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844031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李鸿章传》内容简介:他是挽狂澜于既倒的“中兴名臣”,死前却又背负着“卖国”的骂名;他兴矿业、建铁路、办学堂、崇夷技,是开明的洋务领袖,但半世辛苦却只换来一个“糊裱匠”的自嘲。在波诡云谲的晚清政坛,他手握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大权40年,他会做官,会做事,有胆魄,有能力,然私心太重,更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和他极力维护的王朝一同以悲剧收场。《李鸿章传》带你层层剖析晚清名臣李鸿章鲜为人知的成长历程,再现他的起伏人生,解读这位争议人物的功过得失!
目 录
章少年科第
名门望族
年轻举子
赴京赶考
邂逅恩师
进士及第
初露锋芒
第二章弃笔从戎
督办团练
走投无路
湘军幕僚
师徒决裂
冰释前嫌
第三章淮军统帅
迎来转机
组建淮军
整训改装
淮军水师
第四章镇压太平军
首战获胜
斩杀降将
抢功风波
甲光向日“金陵”开
第五章淮军剿捻
捻军起义
高楼寨之战
淮军剿捻
第六章事业正当时
告假还乡
湖北巡抚
育婴堂事件
天津教案
第七章洋务运动
师敌长计以制敌
江南机器制造局
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轮船招商局
与日本通商
家电报局
修筑铁路
第八章北洋舰队
契机
购买战舰
筹办天津水师学堂
北洋成军
第九章急流勇退
回乡丁忧
赐祭
请辞总督
奉旨留任
第十章外交生涯
一份外交官的履历
一场座谈会
一次会晤
第十一章中日甲午战争
失算
开战
黄海海战
错误的决策
全军覆没
战败因由
第十二章马关条约
赴日议和
首次会谈
带伤谈判
耻辱的《马关条约》
赴任两广总督
第十三章出访欧美
《中俄密约》
荷、比、英、法之行
后一站
第十四章凄凉晚景
资助维新
杀声又起
奉旨北上
油灯将枯
垂死病中惊坐起
尘世挽歌
追悼和纪念
附录李鸿章传(梁启超著)
序例
章绪论
第二章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六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十一章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结论
李鸿章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名门望族
年轻举子
赴京赶考
邂逅恩师
进士及第
初露锋芒
第二章弃笔从戎
督办团练
走投无路
湘军幕僚
师徒决裂
冰释前嫌
第三章淮军统帅
迎来转机
组建淮军
整训改装
淮军水师
第四章镇压太平军
首战获胜
斩杀降将
抢功风波
甲光向日“金陵”开
第五章淮军剿捻
捻军起义
高楼寨之战
淮军剿捻
第六章事业正当时
告假还乡
湖北巡抚
育婴堂事件
天津教案
第七章洋务运动
师敌长计以制敌
江南机器制造局
挑选学生赴美国留学
轮船招商局
与日本通商
家电报局
修筑铁路
第八章北洋舰队
契机
购买战舰
筹办天津水师学堂
北洋成军
第九章急流勇退
回乡丁忧
赐祭
请辞总督
奉旨留任
第十章外交生涯
一份外交官的履历
一场座谈会
一次会晤
第十一章中日甲午战争
失算
开战
黄海海战
错误的决策
全军覆没
战败因由
第十二章马关条约
赴日议和
首次会谈
带伤谈判
耻辱的《马关条约》
赴任两广总督
第十三章出访欧美
《中俄密约》
荷、比、英、法之行
后一站
第十四章凄凉晚景
资助维新
杀声又起
奉旨北上
油灯将枯
垂死病中惊坐起
尘世挽歌
追悼和纪念
附录李鸿章传(梁启超著)
序例
章绪论
第二章李鸿章之位置
第三章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
第四章兵家之李鸿章(上)
第五章兵家之李鸿章(下)
第六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
第七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
第八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上)
第九章外交家之李鸿章(下)
第十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
第十一章李鸿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结论
李鸿章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
这些顽固和愚蠢之极的提议,居然能够大行其道,成为反对火车通行的一个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清政府拗不过这些反对之声,后来他们采取的决定,让后来人每每想起这件事都会忍不住捧腹大笑。
清政府下令禁止机车通行,于是唐胥铁路上行驶的火车,被迫改用驴马牵拉和拖拽。
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幕滑稽的场面。
唐胥铁路口,几十只膘肥体健的马弓起了腰,使劲地拖拽一辆拉煤火车,而火车卧在铁轨上纹丝不动。又有几匹马,加入进来。不知道一共尝试过多少匹马,才能让载重量巨大的火车在铁轨上开始缓慢移动……
名噪一时的“马拉火车”,让舆论沸腾了。全国上下乃至世界各地一片哗然。清政府一时之间成为让世界瞩目的焦点。
当时在中国的西洋人亲眼看见了“马拉火车”后,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本来是用机械装置,动力机车牵引的火车,到中国后就变成了“马拉火车”?
这也是让李鸿章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他从没想到朝廷顽固派势力会愚蠢到这种地步,荒唐到这种地步。
为让唐胥铁路恢复通车,李鸿章又四处奔走,求爷爷告奶奶,表情和言语之间凝结了他深深的失望之情。
“中国欲求富强之策,舍此莫由焉”。终于,这一幕荒唐的情景戏剧演到这里总算结束了。光绪八年(1882),李鸿章的据理力争,得到了总理衙门醇亲王的大力支持。唐胥铁路上行驶的运煤火车,又重新恢复使用机车牵引。
过了不久,李鸿章又上奏朝廷,建议将唐胥铁路延长130公里,和天津连通。这一提议得到了总理衙门特别是醇亲王的支持。
……
清政府下令禁止机车通行,于是唐胥铁路上行驶的火车,被迫改用驴马牵拉和拖拽。
我们可以想象这一幕滑稽的场面。
唐胥铁路口,几十只膘肥体健的马弓起了腰,使劲地拖拽一辆拉煤火车,而火车卧在铁轨上纹丝不动。又有几匹马,加入进来。不知道一共尝试过多少匹马,才能让载重量巨大的火车在铁轨上开始缓慢移动……
名噪一时的“马拉火车”,让舆论沸腾了。全国上下乃至世界各地一片哗然。清政府一时之间成为让世界瞩目的焦点。
当时在中国的西洋人亲眼看见了“马拉火车”后,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本来是用机械装置,动力机车牵引的火车,到中国后就变成了“马拉火车”?
这也是让李鸿章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他从没想到朝廷顽固派势力会愚蠢到这种地步,荒唐到这种地步。
为让唐胥铁路恢复通车,李鸿章又四处奔走,求爷爷告奶奶,表情和言语之间凝结了他深深的失望之情。
“中国欲求富强之策,舍此莫由焉”。终于,这一幕荒唐的情景戏剧演到这里总算结束了。光绪八年(1882),李鸿章的据理力争,得到了总理衙门醇亲王的大力支持。唐胥铁路上行驶的运煤火车,又重新恢复使用机车牵引。
过了不久,李鸿章又上奏朝廷,建议将唐胥铁路延长130公里,和天津连通。这一提议得到了总理衙门特别是醇亲王的支持。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