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3099284
编辑推荐
《一代英贤冯子健》是一部值得古虞儿女好好品读的史书。作者秦邦道采取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编撰手法,既写出了冯子健的光辉历史,又写出了艰难困苦中的冯子健。在时代中把握冯子健,符合“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的唯物史观。读者从中完全可以了解到那个伟大的时代、那个时代中的英杰。他在书中写出了国际国内的大背景,也写出了古虞内外的小背景,这些背景叙述了历史大趋势、大事件,讲清了一些名人、名村、名地、名产的起始演变。每一叙述都是一个生动的故事,都是鲜为人知的历史知识,品读之后让你觉得意犹未尽,余味无穷。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平陆县东部山区出了一位大名人冯子健。他以超前不凡的思维,聪慧睿智的头脑,英勇果敢的性格,不畏强权的精神,兴实业、办教育、做慈善、平匪乱,反阎拥共,追求进步,做了许多轰轰烈烈,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大事、好事、善事。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他又以花甲之龄率领家乡子弟保家卫国,西伐张店,东征垣曲,抗击日军,奋勇杀敌,*后病逝于抗战前线,成为又一位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向死求生的大英雄。
《一代英贤冯子健》以写实的手法,细致刻画了一代英贤冯子健波澜壮阔、英勇悲壮、充满传奇的一生。
《一代英贤冯子健》跌宕起伏、悬念丛生,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文字优美、乡味浓郁,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一代英贤冯子健》以写实的手法,细致刻画了一代英贤冯子健波澜壮阔、英勇悲壮、充满传奇的一生。
《一代英贤冯子健》跌宕起伏、悬念丛生,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文字优美、乡味浓郁,是一部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目 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序四
人物表
楔子
序二
序三
序四
人物表
楔子
拓荒先祖
章 溯源追宗
第二章 植根冯家凹
第三章 择居马泉沟
第四章 创业岔沟村
工业先驱
第五章 孩提时代
第六章 求学之路
第七章 淘得首金
第八章 成家立业
第九章 掘地寻宝
教育先导
第十章 搬神腾庙
第十一章 四高诞生
第十二章延师聘教
第十三章 潮流涌动
第十四章 满城桃李
抚众先贤
第十五章公正断案
第十六章 筹粮舍饭
第十七章平定匪乱
抗日先锋
第十八章 风雨满楼
第十九章 炼狱铁骨
第二十章 运城救援
第二十一章 厉兵秣马
第二十二章 张店阻敌
第二十三章 垣曲转战
第二十四章 西湾蒙难
第二十五章 英魂归来
冯子健大事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鸣谢
在线试读
《一代英贤冯子健》:
中国人本来都是华夏根祖炎黄二帝的子孙,同根同宗,一脉相承。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分化出几百上千个姓氏,用以区分各自的宗源,冯姓也是如此。
据考证,冯姓早记载在周朝的《世本》一书中。
冯姓源自姬姓。据《后汉书》《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人毕万,西周时在晋国任大夫。当时,晋国被曲沃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绛(今运城市绛县)。随后晋献公野心勃勃陆续攻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包括采用借虞伐虢之计,灭了虢(今河南省三门峡一带)虞(今运城市平陆县)两国。其中还包括西周分封的魏国(今运城市芮城县),晋献公将魏地分封给毕万,作为赏赐。
春秋后期,晋国六卿羽毛丰满,互相吞并。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三家分晋,毕万的后代毕斯执掌魏国,重新定都在今运城市安邑。公元前四。三年,魏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同时还将毕万的一子孙长卿封于冯城,即今河南省荥阳市。于是,毕万的子孙就用邑名冯作姓,是为河南冯姓,史称冯姓正宗。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今河南省新郑市)大夫冯简子,本姓归,因封邑在冯地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灭,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地,其后裔也为冯姓。冯姓郡望主要有始平郡、杜陵郡、颍川郡、上党郡、长乐郡、京兆郡、弘农郡、河问郡。冯姓在中国分布很广,因此冯姓在全国也属大姓,在《百家姓》中位列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后的第九名,可见冯姓人多居广,枝繁叶茂。
综上可以得出,冯姓根祖在今河南荥阳一带。
荥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荥阳位于河南省中部,距河南省会郑州市仅15公里,与轩辕黄帝故里新郑市相邻。是中原名城,历史故地,与古河东一样,同属中华文明之源。历史上荥阳名人辈出,大法家申不害,唐朝文人郑虞,晚唐诗人李商隐均生于此。荥阳的物产极丰,河阴石榴、万山冬桃享誉中州,尤其是荥阳柿饼,驰名天下。
另据考证,冯氏准确聚集地在荥阳市城东南二公里处,日万全寨。
到了清朝年间,沧海桑田,云卷云舒,历史几经变迁,冯氏已不再是一个个诸侯国的领主,而成了千万个各自独立的家庭。这许许多多的家庭,有穷的有富的,有有文化的有没文化的,有从政的也有务农的,有高官厚禄之家,也有穷困潦倒之人。总之,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冯子健的祖先冯应,就是荥阳市万全寨人,祖上小有田产,也曾为官,算是书香门第。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冯应父亲因为反清复明遭人加害身陷囹圄,家产被查抄一空,一家人眼看家徒四壁,日子过不下去了,便只得骨肉分离,大难临头各自飞,分别到外地避难,以求保全之策,为冯家留个根。
冯应此时才刚刚十七岁,尚未婚配,家里遭此大祸,穷困潦倒,自然没有人愿将女儿下嫁于他。不过,这也是好事,孑身一人,干净利索,一人吃饱全家不饥,冯应没有后顾之忧和家庭拖累。家庭会后拜别祖宗牌位,一路向西而去。
冯应漫无目的,到底哪里才是他的归宿?一个才十七岁的青年自然心里没底,一片茫然。
一天,冯应在渑池县城街头溜达,见那里围了一群人,便心生好奇前去观看。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山西一个地方的银矿招工,管吃管住还发银子。天下竞有这等好事!冯应毫不犹豫立马就报了名,同招工者一起翻过扣门山,乘羊皮筏渡过黄河,来到锥子山下的三峰寺银矿,成了一名矿工。
中条山横亘在于山西南端,山势起伏,群峰巍峨,景色秀美,尤其矿藏丰富,物产丰饶,是座宝山。
……
中国人本来都是华夏根祖炎黄二帝的子孙,同根同宗,一脉相承。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分化出几百上千个姓氏,用以区分各自的宗源,冯姓也是如此。
据考证,冯姓早记载在周朝的《世本》一书中。
冯姓源自姬姓。据《后汉书》《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人毕万,西周时在晋国任大夫。当时,晋国被曲沃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绛(今运城市绛县)。随后晋献公野心勃勃陆续攻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包括采用借虞伐虢之计,灭了虢(今河南省三门峡一带)虞(今运城市平陆县)两国。其中还包括西周分封的魏国(今运城市芮城县),晋献公将魏地分封给毕万,作为赏赐。
春秋后期,晋国六卿羽毛丰满,互相吞并。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三家分晋,毕万的后代毕斯执掌魏国,重新定都在今运城市安邑。公元前四。三年,魏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同时还将毕万的一子孙长卿封于冯城,即今河南省荥阳市。于是,毕万的子孙就用邑名冯作姓,是为河南冯姓,史称冯姓正宗。
据《世本》记载,春秋时郑国(今河南省新郑市)大夫冯简子,本姓归,因封邑在冯地而得氏。后冯邑被晋国所灭,成为魏氏子弟长卿的封地,其后裔也为冯姓。冯姓郡望主要有始平郡、杜陵郡、颍川郡、上党郡、长乐郡、京兆郡、弘农郡、河问郡。冯姓在中国分布很广,因此冯姓在全国也属大姓,在《百家姓》中位列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后的第九名,可见冯姓人多居广,枝繁叶茂。
综上可以得出,冯姓根祖在今河南荥阳一带。
荥阳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荥阳位于河南省中部,距河南省会郑州市仅15公里,与轩辕黄帝故里新郑市相邻。是中原名城,历史故地,与古河东一样,同属中华文明之源。历史上荥阳名人辈出,大法家申不害,唐朝文人郑虞,晚唐诗人李商隐均生于此。荥阳的物产极丰,河阴石榴、万山冬桃享誉中州,尤其是荥阳柿饼,驰名天下。
另据考证,冯氏准确聚集地在荥阳市城东南二公里处,日万全寨。
到了清朝年间,沧海桑田,云卷云舒,历史几经变迁,冯氏已不再是一个个诸侯国的领主,而成了千万个各自独立的家庭。这许许多多的家庭,有穷的有富的,有有文化的有没文化的,有从政的也有务农的,有高官厚禄之家,也有穷困潦倒之人。总之,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冯子健的祖先冯应,就是荥阳市万全寨人,祖上小有田产,也曾为官,算是书香门第。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冯应父亲因为反清复明遭人加害身陷囹圄,家产被查抄一空,一家人眼看家徒四壁,日子过不下去了,便只得骨肉分离,大难临头各自飞,分别到外地避难,以求保全之策,为冯家留个根。
冯应此时才刚刚十七岁,尚未婚配,家里遭此大祸,穷困潦倒,自然没有人愿将女儿下嫁于他。不过,这也是好事,孑身一人,干净利索,一人吃饱全家不饥,冯应没有后顾之忧和家庭拖累。家庭会后拜别祖宗牌位,一路向西而去。
冯应漫无目的,到底哪里才是他的归宿?一个才十七岁的青年自然心里没底,一片茫然。
一天,冯应在渑池县城街头溜达,见那里围了一群人,便心生好奇前去观看。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山西一个地方的银矿招工,管吃管住还发银子。天下竞有这等好事!冯应毫不犹豫立马就报了名,同招工者一起翻过扣门山,乘羊皮筏渡过黄河,来到锥子山下的三峰寺银矿,成了一名矿工。
中条山横亘在于山西南端,山势起伏,群峰巍峨,景色秀美,尤其矿藏丰富,物产丰饶,是座宝山。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