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014332
对今天的很多人来说,“郑观应”无疑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盛世危言》的影响如此之大,没有读过或者听说过此书的人并不多,这是郑观应声誉之隆的一个原因。今天仍然是青年人必读书目。郑观应的一生,实在是从事实业经营的一生。他堪称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代企业家。他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接受西方市场经济洗礼的*批人。郑观应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经历,几乎就是一部近代中国企业史。他所亲身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企业的创办、所经历的每一个企业的兴衰,无不和中国自谋图强、追求富国梦想的命运紧密相连。
少年时代,科举不遂的郑观应怀着满腔热血来到上海,加入宝顺洋行,师从洋人,学习经商。十年间,他亲历了这片寸金之地的沧桑变幻。彼时,官场腐败横行、积重难返,商界醉生梦死、私利为重。目之所见,皆是繁华遮掩下的一片狼藉。郑观应难舍救国之志,白日经商,留心结交志同道合之人;夜晚于灯下奋笔疾书,找寻济世良方,力荐商战长策。
随着太古轮船公司成立,聘请郑观应掌舵,惊心动魄的竞争游戏愈演愈烈,风云暗积。商业之战,没有烽火硝烟,却同样残酷激烈:在太古、旗昌、怡和,以及由唐廷枢等中国人主持的轮船招商局之间,生死大战已悄无声息地拉开帷幕。各条航线之上,一场接一场的厮杀不间断地进行着,究竟谁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上部
第一章
走出香山
一、妈阁庙前,算卦先生预言郑观应和徐润的不同命运/ 002
二、英雄救美,却意外听到一段隐秘往事/ 009
三、险些被卖了“猪猡”/ 023
四、深夜,在天后娘娘座前,郑观应许下自己的誓愿:用一生寻求一个救世良方/ 031
五、假借“罗浮散人”,道出本次县试的“头名”:郑观应/ 036
六、科场失意,情场得意,当郑观应决意赴上海经商,莫菲青忍不住扑进他的怀里……/ 042
第二章
沪上谋生
一、洋人的厉害之处有二:一是科学,二是民主/ 057
二、结识了一位盖世奇才: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归来的容闳/ 065
三、容闳告诉郑观应,他已经选择了一条道路:教育救国/ 075
四、分别拜访徐钰亭和曾继圃,让郑观应看到了不同的两种人生/ 084
五、一只小小的蚊子,引发了一场“投毒案”/ 094
六、跟随容闳去购茶,却撞上了太平军。到金陵面谒干王,容闳向洪仁玕献上“富强七策”/ 100
第三章
初涉商战
一、郑观应告诉龙五爷:倘真有大志,就开一家中国人自己的轮船公司,把洋人赶出去/ 113
二、原来在林钦背后操盘的是另一位商业奇才:唐廷枢/ 130
三、想要计赚唐廷枢,却发现唐廷枢堂堂正正,是位真君子/ 139
四、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诉儿子:先成家,后立业,自古皆然/ 144
五、为了说服县太爷金万斗,郑观应别出心裁编了一个故事/ 156
六、郑观应一番话惊醒梦中人:洋人狼子野心,欲壑难填,岂是一个小小的澳门所能满足?/ 160
七、洞房花烛夜,妻子在他耳边吐气若兰:知道我要怎么报答你吗?我要给你生一群孩子!/ 167
第四章
龙争虎斗
一、李秀成兵临上海,重重围困之际,一个叫金能亨的美国人却嗅到了商机:发大财的机会来了/ 174
二、徐润要郑观应入股旗昌轮船公司,郑观应却一口拒绝了:这不是个人小事,而是关乎民族大义/ 187
三、面对旗昌的步步紧逼,琼记洋行顶不住了,来向宝顺求救。郑观应自作主张答应,徐润却告诉他:钱都被我挪用做房地产了/ 196
四、由于徐润在背后搞鬼,宝顺的老板颠地和怡和的老板渣甸为了争夺一个情妇而打了起来/ 209
五、再见容闳,他已经是曾国藩幕府中的第一红人,成立了机器制造厂。而容闳真正的梦想还是教育计划,第一条就是要成立中国人自己的轮船公司,而郑观应正是他这个宏伟计划中的不二人选,二人一拍即合/ 220
六、伦敦发生了金融风暴,宝顺大受连累,不得不宣布破产。徐润准备了三条后路,任由郑观应挑选,可是郑观应却找到了唐廷枢,要联合上海的有志商人,创立一家有中国人参与的轮船公司,与旗昌死拼/ 228
七、正当郑观应斗志正旺,准备大干一场,却不料来了一个说客:胞兄郑思齐/ 235
第五章
重整旗鼓
一、腰缠十万贯,乘鹤下扬州/ 243
二、《救时揭要》刚写了开头,忽然从上海来了一封家信:孩子病重速归!
/ 254
三、偶遇玄元道长,指破他的命运玄机,并教给了他改变运命的十二个字/ 261
四、劝人向善的《因果集证》刚一刊印,妻子的肚子就有了反应,而且是个男孩/ 266
五、与《申报》老板一番交谈,重新激起郑观应济世救时的雄心/ 274
第六章
经营奇才
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轮船招商公局成立仪式上,两个会办胡光墉和李振玉双双撂了挑子/ 288
二、李鸿章读罢《论中国轮船进止大略》,不由连声称叹:此真出自行家之手也!
/ 297
三、太古轮船公司成立,麦奎因向太古推荐的第一人选,就是郑观应/ 311
四、与盛宣怀第一次会面,二人就彼此认定对方是自己的一生知己/ 318
五、听了郑观应的一石三鸟之计,唐廷枢一锤定音:咱们联手干掉旗昌/ 329
第七章
生死之战
一、郑观应语重心长地告诉弟弟:中国之所以不强,就在于有一个巨大的财富“漏卮”/ 335
二、轮船招商局重组成立,太古崛起,旗昌终于按捺不住了/ 348
三、价格战刚一打响,郑观应就给旗昌来了一招“借力打力”/ 360
四、创办《汇报》,容闳亲自题写宗旨:有裨中国者,无不直陈,而不必为西人讳也/ 368
家国情·济世才·商战策·富国梦(代跋)
第一章 走出香山
一、妈阁庙前,算卦先生预言郑观应和徐润的不同命运
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正月里的一天,香山雍陌村十七岁的郑观应一大早就醒来了。
从贴着簇新窗花的窗户向外面望去,外面尚是漆黑的一团,刚交卯时。然而郑观应却一骨碌爬了起来,匆忙穿好衣服。在他身边,三弟还在酣睡,打着香甜的呼噜。里面屋子里,四弟和五弟不知道是哪一个,正在梦呓。郑观应不敢点油灯,摸黑下了地,穿好鞋子,伸手从桌子上摸起来一个小包袱。那是昨天晚上临睡前放在那里的几两碎银子,还有一些铜板。
来到院子里,经过父亲郑文瑞和继母的房间,郑观应将脚步放得很轻。父亲郑文瑞只是一介塾师,无意功名,却仍然保持着读书人的好习惯:黎明即起,诵读圣贤文章。再过一会儿天光放亮,父亲就该起身了,郑观应可不想被父亲发现,自己不用功读书而偷偷跑出去玩。毕竟再过一个月,就是郑观应第一次应“童子试”的日子了。童子试,即县试,是中秀才的第一步,再由秀才而中举人,最后由举人而中进士,这是摆在当时所有读书人面前唯一的一条进仕之路。郑观应的祖父郑鸣歧、父亲郑文瑞,在这条道路上走得都不顺遂,因此对郑观应格外寄予厚望。父亲郑文瑞本来在上海经商,与世交徐氏家族的徐钰亭、徐荣村兄弟,姻亲曾寄圃等亲朋好友在上海打拼,尤其通过捐资助饷,帮助朝廷镇压太平军,不但在上海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得到朝廷封赏,取得了功名。但是妻子去世,郑文瑞为了这个家和照顾孩子们,毅然放弃了在上海发展,回家来亲自设立了“秀峰家塾”教儿子读书,目的就是要儿子在科举这条道路上功成名就,实现父、祖未竟之志。
而郑观应何尝不知大考将至,自己应该安心备考,但今天这件事,他却有非去不可的理由。
事情是这样的:腊月底的时候,北岭村的徐润突然从上海回来了。这是他去上海五年以后,第一次回到村子里。徐、郑两家是世交,徐润和郑观应是从小一起玩大的伙伴。一听说徐润回来,郑观应就跑去看了他。徐润讲了自己如何跟随叔父徐荣村去上海,上海那边是如何的一派光怪陆离,说不完的新鲜光景。尤其徐润这几年在宝顺洋行做事情,每天跟洋人打交道,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讲起来叽里咕噜,郑观应第一次听到这种洋话,将舌头在嘴里卷了又卷,脸憋得通红,却一个词也吐不出来。徐润告诉他不要着急,等以后有机会到了上海,再慢慢学不迟。
郑观应从徐润口中得知,他这次之所以回来,是奉了父母之命。他十六岁离家外出,如今已经二十一岁,这个年龄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已经娶妻生子了,传宗接代刻不容缓。父母给他说了一门亲事,是翠微吴家,当地一个很不错的人家。这次要徐润回来,就是要给他订婚的。但是徐润却没有马上答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这在去了上海几年的徐润看来,却已经过时了。几年来,他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脑子里很是装进了一些新思想,这就是:男女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绝对不可以马虎。洋人讲的是恋爱自由,男女在结婚之前,一定要先见面,互相交往一段时间,彼此增进了解,看对方是否适合自己,再决定结婚与否,这和中国男女一直到洞房花烛,揭开红盖头,才第一次见面多么不同!
当然了,徐润倒不敢奢想,要和未来的妻子谈恋爱,但他坚持,怎么也得见上一面。他的理由是:自己在上海给洋人做事情,经常要按照洋人的规矩,带家眷出席社交场合。自己未来的夫人如果长得不好看,上不了台面,将来会影响自己的事业发展!这是一个无懈可击的理由,父母听了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答应了。
经过徐、吴两家的协商,最后见面被安排在正月里的妈阁庙会上。这也是当地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盛会。从除夕开始,妈阁庙就会有隆重的祭拜活动,人们从十里八乡赶来,争着上新年的第一炷香,向天后娘娘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请求天后娘娘保佑自己一家人平安健康,吉祥如意。从初一到十五,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表演,节目安排得满满的。可以说正月里赶妈阁庙会,是当地最看重的风俗之一。更有大胆的年轻男女,也会借机相约,在庙会上见面,一诉衷肠。
和吴氏见面的日期定下来之后,徐润就和郑观应约好了,到时候一起去,陪他相亲。
这件事情,郑观应自然不敢告诉父亲,所以只能偷偷摸摸,一大早就溜出了家。从雍陌村到北岭村,还有一段距离。他从家里出来的时候尚是一片朦胧,脚下深一脚、浅一脚,等他来到北岭村的村口,已经天光大亮了。远远就看见徐润等候在那里,他今天的穿戴格外精神,一身崭新的长袍马褂,头顶上还特地戴了一顶从上海带回来的瓜皮帽。他一见到郑观应就跺脚埋怨他:“阿应,你怎么才来,急死我了!”
“阿润哥,别急呀!你也知道我现在要读书备考,不过子时不能睡觉的。我爹就一直在外面陪着呢!后来躺下了,又为了你的事情,折腾来折腾去睡不着。最后好容易打了个盹儿,一睁眼,就有些迟了。唉,路上我还担心,被爹发现我偷着跑出来,他老人家该多么生气!回去我屁股上这一顿板子是逃不掉了!阿润哥,你怎么赔偿我?”
“算了,别说那么多了,快走吧,一会儿到了那里,我请你去黄记吃最正宗的‘虾子捞面’!”
一听说吃“虾子捞面”,郑观应不由地吞咽了一口口水。黄记的虾子捞面可是大大有名,香嫩鲜滑的大虾和弹性十足的面盛在一个大碗里,滑而不腻,嚼劲十足。一想到即将吃到这么带劲的美味,郑观应顿时将父亲的责打抛到了九霄云外。
二人正值青春年少,体力足,步伐快,只用了不到两个时辰,就来到了妈阁庙前。
妈阁庙前,人头攒动。从妈阁庙前的牌坊下面起,就已经水泄不通。街道两边是各式各样的摊位,铺子后面的生意人都在高声叫卖,热情地兜售自己的商品。而商品也的确琳琅满目: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每个摊位前都挤满了人,各色的男女似乎都要将一年以来身体的劳累和精神的烦闷在这里一股脑宣泄出去,纷纷将身上的银钱掏出来,争着抢铺位上的商品。小孩子不消说,挤在各种小吃摊位前狼吞虎咽;大姑娘小媳妇都围在胭脂水粉的摊位前,在各色饰品、花布堆里挑拣个不停;老人们腿脚慢,见了面又爱絮叨,在摊位后面的墙角或者门口前,一唠叨起来就没完没了;小伙子则脚步匆匆,忙着去看新奇,看一会儿江湖卖艺耍把式的,又去看一会儿吆五喝六掷骰子的,或者小赌两把,碰碰手气。也有不小心撞在一处,起了争执的。
郑观应和徐润在人群中费了好一通力气,才来到黄记面馆。这也正是黄记面馆生意最好的时候,吃饭的人在里面坐不下,就在门口站着,人人端着一个大碗,吸溜吸溜地吃着,那香气固然诱人无比,那吃相也千奇百怪,仿佛在举行一场特殊竞赛。
这场面固然不雅,但是这热烈的气氛却令人食欲大增。郑观应和徐润走了这一道,肚子早饿得咕咕直叫。如今更是一刻都挨不住了,感觉上似乎肚子里能吞下一头牛。
当下,二人顾不得许多,从人缝里挤进店中,一人要了一大碗面,小心翼翼地端出来,就在门口站着,呼噜呼噜地吃起来。鲜虾肥美,面又劲道,嚼起来别提多过瘾了!
郑观应连汤带面吃了一碗,意犹未尽,徐润答应过请他吃面,自然不会小气,又进去要了一碗。这一碗再吃下去,郑观应的肚子都滚圆了,头上也吃出了一层汗珠。
填饱了肚子之后,二人这才定下神来,开始慢步向妈阁庙的正殿走去。和吴家小姐约的地点,就在正殿的大门口。只不过现在时间尚早,估计吴家小姐不可能到得这么早,所以二人并不着急,一路看着两旁摊位上的各种商品,一边向前溜达。
郑观应在前面走得快一些,不知不觉,来到一个摊位前。这却是一个卦摊,高挑着一杆旗帜,上书“铁口神算”四个大字。一个四十多岁中年模样的男子,下巴上几绺山羊胡子,在那里正襟危坐,一边捋着胡子,一边用电芒一样的锐利目光,在人群里扫视着。郑观应和这先生的目光刚一接触,对方立即叫住了他:
“年轻人,好面相,好运命!可惜,可惜!”
郑观应只听了对方这一句话,心中剧震,连忙蹲下来,向先生请教:“先生可以说得详细一点吗?”
然而那算卦先生却不肯开口了,只是微笑着看着他。郑观应愣了一下,忽然明白过来,连忙从口袋里掏出来几个铜板,然而先生却冲他伸出了一个指头,比画了一下。
“什么,要一两银子,这么多?”郑观应大惊。
“年轻人,一两银子,是因为你和我有缘。别人我都是收十两银子,一两算是优惠你了。”
“那……还是算了……”郑观应犹豫着站了起来,却不料那先生忽然又抛出来一句话:
“一月之后,大变将至!如今却还在这里在乎这区区一两银子,因小失大,可惜啊可惜!”
郑观应正要拔步离开,听了这话顿时又被绊住了。要知道,他此时人生最重大之事,就是一个月后的大考。如今被这先生一语点破,他心里隐约觉得,或许可以稍窥天机。
他重新又蹲下来,一咬牙掏出来一两银子,递给先生。先生收了银子,这才认真地将他上上下下,一番打量。郑观应被他看得仿佛五脏六腑都被镜照透彻,袒露无遗。
“年轻人,请恕我直言,你这一生,可称得上富贵双全,要名得名,要财得财。但是眼前却有一个大关口,实话告诉你吧,就在一月之后,便是你人生最失意之时!”
“啊?”郑观应大惊,那不就是暗示自己成为秀才的愿望要落空吗?他连忙求教:“请问先生,可有禳解之法?”
“办法不是没有,但这是命数使然,只怕你做不到。”先生不紧不慢地捻着胡须说道。
“先生但请讲来!”
“据我断定,你所以人生失意,是由于小人作祟。而祸之所起,却是因为一个女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