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666051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汪政:
去年是改革开放40年,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讨论叶炜“转型时代三部曲”适逢其时。未来的时代应该是技术的时代、知识的时代,我们应该用知识和技术重新组合生活。所以这对于叶炜来讲,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转型。
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
2019年,叶炜比较密集地推出了他的“转型时代三部曲”。我认为从百年乡土中国历史,到新世纪之交的转型期,从乡土题材到都市题材,从农民形象到知识分子和新人类群体,叶炜的三部长篇新作可以说是敏锐的触摸到了转型期中国知识群体的心理惶惑和精神裂变,以及都市生活的动荡不安和多面的交锋。
《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顾建平:
叶炜又找到他自己创作的“富矿”了。他在写“乡土中国三部曲”的时候,优势条件是他对乡村经验的熟悉。他在高校里学习、生活、工作多年以后,再来写高校生活,可以说是找到自己写作的另外一个“富矿”。
青年评论家刘永春:
从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我一直强调和看重的是叶炜写作当中体现出来的作为一个70后作家的那种姿态,还有进入小说写作的方式。我觉得,这种姿态是比较独特的。在目前的70后小说作家群体里,我觉得叶炜的创作是一个值得我们仔细分析的现象。“转型时代三部曲”前面有一段话,*后的那两个词,我注意到是:光荣与梦想。他讲的是知识分子,但是对我来说,我觉得可能也是70后作家们的光荣与梦想。
青年评论家丛治辰:
叶炜的三部长篇小说冠之以“转型时代三部曲”,这里面是很有意味的。写大学实际上是写灵魂、写精神、写人心。叶炜是一位有责任感的青年作家,他的作品主要关注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因此具有厚重感、历史感。“转型时代三部曲”从乡土转向了高校,作为创意写作科班出身的文学博士,叶炜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值得称道。他在努力地建构大学知识分子的形象,是一种新的文学贡献。
《长篇小说选刊》副主编宋嵩:
《天择》和《踯躅》里面的主人公,堪称新时代的“高家林”。“转型时代三部曲”顾名思义,它恰恰就是对于个人心灵这种无奈表现得特别精到。“谁都不知道在巨大的转型中,个体的下一步将走向何方,我觉得这是叶炜的三部曲的*意义。”宋嵩期待叶炜完成更多更精彩的三部曲,串联起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书写中国社会的社会史缩影。
安徽文艺出版社编辑韩露:
叶炜继“乡土中国三部曲” 后将视角转向中国高校,关注出生在乡村通过自身努力考上大学在城市成长工作的一代知识分子。作为高校里的作家,叶炜对高校题材非常熟悉,以现实主义的笔法,充分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当代高校的现状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困惑与追求,全景式勾勒了大学生活的面貌,塑造了高校不同群体鲜活生动的形象,可谓一部生动的中国高校发展史。三部曲无论从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深度都是一部杰作。
青年评论家温德朝:
叶炜是一位勤奋而又有才华的作家,他不断以“三部曲”的形式带给我们惊喜。阅读“转型时代三部曲”,*直观的感受有三点:现实意识、高校情结和批判精神。
文学博士田振华:
“转型时代三部曲”整体上对时代反映得非常精准,是70后作家城乡书写的新标杆,具有独特性。作家以敏锐的眼光、担当的情怀捕捉并大胆揭露当下知识分子身心的“裂变”。“三部曲”对当下知识分子存在问题反应之及时、揭露之大胆、批判之深刻,一定程度上为当下如何书写“知识分子”题材小说提供了有效的借鉴,也反应了作者颇具担当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当下知识分子“又爱又恨”的复杂情感纠葛。
一课桌 /
二办公桌 /
三木床 /
四电脑 /
五餐桌 /
六打印机 /
七话筒 /
八办公椅 /
九红毛衣 /
十照相机 /
十一大客车 /
十二小台灯 /
十三照相机 /
十四大挂钟 /
十五手表 /
十六兰草 /
十七玉泉河 /
十八走廊 /
十九新电脑 /
二十回形针 /
二十一绿萝 /
二十二办公楼 /
二十三戒指 /
二十四围脖 /
二十五老房子 /
二十六大槐树 /
二十七打印纸 /
二十八法桐树 /
二十九钢笔 /
三十钟楼 /
三十一笔记本 /
三十二电风扇 /
三十三小树林 /
三十四真是味 /
三十五柳树 /
三十六云龙山 /
三十七桃花林 /
三十八口罩 /
三十九办公桌 /
四十大教室 /
四十一档案袋 /
四十二甲壳虫 /
四十三办公桌 /
四十四戒指 /
四十五大操场 /
四十六铁路线
一
课桌我是牛万象的课桌。
四年来,除了睡觉,牛万象基本上都是和我在一起。平心而论,他对我还是不错的。对我百般爱惜不说,还经常会在不经意间给我爱抚——他喜欢一边看书一边拿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击。他的敲击很有节奏,像是一段优美的旋律,有时候让我亢奋,有时候催我入眠。牛万象写东西的时候,还喜欢把整个身体都倾轧在我身上,尽管他的体重一年比一年重,但我还是很享受那种被挤压的感觉。再看看其他课桌,一个个都是一副无事可干的样子,它们的主人哪有牛万象勤奋。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勤奋的大学生有工作。按理在找工作这个事儿上,牛万象应该是很轻松的。他太勤奋了,也太优秀了——牛万象大学没毕业就出了两本书,这在圣城师范大学算是破了一次纪录。但我感觉牛万象并没有那么轻松,相反,他这段日子一直处于无比焦虑的状态。他一直在挣扎,一直在寻找。但他好像又不明白自己在寻找什么,为此苦思冥想了好长一段时间。最近,他的脑袋好像开了窍,忽然有了一点醒悟:自己所倾心找寻的,无非是一个理想国,或者说是知识分子的乌托邦。
为了实现自己的乌托邦理想,牛万象立志要在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他一直认为,这个时代,是行色匆忙的时代,只有厕身于高校,还勉强可以自由生活、自由写作。
优秀,再加上一点儿狗屎运,当牛万象的同学还在焦头烂额地到处赶场投简历时,他已经先后接到了十家高校的面试通知书。十家都去是不可能的,那样也太耽误工夫。这天,牛万象手里拿着一支铅笔,端着胳膊站在校报编辑部资料室里,对着墙上挂着的一张地图发呆。端详了一会儿,只见他抬起胳膊,用铅笔沿着京沪线勾选出了三座城市,那是三家高校的所在地,从北到南依次为岛城海洋大学、古彭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学院。为啥独独青睐这三家?原因很简单,这三家具体用人部门和牛万象所学专业对口,比较符合他的就业理想。而且三座城市的地理位置都不错,岛城依山傍水,面朝大海,是个名副其实的宜居城市。古彭为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其交通发达,虽处于苏北,与苏南经济发展尚有距离,但近年发展快速,颇有后来居上赶超苏南之势。上海就更不用说了,中国最大的经济、金融中心,处于改革前沿,经济和文化环境都是首屈一指。更重要的是,这三座城市都在京沪线上,出行比较方便,说回老家立马就能回了。当别人都在焦头烂额地被工作所挑选时,牛万象却在随心所欲地挑选工作。由此不难看出,在找工作这个问题上,牛万象还是很牛气的,确切地说,他根本没太把找工作当个事儿。他在乎的,是能否找到一个寄居理想的工作单位。
按照面试通知时间先后,牛万象先去了岛城。这是他第一次去海滨城市,心情颇有些激动。岛城留给他的第一印象是干净,第二印象还是干净,第三印象依然是干净。走在大街上,整个城市都弥漫着有点咸湿但又十分清新的味道。那味道像小时候遍布村庄的牛粪,又像是老父亲的脚丫子汗臭味,闻上去既亲切又干爽。因为坐的是夜火车,牛万象到达岛城时正好是第二天凌晨,他安静地站在海边看了日出,闻够了海腥味,然后不慌不忙直奔岛城海洋大学。海洋大学坐落在一个山坡上,校内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景色甚是宜人。沿着花园小道往山上走,视野越来越开阔。海洋大学看上去很大气,又十分优雅,像一个出身名门又饱经沧桑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丝忧郁,忧郁中带着满身傲气。对于这一点,牛万象还是比较满意的。大学嘛,就得大气一点、优雅一点,不能像个菜市场,到处都是市侩气、恶俗气。
牛万象要去的部门是海洋大学的新闻中心,属于宣传部管,今天要见他的是宣传部的方部长。依据自己在校报做学生记者的经验,牛万象判断新闻中心一般都是副部长分管,由此,牛万象一直以为对方最多是个副部长。直到看到办公室铭牌才知道,方部长不但是宣传部的正部长,还是学校党委常委。这让牛万象十分受用:党委常委亲自和自己面谈,这多少体现出了学校对自己的重视。方部长看上去略显清瘦,人显得异常精神。他一看到牛万象,立即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很热情地给牛万象端茶倒水,一点儿没有领导的架子。他对牛万象说:路上辛苦啦!牛万象不好意思地摆摆手说:不辛苦,不辛苦!待牛万象坐定,方部长紧挨着他坐下来,有板有眼地给牛万象介绍了一下学校的办学历史。不知道是不是了解到牛万象特别喜欢文学,他一再强调说别看海洋大学是理工科院校,但文史方面的积淀十分丰厚。说到这里,他指指窗外,对牛万象说:你看到对面那座小山上的那栋建筑没有,老舍先生和闻一多先生都在那里工作过!牛万象憨厚地点点头。聊了一会儿,方部长又问了牛万象一些个人方面的打算,末了问了他一句:万象你还没有女朋友吧?牛万象有些脸红地摇摇头:算是没有吧。方部长笑笑:那正好,等你过来后让学校工会的张部长给你张罗一个,我们岛城的姑娘可是个顶个地漂亮呢!说完,方部长拍了拍牛万象的肩膀,吩咐办公室的人:带万象去人事处签合同!我昨天已经和他们打过招呼了!牛万象有些吃惊地问方部长:不是说还要面试吗?方部长笑笑:我们刚才的谈话就算是面试了。你的材料我之前都看过了,我们新闻中心缺一个写大稿子的人才,你来了,正合适!说是让你来面试,就是想和你聊聊,把合同签了!牛万象心里说:这就定下来了?他不禁钦佩起方部长的办事效率。去人事处的路上,办公室的人告诉牛万象:方部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他拍板的事情没有不成的。愣了一下,他又说:你是他选中的人才,此前他在部务会上多次表扬过你,说你写了很多东西,来了以后要让你在新闻中心挑大梁呢。听了这话,牛万象心里美滋滋的。
到了人事处,牛万象很快就签好了合同。人事处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我们校长去北京开两会了,要一周后才能回来,等他回来才能在合同上签字,等他签完字后就把合同寄给你。牛万象听了这话心里有一点儿失望。他本以为现在就能把合同签好带回去,自己就不再去其他高校面试了。现在对方不签字,这事儿就有变数啊。看来,他还是得去上海和古彭看看。
和对岛城海洋大学的犹豫不决不同,牛万象拒绝上海师范学院的态度是十分坚决和明确的。原因说来其实也简单。一个是对方要他去工作的地方不是位于徐家汇的校本部,而是刚刚合并过来的偏远的奉贤校区。这一点不能让牛万象满意倒也罢了,更主要的是他原以为自己可以从事与文字有关的工作,哪知道对方要自己做的是学生工作处的小科员,这根本和文字工作不沾边嘛。学校对自己的态度倒是没说的,正儿八经地组织了一次面试,来考试的一共八个人,面试了一上午,最后只留下了牛万象一个。学工处的领导还亲自给他安排了招待所,住宿吃饭全免费。领导希望牛万象能立即投入工作,没事就不要回圣城师大了。还特别叮嘱他先从学习宿舍管理方面做起,可以先试着录入学生的分组名单。牛万象最讨厌的就是这种过于琐碎、需要不停重复的工作,坚持了两天,第三天实在坚持不下去了,给学工处的人扯了个谎,说家里有点事,就跑回学校了。
牛万象后来想想,放弃岛城和上海也可能是天意。
他从上海回来不久,就接到了古彭师范大学的面试通知。与其他两所学校不同,古彭师大宣传部的古部长让牛万象在学校里等他们即可,他要亲自带队到圣城师大来组织面试工作,不用牛万象自己往古彭跑。就冲这个态度,牛万象已经很是心存感激了。说句心里话,在我这张课桌看来,牛万象就读的圣城师大并不是多么显赫的名牌大学,相反,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在小县城办学的大学。牛万象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开学典礼时校长讲过的那句话: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大学,你们要像农民一样在这里躬耕、学习!牛万象当时就傻眼了:本以为自己考上了大学,从此就可以走出农村了,哪想到到头来不过是从一个农村来到了另一个农村!现在想想,其实这不过是校长的一个策略,提醒大学新生要把姿态放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罢了。在这样的一所大学读书当然也有其他高校所没有的好处,那就是很容易出头冒尖。有句话说得好,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牛万象在这样一所小城大学读书,很快就成了名副其实的“鸡头”。
因为能写会画,牛万象入学不久,就被中文系的学生会招至麾下。干了仨月不到,牛万象发现学生会太官僚,整天要跟着一帮子人出宣传板写海报不说,还得忍受学生会头头脑脑的吆喝,这与自己要做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理想相去太远。他一生气甩手不干了,加入了校报记者团,成了一个耍笔杆子的校园记者。对写作的热爱让牛万象在记者团里如鱼得水,不但在校报上发表了大量的作品,还很快就当上了记者团的负责人,一时间混迹于校报、宣传部、学工处、团委等学校各部门之间,和学校许多关键部门的中层干部混得都很熟。当然,他的表现,也深得宣传部领导的喜欢。这其中,属主管校报的李春部长对他最为器重。李部长出身农村,对同样农民出身肯吃苦又能干的牛万象很是赏识,能关照就关照。这次,兄弟院校兄弟部门的人亲自到学校来考察牛万象,他当然要全力配合、举荐。不但如此,在最后确定牛万象去哪儿工作时,李部长还替牛万象做了缜密、深刻分析。那天,他在编辑部掰着指头对牛万象说:首先,从学校是否对口来说,古彭师大和圣城师大一样,都属师范类院校,文科比较强,去了以后好适应;其次,古彭离家近,好照顾老人;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到古彭师大的工作岗位是校报编辑部,而且编辑部目前只有一个人,既当主任又当兵,据说即将调走,你如果过去,可以很快地熟悉工作,用不了多久,就是主任的接班人。由此,李部长得出了一个令牛万象无比信服的结论:去古彭会更有利于今后的发展!于个人于家庭于老人,都是最好的选择!古部长说得头头是道,牛万象直点头,心潮无比澎湃。他有些担心地问:岛城那边怎么办?我已经在合同书上签了字,就等着他们那个院士校长签字了。李部长摆摆手:只要你愿意去古彭,这个好说,我来和他们商量、协调!第二天,牛万象在路上碰到李部长,李部长笑眯眯地告诉他:我和海洋大学的方部长联系了,他说没有把你成功引进是个很大的损失,为了你,海大把一个博士都推掉了!没想到到头来你却选择了古彭师大,他们很郁闷,海大建校史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堂堂的海洋大学,著名的985高校,竟然被一个本科生给炒了!说完,李部长哈哈大笑起来。牛万象也跟着哧哧地笑。
不难看出,牛万象最后选择古彭师大,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找工作的天时地利人和,并不代表工作时的天时地利人和。到单位报到以后,牛万象才发现,事情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这里不是他的理想国,更谈不上什么知识分子的乌托邦。他原以为在古彭师大工作会很轻松,哪想到这里人和人的关系依旧非常复杂。这一点,和读大学时的情形简直有着天壤之别。当然,这些已经和我无关了,作为一张课桌,牛万象毕业以后,我和他的“情缘”就到此结束了。
二
办公桌我是牛万象的办公桌。
昨天我还灰头灰脸地待在古彭师大的后勤处仓库里,万念俱灰地思考着自己悲观的前途。没料到今天一大早,突然来了两个人,把我从仓库里抬出来,放到了校报编辑部。被擦拭一新以后,我恢复了本来的光彩。虽说不过是一张普通的旧办公桌,但我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我最早是被放在校长办公室里的,德高望重并因此在古彭师大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办公室王峰主任是我的老主人。要不是去年机关新更换一批办公桌,我才不会沦落到后勤仓库里呢。我知道人都有喜新厌旧的毛病,所以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本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这样完蛋了,要在那个废旧仓库里终老此生了,哪想到到头来还能有个第二春,自己又被废物利用了!当然,我这样说只代表自己很谦虚。我不是一个废物,我是一张依旧光彩照人的老式办公桌。据说我的新主人是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我推断他是一个没有什么关系背景的新手,不然也不会在校报编辑部这个略显边缘的部门工作。从我的二次分配使用可以看出,新主人可能是外地人。
依我在古彭师大多年的经验,我知道校报编辑部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部门:你说它是一个单纯的业务部门吧,但它在隶属关系上属于学校党委宣传部,是宣传部的一个科室,每周一的办公例会编辑部是必须要参加的;但要说它是行政部门也不对,在古彭师大的许多人眼里,校报编辑部是一个倾向于专业的业务部门。总之,在古彭师大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中,我找不到校报编辑部的位置,也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个部门。校报编辑部和宣传部是合署办公,虽然工作有分工,但有了重要工作还是要一起协作,用部领导的话说就是要打通使用。也就是说,牛万象名义上是校报的编辑,实际上还是宣传部的普通员工。也因此,校报编辑部和学校全机关的人一样,都在一个大楼里办公,所接触的也都是机关里的人。作为一张久经沙场的办公桌,我深知“机关”的含义,机关机关,处处“机关”。稍有不慎,就会得罪人,而你甚至都不知道是在何时何地得罪的对方。总而言之,从大学机关的属性来看,这里处理事情的方式不像高等学府,而是更像政府机关。
让牛万象始料未及的是,校报编辑部并不是只有他和主任两个人。他到学校报到的第一天,就发现编辑部办公室里摆了三张桌子,主任林萍的桌子在最里头,靠近窗户,我被放在最外头,守着门,中间还有一张桌子,空着。牛万象憋了一整天,没敢在林萍主任面前开口。刚上班,他知道自己得注意分寸。一直等到第三天,他终于忍不住,有些好奇地问:林主任,这张桌子是给谁的?林萍是一位博嫂,据说很快就会跟着她那位博士丈夫调到北京去了。但这也只是据说而已。因为这样的说法传了好几年了,一直没见林萍调走的动静。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林萍的职称还没有解决,要跟着丈夫一起进京,她必须评上副教授。学校也清楚这一点,一直不给她通过。但宣传部的人都说,她总是要走的,不过是时间早晚问题。林萍主任很喜欢笑,说话时都是带着满面笑容,看上去很和善。她笑着告诉牛万象:你还不知道吗?编辑部马上还要来一位老师!牛万象瞪大眼睛:不是说今年只有我一个人过来吗?林主任笑笑:和你签合同时那个人还在工学院呢。暑假前夕,工学院合并到我们学校,许多人员要分流,有一个宣传科的人就被分流到编辑部来了。牛万象有些失望地点点头。此刻,他心潮无比澎湃:怪不得要在中间空出一张桌子,原来过来的这个人资格比我老!这不就改变了校报的既有格局了吗?原来李部长替我设想的那些岂不是要统统成了泡影?有了另一个比我资格老的人,哪还能轮到我来接班?那我岂不是熬走一位领导,还要再伺候一位新领导?要当更长一段时间的小兵?那何时才能是个头?而自己当初之所以到古彭师大来工作,主要就是想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从事心爱的小说写作,来营造自己的文学理想国和精神乌托邦。现在看来,这个希望就要泡汤了。牛万象越想越来气,和宣传部一起办公干更多的活也就算了,现在居然还来了个比自己资历更老的人!他有些后悔到古彭来了。
然而,更让牛万象担心的事情还在后头。
宣传部还有一位博嫂,叫曾晓雯,是教育科科长,她丈夫是学校生物重点实验室的教授,也是古彭师大的一个大牛人。曾科长是消息灵通人士,她告诉牛万象:学校刚刚对中层干部做过调整,年前宣传部的老部长周启立高升到古彭建筑学院当党委书记了,新来的这一位古月寒部长原来是圣城师大人事处的处长,他熟悉人事工作,所以这次把你挖来才能不费吹灰之力。宣传部原来的副部长袁上飞本以为可以就地升职,但最终他的位置却没有动,很恼火,正闹腾着要甩膀子走人呢,但学校不给力,袁部长只好继续留守宣传部。古部长和袁部长,一个是新来的,大权在握,咄咄逼人;一个是老副部长,人脉丰厚,不甘示弱。两个人在权力分配上必然会有冲突。所以,当古部长到圣城师大把你挖来不久,袁部长就把工学院的那个老师调来了。牛万象一下子全明白了,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身陷宣传部两个阵营的斗争之中了。此时,牛万象也似乎明白了为何古部长要亲自到圣城师大面试自己的重要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多么优秀,更是权力斗争的需要。
九月的古彭师大,色彩甚为丰富。一栋栋灰瓦白墙的教学楼,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高大的法桐和成片的草坪之间。校报编辑部在机关大楼的三楼办公,从办公室的窗户正好可以俯瞰楼下的风景。机关办公楼下是一个小花园,里面花团锦簇,各种颜色的月季花开得正艳,有几个摄影系的学生扛着照相机在拍照,只见他们一会儿半蹲,一会儿跪下,一会儿仰视,一会儿俯视,相当敬业。学生尚且如此,老师又能如何?牛万象站在窗前沉思了半天,决定还是要好好工作,不管什么机关不机关、斗争不斗争。当下最要紧的,是把校报编好,把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示出来。
看得出来,对于编辑工作,牛万象是很喜欢的。我听说他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开始给圣城师大校报撰稿。成为记者团团长以后,又开始负责一月一期的《校园记者》的主编工作,还配合校报老师编辑策划校园生活版块。牛万象从大三开始,就被中文系的一位才华横溢的教授招至麾下,协助其编辑系办刊物《当代语文》。由此,对于编辑工作,牛万象非常熟悉,可谓是信手拈来。在写稿方面,牛万象也是一个好手。凭借他扎实的文字功底,无论是小体格的新闻写作还是大体格的通讯式的稿子,他都很擅长。所以,无论是编辑还是写稿,他都毫不含糊。
牛万象深知第一印象的重要,在校报的第一次亮相一定要给大家带来一些新鲜感才行。第一期报纸适逢学校举办秋季运动会,作为一张资格甚老的办公桌,我知道这一工作是校党委俞强副书记亲自抓的。他在古彭师大的地位和声誉都很高,是一位学者型的官员。他在学校的仕途是一个传奇,从一个科员到学校党委副书记,他只用了十年,这几乎算是火箭爬升的速度了。俞强书记同时分管学工处、宣传部等几个重要部门的工作。古部长多次在私下场合对牛万象说过:这次之所以能够顺利把你从圣城师大挖过来,多亏了俞书记开了绿色通道。你是古彭师大第一个以人才引进方式调来的本科生,学校为此向分管圣城师大的省教育厅支付了一笔不大不小的费用,作为你出省就业的补偿金。牛万象这才知道,决定自己到古彭师大工作的因素并不是那么简单,这背后有着许多自己所不了解的原因。牛万象由此对俞强书记有了好感,他决定抓住这次运动会的机会,写一篇大篇幅的通讯稿,配上照片,做一个图文并茂的整版报道。为了写好这篇报道,他带着记者团的学生记者满运动场转悠,寻找合适的采访对象。从运动员到教练,从后勤人员到裁判员,从啦啦队到志愿者,甚至多数时间只是在操场边缘装装样子的校医院人员,他都一个不落地进行了认真的采访。积累了足够的素材之后,牛万象回到了校报编辑部,准备连夜把稿子赶出来。
此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机关大楼里很安静。只有顶楼的活动室不时传出乒乒乓乓的声音,那是不着急回家的人在打乒乓球。在大学时,牛万象最喜欢的就是打乒乓球,还曾经得过中文系乒乓球比赛的冠军。听到那熟悉的乒乓球落在球台上发出的砰砰声,他手心里直发痒。但他很快就压制住了去打球的冲动,他刚来古彭师大,对机关里的人还不熟悉,这时候去打乒乓球不合时宜。他看看办公室墙上的钟表,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刚才在操场上颠来跑去,他的肚子已经饿瘪了。牛万象决定先去学校食堂吃点东西,估计吃完饭打乒乓球的人也都走了,他可以安安静静地在办公室里加班写稿。
古彭师大现在是两个校区办学。老校区在著名的云龙山东坡,处于繁华的市中心位置。刚刚建成的新校区位于市区南郊,和大多数高校一样,古彭师大的新校区占地面积很大,足有2000多亩的样子。现在,已经有一多半的系科搬到了那里办学,留在老校区的学生已经不多。按说在新校区已经渐渐成为学校办学的主校区以后,学校机关也应该早点搬到那里,但据说新建的办公大楼才刚刚开始装修,所以还要再等上大半年。牛万象这一批新来的人员,差不多都在新校区工作,因此宿舍也都安排在那里。在学校机关搬到新校区之前,牛万象不得不在两个校区之间来回奔跑。老校区的机关食堂只在中午开放,教师晚上用餐,只能去学生食堂。因为这个,他一般都是在新校区食堂吃晚饭。牛万象没怎么去过老校区的学生食堂,对那里的环境很陌生。但他知道食堂的位置离办公大楼不远,穿过楼下的花园,绕过美术学院教学楼,拐个弯儿就看到了。食堂的位置离学生宿舍区很近,此时来吃饭的人已经很少,饭厅里零星地晃动着几个人影。牛万象看了看窗口,可供选择的饭菜也不多了,干脆只要了一碗牛肉面,坐在一个空位上哧溜哧溜吃起来。牛万象只顾埋头吃面,没注意对面坐下来一个女孩。女孩中等个头,一头齐肩长发,标准瓜子脸,大眼睛,长睫毛,眼皮像是特意被拉过了的似的。她面前也放了一碗牛肉面,坐下就嘟囔了一句:这个时间点儿,在这个破食堂也只能吃面了!牛万象闻声抬起头,笑笑。女孩看到他一愣,说道:你是校报编辑部新来的牛老师吧?牛万象一愣,点点头:你是……女孩仍旧笑笑:我叫叶晓晓,是中文系的学生,也是校报记者团的副团长,刚刚退出了记者团。愣了一下,又说:在您来之前就听林萍主任说起过您,说您是一位作家,写了很多作品呢!我们还偷偷看过您的简历和照片!真人可比照片帅多了!牛万象有些尴尬地笑笑,在心里说:叶晓晓?校报记者团的副团长?咋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呢?从上大学开始,牛万象就不大善于和女生打交道,到现在,还是一见到陌生的女生就脸红,这个毛病,他怕是改不了了。叶晓晓见他红着脸,不作声,也不再说话,安静地吃起了面条。和牛万象哧溜哧溜的吃法不同,她一次只挑起一根面条,悄没声息地往嘴里送,做着很轻的吞咽动作。照她这个吃法,那还不得吃到猴年马月?牛万象暗中笑了一下,抹抹嘴唇,他起身想走,觉得不太礼貌,对叶晓晓说:你为啥要退出记者团?叶晓晓笑笑,没吱声。牛万象这才发现,她一笑起来脸上就会露出两个小酒窝,很可爱。吃了一口面,叶晓晓回答:其实也没有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想考研,就退出来了。牛万象“哦”了一声,说:考研是需要专心致志,祝你成功!叶晓晓点头说:我虽然退出了记者团,但还在给校报写稿,所以以后还请牛老师多指导!说着,自己笑起来。牛万象红着脸说了句:不敢指导,共同进步。说完,他起身去送餐具了。等他送完餐具走出食堂时,叶晓晓突然慌慌张张地跟着走出来,赶上他说:其实我退出记者团还有一个原因!不过说来话长。我现在要去上晚自习了,等以后有机会再告诉你吧!叶晓晓跑开了。牛万象一愣,看着叶晓晓的背影,笑笑。她的样子,让他想起大学里的一个女孩。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