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5141647
内容简介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点建设文库: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文化调研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青海牧区寄宿制教育与社区参与现状调查研究、青海海东城市群建设中流动人口的生存状态与社会融合研究、关于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思考、青海民族大学在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等。
目 录
第一编 丝绸之路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撒拉族
丝绸之路上的撒拉族与土库曼人
丝绸之路青海道旅游文化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撒拉族
丝绸之路上的撒拉族与土库曼人
丝绸之路青海道旅游文化研究
第二编 宗教问题研究
新时期青海省宗教界人士培养问题研究
——以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为例
当前青海省民间宗教与基层社会研究报告
——以年都乎村“於菟”仪式为中心
第三编 民族教育研究
青海牧区寄宿制教育与社区参与现状调查研究
失落抑或升华:对牧区师范专业实习生、学生及相关问题研究
——以果洛州久治县为例
藏区临聘教师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田野报告
——以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为例
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文化调研报告
第四编 文化与环境保护研究
旅游业对藏传佛教文化传承的影响之调研报告
——以塔尔寺为例
青海古城、边墙之现状与保护
从家庭作坊到大型画院:热贡唐卡艺术“产业化”的思考
旅游对热贡民间仪式展演的影响
——以“勒茹”、“於菟”、唐卡为例
青海湖西北部湿地的现状调研
第五编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研究
青海海东城市群建设中流动人口的生存状态与社会融合研究
关于青海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思考
青海民族大学在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前 言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把“推动高校智库发展完善”作为重要内容,明确提出,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推动高校智力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深化高校智库管理体制改革,着力打造一批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新型智库。这已成为目前高校智库建设的目标与发展方向。
青海民族大学作为青藏高原建校最早的民族高等学校,长期以来一直关注青藏高原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教育和社会变迁等领域调查研究,形成了大量关于青藏高原民族历史、宗教、文化、教育、生态以及民族关系等领域学术成果,曾为青海省委、省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民族、宗教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应有的学术咨询和智库服务。近些年来,由于受全国高校发展大背景影响,我们一度注重现实问题调查研究的特色和传统受到一定冲击和淡化,转而向基础研究和教学倾斜,致使我们的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脱节,由此导致学术成果转化率和社会影响力偏低的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出台,为我们转变学术研究思路和取向,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契机。
新一届省委又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作为“三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在“一带一路”新背景下,随着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青海民族、宗教、文化、经济和生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亟待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上重新认识、重新探讨。如何应对生态、民族、宗教、文化、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科发展和中国特色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迫切任务。
为积极响应《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精神,我院以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民族学学科多年来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和人才资源较为集中的优势,于2014年年底经过学院认真研究,组织策划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省级重点学科’民族学’建设基金项目”,力求在发挥民族学重点学科的特色优势的同时,整合我校与民族学学科相关的宗教学、政治学、中国史和藏学等学科力量,就青海省民族、宗教、生态、教育、文化等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拟定25项科研课题,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调查研究。
*一编“丝绸之路研究”,既是青海民族历史研究的传统领域,又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新课题。这部分所收三篇文章对青海省特有少数民族撒拉族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系及丝绸之路青海道旅游文化作了新的研究。
马成俊、于晓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撒拉族》一文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出背景出发,回顾历史,认为古“丝绸之路”与撒拉族先民东迁之路关系密切,进而展示了“撒拉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最后“笔者希望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充分发挥撒拉族在族源、语言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中亚五国,尤其是与土库曼斯坦的文化交流,利用撒拉族与他们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相同或相近的优势,打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突破口”。
青海民族大学作为青藏高原建校最早的民族高等学校,长期以来一直关注青藏高原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教育和社会变迁等领域调查研究,形成了大量关于青藏高原民族历史、宗教、文化、教育、生态以及民族关系等领域学术成果,曾为青海省委、省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民族、宗教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应有的学术咨询和智库服务。近些年来,由于受全国高校发展大背景影响,我们一度注重现实问题调查研究的特色和传统受到一定冲击和淡化,转而向基础研究和教学倾斜,致使我们的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脱节,由此导致学术成果转化率和社会影响力偏低的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出台,为我们转变学术研究思路和取向,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新的契机。
新一届省委又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作为“三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在“一带一路”新背景下,随着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青海民族、宗教、文化、经济和生态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亟待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上重新认识、重新探讨。如何应对生态、民族、宗教、文化、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这些新问题、新情况和新挑战,已成为当前高校学科发展和中国特色高校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迫切任务。
为积极响应《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精神,我院以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为引领,充分发挥民族学学科多年来基础研究力量雄厚和人才资源较为集中的优势,于2014年年底经过学院认真研究,组织策划了“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省级重点学科’民族学’建设基金项目”,力求在发挥民族学重点学科的特色优势的同时,整合我校与民族学学科相关的宗教学、政治学、中国史和藏学等学科力量,就青海省民族、宗教、生态、教育、文化等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拟定25项科研课题,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的调查研究。
*一编“丝绸之路研究”,既是青海民族历史研究的传统领域,又是“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新课题。这部分所收三篇文章对青海省特有少数民族撒拉族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关系及丝绸之路青海道旅游文化作了新的研究。
马成俊、于晓陆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撒拉族》一文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提出背景出发,回顾历史,认为古“丝绸之路”与撒拉族先民东迁之路关系密切,进而展示了“撒拉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作用”,最后“笔者希望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充分发挥撒拉族在族源、语言以及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加强与中亚五国,尤其是与土库曼斯坦的文化交流,利用撒拉族与他们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相同或相近的优势,打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突破口”。
免费在线读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点建设文库:青海民族地区社会文化调研报告》:
除此之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基础:一是中西亚合作之间具备广阔的空间。在能源方面,中亚地区是世界能源高产地区,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备量居世界前列,目前中国与中亚已经结成了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完成了天然气管道运输工程。“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从中亚国家进口的原油占中国能源总量的25010。”交通是确保中西亚地区互通的保障,虽然丝绸之路所经地区地势较为复杂,难度较大,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较快,技术也较为成熟,不仅可以在此建设中提供人力、技术,同时也可以保障资金的支持。二是在构建丝绸之路新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上,得到了亚欧国家的认同并达成了共识。“200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及中亚四国共同启动了’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得到19个国家的响应,决定投资430亿美元以完善丝绸之路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倡导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论坛机构和组织等,都说明了亚欧各国具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积极搭建亚欧大陆桥梁,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求得共同发展。三是中国与中亚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交流平台。2006年,中国至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开通。2012年,中哈铁路再一次开通运营等,这些都说明了中亚与我国在彼此交流搭建平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也展现出了未来丝绸之路新经济带建设的远大前景。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发展的立足点及其意义
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种新型的合作贸易模式,对经济带周边国家的发展都有带动作用,其最终的目的是要以区域带动整体,构建亚欧国家之间更大的区域合作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要从“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联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流通;加强民心相通”五个方面来进行努力,这也映射出了我国对构建中亚“命运和利益共同体”的构想。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已经超出了其他国家,成为了世界上较大的能源进口国家,中西亚作为能源储备较大的区域,加强与其能源的合作不仅确保了我国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同时也保证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因此,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首先可以确保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与渠道的多元性。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在我国主要是与西部开发战略结合起来进行的。这样,不仅可以依托西北良好的物产资源和地域优势,同时也能开发西部的潜在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中国西北清真产业的发展便可由此推向国际市场,这样必然会推动整个西北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进而经济的发展也是必然趋势。因此,构建亚欧合作关系可以带动欧亚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还可以促使中国贸易实现多元化的发展,促进产业的结构调整。
……
除此之外,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基础:一是中西亚合作之间具备广阔的空间。在能源方面,中亚地区是世界能源高产地区,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备量居世界前列,目前中国与中亚已经结成了能源合作伙伴关系,完成了天然气管道运输工程。“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从中亚国家进口的原油占中国能源总量的25010。”交通是确保中西亚地区互通的保障,虽然丝绸之路所经地区地势较为复杂,难度较大,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较快,技术也较为成熟,不仅可以在此建设中提供人力、技术,同时也可以保障资金的支持。二是在构建丝绸之路新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上,得到了亚欧国家的认同并达成了共识。“2008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及中亚四国共同启动了’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得到19个国家的响应,决定投资430亿美元以完善丝绸之路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我国倡导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论坛机构和组织等,都说明了亚欧各国具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积极搭建亚欧大陆桥梁,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求得共同发展。三是中国与中亚一些国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交流平台。2006年,中国至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开通。2012年,中哈铁路再一次开通运营等,这些都说明了中亚与我国在彼此交流搭建平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也展现出了未来丝绸之路新经济带建设的远大前景。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发展的立足点及其意义
构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种新型的合作贸易模式,对经济带周边国家的发展都有带动作用,其最终的目的是要以区域带动整体,构建亚欧国家之间更大的区域合作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明确提出了要从“加强政策沟通;加强道路联通;加强贸易畅通;加强货币流通;加强民心相通”五个方面来进行努力,这也映射出了我国对构建中亚“命运和利益共同体”的构想。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已经超出了其他国家,成为了世界上较大的能源进口国家,中西亚作为能源储备较大的区域,加强与其能源的合作不仅确保了我国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同时也保证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安全性。因此,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首先可以确保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与渠道的多元性。其次,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在我国主要是与西部开发战略结合起来进行的。这样,不仅可以依托西北良好的物产资源和地域优势,同时也能开发西部的潜在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中国西北清真产业的发展便可由此推向国际市场,这样必然会推动整个西北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进而经济的发展也是必然趋势。因此,构建亚欧合作关系可以带动欧亚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与此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还可以促使中国贸易实现多元化的发展,促进产业的结构调整。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