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21331626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是由专业研究机构——互联网实验室,组织业界知名专家,对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各个关键节点的核心人物进行访谈,对这些人物的口述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研究提炼,以全方位展示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人物涉及创业与商业,政府、安全与法律等相关领域,社会、思想与文化等层面。该项目把这些亲历者的口述内容作为我国互联网历史的原始素材,展示了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完整画卷。今天奉献给各位读者的互联网口述系列丛书*期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主要挖掘了影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8位关键人物的口述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光荣与梦想 互联网口述系列丛书 张树新篇》一书主要挖掘了本书挖掘了被誉为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瀛海威总裁张树新的精彩故事,从她的视角去看瀛海威及互联网的演进和发展,包括做互联网是个偶然、互联网的社会革命、 脆弱的未来等内容。
内容简介
“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是由专业研究机构——互联网实验室,组织业界知名专家,对影响互联网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各个关键节点的核心人物进行访谈,对这些人物的口述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研究提炼,以全方位展示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走向。人物涉及创业与商业,政府、安全与法律等相关领域,社会、思想与文化等层面。该项目把这些亲历者的口述内容作为我国互联网历史的原始素材,展示了互联网波澜壮阔的完整画卷。《光荣与梦想 互联网口述系列丛书 张树新篇》一书主要挖掘了本书挖掘了被誉为中国互联网的“黄埔军校”瀛海威总裁张树新的精彩故事,从她的视角去看瀛海威及互联网的演进和发展,包括做互联网是个偶然、互联网的社会革命、 脆弱的未来等内容。
目 录
访谈者评述 /001
业界评述 /003
口述者肖像 /005
口述者简介 /006
业界评述 /003
口述者肖像 /005
口述者简介 /006
壹 狂乱时代的自然生长 /010
贰 20世纪80年代,我们都是诗人 /020
叁 我是一个靠兴趣驱动的人 /026
肆 一起下海的人生伴侣 /035
伍 做互联网是个偶然 /042
陆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 /051
柒 领先三步成壮士 /066
捌 互联网的社会革命 /077
玖 强大而又脆弱的未来 /085
—语录 /093
—链接 /097
—相关人物 /101
—访谈手记 /102
—人名索引 /108
—参考资料(部分) /114
—编后记1 /119
—编后记2 /136
—致谢 /165
—互联网口述历史:人类新文明缔造者群像 /173
—互联网实验室文库:21世纪的走向未来丛书 /191
—注释 /196
—项目资助名单 /205
前 言
总 序
为什么做“互联网口述历史”(OHI)方兴东
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也是中国互联网全功能接入25年。如何全景式总结这波澜壮阔的50年,如何更好地面向下一个50年,这是“互联网口述历史”的初衷。通过打造记录全球互联网全程的口述历史项目,为历史立言,为当代立志,为未来立心,一直是我个人的理想。而今,这一计划逐渐从梦想变成现实,初具轮廓。作为有幸全程见证、参与和研究中国互联网浪潮的一个充满书生意气的弄潮儿,我不知不觉把整个青春都献给了互联网。于是,我开始琢磨,如何做点更有价值的工作,不辜负这个时代。于是,2005年,“互联网口述历史”(OHI)开始萦绕在我心头。我自己与互联网还是挺有缘分的。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那一年我也一同来到这个世界。1987年,我开始上大学,那一年,互联网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入中国。1994年,我来到北京,那一年互联网正式进入中国,我有幸时间与它亲密接触。随后,自己从一位高校诗社社长转型为互联网人,全身心投入到为中国互联网发展摇旗呐喊的事业中。20多年的精彩纷呈尽收眼底。从20世纪90 年代开始,到今天以及下一个10年,是所谓的互联网浪潮或者互联网革命的风暴中心,是剧烈、关键和精彩的阶段。但是,由于媒体的肤浅和浮躁,商业的功利与喧嚣,迄今,我们对改变中国及整个人类的互联网革命并没有恰如其分地呈现和认识。因为这场革命还在进程当中,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并不是仓促地盖棺论定,也不是简单地总结或预测。对于这段刚刚发生的历史中的人与事、真实与细节,进行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记录和挖掘,以及收集和积累更加丰富、全面的手史料,可能是更具历史价值和更富有意义的工作。“互联网口述历史”仅仅局限在中国是不够的。不超越国界,没有全球视野,就无法理解互联网革命的真实面貌,就不符合人类共有的互联网精神。迄今整个人类互联网革命主要是由美国和中国联袂引领和推动完成的。到2017年底,全球网民达到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我们认为,互联网革命开始进入历史性的拐点:从以美国为中心的上半场(互联网全球化1.0),开始进入以中国为中心的下半场(互联网全球化2.0)。中美两国承前启后、前赴后继、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将人类互联网新文明不断推向深入,惠及整个人类。无论存在何种摩擦和争端,在人类互联网革命的道路上,中美两国将别无选择地构建成为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所以,“互联网口述历史”将以中美两国为核心,先后推进、分步实施、相互促进、互为参照,绘就波澜壮阔的互联网浪潮的完整画卷。在历史进程的重要关头,有一部分脱颖而出的人,他们没有错过时代赋予的关键时刻,依靠个人的特质和不懈的努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创造了伟大的奇迹。他们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代表人物,是凝聚时代变革的典范。聚焦和深入透视他们,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的精彩,展现人类独特的创造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人,就是推动中国从半农业半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的策动者和引领者,是推动整个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更高级的信息文明的功臣和英雄。他们的个人成就与时代所赋予的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以彰显和认可。他们身上体现的价值观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正是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宝贵财富!“互联网口述历史”自2007年开始尝试,经过十多年断断续续的摸索,总算雏形初现。整个计划的阶段成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记录中国互联网发展全过程,参与口述总人数达到200人左右的规模。其中大致是:创业与商业层面约100人,他们是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的主力军,是的主体,是互联网浪潮真正的缔造者;政府、安全与法律等相关层面约50人,他们是推动制度创新的主力军,是互联网浪潮重要的支撑和基础;学术、社会、思想与文化等层面约50人,他们是推动社会各层面变革的出类拔萃者。另一部分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互联网全记录,计划安排300人左右的规模。大致包括美国150人、欧洲50人、印度等其他国家100人。三类群体的分布也基本同上部分。阶段的目标是完成具有代表性的500人左右的口述历史。正是这个独特的群体,将人类从工业文明带入到了信息文明。可以说,他们是人类新文明的缔造者和引领者。自2014年开始,我们开始频繁地去美国,在那里,得到了美国互联网企业家、院校和智库诸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广泛认可,全面启动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的访谈工作。目前,我们以每一个人4小时左右的口述为基础内容,未来我们希望能够不断更新和多次补充,使这项工程能够日积月累,描绘出整个人类向信息文明大迁移的全景图。到2018年年中,我们初步完成国内170多人、国际150多人的口述,累计形成1000多万字的文字内容和超过1000小时的视频。这个规模大致超过了我们计划的一半。所谓万事开头难,有了这一半,我的心里开始有了底气。2018年开始,将以专题研究、图书出版以及多媒体视频等形式,陆续推向社会。希望在2019年互联网诞生50年之际,能够让整个计划完成阶段性目标。而第二阶段,我们将通过搭建的网络平台,面向全球动员和参与,并将该网络平台扩展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平台。通过各层面核心亲历者人称的口述,我们希望“互联网口述历史”工程能够成为全球互联网浪潮全面、丰富、鲜活的手材料。为更好地记录互联网历史的全程提供多层次的素材,为后人更全面地研究互联网提供不可替代的参考。启动口述历史项目,才明白这个工程的艰辛和浩大,需要无数人的支持和帮助,根本不是一个人所能够完成的。好在在此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界一致的认可和支持,他们的肯定和赞赏是对我们的激励。这是一项群体协作的集体工程,更是一项开放性的社会化工程。希望我们启动的这个项目,能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终能够越来越凸显价值与意义,能够成为中国对全球互联网所做的一点独特的贡献。
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50周年,也是中国互联网全功能接入25年。如何全景式总结这波澜壮阔的50年,如何更好地面向下一个50年,这是“互联网口述历史”的初衷。通过打造记录全球互联网全程的口述历史项目,为历史立言,为当代立志,为未来立心,一直是我个人的理想。而今,这一计划逐渐从梦想变成现实,初具轮廓。作为有幸全程见证、参与和研究中国互联网浪潮的一个充满书生意气的弄潮儿,我不知不觉把整个青春都献给了互联网。于是,我开始琢磨,如何做点更有价值的工作,不辜负这个时代。于是,2005年,“互联网口述历史”(OHI)开始萦绕在我心头。我自己与互联网还是挺有缘分的。互联网诞生于1969年,那一年我也一同来到这个世界。1987年,我开始上大学,那一年,互联网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入中国。1994年,我来到北京,那一年互联网正式进入中国,我有幸时间与它亲密接触。随后,自己从一位高校诗社社长转型为互联网人,全身心投入到为中国互联网发展摇旗呐喊的事业中。20多年的精彩纷呈尽收眼底。从20世纪90 年代开始,到今天以及下一个10年,是所谓的互联网浪潮或者互联网革命的风暴中心,是剧烈、关键和精彩的阶段。但是,由于媒体的肤浅和浮躁,商业的功利与喧嚣,迄今,我们对改变中国及整个人类的互联网革命并没有恰如其分地呈现和认识。因为这场革命还在进程当中,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并不是仓促地盖棺论定,也不是简单地总结或预测。对于这段刚刚发生的历史中的人与事、真实与细节,进行勤勤恳恳、扎扎实实的记录和挖掘,以及收集和积累更加丰富、全面的手史料,可能是更具历史价值和更富有意义的工作。“互联网口述历史”仅仅局限在中国是不够的。不超越国界,没有全球视野,就无法理解互联网革命的真实面貌,就不符合人类共有的互联网精神。迄今整个人类互联网革命主要是由美国和中国联袂引领和推动完成的。到2017年底,全球网民达到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我们认为,互联网革命开始进入历史性的拐点:从以美国为中心的上半场(互联网全球化1.0),开始进入以中国为中心的下半场(互联网全球化2.0)。中美两国承前启后、前赴后继、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将人类互联网新文明不断推向深入,惠及整个人类。无论存在何种摩擦和争端,在人类互联网革命的道路上,中美两国将别无选择地构建成为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所以,“互联网口述历史”将以中美两国为核心,先后推进、分步实施、相互促进、互为参照,绘就波澜壮阔的互联网浪潮的完整画卷。在历史进程的重要关头,有一部分脱颖而出的人,他们没有错过时代赋予的关键时刻,依靠个人的特质和不懈的努力,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创造了伟大的奇迹。他们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代表人物,是凝聚时代变革的典范。聚焦和深入透视他们,可以更好地还原历史的精彩,展现人类独特的创造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人,就是推动中国从半农业半工业社会进入到信息社会的策动者和引领者,是推动整个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更高级的信息文明的功臣和英雄。他们的个人成就与时代所赋予的意义,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得以彰显和认可。他们身上体现的价值观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正是引领人类走向未来的宝贵财富!“互联网口述历史”自2007年开始尝试,经过十多年断断续续的摸索,总算雏形初现。整个计划的阶段成果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记录中国互联网发展全过程,参与口述总人数达到200人左右的规模。其中大致是:创业与商业层面约100人,他们是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的主力军,是的主体,是互联网浪潮真正的缔造者;政府、安全与法律等相关层面约50人,他们是推动制度创新的主力军,是互联网浪潮重要的支撑和基础;学术、社会、思想与文化等层面约50人,他们是推动社会各层面变革的出类拔萃者。另一部分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互联网全记录,计划安排300人左右的规模。大致包括美国150人、欧洲50人、印度等其他国家100人。三类群体的分布也基本同上部分。阶段的目标是完成具有代表性的500人左右的口述历史。正是这个独特的群体,将人类从工业文明带入到了信息文明。可以说,他们是人类新文明的缔造者和引领者。自2014年开始,我们开始频繁地去美国,在那里,得到了美国互联网企业家、院校和智库诸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广泛认可,全面启动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的访谈工作。目前,我们以每一个人4小时左右的口述为基础内容,未来我们希望能够不断更新和多次补充,使这项工程能够日积月累,描绘出整个人类向信息文明大迁移的全景图。到2018年年中,我们初步完成国内170多人、国际150多人的口述,累计形成1000多万字的文字内容和超过1000小时的视频。这个规模大致超过了我们计划的一半。所谓万事开头难,有了这一半,我的心里开始有了底气。2018年开始,将以专题研究、图书出版以及多媒体视频等形式,陆续推向社会。希望在2019年互联网诞生50年之际,能够让整个计划完成阶段性目标。而第二阶段,我们将通过搭建的网络平台,面向全球动员和参与,并将该网络平台扩展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平台。通过各层面核心亲历者人称的口述,我们希望“互联网口述历史”工程能够成为全球互联网浪潮全面、丰富、鲜活的手材料。为更好地记录互联网历史的全程提供多层次的素材,为后人更全面地研究互联网提供不可替代的参考。启动口述历史项目,才明白这个工程的艰辛和浩大,需要无数人的支持和帮助,根本不是一个人所能够完成的。好在在此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各界一致的认可和支持,他们的肯定和赞赏是对我们的激励。这是一项群体协作的集体工程,更是一项开放性的社会化工程。希望我们启动的这个项目,能汇聚更多的社会力量,终能够越来越凸显价值与意义,能够成为中国对全球互联网所做的一点独特的贡献。
媒体评论
方兴东做的这项工作非常有意义。因为互联网历史的创造者,现在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而我们的社会,现在也不知道这些人做的事情有多么伟大。 ——尼葛洛庞帝
互联网不仅仅是那些少数成功的企业家创造的,它实际上是社会各界,是共同创造的一个人类*的奇迹。因为中国互联网能够有七亿网民,这*是全球的一个奇迹。中国有一大批人,他们是互联网无名英雄,基本上在现在的主流媒体看不到他们。但我觉得这些人在互联网*初,在中国制定轨道的过程中,铺了一条方向上正确的道路,而且很多东西当年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实际上*终起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试图把这个群体挖掘出来、呈现出来。——方兴东
互联网不仅仅是那些少数成功的企业家创造的,它实际上是社会各界,是共同创造的一个人类*的奇迹。因为中国互联网能够有七亿网民,这*是全球的一个奇迹。中国有一大批人,他们是互联网无名英雄,基本上在现在的主流媒体看不到他们。但我觉得这些人在互联网*初,在中国制定轨道的过程中,铺了一条方向上正确的道路,而且很多东西当年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实际上*终起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试图把这个群体挖掘出来、呈现出来。——方兴东
在线试读
“互联网口述历史”(OHI)是方兴东博士在2007年发起的项目,原是名为“影响中国互联网100人”的专题活动,由互联网实验室、博客网(博客中国)等落实执行。在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尝试后,2010年,方兴东博士个人开始撸起衣袖集中参与和猛力突击。因此,“互联网口述历史”在2007年至2009年是试水和储备,真正开始在数量上“飞跃”起来,是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这些年,方兴东博士一边“创业”,一边在创业之外默默采集、积累“互联网口述历史”。一直来,只有前前后后的几个助理扛着摄像机跟着他。助理有走有来,而这事,他一坚持就是近十年。2014年,我从《看历史》杂志离职,参与了“互联网实验室文库”的筹备,主持图书出版工作,致力于打造出“21世纪的走向未来丛书”。“互联网实验室文库”的出版包括四大方向:产业专著、商业巨头传记、“口述历史”项目、思想智库。在之后的时间里,“互联网实验室文库”出版了产业专著、商业巨头传记、思想智库方向的十余本书,而“口述历史”却未见一本成果。当然,这是因为“口述历史”所需的精力消耗,时间周期为漫长,整理打磨为精细,查阅文献资料多,过程为折磨,集成为被动……以往,一本书在作者完成并有了书稿后,进入编辑流程到后出版,是一个从0到1的过程。而为了让别人明白做“口述历史”的精细和繁冗,我常说它是从-10到1的过程。因为“口述历史”是一个掘地百尺的工作,而作为成果能呈现出来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在“口述历史”的整理之外,我们还积累形成了10余万字的互联网相关人物、事件、产品、名词的注释(词条解释),50余万字的中国互联网简史(大事记资料),以及建立了我们的档案保存、保密机制等,这些都是不为人知的,且仅是我们工作的一小部分。“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是一个已经灰飞烟灭的存在,人们留下的只是记忆。“口述历史”就是要挖掘和记录下人们的记忆,因为有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它,所以,我们需要再经稽核整理。因此,“口述历史”中的“口述者”都是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亲见、亲闻者。北京大学的温儒敏教授曾经这样评价“口述历史”这一形式:“这种史学撰写有着更为浓厚的原生态特色,摆脱了以往史学研究的呆板僵化,因而更加生动鲜活,同时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这种口述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而不是仅仅被视为一种采访。相对于纯粹的回忆录和自传,这种口述历史多了一种真实到可以触摸的毛茸茸的感觉。”“口述历史”让历史变得鲜活,充满质感,甚至更性感。我在采访方兴东博士,要其做“访谈者评述”时,他曾在评述之前说了这么一段话:“互联网不仅仅是那些少数成功的企业家创造的,它实际上是社会各界共同创造的一个人类的奇迹——中国互联网能够有7亿网民,这是全球的一个奇迹。中国有一大批人,他们是互联网的无名英雄,基本上在现在的主流媒体上看不到他们。但我觉得这些人在互联网初阶段,在中国制定轨道的过程中,铺了一条方向上正确的道路,而且很多东西当年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实际上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试图在‘互联网口述历史’里,把这个群体挖掘出来、呈现出来。”我想,这是方兴东博士的初心,也是“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产生的源头。出版人和作家张立宪(老六)曾讲过一则与早期的郭德纲有关的故事:“那时候郭德纲还默默无闻,他在天桥剧场的演出只限于很小的一个圈子里的人知道……当时就和东东枪商量,我们要做郭德纲,这个默默无闻的郭德纲。但是世界的变化永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快,从东东枪采访郭德纲,到后图书出版大概是半年的时间,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郭德纲老师已经谁都拦不住了。那时候就连一个宠物杂志都要让郭德纲抱条狗或者抱只猫上封面,真的是到那个程度。但是我们依然很庆幸,就是我们在郭德纲老师被媒体大量地消费、消解之前,我们采访了他,‘保存’了他。一个纯天然绿色的郭德纲被我们保留下来了。其实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抢救,这种抢救不仅仅指我们把一个很了不起的人,在他消失之前、在他去世之前给他保存下来;也包括像郭德纲老师这样的人,他虽然现在依然健在,但是‘绿色’郭德纲已经不见了,现在是一个‘红色’的郭德纲。”从某种程度上讲,“互联网口述历史”也是在尽可能抢救和保留“绿色”的互联网人。所不同的是,我们不是预测,而是挖掘、记录、还原、保存。因为我们是基于“历史”,是事发之后的、热后冷却的、不为人知的记载。至于“绿色”的意义,我想就像常规访谈与口述历史的差别,因为所用的方法、工艺、时间、重心完全不同,当然也就导致了目的与结果的不同。“口述历史”是访谈者和口述者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也是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口述历史”作品一般蕴含着口述者和访谈者(整理者、研究者)共同的生命体验。“口述历史”一般有专业史、社会史、心灵史几个维度。在“互联网口述历史”中,因选题缘故,我们还辐射了更多不同的维度与向度,如技术史(商业史)、制度史(管理史)、文化史(社会变革史)以及经济学家汪丁丁教授强调的思想史。在“互联网口述历史”近十年的采集过程中,其技术设备一样经历了“技术史”的变迁。例如,在2007—2013年,用的还是录像带摄像机,而在2014—2016年,用的是存储卡摄像机。“互联网口述历史”从采集到整理的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承着这样几个标准:有灵魂、有逻辑、有层次、有侧重,注重史实与真相。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