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8158414
累了,就回家乡吧!
在这个浮躁的、金钱至上的氛围里,谁都有累的时候。羡慕三台,如今叫“塔山镇”的乡亲,累了就可以回家。
坡边路旁的小楼,坝地橘园,种些甜橘蜜柚、瓜果菜蔬。
累了,就回家乡吧!
人生不一定要有多么宏大的理想,也不是非要大富大贵。东篱下,南山边,鸡豚肥,稻谷香。普通、安逸、平静、巴适的日子也能过得有滋有味。
休闲的日子多了,决定出去走走。不愿为繁华闹市添堵,也不想去热门景点凑热闹。于是,巴山蜀水、吕梁太行、陕北高原成了目标。
曾在巴中古镇留宿,岷江边小城游逛,太行山深处行走,也曾沿晋陕峡谷的黄河岸边,步行十几里地去探访一小山村;还在神木见识了一出出由煤、煤矿、煤老板引发的故事。
陕北高原,无定河边,荒漠中的古长城遗址,知道了曾经的中原王朝,两千多年的边防前线,金戈铁马的古战场,虽拼死戍边,终难御外侵的军事、政治、外交、人文史话。
晚间住宿,记着一条条风土人情、地方典故,品味着一个个千百年来的古韵传承、时代新貌,几年下来,积下若干文稿。细细撷取整饬,亦成一篇篇游记文章。
行云记
乌镇行 003
探访黑峪口 006
兴县的『扁食冒儿汤』 009
乔家大院印象记 011
河边访阎府 015
五台山纪行 025
春在吕梁 030
吕梁纪事 036
看黄河奇弯 040
晋中行 045
太谷访孔祥熙故居 048
榆次老城典故 052
宝成线上 060
棲江古镇游 063
都江堰·青城山 067
塔山镇印象记 072
锦官城内 075
江油访李白纪念馆 082
云南印象 086
林荫西湖 092
连云港老街新貌 095
西安散记 099
走三边 112
神木见闻 121
京城拾遗 127
两地故事 133
厦门散记 139
港澳游小记 148
泰国游 156
拾零记
沪上点滴 163
闲话古驿道 184
走柳堡忆故事 189
说说科举 197
晚清政府的海关总税务司——赫德 207
那年的军旅情 213
战地黄花 222
清政府的幼童留美小记 225
我们一起回三合 231
城南旧事 234
水边杂忆 251
说点朱之文现象 260
后记
序 言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早年与怀森相识,那时他是插队知青,我是公社共青团书记。算来竟有半个世纪了,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个聪明、睿智,很有希望的青年。
怀森退休以后,有了休闲的日子,得知他竟写起了文章,且极富特色,集了不少篇幅,我鼓励他出一本文集,留以存念。他用心做了,并请我作序,我欣然承允。
看了他的一些文章,我不禁想起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名言。怀森不就是这样一位有道义担当,妙手著文章的人吗?
古代,除诗词之外的文章都称“散文”。伴随时代前行,文体也有了发展,越分越细,诗词、散文、小说、杂文、随笔、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等。散文又分成抒情散文、游记散文、历史性散文、大散文等。怀森的散文应属游记散文。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尝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白居易亦云:“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还有位当代作家说:“作家要惜墨如血,把创作视为生命,用燃烧的激情,动人的情节去写。因为文学(历)史只承认文学艺术的精品。”因此,散文作家(者)必须将个人的生活经历、个性特质、思维形式、审美理想和写作方式等随之转变,为散文写作迎来再度的繁荣。这一时期的散文写作,生活空间扩大,写作精神相对自由,主体意识的提升与写作心态相对平和,对散文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世纪以来,很多散文家(者)经过精心的辨别和筛选,盯准自己精心挑选的某个领域,进入生活深处和思想深处,力图在继承中国散文传统的进程中,秉承一以贯之的中国精神、中国风格,进入更为深广的创作领域和更为精致的审美艺术中,关注人的心灵情感和生存生活的现实,用散文来表达自己对宇宙人生的理解,很接地气。激情澎湃地讴歌新时代、新时期,颂扬正能量,出现了一个精品、色彩缤纷、异彩纷呈的散文新世界。
怀森的游记散文,运笔流畅,行云流水;关注民生福祉,洋溢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正能量;说古论今,散文内垓饱满,很值得一读。如他在《春在吕梁》中写到碛口,除尽情描绘这一黄河边几百年古镇风貌,还特别写了古镇临黄河边一处石墙堡式院落——曾经的八路军129师设在碛口的商行。面对旧址遗迹,作者写了这样的画面:“抗日战场,烽火连天;根据地物资奇缺,经济困难;日伪军严密封锁;国民党晋绥军敲诈打压;商场明争暗斗;风险采办买卖斗智斗勇;月黑风高,武装护送;人员情报往来,暗夜偷渡河西……这样的情节和题材比起时下手撕鬼子的雷剧不知要精彩多少倍。既然几个红灯笼就能让乔家大院红透半边天,也可以为在战争岁月里,给党中央、八路军作出过特别贡献的碛口镇地下商行,编上三五十集精彩的影视剧,就在碛口原址取景,到时,就怕小小的碛口古镇也会人满为患了。”
在《榆次老城典故》一文中,他从西周写到战国,再到当代:“榆次是山西,也是全国古老的城市之一。远在西周至战国时期,就有榆次建国筑城的记载,当然有资格再现古城的模样,供人游览、遐想……县衙正门朝南,两侧有壁墙,整体建筑虽不是富丽堂皇,但端坐的台基,踏步的石阶,雕石围栏,高高的门槛,再有肃立的差役,庄重凛然之气足以使民敬之、仰之、惧之、畏之……”
怀森的游记散文,更为值得一说的是铁肩担道义,有思想,有灵魂。人无魂不生,文没魂难存。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的灵魂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千古绝唱。鲁迅的散文贵在灵魂尖锐突出,成一代典范。无灵魂的文章,大可不写,浪费心血笔墨,更耽误读者。怀森的游记散文贵在有思想,有灵魂,如《神木见闻》中,一位县领导提出为什么不能把经济发展的成果让我们的老百姓来共同分享呢?县级分量不够,应由高级领导来说……2009年,神木决定在全县搞全民免费医疗。按当时一位县领导的说法就是:“神木县里的农民、市民、职工、干部,包括县委书记,只要交了一定的医保卡费用,其他费用全部免费,使农民和公务员一样,在这一领域享受到公平待遇。”此举深得群众赞誉。
《吕梁纪事》中,怀森写了吕梁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低谷时,创办了“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很值得称道。“教育的成败,关系国家民族的兴衰……当我们不把教育当回事的话,若干年后,社会就多了一些愚昧、贫穷、落后、野蛮、暴戾、奴性、刁顽、缺德、无信等劣根性让我们面对,一面叹息‘中国人素质不高’,一面再追加维稳经费。”
再如面对地方经济发展,怀森引据清光绪三十年清廷要求地方发展工商业经济,时任山西巡抚给太谷商贾大户写的一封亲笔信。一帮商贾大户商定组织起商会,无须政府拨款,没有行政编制、级别,林林总总承担了大半个政府的工作职能,发展了山西近现代史上繁荣兴盛的工商业经济。至民国初年,山西全省的GDP已居全国,“长三角”“珠三角”之类根本没法与之相比。
《沪上点滴》一文写得深入,很有味道。海纳百川的上海是成就事业的天堂,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中聚集了数量众多的和国内级企业、公司、人才,挑动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脉搏。现代史上还有鲁迅、瞿秋白、周恩来、邓颖超、丁玲、柔石、徐志摩、郁达夫以及早期民族企业家来上海发展的故事。“即或是没有任何专业和学历优势的年轻人,纵是举目无亲来到上海,也有几个、十几个岗位会接受你。上海的一些宾馆、饭店4000元底薪包吃住,常年招不齐员工。”“上海不相信眼泪,上海不怜悯软弱,上海也不会委屈任何一个勤奋努力的人。这里的天地足够广阔,能成就任何梦想……”
作者虽写的是游记散文、随笔,却处处闪烁着思想的火花,这是很难得见到的。美中不足的是,情怀智慧、典故引用得较少。散文当为时代书写,写出中国精神,在这方面抒写得不够,故吸引读者眼球的力量也就不强烈,有待今后努力。
“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一个国家、民族要有实力必须先有魅力,魅力就是文化艺术。”可见,文化艺术(包括散文)的重要性。
淮安文化艺术沉淀极深,因而造就了历史文化名城,史上文学大家辈出。自西汉延至当代,杰出人物灿若星河,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代表人物有:枚乘、陈琳、赵嘏、张耒、施耐庵、吴承恩、邱心如、刘鄂、袁鹰等。厚重的文化积淀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希望怀森先生能加入到促进故乡淮安文化艺术繁荣的行列中来。
陈民牛
2018年6月18日于莲节斋
乌镇行
近年,乌镇的名气大了起来,一座水乡古镇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假日里,去了一趟乌镇。
乌镇位于苏浙两省交界,京杭大运河西侧,是嘉兴市下属桐乡市的一个小镇,典型的江南水乡,农桑之地。境内河道密布,水网相连,人们临水建屋而居,以水为街,以岸为市。千百年富庶的水乡农耕文化积淀,尤其近百年来,邻近上海,受海派工商业文化熏陶。若对电影《林家铺子》还有印象的话,不难觉察那场景就是乌镇,就是发生在乌镇上的故事。
如今的乌镇更显富庶典雅,绵延数百年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格局,小桥流水人家,别具原生态的古镇风韵,使其在现代高楼林立的喧嚣闹市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光所在,引得人们发思古之幽情,前来觅一份清新。古镇现经一番整治修旧的特色打造,开始实施围镇收费的举措,进镇须购百元门票,虽包括当地人在内亦颇有微词,减少了街市商贩的消费收入,且收费者有与民争利之嫌,但无碍小镇内人流逐渐增多,既然千万里外慕名而来,哪能不进镇呢?
小镇沿河边有石板街道,廊桥相连。沿街商铺林立,所售物品皆以当地土特产为主,而我为感兴趣的还是街中保存完好的茅盾故居,及茅盾笔下描写的“林家铺子”的原型店面。原汁原味的古镇小街给人一种观赏古旧文物之感,时光倒流,细数当年。身处“林家铺子”店堂中,真想看看老板娘在关键时刻拿出自己多年积蓄的私房钱,临危处置事宜的内室,同时,也是寿生和林小姐拜堂成亲的地方;还想看看暗夜里,林老板带着积蓄和林小姐黯然离家出走登船的石阶。据说,这是一个基本真实的故事,当年林老板离家去了上海,辗转又到了香港,靠着些微积蓄不断打拼,重又成就了一番事业。20世纪60年代初,《林家铺子》在香港上映,看得当年大陆的“林老板”们个个泪流满面,百感交集。
乌镇所处桐乡,世代农桑,历来还是丝织之乡。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大批国企纺织印染行业改制,桐乡兴起了一轮纺织印染私营经济高潮。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外贸出口拉动,至2000年初再掀高潮,初期的小规模作坊式生产纷纷投资改造上规模,形成集团化生产,高峰时期,乡镇路旁连片厂房。各地打工者(尤以女工居多)集聚桐乡及周边市镇,一片热闹繁荣景象。
至2004年前后,由于产能过度扩张,市场需求趋缓,原材料涨价,同业中竞争加剧,利润率大幅回落;紧接着,用工成本加大,行业已回归至微利状态。而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出口量大幅下降,终于迎来致命一击。如今,行走在纺织印染服装的工业区间,连绵的厂区十有八九关门闭锁,但见厂房在,不闻机杼声。打工者纷纷离去,乡镇间一片冷落。尚有些资本的,开始转战各地炒房,名声赫赫的“浙江炒房团”由此而生。也有去山西挖煤的,去陕北采油的。当然也有不少学起当年的“林老板”的,留下债务,不知行踪。
乌镇是个好地方,行车中放眼望去,粮田面积在减少,往昔成片的桑园也已难见,取而代之的是随处可见的郁郁葱葱的香樟树,以及成片育着香樟树苗的苗圃。江浙一带的人民聪明能干,尤其乡镇村中的一些能人,即或是国有工厂的职工,下了岗也只有跟在他们后面打工的份儿。这不,全国各地日益扩张城市,美化城市的香樟树变得供不应求,还有正在兴起的木材加工业、高档家具制造业、销往全国各地的实木地板等。大大小小的老板凭借遍布全国各地的浙商销售网络、永远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对市场天生敏锐的嗅觉,为社会,也为自己的生存、发展努力拼搏。
2009年6月28日
兴县的“扁食冒儿汤”
在山西兴县旅游,品尝了当地名小吃——扁食冒儿汤。
一锅滚开的汤水,上面漂着一层小巧的羊肉馅饺子(兴县朋友称之为“扁食”)。一只大碗,掌勺的摄进一小撮剁碎的油辣子,往锅里下一把自制的山药粉丝,少顷捞进碗里,还有些许饺子(即扁食),添足汤水,随即浇上几圈山西特有的老陈醋,再加些碾得半碎炒香的花椒,几许青红丝、海带丝,撒上一小把葱丝和香菜,滴几滴香油,一大碗滚热的扁食冒儿汤就端到面前。根据需要,还可以外加馅饼。
初尝一口,感觉浓重的醋味中透着麻辣,一种从未经历过的味觉,好像有些难以适应。喝了几口后,渐渐感到了浓浓醋香中,和着麻辣的香气,只是口味依旧觉得有些浓重,不像江淮一带习惯的不甜、不咸、不浓、不淡,中庸调和的口味。这就是兴县人喜爱的扁食冒儿汤。
“冒儿汤”又叫“冒汤”,一说是粉条上盖了饺子,形同戴了帽子;还有一种说法是取其谐音,“冒”同“茂”,卖者生意兴隆,客人兴旺发达,财源广进。
喝了半碗溢着陈醋麻辣浓香味的热汤,吸了几口滑溜爽口的粉条,又吃了几个羊肉馅的饺子,我渐渐明白了,也好像是读懂了一篇好文章。
兴县地处晋西北黄河边,临近杨白劳和喜儿的家乡。想象中,一个北风吹雪花飘的日子,饥寒交迫的人们裹着难以遮寒的破棉衣,戴顶毡帽,顶风冒雪回到家中,上了窑洞里的热炕头,端一碗热腾腾的冒儿汤,喝在口中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应是赛过山珍海味吧!
黄土高坡,寒风凛冽,风沙尘土,干旱少雨。一口浓浓的老陈醋味在口,不就是人间鲜的美味吗?
山西人犹爱自产的老陈醋,战争年代就有枪杆子和醋罐子的笑话。如今,山西开发了各种各样的食醋、保健醋,其纯天然的制作工艺、独特的风味,已愈来愈为人们所喜爱。山西人更是不可一日无老陈醋,焖面、刀削面、打卤面或炸酱面,必要浇上醋;一盘“羊割杂”也必定浇上老陈醋,才能端起酒杯。
山西的朋友还告诉我,多吃老陈醋,一般少有感冒,且能防癌。这些说法虽无从考证,但喝了“扁食冒儿汤”后,确是有些热腾腾的感觉。
山西人不仅喜欢浓重的醋香,对朋友也重情义。晋商讲究诚信,当地的工业由重工业主导,肩负着开采国家经济发展所需能源的重担。路上跑的满载煤、焦、铁的重卡无不承载着黄土地厚重的文化底蕴。
我喜欢兴县咸酸麻辣、色香俱全的“扁食冒儿汤”,更喜欢重情重义的兴县朋友。
2011年6月21日
塔山镇印象记
去四川旅行,到了朋友的老家——三台县塔山镇。
三台县地处川中丘陵地带,境内坝地连片,浅山矮丘,土地肥沃,林木繁茂。
塔山镇距县城四十多公里,离绵阳市有三十多公里,是典型的乡间小镇。如今城镇的建筑风格是千城一面,塔山镇亦是如此,几条街道,沿街多排列的两三层楼房建筑,瓷砖贴面,铝合金窗户,底层商铺,一式卷帘门装置,上层居住。亦有些饭店、茶馆,休闲娱乐项目在楼上辟有经营场所。街道上从百货超市、农资农具到美容美发,从医院学校、移动电信到农行信用社,各色商贸服务一应俱全,小镇是附近乡村农户的商贸消费服务中心,也是镇民们居住生活,自我循环消费的场所。可见,小镇还在不断扩张,一条新建的街道连向公路,新的居民商户不断出现。街道还配有保洁人员,街面显得干净整洁。
清晨的菜场,附近农户带来各种瓜果菜蔬;临街的肉案上,整片新鲜的猪肉,看着有三四指宽的肥膘就知这是自养的肥猪。每到逢场赶集的日子,小镇的几条街上,人群摩肩接踵,颇为热闹。
三台县是农业大县,也是人口大县。改革开放初期,沿海经济建设大潮中出现的“川军”中,就有这里乡亲们的身影。他们背着铺盖,抛家舍业,用辛勤劳动的汗水造就了沿海地区的繁华盛景,是他们让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让GDP节节攀升,让政府和老板们笑逐颜开,还让昔日和他们一样在城市周边靠土地为生,现已变为城中村的居民们陡然坐拥千万家产,靠出租房屋给前来谋生的打工者,成了“利用资产创造财富”的富有一族。
如今,代打工者们用带回家乡的辛苦钱盖起了新房,让孩子读书;第二代打工者,条件稍好的则用积攒的钱在镇上置办新屋,或开店经商。镇上条件好些的则在县、市内购房安居,向城里人靠拢;县、市有些实力的则培养子女去省城读书工作,憧憬着在省城置房定居;省城的大户们当然要谋划着让子女去海外留学镀金,期冀着退下来后,周游世界,领略异域风光。如此一来,人们原本普通的生活消费以百元计,添置家什以千元计,修房造屋以万元计。镇上买房要十几万,县、市购房需几十万,在省城置业则要百万以上了。这样好似自发形成的消费追求造就了GDP的神话,拉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形成了经济倍增的繁荣,这一现象不能不说是经济史上的奇观。难怪决策者一直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法宝。
中午时分,小镇的饭店热闹起来。临街的饭馆楼上楼下都已满座,操持生意和掌勺的大厨显然是一对年轻小夫妻。一间朝街的厨灶间,炉火正旺,案台上半盆切好的肥膘肉片有火柴盒大小,肥膘占三分之二。只见大厨在旺火上手把炒瓢,先用勺子向锅里舀进香油,顿时油烟气上冒,随即将半盆肉片倒入锅中,只听一阵吱吱爆响。大厨双手不停,一边晃动炒瓢,一边用手中长勺在灶旁案台上摆放的大大小小存放各种调料的盆罐中,先舀红油(一种制作的辣油)少许浇入,接连又添上葱花、姜丝、辣酱、豆豉,还用勺子在存放花椒的小罐里沾上少许入锅,搅动两下,倒进洗净切好的尖辣椒,一番搅拌,再加上盐和味精,旺火上潇洒地颠一下炒瓢,离火,起锅,倒入备好的盘中。一份香辣、微麻、鲜嫩、可口、纯正的川中风味辣椒肉片便做好了。
朋友开了瓶绵竹大曲。品尝了刚炒好的肉片,只感开胃诱人的麻辣中,肉片鲜美肥嫩,软糯香浓。正宗的川中口味让我找回多年没什么感觉的肉味。这是真正农家饲养的土猪肉啊!
午后的小镇平静了许多,人们在茶室里摆龙门阵,在麻将桌上消费时光。小镇居民以年长者居多,年轻人则相信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小镇没有大富大贵,权贵人家多集聚在大城市。灯红酒绿亦不属于小镇,小镇没有喧嚣,没有浮躁,小镇是安逸祥和的。小镇人也应该是幸福的。
2012年12月28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