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3338715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全面,图片精美,装帧精良,具有极高的专业权威性和学科实用性,可供从事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的各级专业医师、研究人员、护理人员以及患者或患者家属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4篇30章,以严谨的文字叙述、大量的临床彩色照片和影像学图片、翔实的参考文献,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全身不同部位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病因、流行病学、组织病理学表现、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诊断方法、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并对面部血管胎记的心理影响、脉管畸形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等做了详细介绍,向读者展示了脉管疾病——血管瘤与畸形从基础到临床、从过去到现在以及未来的全方位图景。
目 录
目 录
第1篇 背 景1
第1篇 背 景1
第1章 血管胎记在传说、历史、艺术和文学中的记载3
第2章 脉管异常的分类21
第2篇 婴幼儿血管瘤和其他脉管肿瘤41
第2篇 婴幼儿血管瘤和其他脉管肿瘤41
第3章 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机制43
第4章 血管瘤的诊断与自然病程69
第5章 血管瘤与相关脉管肿瘤的影像学表现113
第6章 皮肤血管瘤的治疗165
第7章 内脏脉管肿瘤的治疗243
第8章 脉管肿瘤与肿瘤样病变263
第3篇 脉管畸形333
第9章 脉管畸形的分子遗传学335
第10章 脉管畸形的临床评估391
第11章 脉管畸形的影像学表现409
第12章 脉管畸形的组织病理学表现499
第13章 毛细血管畸形、过角化斑、毛细血管扩张和其他血管斑痣529
第14章 低流速脉管畸形587
第15章 高流速脉管畸形621
第16章 脉管畸形伴组织过度生长629
第4篇 脉管畸形的处理665
第4篇 脉管畸形的处理665
第17章 凝血障碍与脉管畸形667
第18章 脉管畸形的激光治疗677
第19章 经皮治疗低流速脉管畸形695
第20章 高流速脉管畸形的血管内治疗747
第21章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803
第22章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855
第23章 头颈部脉管畸形881
第24章 四肢脉管畸形953
第25章 躯干、内脏和生殖器脉管畸形1017
第26章 主动脉和大分支异常1069
第27章 下肢组合型低流速脉管畸形: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1079
第28章 脉管畸形的矫形治疗1093
第29章 原发性淋巴水肿1109
第30章 面部血管胎记的心理影响1131
索引1142
索引1142
前 言
第2版前言
本书第1版于25年前由两名年轻的外科医师构思完成。1988年的初版旨在试图给一组分散的、混乱的疾病描绘出结构和意义。科学界对这些疾病的关注很少,临床护理往往没有章法或是一无所知。脉管疾病领域曾经是未知之地,远离大血管和解剖命名的属支,被大量混乱的术语所迷惑。现在,阴霾已经大都散去,显露出一个奇妙的境界,大多数临床模式和相互关系变得一目了然。理论的日渐清晰也刺激了更多基础研究的开展,并鼓励学科间交流和制订新的治疗策略。脉管疾病患者和其家人,再也不会作为医疗“游牧者”而四处求医,寻找理解他们问题的医务人员。跨学科团队和转诊中心相继成立,为患者提供的专门护理。第1版的作者于1976年发起两年一度的国际研讨会,后来正式成为国际脉管异常研究学会(ISSVA)的年会。 在第1版中,有关脉管畸形发病机制的论述不足6页。分子遗传学的革命,使发现负责胚胎脉管发育的基因成为可能;而对家族性脉管异常的研究,已经寻找并揭示出某些突变的基因。基础研究现在可以从结构化的知识出发,有望对脉管异常进行“分子分类”。更重要的是,发现新的治疗方法。 第1版中只有1幅磁共振图像,放射学的技术进步使该领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有必要建立脉管疾病的放射学亚专科。诊断与介入放射科专家是脉管疾病团队的一线成员,超声与磁共振检查已是常规。超声产前诊断已很普遍,产前磁共振成像可由专业中心提供。 这些进展没有显示出这个年轻而迷人的领域已到极限;相反,还有很多值得学习。这个新时代促使作者组织他们的同事编写第2版。虽然第2版的新内容很多,但保持了第1版的主调:提供历史展望,精确选词,从科学和临床观察角度雕琢术语,以及承认未知之处。 我们的主题仍然是常见而复杂的、多学科专家共同关心的脉管性疾病,包括皮肤科医师、放射科医师、外科专家(整形外科、小儿外科、颌面外科、眼科、骨科、耳鼻喉科)、病理科医师、儿科医师、遗传学家、血液科-肿瘤科医师和血管生物学家。需要承认的是,这一领域已超越了原来的“血管胎记(vascular birthmarks)”的涵义,标题已经扩展为“脉管异常(vascular anomalies)”,与其他器官系统处于平等的地位。虽然“血管瘤”仍作为副标题,但其他少见却往往更有侵袭性的血管肿瘤也包括在内。作者编写第2版的工作始于10年之前,在这10年酝酿过程中,我们不断学习。我们相信,这本教科书是值得期待的,希望我们的读者认同。这本书不是在变化如此迅速的领域的一锤定音,但我们希望它能全面综合该领域现有的知识,提炼出已经众所周知的精髓,并继续探索未知的问题。
本书第1版于25年前由两名年轻的外科医师构思完成。1988年的初版旨在试图给一组分散的、混乱的疾病描绘出结构和意义。科学界对这些疾病的关注很少,临床护理往往没有章法或是一无所知。脉管疾病领域曾经是未知之地,远离大血管和解剖命名的属支,被大量混乱的术语所迷惑。现在,阴霾已经大都散去,显露出一个奇妙的境界,大多数临床模式和相互关系变得一目了然。理论的日渐清晰也刺激了更多基础研究的开展,并鼓励学科间交流和制订新的治疗策略。脉管疾病患者和其家人,再也不会作为医疗“游牧者”而四处求医,寻找理解他们问题的医务人员。跨学科团队和转诊中心相继成立,为患者提供的专门护理。第1版的作者于1976年发起两年一度的国际研讨会,后来正式成为国际脉管异常研究学会(ISSVA)的年会。 在第1版中,有关脉管畸形发病机制的论述不足6页。分子遗传学的革命,使发现负责胚胎脉管发育的基因成为可能;而对家族性脉管异常的研究,已经寻找并揭示出某些突变的基因。基础研究现在可以从结构化的知识出发,有望对脉管异常进行“分子分类”。更重要的是,发现新的治疗方法。 第1版中只有1幅磁共振图像,放射学的技术进步使该领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有必要建立脉管疾病的放射学亚专科。诊断与介入放射科专家是脉管疾病团队的一线成员,超声与磁共振检查已是常规。超声产前诊断已很普遍,产前磁共振成像可由专业中心提供。 这些进展没有显示出这个年轻而迷人的领域已到极限;相反,还有很多值得学习。这个新时代促使作者组织他们的同事编写第2版。虽然第2版的新内容很多,但保持了第1版的主调:提供历史展望,精确选词,从科学和临床观察角度雕琢术语,以及承认未知之处。 我们的主题仍然是常见而复杂的、多学科专家共同关心的脉管性疾病,包括皮肤科医师、放射科医师、外科专家(整形外科、小儿外科、颌面外科、眼科、骨科、耳鼻喉科)、病理科医师、儿科医师、遗传学家、血液科-肿瘤科医师和血管生物学家。需要承认的是,这一领域已超越了原来的“血管胎记(vascular birthmarks)”的涵义,标题已经扩展为“脉管异常(vascular anomalies)”,与其他器官系统处于平等的地位。虽然“血管瘤”仍作为副标题,但其他少见却往往更有侵袭性的血管肿瘤也包括在内。作者编写第2版的工作始于10年之前,在这10年酝酿过程中,我们不断学习。我们相信,这本教科书是值得期待的,希望我们的读者认同。这本书不是在变化如此迅速的领域的一锤定音,但我们希望它能全面综合该领域现有的知识,提炼出已经众所周知的精髓,并继续探索未知的问题。
John B. MullikenPatricia E. BurrowsSteven J. Fishman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