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20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0135058
目录
第一章
我的眼里你是这样的 001
第二章
老爸的朋友们都是“骗子” 051
第三章
别急别急,让我看看花开的世界 083
第四章
在一个秘密通道里和毕加索会面 115
后 记 140
写在前面
霍德画的第一个世界是爸爸
王国平
我和霍筱剑先生仅两面之交,我们可谓一见钟情。确切地说,是霍筱剑和他儿子霍德的作品,让我窥见了弥足珍贵的艺术积淀,并和我几十年的教育思考碰撞出了火花。
那一刻,只有感动。
拿到霍筱剑和霍德合著的书稿,挥别上车后一气读完了第一遍,然后,再读、细读、品读、解读,在不到二十四小时里竟然读了四遍。
开始,我站在观赏儿童美术的角度,读画、欣赏、赞叹、感慨;后来,我换了一个观察儿童心灵世界的角度再读,欣喜、破解、惊讶、感动;再后来,我读懂了一个最美的二人世界,这是霍德送给我们的大礼包,是霍德和霍筱剑父子之间的故事,浸透其间的亲情让我感动流泪。
我读懂了,霍德画的第一个世界是爸爸。我看到了,霍筱剑也给了儿子一个充盈着浓浓爱心的世界。
掩卷时,我顿悟,美术之美,不只是美在构图、色彩、意境、主题,而且美在人性的至高,美在心灵的纯净,美在大象无形,美在大美无痕……我可以断言,此种表现形式,此种父子合璧,此种亲情告白,此种精心营造,在国内当属前面无人,但一定后有来者。因为,他们父子俩为真爱大美打开了一扇窗户,把最美的画面奉献给了大家,也必将感染更多的人。
妈妈和孩子的亲密关系似乎早被定格。于是,善于创新的媒体,在前几年做了一档节目—《爸爸去哪儿了》,很是火了一阵子,也唤醒了许多总说“爸爸太忙”的爸爸们。
霍筱剑也忙。他是一个颇有建树的青年雕塑家,一个常年在创作思维下忙活的人。如果未见其人,我肯定会把他想象成长发披肩、藐视一切、不食人间烟火、不管柴米油盐的艺术家,实际上不是这样,霍筱剑是一个很平常的,很正常的人。但筱剑着实与众不同,不仅与艺术行业的“型中人”不同,也与诸多为赚钱而奔波的爸爸不同,他“出神入画”,让自己的生命和儿子的生命超越了现实的束缚,在精神界面找到了最契合的幸福点。
其实,在读霍德画爸爸的时候,我曾有过一丝担忧,怕小朋友霍德被幸福的二人世界锁住、挡住,怕他最终被爱淹没在一个狭小的世界中。不过,读到后来便释然了,因为,我看到筱剑除了带着孩子走进大自然之外,还带着孩子走进了他的许多朋友中间,让孩子读到了一个完整的世界,也画出了一个丰富的世界。
我做了几十年的教育工作,近十几年来,更多接触和走进幼儿教育,产生了太多的感悟。最大的感悟就是读懂儿童不易,儿童的世界,太丰富,不走进儿童的世界,就无法给儿童当老师。所以,当我读霍德的画作时,第一经验告诉我,这不只是画,更是儿童语言,是创造力,是想象力,是一个成人未必能读懂的世界。
但霍筱剑先生读懂了,他是用心、用情读懂的。然后,他把自己的“读后感”无私地送给了全世界的爸爸。
尽管,我清楚地知道,霍德的未来之路未必属于艺术,但我依然赞赏霍筱剑亲子教育的方式和方向,因为我从霍德的画作中读懂了霍筱剑的大爱情怀。
如果你属于“爸爸读者”,那么,我的建议是,先读霍德的画,再读霍筱剑的文字,如此,你才能真正读懂本书。
和你一起走在有风景的路上
霍筱剑
2015年年底,索易儿童国际成长中心为我开辟了一个专栏,约我写写在艺术道路上的引领孩子和孩子成长方面的文章。多年来有两件事情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那就是做雕塑、陶艺和跟孩子在一起。我精选出儿子霍德从两岁到现在的130余幅画作,想梳理一下我们在一起时的点滴感受。站在这一大堆画稿面前,我发现,这些作品画的大多是我。是的,从他两岁开始到现在,我已做了他近八年的“职业模特”了。如今,儿子画每一幅画儿的情景都历历在目,多年来一起相伴度过的美好时光也都又回到了我眼前。
我从父亲的角度为每一幅画配上了文字,助手把这些画和文做成帖子发布在索易的微信平台上,让我始料未及的是,点击率非常高,许多微信平台和圈内好友纷纷转载,同时也有众多朋友致电向我们表示祝贺。正在北京出差的河南美术出版社编辑陈宁也打来电话,说他看到这些帖子很感动,凭着他多年从事图书出版的职业敏感,他认为这些作品完全可以集结成书,分享给更多的父母和孩子们。他从北京回来后,连续和我碰了三次面,其中一次恰逢2016年春节前的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我俩在小饭店里兴奋地交流着彼此的想法,这本书就在临近春节的喜乐氛围里有了朦胧的雏形。
一过大年初二,我就将自己关在家里,开始着手整理霍德的这些资料。出人意料的是,几十本绘画册子摞起来竟有一米多高,我清楚地知道这里面藏着儿子的整个世界。
深夜,当我透过窗户仰望星空,似乎读懂了凡·高的冲动;清晨,当我俯瞰楼下的池塘,似乎悟透了莫奈对睡莲的印象。当上帝把孩子这个如天使般美好的礼物送到我面前时,我开始变得无所适从。他的天真纯粹反衬出我们成人的世俗与做作,他的聪明映衬出我们大人的无知和虚荣。其实,成人和孩子每天都在进行着各自的游戏。大人们的游戏方式往往是狡猾成熟的,孩子们的游戏却总是率真本色的,试想,如果用大人的方式,你肯定无法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所以教育孩子也成了一件让我们永远头痛的事情。当我和儿子一起翻看大师们的绘画作品时,常常会有一种感觉,就这样看着看着,自己也弄明白了一些事。事实上,看着是孩子在慢慢长大,但成长不止孩子,还有我们自己。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常带着孩子到我的雕塑工作室玩耍,他也会和我一样拿着泥巴做些小东西,有时候带学生进山画画我也会带上他。记得在他三岁那年,我带着他进山画画,那时他完全是毫无目的地涂鸦,拿着我的画笔蘸着油彩四处胡涂乱抹,害得我跟在他屁股后面打扫、清洗。这些年我接触过很多喜欢画画的孩子,我们很清楚,大师根本是培养不出来的,但如果让孩子们学会像艺术家一样去观察、思考和表现,相信今后他们都会用不同于常人的角度和手段去面对生活。培养完美的人格需要三个方面的教育:有知教育、伦理教育和审美教育。我想,今天大多数家庭和学校都能给予孩子们前两方面的教育,但是,并非每个家庭和学校都能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审美教育环境。能够拥有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情,因为这让他善于把握、捕捉生活中的种种美好而不会错过。
孩子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声啼哭也许是父母聆听到的最动人的声音,孩子画下的第一根线条也许是父母眼里最美丽的画面。记得儿子在两岁多时画出了他心里的老爸形象,我激动得把这张画贴在墙上反复观看。我在揣摩:我在他的心中应该是什么样子?是朋友、伙伴,是他最信任和依赖的人,是他最想模仿的人……我有意在他面前读书、画画儿、做雕塑,他就像个跟屁虫似的,撅着小嘴和我一起干同样的事情。从他画下第一张画开始,我就认真搜集整理,精彩的作品会装在画框里,悬挂在墙上。几年下来,家里、工作室的墙壁上到处都是他的画作。我有意将一些收藏的绘画作品和他的画作挂在一起,让他从小建立自信,让他感觉到其实自己就是一个小画家。现在墙壁上已经没有了空余的地方,只好将他画过的速写本一本一本摞起来。他现在似乎已经停不下手中的画笔,上了小学以后功课逐渐增多,但他仍坚持“每日一画”,就像一个动力满满的小火车一样在向前开动着。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兴趣培养吧。
多年来,我坚持从不帮儿子改画,也不教他任何技法。他常常跟朋友们说,他画画的技巧都是看爸爸画画或者看大师的画册后自己揣摩出来的。有一年,我去上海参加朋友的画展,顺便买回来两本毕加索和席勒的精装画册,儿子像着了魔一样天天翻看,上学路上还跟我探讨毕加索和席勒作品的区别。记得他说,毕加索的线条像变魔术,画里藏着画,而席勒的线条像钢丝,硬硬的都是坚挺的直线。我听后甚是欣慰,并有意给他做模特,让他根据两位大师的不同风格分别给我画一张,画出来后我很吃惊,原来每个孩子离大师都不远。
诚然,霍德不是什么绘画天才,天才是装点这个世界的耀眼而又孤独的恒星,我们不知他们从什么地方来,也不知道他们要到什么地方去。霍德和普通的孩子一样,从小也没有表现出比别人更强的能力。今天他之所以成为了一个喜欢画画的孩子,我想应该源于兴趣的引导和环境的影响,这才是最关键的。其实,就是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鼓励和激发。我和朋友们曾经设计了很多方法来鼓励他,比如,我撺掇我的朋友们“收藏”他的画,或用书籍和玩具来和他做交换。当他确定自己的作品被别人喜欢和欣赏的时候,会信心倍增地画更多的画。他画家人、朋友、我的学生,画花草树木、恐龙怪兽、山川河流,等等。他眼中看到的所有一切,都被画进了速写本里。
孩子的创造力也体现于他的视野。我曾数次带儿子去北京、上海等地看各种各样的展览,儿子常常背着相机,拿着速写本和我一起观摩描画。有一次,我们去博物院看俄罗斯著名雕塑家达西的作品展,当他看到那些来自布里亚特的神灵时,兴奋极了,趴在地上对着那些雕塑作品一件一件地临摹,一直画到展馆闭馆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我还曾经和朋友们驾车,带上他从郑州出发,一路西行直奔敦煌,我们走到哪里画到哪里,精美壮观的石窟壁画、荒凉的戈壁沙漠、绚烂夺目的胡杨林、神奇的张掖丹霞地貌景观等都被收录在他的速写本里。
我一直都以为,孩子成长中最好的导师应该是父母,最美的课堂应该是和孩子一起行走在大自然里,和孩子一起去看一座古老城市的砖瓦建筑,一起浑身泥泞像工匠一样动手收拾房舍,一起捡起落叶将秋天悄悄收藏……如果一个孩子感受不到身边的世界,他又怎能描绘出一个美好世界呢?我小时候常常瞪大眼睛看杀猪宰鹅的情景,也常常追在大卡车的后面闻汽油的味道,夜晚围坐在汽油灯下听说书人道尽世间传奇……这些在人生百态中展露的精神和凝聚的智慧对我影响深远。当我们用大手牵着孩子的小手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应该让他们尽情感受并记述和描绘下来。霍德在他3—5岁期间对于各种恐龙、怪兽尤其感兴趣,他拿着画笔恣意挥动,不一会儿就有一头怪兽呈现在纸上,就这样画了一页页、一本本,他创作了许多游走在绘画本里的怪兽。记得那一年我带他去上海,他坐在高铁上画了一路,到站时竟然画出了整整一本。
《我的眼里你是这样的》一章中的作品是儿子从两岁到九岁画下的我,每当看这些作品,我都不由得心生美好,一种浓浓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我是与他朝夕相处的父亲,也是他最熟悉的人,他用自己稚嫩的小手记录了我一年年的变化。我们相约,在有限的相伴时光里,我会一直做他的模特。我想,做父亲的都应该适当停下忙碌的脚步,抽出时间多陪伴孩子,在陪伴的过程中去做一些共同喜欢的事情。当无数美好的时光逝去,再翻看那一幅幅画像,或许就像是在听那首动听的歌—《当你老了》: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这一章和《在一个秘密通道里和毕加索会面》一章的文字,是我站在老爸的角度来解读儿子的绘画,其他章节的文字都是站在儿子的角度来解读画面。不过,这些画面的意境诠释都来自他本人,我只是负责用文字整理和记录出来。《老爸的朋友们都是“骗子”》这一章着重讲的是鼓励。孩子经常接触我身边的朋友,朋友们曾和我一起有意无意创造了很多次鼓励孩子画画的机会。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天性或者周围的影响对一件事情产生兴趣,但接下来的鼓励和赏识会是孩子持之以恒的最大动力。想想,何止孩子需要鼓励和赏识,在工作中、生活中,在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若都能相互赏识,相互鼓励,我们生活的世界真的会变得大不同。在《别急别急,让我看看花开的世界》一章里,收录了儿子画的日常生活片段,有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鱼虫鸟兽、恐龙怪兽、房舍街景……这些是生活中的点滴记录,也是他眼中的五彩世界。春天那明媚的春光被他记录了下来,夏天在草丛中鸣叫的小虫被他记录了下来,秋天的落叶和肥硕的螃蟹被他记录了下来,冬天家里盛开的水仙花被他记录了下来,还有那未知的恐龙怪兽的世界也被他想像设计了出来……一切的悄然变幻都被藏在了他的速写本里。《在一个秘密通道里和毕加索会面》一章,讲述的是对孩子艺术的引领和视野的提升。孩子的视野和品性一定跟他经常见到、关注到的人有关系,如果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就能够熟知很多大师的艺术特色和风格,那他将会终生受益,无论以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也会是一个眼界开阔、审美情趣极高的人。我常常让孩子看世界著名艺术大师的画册,并鼓动孩子和大师们PK,比如毕加索、马蒂斯、米罗、塞尚、高更、修拉、黄永玉、吴冠中……这一章里有他临摹大师的画,也有他模仿不同大师的风格画出来的作品。我想让孩子学会和大师们交朋友,这样,他就总能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风景。
到今年秋天,霍德就满十周岁了。我每年都会把在这一年中画的作品整理出来,打印装订成册后赠与亲朋好友分享交流,目的就是鼓励他多去观察记录和描绘生活。随着时光的流逝,也许一切都会离我们而去,但这些成长的记录和相伴的美好时光却会深埋在我们心底,这些画面总会安静地展现在眼前,让我们久久回味。
我和霍德一起到书店看书时,他常会望着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图书,带着一丝向往的神情问我:“老爸,将来可不可以也有一本封面上印着我的名字的书摆在书店里?”每次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当然可以!”没想到他的这个梦想今天终于要实现了。虽然他的画作还很稚嫩,但是,我们是用心来感受这个美好世界的,不是吗?
感谢生活,感谢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