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0838361
独家阐述陶铸世风是曾国藩的成功基础,系统揭示培养人才是曾国藩的**贡献。
既是一部全新视角研究曾国藩及晚清历史的专著,也是一部领导干部可资镜鉴的枕边书。
“*受欢迎的曾国藩课程培训名师”重新解读晚清危局中社会精英的责任与使命。
曾国藩研究会鼎力推荐,16堂智慧课程,42字理学真诀,200条语录精选
。
作者于《曾国藩全集》中撷取手可信材料,通过思辨及梳理,将读者带回十九世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围绕“权力”与“修养”这两个重大问题,揭示了曾国藩成功的真正秘诀,还原了曾国藩领导艺术的魅力。
同时,作者穿透历史与现实的迷雾,从为师为将为相到治国治家治身,系统阐述了曾国藩一生的意义在培养人才与陶铸世风。因此,这既是一部全新视角研究曾国藩及晚清历史的专著,也是一部领导干部可资镜鉴的枕边书。
自序:当官好比做慈善
/ 1
时局:不白不黑不痛不痒
/ 1
那些关于鸦片的传说
/ 1
何谓“真正的鸦片”
/ 5
浮华之风,清朝的流弊
/ 8
实干家的几道奏折
/ 12
圣相: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 17
一个被长期遮蔽了的人
/ 17
解放思想人
/ 22
闲话:说不完的曾国藩
/ 35
他给皇帝画了一幅很丑陋的图 / 35
站在天子脚下,他手里攥着三缗钱 / 36
四十三岁那年终于考上了秀才 / 38
一生中有一半时间与病魔对抗 / 39
情商:智者的另一种战略
/ 43
不入是非之地,不登势利之场 / 44
立志即金丹
/ 48
鲜花的美丽并不取决于花瓶的优劣 / 52
性不虚悬,命非外铄
/ 53
读书:解放思想的基石
/ 57
终生读书,以书为乐
/ 58
解放思想,突破陈规
/ 63
经济不外读史
/ 64
读书以领风气
/ 66
权力:握在自己手心里的东西 / 68
天人支配权
/ 68
交友支配权
/ 70
分享支配权
/ 80
鉴才:方寸中有一定之权衡
/ 84
只有人才会重视人才
/ 84
天下没有神奥的相术
/ 86
天下没有完美的人才
/ 91
天下没有现成的人才
/ 95
天下权力系于人才
/ 99
做官: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
/ 103
伟大是熬出来的
/ 103
权越重越要注意收敛
/ 111
权力与高处不胜寒
/ 119
题外话:领导为什么喜欢听好话? / 123
从“英雄援手”说开去
/ 126
治军:别树一帜,自创湘军
/ 136
世兵制的天然弊端
/ 137
夺情出山,挺身入局
/ 140
变革兵制,组建大团
/ 146
改革编制,专一事权
/ 149
更新观念,书生带兵
/ 152
脚踏实地,训练劲旅
/ 154
交友:雷霆雨露皆春风
/ 163
相识于青萍之末
/ 163
相交于患难之中
/ 164
学诸葛三参李元度
/ 166
真诚愧悔泯恩仇
/ 168
处上:晚清奏折高手
/ 172
奏议是人臣要之事
/ 172
奏折写作的方便法门
/ 175
将奏折发挥出的功效
/ 179
驭下:爱才有名,爱才有道
/ 186
发展“粉丝”凝聚人心
/ 186
上下之和,积义以相助
/ 188
如何使用缺德的人
/ 200
弹劾与为民除害
/ 208
对外:和戎自强人
/ 218
用一个诚字与他相对
/ 218
自强御侮,师夷长技
/ 224
家庭:耕读文化的后守护神 / 237
从祖父那里学到的
/ 237
从父亲那里学到的
/ 239
从母亲那里学到的
/ 240
从岳父岳母那里学到的
/ 241
从田野中间学到的
/ 243
结亲高官犹豫再三
/ 246
才子配才女
/ 249
悲剧为何在女儿间屡屡重演
/ 251
清源:两种人格的战争
/ 264
两个对头的“面对面”
/ 264
洋人眼中的洪秀全与曾国藩
/ 266
19世纪两个“愤青”的终极较量 / 270
修炼:曾国藩的理学四十二字真诀 / 279
一、志
/ 279 二、恐 / 280
三、概
/ 281 四、忌 / 283
五、忍
/ 283 六、慎 / 284
七、敬
/ 286 八、谦 / 287
九、诚
/ 288 十、恒 / 290
十一、静
/ 291 十二、专 / 291
十三、裕
/ 292 十四、淡 / 293
十五、暇
/ 294 十六、明 / 294
十七、实
/ 295 十八、俭 / 296
十九、廉
/ 298 二十、勤 / 299
二十一、忠
/ 300 二十二、恕 / 301
二十三、和
/ 304 二十四、挺 / 305
二十五、耐
/ 306 二十六、浑 / 307
二十七、仁
/ 308 二十八、重 / 308
二十九、信
/ 309 三十、硬 / 310
三十一、变
/ 311 三十二、悔
/ 311
三十三、愧
/ 312 三十四、磨 / 313
三十五、滑
/ 313 三十六、退 / 314
三十七、圆
/ 314 三十八、败 / 315
三十九、强
/ 315 四十、松
/ 317
四十一、刚
/ 318 四十二、柔 / 319
曾国藩生平大事记
/ 321
曾国藩语录精选200条 / 329
参考文献 / 346
自序:当官好比做慈善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升官发财始终是连在一起讲的。无论是孔子讲“学而优则仕”,还是儒家的“修齐治平”,世业世守的传统,“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管子),都是以做官为发财之路径。但是,历史上也有极个别人偶尔能够跳出这个樊篱,将自己和历史推上一个新的高度。这种人往往就把做官看作是做慈善。十九世纪晚清危局中的曾国藩就是这样一个人。
自1872年以来,曾国藩就成了历史舞台上一个难以抹去的身影,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长久的话题。不管这个身影是否清晰,也不管这个话题是否正面,似乎永远都无法回避掉。我作为他的故乡人,更是感觉时刻被这个名字所包围。有时极力想逃避他,可是在读书、浏览网页或微博微信时,关于他的信息随时都可能跳出来,而且大都是“标题党”。
如今,不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似乎都可以对曾国藩说上几句大道理来,而且一个个都那么自信、那么果断,显然都是裁判者。反正曾国藩已经毫无还手之力,每个人都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指点着历史。我在各地讲学的时候甚至还私下里遭遇过一类“道德先生”,他说,曾国藩没有缺点吗,你为什么不讲一讲他的缺点?这本《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想必同样会面临同样的道德质问。
曾国藩有没有缺点,我知你知。至于讲不讲,那是我的事。向来以为,当我还没有具备别人所有的优点之时,就没有资格去评论他的缺点。关于曾国藩同样如此,他身上具有的优点我都还学不来,我有何面目去评判他的缺点?唯有我能和他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时,我方有资格去说说他的缺点。我不想去做历史的裁判者,我更乐于去向历史学习。这也许就是我多年来学习曾国藩所收获的心得。曾国藩不是有副对联么:取人为善与人为善,忧以终身乐以终身。一个人只有学到了人家的长处才有可能与人为善,一个人也只有以忧为始方能以乐终生。我研究曾国藩的感悟之一便是,学历史的好处或许就是能够从前人身上感悟其经验,并运用到自己的人生当中去。
曾国藩是官员,他具有历史上一切官员所具有的品质,遵循一切官员都遵循的规矩,但是,他的身上又有着其他很多官员所不具备的品质,也开创了其他很多官员所不敢开创的规矩。其中显明的一点便是,曾国藩把做官看作是做慈善。
在曾国藩看来,民生就是一桩大生意、大慈善。做京官时期,他关心民间疾苦,曾一连上疏五道,对民生看得极透;做湘军统帅时期,他同情民间疾苦,并坚定了他与太平军血战到底的意志。
当官好比做慈善,这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极好的体现。首先,他有一颗慈善心。孔颖达疏《左传》有云:“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业”;又曰:“慈为爱之深也”。“善”的本义是“吉祥,美好”,即《说文解字》中释,后引申为和善、亲善、友好,如《管子心术下》中所说的:“善气”二字合用,则是“仁善”,“善良”,“富于同情心”的意思。统而言之,上对下之爱曰慈,人与人之爱曰善。曾国藩深通儒学,据《周礼地官》记载,周王在中央行政官职中,设立地官司徒,助其教化国民,安定天下。司徒之职“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赈)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这六职差等于今日之慈善。正是基于慈善心,曾国藩在居丧期间,方肯夺情出山,不顾自己毫无军旅经历,没有专业素养,又是一个“三无”(无职守无实权无经费)之人,组建湘军,并且率领区区一万七千人出省征战,历经千辛万苦,遭遇生死考验。论功名,曾国藩那时已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干部,而且早已名动京师,他无需借助战争来成就其富贵的阶梯;论职守,他是一个在家守制的京官,一介书生,无总督一方之职,无跃马疆场之责。若不是看到国家蒙难之灾、民生凋敝之苦,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他自言:“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济。”在古代民间做慈善活跃、热心的人群是出家人,佛家的宗旨是普度众生,行善济人,曾国藩庶几近之。他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衣食住行,无不与寒士相同。
其次,曾国藩有慈善力。做慈善要有本钱,这本钱是什么?在现代人看来要非富即贵。但传统意义上却非也。古代做慈善之出家人都是不富不贵者,曾国藩也一样,他有什么本钱?他的本钱用两个字可以概括,一是富,一是厚。正是他故居富厚堂之启示也。富者,富德。厚者,厚道。曾国藩没有高智商的本钱,也没有高财商的本钱,但他以修德自立,储才养望,苦心孤诣,培养出自己强大的人气。他秉承古人“言忠信、行笃敬”的信条,推功让名,成为修德的楷模、为官的典范。他敏锐地把握住太平之乱、外患之切,乃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之大变,提出“卫道”的旗帜,凝聚着一干志同道合者,互相切磋,互相应援,移风易俗。《易经》小畜卦云:有孚挛如,富以其邻。意思是心怀诚信,紧密合作,充满至诚之心,要与邻居一起富裕。孔子也说,德不孤,必有邻。以自己的道德涵养,自然会影响身边的人。真正有道德的人,必然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又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话现在看来仿佛就是对曾国藩而言的。
其三,曾国藩有慈善行。以曾国藩的影响力,聚集起数万人马并不难,然而,他却始终不敢多招士卒,根本的原因就是缺乏军饷。即便在筹饷困难之际,曾国藩也从不打底层百姓的主意。他与王鑫意见不合,原因之一就在于王鑫想多带兵,却不考虑军费所从何来。他与左宗棠关系不亲,原因之一便是湘军东征之际,曾国藩动员湖南的富户捐资,但左宗棠的女婿、曾任两江总督陶澍的儿子却借口没钱,勉强答应捐银一万,临了又只拿出五千,曾国藩对这种曾深受国恩却为富不仁、不计大局者深为不满,索性派人将陶氏拿进省城,结果其家人很快就捐足了军饷,左宗棠对此也无话可说。曾国藩这种劫富济军的做法实出无奈,但也正是因为他始终不愿加重百姓的负担所致,这不正是一种慈善行吗?战争刚接近尾声,他立即奏请朝廷停征厘金,同样是为减轻商民负担所计。
其四,曾国藩有慈善品。有品的突出表现在于他把做官当成做慈善而又让人察觉不到。他从不搞“形象工程”,也从不张扬其事。有些人做官,事情还没有做好,事迹早遍布天下,唯恐天下人不知道。曾国藩恰恰相反,他是唯恐别人知道。他警示儿子纪泽:散财忌有名,总不可使一人知。曾国藩十年征战下来,一度弄到长江千里,无一船只不张曾氏大旗,曾国藩深以“千里萧条,民不聊生”与自己所享之大名实在不相符合为忧,并由此激发他不得不加快解民于倒悬的东征战争进程。
曾国藩留给后世的财富颇多。不仅在世时,中兴将帅,什九湖湘;名臣能吏,半由其门;朝廷乏人,取之公府;他去世后,“五十年来,朝野上下所施行,无一非湘乡之政术、学术也”,到二十世纪,他依然是政界楷模、军界先驱。曾国藩就是这个意义上的慈善家,他当官数十年,却走出了个人的小天地,走进了历史的大视野。我想,这或许正是这本《曾国藩与晚清大变局》所要昭示的曾国藩之现代意义和价值所在。
新视角下如何领悟曾国藩
王跃文/文
刘绪义新著所论的主角是曾国藩。
关于曾国藩的研究,早已是当前中国的显学了。诸多小说、论著及难以分门别类的印刷物封面都赫然印着“曾国藩”三字,举凡曾国藩的做官、做人、治学,或者智谋、权谋,或者心术、相术,都成了出书的噱头。我对曾国藩的些许了解,完全得益于唐浩明先生的小说《曾国藩》和他关于其家书、奏折的评点。唐浩明是研究曾国藩的大家,他对于这位古人及其相关历史、文化的研究切人得深而且实。
那么绪义又能讲出什么新意来呢?绪义讲曾国藩,或许有着先天的优势。他本来就是曾国藩同乡,他讲曾国藩自然多了份与众不同的乡情。乡情也许能够消解许多历史的误会,消解许多局外人的隔膜。绪义自己说,他多年来留心一切有关曾国藩的史料和研究,多缘于乡情。读绪义笔下的曾国藩,有种讲述自己邻里家事的亲切。很多历史人物被诸多正式史料、外界传说勾画出来的形象,同乡邻们口碑中的形象相比大有出入。当然说不上哪种形象更真实,但至少是不同的眼光和视角。绪义这本书正好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眼光和视角,这种关乎乡情的研究动机,姑且称之为“史缘”。
眼光和视角不同,看到的镜像自然不同,或许这就是人们习惯上说的史识不同。绪义在这部书里,并不是一开始就把曾国藩当作高官、学者、统帅来对待,而是从他的生存境域切入,首先把他还原成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邻。书里写曾国藩的朋友,写他的对头,写他的同事,写他的上司;也写他们之间的相处言谈,写他们的嬉笑怒骂。这样的眼光和视角看曾国藩,就没有既定的意识形态,没有通常的观念在先。我们打开这部书,就好像打开自家的一扇门,看到的是一个很随和的邻里知己。绪义在讲曾国藩时,就好像把自己平时细心观察、深思熟虑之后的想法,说给一位老邻居、好知己去听。几分亲和,几分顽皮,又有几分辛辣,因此充满了阅读的趣味。
绪义平时看上去有些狂狷气,骨子里却是谦谦君子。自言湖南有唐浩明先生,谁来说曾国藩都会有李白式的尴尬:“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可见,说曾国藩,对于绪义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尽管如此,可绪义还是以其智慧与胆识,从一个新的层面去阐释那个时代,让我们对曾国藩及那段历史,有了一个新的视角……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