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506463
前言
上编:故事里的茶史
神农得荼
周公解茶
晏子食茗
王褒《僮约》
以茶代酒
陆纳杖侄
老妪的茗粥罐
还魂讨茶
野人送茶
水厄
单道开饮荼苏
古冢祭茶
酪奴
萧翼品茗赚兰亭
文成公主的嫁妆
渐儿茶
陆羽辨水
“书圣”与“茶圣”
“茶圣”之恋
境会亭
上清善煎茶
《茶经》换马
“甘露之变”卢仝罹难
陆卢遗风
三个和尚有茶喝
水递二泉
吃茶去
苦口师
白居易品茗韬光寺
茶酒之争
骑火茶
范质起用于茶肆
茶贩子皇帝
茶墨之辩
王安石辨水考苏轼
东坡茶
二老桥
东坡茶禅
东坡茶事
程颐不赴茶会
以茶喻理
以茶喻人
冷面草
前丁后蔡:大龙团与小龙团
斗茶大家
宋徽宗嗜茶如命
茶亭庙
王趯智查私茶
日本茶祖荣西
禅茶一味
朱元璋为茶杀驸马
卖富贵
供春壶
徐渭写扇赌茶茗
四贤茶
郑家三贤茶
董小宛罢酒嗜茶
村田珠光茶禅
千利休与丰臣秀吉
利休茶事
兴安岭上烹茗
曹雪芹品茶
斟茶叩指
揭盖添水
孟婆汤
卖茶妪长寿秘诀
鍚荼壸
戒烟嗜茶成就吴昌硕
风檐煮茗
水车依然进宫门
千金酬茶
一色两字茶与酒
白鹤井
茶叶的后裔
当代茶圣吴觉农
茶迷贵妇人
饮茶皇后
安娜夫人的下午茶
哥德堡号沉茶
巴尔扎克的中国茶
波士顿倾茶事件
茶叶战争
俄国“刘茶”
下编:故事里的名茶
西湖龙井
嫠妇育龙井
乾隆幸龙井
龙虎双绝
紫笋茶
薛大勇智送顾渚茶
天台茶
天台茶风景
天台罗汉茶
鸠坑茶
金龙毛凤成鸠坑
朱元璋与鸠坑茶
天目青顶
“茶圣”采茶天目山
马跑泉涌西坑水
乾隆品尝东坑茶
普陀佛茶
小龙女淋茶遇险
金奖惠明
瀑布仙茗
磐安云峰
莫干山狮峰茶
洞庭碧螺春
阳羡茶
黄山毛峰
太平猴魁
六安瓜片
松萝茶
敬亭绿雪
庐山云雾茶
君山银针
君山茶
蒙顶茶
花秋贡茶
龙珠茶
苗岭云雾茶
西山茶
信阳毛尖
仙人掌茶
祁门红茶
诸葛亮与普洱茶
普洱茶争宠皇宫
白毫银针
白牡丹
绿雪芽
乌龙茶
青龙与乌龙
大红袍
大红袍救驾
神药大红袍
仙人赐大红袍
铁罗汉
不知春
铁观音
冻顶乌龙
漳平水仙
凤凰单丛
凤凰山上凤凰茶
宋种单丛茶
吴六奇与十里香单丛茶
鸭屎香单丛茶
茉莉花茶
藤茶
岳飞茶
附录:茶禅公案
南泉普愿禅师
归宗智常禅师
麻谷宝彻禅师
松山和尚
清田和尚
赵州从谂禅师
马颊本空禅师
雪峰义存禅师
金轮可观禅师
潮山延宗禅师
报恩宝资禅师
龙华彦球禅师
闽山令含禅师
太傅王延彬居士
万安清运禅师
沩山灵佑禅师
无著文喜禅师
尧峰颢暹禅师
镇州万寿和尚
上座
石霜楚圆禅师
芭蕉谷泉禅师
钦山文邃禅师
小溪院行传禅师
杭州佛日禅师
百丈安禅师
石门筠首座
芙蓉道楷禅师
大洪庆显禅师
法云法秀禅师
雪峰思慧禅师
云盖守智禅师
衡岳道辩禅师
法云杲禅师
大沩祖瑃禅师
兜率慧照禅师
信相宗显禅师
天童了朴禅师
西岩宗回禅师
五祖法演禅师
灵隐慧远禅师
华藏宗演禅师
梦中思饮茶
废教不废茶
人类喜欢听美妙的故事,不分国家、民族、老幼,自古已然,举世如此。无论是大学者还是小说家,无一不是由听故事启蒙的。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若从“神农得荼”的故事算起,几乎与中华文明等长。本书撰著的对象,正是茶文化历史以及各地名茶的传说、典故。通过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故事,将中华五千年茶文化的历史、地理、人文、名茶、传播、影响、风貌逐一呈现,探索茶文化中至性至情的典故文化与民俗文化现象,对茶文化的学术研究,特别是茶文学的研究也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补充。茶文化故事是茶文化事项中的一道风景线,亦是茶文化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里要指出这部作品的四重价值——
其一,是茶历史的一次另类展示。
本书的上卷主要是茶的历史故事,以时间为轴,纵向的展开。故事当然不能等同于历史。但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茶的历史故事通过对过去茶事的记忆和讲述,描述出了每个历史时期茶在社会中的文化形态。因此,它对于研究历史上茶文化的传播与分布具有很大作用。
例如“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故事,就是一个神话故事。很多人会发问,神话故事怎么能当真呢?怎么能算作茶历史的源头呢?其实,神话故事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作品,是人类历史发展童年时期的产物,是文学与历史的先河。“神农得荼”折射的是先民们关于茶与人类之间最初关系的缘起。原始社会的部族领袖和巫医们,为鉴别可吃的食物,亲口尝试,体会百草,发现以茶可解毒,此举既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也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关于神农的神话传说故事,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的情况。正是在这个故事里,我们找到了茶文化历史源头的宝贵基因。
其二,是茶民俗的一次别样铺陈。
本书的下卷,展示了一个幅员辽阔的茶之国度的各地茶叶传说故事。通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环境的人们对各自所产名茶的故事性的叙述,我们看到了一个多姿多彩、光怪陆离的茶叶大国的风貌。
茶俗是风俗的一个支系,而风俗则是指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风尚和习俗。茶俗作为中国民间风俗的一种,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它以茶事活动为中心贯穿于人们的生活中,并且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演变,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各地名茶涌现出的民间传说故事,都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颂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茶文学作品。故事讲述某种名茶的神奇由来,讲述人们对茶的热爱,从而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茶(自然)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比如龙井茶的故事、乌龙茶的故事、大红袍的故事,在不同的区域又流传着不同的版本。这些茶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与人们所认为的真实合理的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这些故事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包括历代名人、帝王将相、诗联趣话、神魔鬼怪、婚丧嫁娶、爱恨情仇等等。对茶俗的研究有很大贡献。
其三,是茶文学的一次实验创作。
故事本身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又往往带有一定的寓意。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讲故事的传统,从早期的口头神话传说,到《左传》、《史记》中的篇章;从魏晋的志人志怪到唐传奇;从宋代茶楼酒肆中的平话到明清小说。中国故事讲了五千年。本书中故事的再创作,无疑是遵循着这一讲故事传统。
中国茶文化中的传说故事浩如烟海,本书故事大自的来源如下:一、古代茶文化典籍中的故事。二、民间口头流传的茶文化传说。三、学者对茶文化历史研究成果的再现。每个故事都不是很长,长则千言,短则数百字。但不同于传统的是,这些茶故事不只是从头到尾的叙述,最后往往加入了作者对故事本事的理解与思考。力求描写茶性与人性,一针见血,加深读者对茶、历史与人生的了解。而全书的结构,又借鉴了阿拉伯故事《一千零一夜》的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手法。
对茶故事的整理与再创作本身,即为茶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
其四,是茶文化国际传播的一次经验总结。
书中,所有这些中国茶的故事都是从与外国茶人进行茶文化交流的故事中讲起的。这也寓指着茶的故事是中国茶文化国际传播的最佳载体。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要讲好中国故事”。茶文化是中国文化飞向世界的一翼翅膀。茶文化的传说故事正是中国故事中最动人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文化的发祥地,是茶叶大国。与历史上享有的地位相比,目前中国却并非茶文化强国。因此,选择以茶文化故事作为向国际传播与叙述的角度,进入茶文化的内核,展开茶文化的版图,非常必要和及时。
本书具备了以上四重价值,有深入浅出的文风,生动形象的文学表达能力,但同样具备了严谨的学术品格。国内外目前对于茶文化传说故事的文章或局部的汇编虽然种类不乏,但将古今中外较为脍炙人口的茶文化传说故事集结一著,纵向贯穿茶历史,横向铺陈各地名茶,尚属独一无二之作。因此,出版这样一部专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填补了茶文化领域中的空白。
是为序。
茅盾文学奖得主 著名茶文化学者 王旭烽
饮茶令人清醒,喝酒使人乱性。特别在当下的时代,公路上的警示牌也常常出现劝告司机“以茶代酒”的醒世恒言。每逢宴饮,不善饮酒者,可以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同样尽了礼数。那么这“以茶代酒”的故事究竟从何而来呢?历史就是这么奇诡,原来,如此温文尔雅的举动竟然出自一位凶残的暴君!
这位暴君就是三国东吴孙权的孙子,叫做孙皓。话得从头说起,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儿子孙亮继位。王位继承权的争夺从来是残酷的,不久后宫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继位,任命了两位“顾命大臣”,辅佐幼主。谁知孙休尸骨未寒,两位“顾命大臣”立即废了幼帝,改立二十三岁的“长君”孙皓为帝。
三国时期,茶在南方已普遍作为饮料。孙皓未登位时,封地在吴兴郡,也叫乌程。南朝山谦之在《吴兴记》里写道:“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孙皓既然当过乌程侯,必定在这茶的土地上熟悉了品饮之道。他去南京当了吴帝之后,乌程就开始给他进贡茶。
孙皓初登大位,抚恤民情、开仓赈贫,还算树立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但很快他就过惯了帝王的奢侈生活,变得不理朝政,专横拔扈,残暴施虐,沉迷酒色,荒淫无度。动不动就要挖人家眼睛,杀人家头。他还派遣特务,大搞恐怖统治,发现辅佐他登的二位“顾命大臣”嫌他性情粗暴,且酗酒如命,已流露出后悔立他为君之意。孙皓不知感恩,立即收押他们,并且实行流放,途中派人追杀,诛灭三族。
孙皓嗜酒,天天摆酒设宴,强邀群臣作陪,每设酒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人以七升为限,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一升酒相当于一公斤,七升那可是十四斤酒啊!不管你会不会饮酒,必须喝,还要碰杯大饮,每杯定要见底不可。这个暴君,一不高兴就杀人,哪个敢不玩命喝酒?所以每次席间,一片狼藉,群臣七倒八歪,醉吐不止,丑态百出,孙皓则开怀大笑。据说孙皓在群臣醉后开始盘问他们,令其相互揭发,全凭一堆醉话大开杀戒。
大臣之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实在不行,最多只能喝两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担任太傅。既然是父亲的老师,地位相当特殊。故此,孙皓对韦曜也格外照顾,早知韦曜不胜酒力,就秘密的赐给他茶。因此,韦曜的杯中不是酒浆,而是与酒浆颜色极为相近的茶汤。得到这样一位杀人不眨眼的暴君如此的宠爱,实在不知道是福还是祸了。
韦曜是个耿直、忠诚的大臣,孙皓秘赐茶荈,对他十分礼待,他更加想帮助他。于是经常劝谏孙皓,说他在酒席上令侍臣嘲谑公卿,以取笑为乐,长此以往,对外毁坏了形象,对内滋长了仇恨,是很危险的。可这暴君哪里会听?韦曜奉命谱录孙皓之父南阳王孙和的事迹时,因秉笔直书写了一些他见不得人的丑事,大大触怒了孙皓。公元273年竟被投入大狱,最后被曾经赐他“以茶代酒”的孙皓下令杀害。
公元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暴君孙皓做了俘虏,被遣送到洛阳,受封的爵位只是个“归命侯”,这个暴君苟延残喘了四年,病故洛阳,时年只有四十二岁。孙皓原本也是会喝茶的,但他选择了酒,选择了奢侈与放纵,因酒误国,遗臭万年。
孙皓给韦曜以茶代酒换的茶,很可能正是从乌程来的浙江茶。因此,我们可以推论,三国时期,浙江已经有了御茶园。以茶代酒说明,当时浙江吴兴的饮茶习俗,已经在吴国宫廷里流行了。以茶代酒的故事讲完了,以茶代酒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茶自身的物理功能,完全进入了文化层面。那是关于我们的文明在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混乱、奢侈、粗暴、杀戮与理性、俭朴、节制、怜悯之间的对应、冲突与置换。以茶代酒,不论成败,或许永远是文明得以进化的一种动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