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129948
内容简介
金士宣,*名铁路运输专家,铁路教育家,中国 铁路运输学科的**者和奠基人,他构建了我国运输 管理学科的完整体系。曾任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交 通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承仁义编*的《金士宣》 记录了金士宣辉煌的一生,书写了从求学,到留学, 学成归国,以及为铁路事业、为我国教育事业奉献一 生的事迹。在今天我国进入“知识经济人才强国”的 新时期,不仅对于交通系统的各方面人员和未来铁路 的建设者们具有引导与指导意义,而且对于追求“茁 壮成长、健康成才和闪亮成功”的奋斗者们来说,金 士宣的人生经历,无疑具有“教科书”般的作用。
目 录
成长篇(1900一1927) 章 童少岁月 一、浙地金氏人丁兴旺 二、小荷尖尖异禀闪烁 三、挡不住的求学渴望 第二章 勇闯北京 一、快步于求学上进路 二、奋读宗文开阔眼界 三、进京赶考脱颖而出 四、本《铁路运输学》 第三章 越洋留学 一、途中见闻激起义愤 二、同船骄子海上结谊 三、美国费城宾大沃顿 四、在宾大的学习生活 五、美国铁路货车管理 六、走进美国社会生活 七、学梦无限风光 入世篇(1927—1949) 第四章 海归践志 一、初露锋芒落脚基层 二、东北易帜首调“北宁” 三、南任“杭江”投力家乡 四、平绥线铁路新文化 五、任重道险临危受命 第五章 全心抗日 一、淞沪前线指挥铁运 二、后撤再担运输重任 三、母校临危屡伸援手 四、勇于尽职荣膺褒奖 五、含悲处理黔桂惨案 第六章 端正航向 一、调整目标重心转移 二、择宜而事心骛运务 三、张治中语撼金士宣 四、激流勇退挣脱困境 敬业篇(1949—1992) 第七章 应邀出山 一、面对新世界新生活 二、念念母校心心相印 三、欣然领任副校长职 第八章 珠联璧合 一、同受中山教诲立志 二、迁校扩建大展宏图 三、广招贤才充实师资 四、抗美援朝慷慨捐献 五、创新铁运教育模式 第九章 杏坛深耕 一、先声夺人大学兼课 二、高教战线的新征程 三、亲赴现场指导实践 四、传道授业解惑垂范 五、为研究生教育探路 六、挺非洲留学生教育 第十章 著铁路史 一、领受一项新的任务 二、廿五年的编史之路 三、荣获高度赞美评价 第十一章 建言献策 一、改善北京交通提案 二、管理专业的再组建 三、力主水陆空之联运 四、呼吁校友团结奋斗 五、起草《铁路法》做贡献 第十二章 桃李芬芳 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淡泊名利生活简朴 三、爱护后生助人为乐 四、难忘恩师永铭心间 第十三章 名垂青史 一、逝世噩耗速传四方 二、德高望重魂归故里 附录A 金士宣出版的主要著作 附录B 金士宣简历 附录C 金正龙来文 附录D 东阳金氏家谱择录 后记
在线试读
章 童少岁月 一、浙地金氏人丁兴旺 金士宣,字子和,浙江东阳县人。
东阳,地处我国春秋勾践时期形成的“会稽山越 文化圈”内。东面,跨越紧挨的宁海县就是东海;南 面,以仙霞岭余脉为界与永康市相邻;西面,连接着 浙赣铁路线上的义乌市和浦阳江边的诸暨市;北面, 背靠会稽山,与绍兴市隔山相望。而今的绍兴市,便 是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筑之会稽城。
1900年10月8日,属于古代越文化圈范围的东阳 南马镇泉府村,在一个自食其力的金姓大家庭里,又 增添了一名男孩。因为在他之前,除取名春香的大姐 外,已有大哥“士魁”、二哥“士财”两位,按“士 ”字辈往下排,这个男孩取名为“士宣”,就是本书 的主人公。在他之后,又有四弟“士辉”,五弟“士 贵”相继而至,与他相伴,一大家子,人丁兴旺,好 不热闹。
这个时候,距越王勾践实行奖励生育的那会儿, 已有2300多年,实在太久远了,社会的变化也不知翻 了多少个个儿,那种国家奖励生育的大好事,早被人 们忘得一干二净,甚至连想都不敢想了。但是,在那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时期形成的“奋发努力,自 强不息”的文化传统,却在这片土地上因因相袭,代 代相传,不仅保留了下来,而且得到了发扬光大。例 如,在这个金氏大家庭里,就充满了这种文化氛围, 并影响着少年金士宣茁壮地成长起来。
这话还得从他的祖上说起。
金士宣的祖父名叫金家烈,赤贫,不识字,连自 己的名字也不认识。祖父有三姐一弟,都和曾祖父同 住在一间租赁来的两层楼里,家无片瓦,地无分毫, 只能依靠祖父兄弟俩做零工维持艰难的生计。祖父20 岁时,曾祖父就给他们兄弟俩各20斤大米,要他们离 家外出谋生。后来,祖父做了竹篾工,少祖父做了泥 瓦工,两人各自靠自己的勤劳闯出了一条生路。
经过辛勤奋斗,祖父金家烈直到30岁才积蓄了一 点血汗钱回到家乡,另租了一间房屋,娶妻张氏,组 成了家庭。从此,他放下手上的竹篾活,改事贩卖民 间所需的日常用品。
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尽管他开始有些生疏,慢 慢地,随着不断熟悉情况,经营状况也逐步有了改进 ,日子倒还过得下去。不过,稳定的生活又带来了新 的问题,张氏接连生下七子一女,日子越过越紧,不 得不想方设法寻找新的出路。他的办法仍如曾祖父那 样,早早地把这群孩子发动起来,各自为生活而劳作 。从此,这种生活方式成了这个家庭的一种文化传统 。
金士宣父亲一代七个男丁,父亲金端兴是长子, 自然劳作首当其冲。在端兴四五岁的时候,便由母亲 陪着在本村石吉头渡口的一座凉亭里,将一篮子的桃 子或橘子等物分成三堆,每堆数量分别为一个、两个 、三个,设摊叫卖。其母先嘱咐好了每一堆的出卖价 钱,让年幼的端兴一个人坐在地上当摊主,等到下午 的时候再来收摊。聪明的小端兴总能将卖货所得的钱 和剩下的水果准确无误地交还给母亲。家人看他的天 性还算聪颖,就送他去私塾,念了两年书。在当时, 能达到认字算账,也就是家里的得力助手了。两年后 ,先是跟着其父去赶集贩卖民间日用品,等到了15岁 的时候,个子长高了,经验多了,为父分劳,那是责 无旁贷的事,便同其父一同前往较远的绍兴余姚县临 山镇一带,开始了远距离贩货的小商生涯。
父子俩次采购的是质量一般但价格便宜的黄 毛棉花。那是一种黄色的短纤棉,因为便宜,仅仅在 农村有些销路。父子俩先把棉花通过运河与曹娥江, 水运到嵊县长乐镇,再另外雇一两名挑夫,一起挑到 家里,随后再赶送到市集零售,从中赚取一点差价。
就这样,父子俩靠着勤劳、刻苦和精打细算,养活着 这一大家子人口。等到六个兄弟都渐渐长大,能劳动 的人手多了起来,大家就分工配合,一齐上阵。
长兄端兴带着聪明能干的七弟凤沧,专门去外地 采购货物运回家乡销售。他们除了到临山镇采购黄毛 棉花之外,还根据临近农民的需要,贩卖一些肥田用 的产品,比如到嘉兴府的平湖县买花草子和去湖州府 吴兴县买猪毛,然后再通过运河、钱塘江和金华江, 水运回来。二弟凤清和五弟凤良就负责把从外地买回 来的商品运送到各集市,零售给农民,每天也是早出 晚归,非常辛劳。三弟凤鸣不愿在家里劳动,就在临 村葛府杀猪出售。六弟凤兰,则辛辛苦苦地耕种着从 地主家租来的很少的几分田地。四弟凤祥(德修),因 为天资不错,又喜欢读书,而且家里的劳动力已经够 用,经济负担也没有先前那么沉重,家里人就容许他 一直读书而不用肩负养家的责任。P3-5
东阳,地处我国春秋勾践时期形成的“会稽山越 文化圈”内。东面,跨越紧挨的宁海县就是东海;南 面,以仙霞岭余脉为界与永康市相邻;西面,连接着 浙赣铁路线上的义乌市和浦阳江边的诸暨市;北面, 背靠会稽山,与绍兴市隔山相望。而今的绍兴市,便 是春秋时越王勾践所筑之会稽城。
1900年10月8日,属于古代越文化圈范围的东阳 南马镇泉府村,在一个自食其力的金姓大家庭里,又 增添了一名男孩。因为在他之前,除取名春香的大姐 外,已有大哥“士魁”、二哥“士财”两位,按“士 ”字辈往下排,这个男孩取名为“士宣”,就是本书 的主人公。在他之后,又有四弟“士辉”,五弟“士 贵”相继而至,与他相伴,一大家子,人丁兴旺,好 不热闹。
这个时候,距越王勾践实行奖励生育的那会儿, 已有2300多年,实在太久远了,社会的变化也不知翻 了多少个个儿,那种国家奖励生育的大好事,早被人 们忘得一干二净,甚至连想都不敢想了。但是,在那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时期形成的“奋发努力,自 强不息”的文化传统,却在这片土地上因因相袭,代 代相传,不仅保留了下来,而且得到了发扬光大。例 如,在这个金氏大家庭里,就充满了这种文化氛围, 并影响着少年金士宣茁壮地成长起来。
这话还得从他的祖上说起。
金士宣的祖父名叫金家烈,赤贫,不识字,连自 己的名字也不认识。祖父有三姐一弟,都和曾祖父同 住在一间租赁来的两层楼里,家无片瓦,地无分毫, 只能依靠祖父兄弟俩做零工维持艰难的生计。祖父20 岁时,曾祖父就给他们兄弟俩各20斤大米,要他们离 家外出谋生。后来,祖父做了竹篾工,少祖父做了泥 瓦工,两人各自靠自己的勤劳闯出了一条生路。
经过辛勤奋斗,祖父金家烈直到30岁才积蓄了一 点血汗钱回到家乡,另租了一间房屋,娶妻张氏,组 成了家庭。从此,他放下手上的竹篾活,改事贩卖民 间所需的日常用品。
春夏秋冬,年复一年,尽管他开始有些生疏,慢 慢地,随着不断熟悉情况,经营状况也逐步有了改进 ,日子倒还过得下去。不过,稳定的生活又带来了新 的问题,张氏接连生下七子一女,日子越过越紧,不 得不想方设法寻找新的出路。他的办法仍如曾祖父那 样,早早地把这群孩子发动起来,各自为生活而劳作 。从此,这种生活方式成了这个家庭的一种文化传统 。
金士宣父亲一代七个男丁,父亲金端兴是长子, 自然劳作首当其冲。在端兴四五岁的时候,便由母亲 陪着在本村石吉头渡口的一座凉亭里,将一篮子的桃 子或橘子等物分成三堆,每堆数量分别为一个、两个 、三个,设摊叫卖。其母先嘱咐好了每一堆的出卖价 钱,让年幼的端兴一个人坐在地上当摊主,等到下午 的时候再来收摊。聪明的小端兴总能将卖货所得的钱 和剩下的水果准确无误地交还给母亲。家人看他的天 性还算聪颖,就送他去私塾,念了两年书。在当时, 能达到认字算账,也就是家里的得力助手了。两年后 ,先是跟着其父去赶集贩卖民间日用品,等到了15岁 的时候,个子长高了,经验多了,为父分劳,那是责 无旁贷的事,便同其父一同前往较远的绍兴余姚县临 山镇一带,开始了远距离贩货的小商生涯。
父子俩次采购的是质量一般但价格便宜的黄 毛棉花。那是一种黄色的短纤棉,因为便宜,仅仅在 农村有些销路。父子俩先把棉花通过运河与曹娥江, 水运到嵊县长乐镇,再另外雇一两名挑夫,一起挑到 家里,随后再赶送到市集零售,从中赚取一点差价。
就这样,父子俩靠着勤劳、刻苦和精打细算,养活着 这一大家子人口。等到六个兄弟都渐渐长大,能劳动 的人手多了起来,大家就分工配合,一齐上阵。
长兄端兴带着聪明能干的七弟凤沧,专门去外地 采购货物运回家乡销售。他们除了到临山镇采购黄毛 棉花之外,还根据临近农民的需要,贩卖一些肥田用 的产品,比如到嘉兴府的平湖县买花草子和去湖州府 吴兴县买猪毛,然后再通过运河、钱塘江和金华江, 水运回来。二弟凤清和五弟凤良就负责把从外地买回 来的商品运送到各集市,零售给农民,每天也是早出 晚归,非常辛劳。三弟凤鸣不愿在家里劳动,就在临 村葛府杀猪出售。六弟凤兰,则辛辛苦苦地耕种着从 地主家租来的很少的几分田地。四弟凤祥(德修),因 为天资不错,又喜欢读书,而且家里的劳动力已经够 用,经济负担也没有先前那么沉重,家里人就容许他 一直读书而不用肩负养家的责任。P3-5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