貝爾獎得主);五樓有發現輔(酉每)A的李普曼(Fritz Lipmann,一九五三年諾貝爾獎得主);六樓有證明細胞核糖體是蛋白質合成之工廠的帕拉德(George Palade,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獎得主);七樓有發現溶(酉每)A體的杜維(Christian deDuve,一九七四年諾貝爾獎得主);九樓則有闡明免疫球蛋白結構的艾德曼(Gerald Edelman,一九七二年諾貝爾獎得主)。讀者們可別誤會八樓並無重大突破,事實上其研究是科學界相當關鍵的里程碑。
八樓的馬卡蒂(Maclyn McCarty)發現了DNA就是遺傳物質,我們都看好他會因此突破性發現而獲頒諾貝爾獎,可惜後來諾貝爾獎是由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華生(James Watson)與克里克(Francis Crick)共同獲得。不論得獎與否,這些傑出科學家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轉折
在洛克菲勒大學——康乃爾醫學院服務的日子裡,我一年中往往要花好幾個月的時間,到世界各地發表演講、著書與審查論文。但這些突破以及振奮過後,我很快便注意到這些研究成果竟與整體健康無關。我理解到,如果缺少醫學知識與養生之道的整合,我協助創造的知識並不足以恢復自身或其他人的健康。此外,愈深入鑽研科學,反而可能變得機械化,也與心靈漸行漸遠。
我早期曾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擔任顧問工作,因而有機會參加當時由美國輔助及另類醫療中心( 原稱為Office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現今改名為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贊助的非傳統醫學發展與整合工作。這已經是二十多年前的往事,當時它還是一個剛萌芽的醫學領域,由於太過另類或奧祕,多數醫生都會拒絕。
後來有幸成為非傳統與替代醫學專題雜誌《科學與醫學(Science and Medicine)》的主編,《科學與醫學》是由《科學人(Scientific American)》 創辦,它也是全球發行量最多的科學雜誌,每月發行量都在一百萬份以上。由於早期的行政、教育與編輯經驗,讓我得以涉獵世界各地的主要醫學流派,了解各自背後的實證依據。對我而言,醫學必須有實證依據為基礎,我一部份的工作便是確認所研究的每一個傳統醫學觀念,是否有足夠的實證依據。
過研究,我發現即使身為醫生也可能對於營養、運動、情緒管理等常識所知有限,並將之貶為人類行為的冷門領域,所以我必須自修這方面的知識。過去多年來,我一直有一項重要的工作,便是將我從世界各文化所搜集的知識,轉化為主流醫學,希望年輕的醫師們不用像我那樣辛苦,就能獲得這方面的知識。
也許有人會認為本書提供的許多知識與實踐方法,本質上都不屬於醫學範疇,但我認為真實且可執行的科學,只要是有利於大眾,實在不必有門戶之見。這也是物理學、化學與所有其他學科所追求的「統合場(unified field)」,意即能夠整合人類行為各方面的知識,不論是神學或是數學。所以若有矛盾,也只是在人的一念之間。
感謝
本書彙整了我多年來所寫與發表的文章與演講,其中幾篇是特別為病患朋友所寫,幾篇是應雜誌、報紙邀約而發表的專欄文章。藉此機會,真誠地感謝許多認同的媒體朋友協助預防醫學的推廣。由於本書設定讀者群為一般民眾,與過去所寫的許多科學與醫學著作不一樣,因此,我並未採用醫界所用的那種嚴肅學院派理論,在此祈望具專業背景或較嚴謹的讀者寬容與見諒。其實讀者若有心進一步瞭解或搜尋資料,可以參考的相關文獻是相當豐富的。
此外,本書為英文撰寫後翻譯成中文,如譯文未能完全補捉原文韻味,敬請讀者見諒。本書得以結集成書,以及進行嚴謹的編輯,要感謝長庚生物科技的呂欣欣老師,以及其他同仁的協助。我特別感謝陳靜雯小姐,全心全意協助我向大眾推廣真原醫學。在這段期間,我見證她與許多協助我的同仁,在心靈上的轉變。我也要感謝《天下》雜誌群的發行人殷允芃小姐及負責出版的《康健雜誌》,正因為她們的堅持與鼓勵,促成本書的出版。
我的父母是寫作本書的靈感來源,特別是他們在生活中給予我的關懷與寬容,他們一直都以身作則,為我樹立良好的榜樣。我也在此感謝我的岳父、岳母,一直待我如親生兒子。
最後,我要感謝我的三個子女——元寧、元平及元培,感謝他們體諒我這個父親經常缺席家庭活動。最重要是要感謝內人瑞華,她無限的支持與鼓勵,以及對我工作完全的信賴,讓我得以完成本書。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