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6381109
《忧乐天下——范仲淹传》,是作者在大量的资料阅读和实地探访了解后的一次认真书写。作家采用近似直观讲述的方式,十分清晰地梳理描述和表现了范仲淹的曲折人的生经历,很有条理和见地地表达了范仲淹的社会见闻、感受和思想及其重大作为,将政治家、军事家、思想文化大家范仲淹的人生重要作为及其生活环境背景情形给予了客观生动的呈现。史料坚实,信息量大,理解深刻个性,叙述流畅。
序章这是一个问题
章朱说种种
第二章范公堤
第三章兴学与育人
第四章三次碰撞
第五章被隐逸者
第六章书生秋点兵
第七章闪电庆历
第八章烈士暮年
尾章《岳阳楼记》一曲悲怆的命运之歌
附录一/范仲淹简明年表
附录二/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序章:这是一个问题
二〇一二年六月十三日,一些农民工代表为讨回在洛阳洛宁县打工的工钱,特意到洛阳伊川县范仲淹墓前跪拜,祈求范公显灵,帮他们讨回血汗钱。具体情形是:总共有九位农民工代表出场,其中两人蹲在范仲淹墓地塑像正面的高台上,横扯开一条长约八尺、宽约二尺的白粗布条幅,上面横写着两行蹩脚黑字,上行五字为“求范公显灵”,下行九字为“让洛宁还民工血汗钱”。可能为了不挡住字幅,扯幅二人隐身其后,只露出蹲式下体。另外七人,分六排蹲在通往高台的十三级台阶中部,面对范公塑像虔诚诉求,其中两位属于深度行礼,从背后已然完全看不到他俩的头部了。场面极为感人。
就讨工钱这件事说,这九位代表不仅代表在洛宁打工的他们的同伴,也可以看作代表着全国被拖欠工钱的数以万计的农民工。若按照范仲淹老先生的“天下忧乐”观的思路,农民工讨工钱这个辛酸话题,实在算得上当今中国为堪忧的一种“天下之忧”。
这一小群向范仲淹老先生求救的洛宁农民工,是二〇一一年六月到洛宁县打工的,在该县的盛德国际小区干活。拖到二〇一一年年根儿时,开发商才发了一点儿工钱,害得贵州等地的农民工无法回家,一是路途遥远赶不回去,二是给钱太少,无颜回家过年。二〇一二年又过去半年了,一百九十多万元的工资,开发商还是拒绝支付。开发商急了就说:“还得继续干活,不干活让你们一分钱拿不到,滚出洛宁县!”农民工更急,眼看着麦收时节到了,麦子不能都烂在田里呀,再说父母要吃饭,孩子要上学,两年打工讨不来血汗钱,怎么活?开发商急了一躲了之,农民工急了怎么办?官司打不起,政府难救急,人生地不熟……这可求谁去!于是“我们经过集体商量,只能前来跪拜范仲淹他老人家,求他显灵,哪怕托梦给洛宁县建设局、劳动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也行呢,让这些领导们真正为农民工‘先忧’一回,帮我们讨要血汗钱。”
问:你们为什么不求神拜佛?近处,洛宁香山寺,香火延续几近两千年,寺中那棵五人抱不拢的“柏王爷”,不是传说求嘛嘛灵吗?略远点儿,不是有洛阳关林的大财神关老爷吗?不是有号称中国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中外佛教“释源”“祖庭”的洛阳白马寺吗?
答:这些神佛太忙呀,官也求,想升大官;商也求,要发大财,小汽车排队看不到头……神佛能顾到我们吗?再说买一根高香起码上百元,也掏不起那个钱呀!
问:伊川境内,名人墓很多。白虎山有“二程”(程颢、程颐)墓园,理学大师之名闪烁千古;紫荆山麓有邵夫子坟,易学大师邵雍,他可是中国算命先生的老祖宗;要说做过宰相的,既有誉为“中国名相”的商代伊尹的墓地,又有大唐三朝宰相姚崇的墓园;要说文名掩官声的风流才子,诗人贾岛等十几位文化名人都归宿在此……为什么单求范仲淹?
答得零乱、简略,却十分肯定:他不是贪官;他年轻时受过苦;他的《岳阳楼记》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道老百姓的难处;有“孤儿寡妇船”那事……别小看了,这可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准。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冬天,四十九岁的范仲淹刚调任越州(今绍兴市)知州,相当于现在的绍兴市把手,下属一个小官户曹孙居中就病死了。要在一般长官,按国家规定发放抚恤金也就是了。可范仲淹与众不同,当他得知孙户曹虽然手中握有实权(分管户籍、赋税、土地、财政收支等肥缺),却两袖清风一身清白,身后家贫子幼,连丧事都办不起,不禁悲悯之余,大有担当,当下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一百缗(约合现在人民币五万元)充作丧葬费。这还远远不算,为了帮助孙家把灵柩送回老家入土为安,他特别挑选一位名声不错的老衙吏为专差,一要护好灵柩,二要保护家小,雇用一艘大船上路。这样就觉得放心了吗?才不是呢,一路山高水长,遇到关津盘查、恶吏刁难怎么办?于是又亲笔开出一张特殊路条。
1.朱家父子
朱说(悦)是谁?就是范仲淹,准确点说,是青年范仲淹。怎么回事?请往下看。
范仲淹的生父名叫范墉,在范仲淹两岁时去世,遗存稀薄,所以想写《范家父子》无以成篇。
《山东通志》载:“朱文翰,字苑文,淄州长山人。端拱二年(989)进士。历任平江府(今苏州市)推官、秘阁校理、户部郎中、淄州长史等职。范文正公①之继父。”
《宋史》范仲淹本传载:“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范仲淹的二十八世孙范章,一九九八年写过一篇题为《谢太夫人传略》,披露曰:“谢太夫人,范文正公之母。公元九八九年生公。九九〇年公父病逝于武宁军(徐州)掌书记官任,太夫人扶柩南归,葬于天平山祖茔,居苏守义。九九三年义满,贫无所依,再适平江府(苏州)推官长山朱文翰,公亦至朱门,姓朱名说(悦)。文翰先配初氏遗一子,太夫人又生二子,共四子。文翰先逝,皆归太夫人教养。……一〇一七年,太夫人命公复姓。”
综合上引资料可以大致知道:范仲淹两岁时丧父,四岁时随母改嫁至山东省淄州长山县(今邹平县长山镇)朱家,名叫朱说(悦)。此名使用了二十五年,至宋真宗天禧元年,即公元一〇一七年复姓归宗,这才正式称为范仲淹,时年二十九岁。算一算,范仲淹与继父朱文翰维系父子关系长达二十五年之久,也就是说,范仲淹从一个懵懂幼儿成为一名青年官员,那是继父朱文翰看着长大、辛苦养育并一手栽培的。那么,写一段《朱家父子》,理应大有说头。
关于朱文翰,存世的可靠史料不多,仅见于《山东通志》《长山县志》《朱氏族谱》等,而且记述极为简略。世人多无后眼。那时有人料到其继子范仲淹日后将是一个传世名人,必定会大记特记朱文翰。不过,要说朱文翰与范仲淹有缘,说朱文翰对范仲淹的成长、读书、立志、成功大有影响,还是有史可查、有迹可觅的,褒一个“父子情深”,亦不为过。
对于这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来说,公元九八九年很有意思。这年阳春三月时光,朝廷春闱大比,朱文翰高中进士。据洪迈《容斋随笔》记载,这一年共中式进士一百八十六名,“前两名陈尧叟、曾会至授光禄丞、直史馆。第三名姚揆以下,皆授防御、州府推官”。由此知道朱文翰得授平江府推官是可信的。到了这年的灿灿仲秋,农历八月初二日,范仲淹在徐州呱呱坠地。一升一生,春秋相望,竟在同年,不也稀奇乎?
《长山县志》载:朱文翰在平江府推官任期之后,“台试馆职,授秘阁校理”。不料多年之后,他的继子范仲淹也得到了这个职位。秘阁,是中国宫廷藏书之处。自晋、南朝宋至隋、唐,皆设有秘阁藏书,北宋沿唐制设三馆,改弘文馆为昭文馆。到了大宋朝第二代皇帝宋太宗时,新建昭文馆、集贤院、史馆,总名为崇文院。就在范仲淹出生前一年,于崇文院中堂设秘阁,选三馆善本图书及书画等入藏,藏书为完备。设有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管理秘阁事务。秘阁校理这个八品、从八品的小京官,虽说与州府推官品级差不多,但能在皇上眼皮子底下工作,那地位可就大不一样了。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在王安石“元丰改制”之前,三馆及秘阁,由“首相、副相领之”,四局设官,谓“馆职”,皆称“学士”。“其下则为检讨、校理、校勘”,品级虽低,“地望清切,非名流不得处”。所以,父子俩能到这一步,已然进入名流之列。不过,现在也有人认为,朱文翰尚不足称“名流”,做秘阁校理有待商榷。那就是考据家的事了。
看来,父子俩天生有奇缘,而血缘不是问题。事实亦如此,就朱文翰对继子“既加养育,复勤训导”的恩情,或者范仲淹对继父的回报,其父子亲情,超过许多血缘父子。
2.打开眼界
朱文翰一生为官,都待过什么地方?史料记载多不详、不确。除却平江和京都汴梁(今开封市)外,根据朱文翰三十世孙朱鸿林的《范仲淹与邹平》记述,朱文翰“后被贬出京,曾知宿州、池州、安乡等地,又摄河中府事。景德元年(1004),出为淄州长史。大中祥符二年(1009)迁平江刺史,宋朝刺史已为虚衔,可不必到任,这时朱文翰也已年迈多病,因而便解组归田了”。这么说来,他还涉足过家乡山东之外的安徽、湖南、山西等地。大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规定:官吏三十月为一任,有四个任期。朱文翰为官二十年,宦游这些个地方倒是可能的。这里想说的是,不管他跑过哪些地方,大都带着继子范仲淹一同“宦游”。也就是说,范仲淹有幸跟着继父朱文翰游历天下,眼前异地山河,别样风光,心中触景生情,万般感受,在一个人记性好、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时期,无形中增广见识,开阔眼界与胸怀,于铸造性情人格至为重要。
世人从来拍案惊奇,范仲淹一次也没有去过岳阳楼,何以能写出绝唱《岳阳楼记》?也许从他儿时的安乡经历中,可以品出丝丝缕缕。朱文翰曾经宦游湖南安乡县,至今虽然还有人予以质疑,但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均认定属实。笔者前不久在安乡县大海捞针,终于访到民间学者周仲元老先生,刚一见面,望九老人激动难耐:“谁说范仲淹没来过安乡?我研究了大半辈子啦!”说着,老人极潇洒地亮出一本自己写的书——《陶然集》。他于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广征博引,探幽烛微,正论反驳,把范仲淹在安乡讲了个不容置疑。
周老先生的认定大致是: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学童朱说随同继父朱文翰来到安乡。继父公务繁忙,安排继子寄读于兴国观村学,交由司马道士照顾,约三年后随“朱知县卸任而去”。将近二十年后,朱说中进士,做了官,奏请朝廷复姓归宗,改名范仲淹。此等大新闻传到安乡时,官民一体欢喜,司马道士和朱说学友尤其高兴,就将兴国观村学改为“范仲淹读书堂”,又画像又题字,以此激励在读学童。
你若问真有此事吗,立马有钦差大臣范处义作证。范处义是范仲淹嫡裔,于南宋庆元元年(1195)“秋九月”,以“持节荆湖北道,环湖之十有五州”钦差大臣的名义,来到安乡巡视,在知县刘愚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范仲淹读书堂”,“确认无误,捐资重修,次年修复,由澧州州学教授王仁撰《重修范文正公书台记》”。周老先生发问:“作为钦差大臣,他不考证确切,敢随便冒认先祖遗迹读书堂吗?那可是欺君亵祖不忠不孝之大罪!”
安乡,汉唐古邑也,位于洞庭湖区西北部,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的岳阳,同样守着“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想想吧,一个天性聪颖早慧的朱说,几年间就守在那里,每日的湖光水色,朝晕夕阴,日星隐曜,樯倾楫摧,气象万千……他能不入心浸神,无形中成为一种“生活”沉积吗?日后成了范仲淹,再凭借坎坷一生的生命感悟,写出“悲怆”式的《岳阳楼记》,当不足称奇。《岳阳楼记》到底写出了什么?后面将有专章述及。
如此看来,继父朱文翰把范仲淹带来安乡,对日后撰写《岳阳楼记》大有裨益;带他“宦游”全国各地,对他长成一腔家国胸怀居功非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