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09327
第六版对我国证据制度的进步与发展,如在司法改革过程中关于证据规则,尤其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内容进行了重点介绍。此外,第六版还对有关证据概念、证据种类的变化的内容进行了吸纳,并对行政执法证据转化、证人作证制度、专家证人、证据收集中技术侦查手段等新增内容进行了论述,同时,也对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对我国证据制度,尤其是证据收集、审查判断模式产生的一系列重大影响进行了解释。
本书既适用于高校法学院系的课堂教学,也可作为司法实务部门全面学习和掌握证据法的培训用书,并成为实务工作的有效参考。
章绪论
节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
一、证据法及其证据规则
二、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力
三、证据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关系
四、证据制度及其传统文化背景
五、证据制度和经济制度、诉讼制度的关系
六、收集、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证明案件的经验及其规律
第二节证据法学的体系
一、英美法系国家证据法学体系示例
二、大陆法系国家证据法学体系示例
三、新中国证据法学体系示例
第三节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融合研究的方法
二、系统研究的方法
三、比较研究的方法
四、实证研究的方法
五、分析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节神示证据制度
一、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
二、神示证据制度产生的原因
三、神示证据制度的内容
四、对神示证据制度的评价
第二节法定证据制度
一、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的历史条件
二、法定证据制度的主要特点
三、对法定证据制度的评价
第三节自由心证证据制度
一、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概念和产生
二、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理论和立法
三、对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评价
第四节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我国古代证据法律制度
二、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证据法律制度
三、新中国的证据法律制度
第三章证据法与诉讼法
节证据法
一、证据法的概念
二、证据法的形式
三、证据法的内容
四、证据法的作用
第二节证据法与诉讼结构
一、诉讼结构的基本分类
二、诉讼结构与证据法
三、我国证据法与审判方式改革
第四章证据法的原理
节证据法原理概述
一、证据法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二、证据法原理的基本体系
三、证据法原理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诉讼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诉讼认识的要素
二、诉讼认识的内在过程
三、逻辑推理和经验规则
四、诉讼认识的结果
第三节诉讼认识论:程序正义论
一、诉讼认识的外在过程
二、程序正义论
第四节诉讼认识论与证据法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程序正义论的关系
二、诉讼认识论与证据法
第五章证据法的原则
节证据裁判原则
一、证据裁判的历史
二、证据裁判原则的基本内容
三、证据裁判原则的适用
第二节直接言词原则
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含义
二、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的适用
三、直接言词原则的意义
第三节无罪推定原则
一、无罪推定原则的确立和发展
二、无罪推定原则的含义和内容
三、无罪推定原则与我国刑事司法
第六章证据规则
节证据规则的概念和功能
一、证据规则的概念
二、证据规则的法律属性
三、证据规则的功能
四、完善证据规则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五、完善证据规则的意义
第二节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和发展
一、关于证据规则的原则性规定
二、关于证据能力的规则
三、关于证明力的规则
四、关于举证的规则
五、关于质证的规则
第三节外国证据规则简介
一、证据规则的历史发展
二、证据规则的种类
三、证据规则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含义
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有关法律依据
三、非法证据的可采性
四、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作用
五、关于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
第五节相关证据规则
一、相关证据规则的概念
二、外国有关相关证据规则的规定
三、我国对证据关联性的规定
第六节传闻证据排除规则
一、传闻证据规则的概念
二、排除传闻证据的理由
三、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例外
四、传闻证据规则的价值
五、传闻证据规则在我国的适用
第七节自白和补强证据规则
一、自白和补强证据规则的概念
二、关于被告人自白规则
三、关于补强证据规则
第八节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
一、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含义
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立法例
三、不得强迫自证其罪与我国刑事司法
第七章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节证据的概念
一、证据与诉讼证据
二、与证据概念相关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二节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
一、证据的客观性
二、证据的关联性
三、证据的合法性
第三节证据的意义
一、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
二、证据是对公众进行法制教育的工具
第八章证据的种类
节物证
一、物证的概念和意义
二、物证证明力的特点
三、物证的收集和保管
四、物证的审查判断
第二节书证
一、书证的概念和意义
二、书证证明力的特点和分类
三、书证的提供、收集和审查判断
第三节证人证言
一、证人证言的概念和意义
二、证人的资格条件、权利和义务
三、证人的保护
四、收集证言的基本程序
五、证人证言证明力的确定
第四节被害人的陈述
一、被害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
二、被害人陈述证明力的特点
三、被害人陈述的收集和审查判断
第五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概念和意义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证明力的特点
三、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讯问
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的审查判断
第六节当事人的陈述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和意义
二、当事人承认
三、自认
四、当事人陈述的证明力的特点
五、询问当事人及对当事人陈述的审查判断
第七节鉴定意见
一、鉴定意见的概念和意义
二、鉴定人的资格条件、权利和义务
三、鉴定人与专家辅助人
四、鉴定意见证明力的特点
五、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
第八节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和现场笔录
一、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的概念和意义
二、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现场笔录证明力的特点
三、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的内容和制作
四、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的审查判断
第九节视听资料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和意义
二、视听资料的种类
三、视听资料证明力的特点
四、视听资料的调查收集及其证明力的确定
第十节电子证据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二、电子证据证明力的特点
三、电子证据的收集与保全
四、电子证据的审查、判断
第十一节行政执法证据
一、行政执法证据的概念
二、行政执法证据的特征
三、行政执法证据的审查判断
第九章证据的分类
节证据分类的概念和意义
一、证据分类的概念
二、证据分类的意义
三、世界各国证据分类简介
第二节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
一、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概念
二、划分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意义
三、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
第三节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
一、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概念和区分标准
二、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特点和运用
第四节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
一、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概念和区分
二、有罪证据和无罪证据的运用规则
第五节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
一、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
二、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证明力的特点
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
第六节本证和反证
一、本证和反证的概念
二、区分本证和反证的意义
第十章证据的收集和保全
节证据的收集
一、收集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二、收集证据的范围和渠道
三、收集证据的原则和要求
四、收集证据的方法
第二节构建遏制刑讯逼供的诉讼机制
一、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
二、刑讯逼供的危害
三、构建遏制刑讯逼供的诉讼机制
第三节证据开示和举证时限
一、刑事证据开示制度
二、民事证据开示制度
三、举证时限制度
第四节证据的保全
一、证据保全的概念和意义
二、证据保全的种类
三、证据保全的程序和要求
第十一章证明概述
节证明制度概述
一、证明的概念
二、证明的历史
三、证明的要素
四、证明的种类
五、证明的作用
第二节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
一、三大诉讼证明的共同特征
二、三大诉讼证明的不同之处
第十二章证明对象
节证明对象概述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和意义
二、证明对象的内容
第二节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一、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二、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三、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
第十三章证明责任
节证明责任概述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
二、证明责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三、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证明责任的承担
一、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二、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三、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的承担
第十四章证明标准
节证明标准概述
一、证明标准的概念和意义
二、关于证明标准的理论观点
三、外国立法中的证明标准
第二节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一、我国证明标准的特点
二、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
三、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四、程序法事实的证明标准
第十五章证据的审查判断
节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和意义
一、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审查判断证据的理论前提
三、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的本质属性
四、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明标准
五、证据的审查判断与证据收集的关系
六、审查判断证据的意义
第二节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
一、证据是否确实、充分、合法是审查判断证据的实质和核心内容
二、证据的分类审查判断
三、全案证据的审查判断
第三节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
一、个别审查
二、侦查实验
三、辨认和对质
四、技术鉴定
五、综合分析
第十六章推定和司法认知
节推定
一、推定概述
二、法律上的推定
三、事实上的推定
第二节司法认知
一、司法认知概述
二、司法认知的范围
三、司法认知的规则
第六版说明
2012年《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2014年《行政诉讼法》修改后,有关证据的章节均进行了修改和补充,人们称之为”我国证据制度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等部门关于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程序的规定和司法解释出台后,有关证据的适用增补了大量内容。此外,国内外关于证据法学的研究成果也大量出现。鉴于此,第六版对上述内容作了增补和全面修订,以适应教学、科研和司法工作者的需要。
第六版对我国证据制度的进步与发展,如在司法改革过程中关于证据规则,尤其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内容进行了重点介绍。此外,第六版还对有关证据概念、证据种类的变化的内容进行了吸纳,并对行政执法证据转化、证人作证制度、专家辅助人、证据收集中技术侦查手段等新增内容进行了论述,同时,也对尊重和保障人权、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对我国证据制度,尤其是证据收集、审查判断模式产生的一系列重大影响进行了解释。所有这些问题,在本书中都有所反映。
第六版对我国证据制度近年来的新规定、新要求、新模式、新标准和新方法作了比较细致的阐释:不仅对我国证据法学理论研究中的一些重大、前沿问题,以及国外的一些先进成果进行了客观的评介,而且对司法实务部门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面临的问题、挑战、经验法则等也进行了总结。本书既可以作为普通高等院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公、检、法办案人员培训和学习的教材使用。
另外,本次修订过程中,征求了不少读者的意见,突出了证据法学的应用性和实用价值,特地为教师提供了授课课件,各章增加了导读和案例。参考案例采用了二维码技术编入各章中,供读者适用。
本次撰稿、修订分工同第五版,四川大学万毅教授为本书提供了授课课件和部分案例,博士生李思远、徐歌旋协助本次修订。特此说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