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5912028
黄培康,雷达学与雷达目标特性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6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二院科技委顾问,中国航天二院硕、博士学位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目标与环境电磁散射、辐射”国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黄培康长期从事雷达目标电磁散射特性的研究与测量,是我国雷达目标特性领域的奠基者和学术带头人。主持“目标散射特性试验工程”,任总工程师,在雷达散射截面的理论建模、目标角闪烁与散射中心诊断等方面造诣颇深,较早在实验室内获得目标两维高分辨微波成像。主持国家高技术某直属主题,任首席科学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获省、部级科学进步一等奖多项。培养40多名硕士、博士。发表论文58篇,编译著4本:《微波遥感》(第二卷)、《雷达目标特征信号》《雷达工程学》和《雷达目标特性》,《雷达目标特性》获*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章 人杰地灵 涵育英才
1. 新场镇……………………………………………………..2
2. 老实浦东人……………………………………………………..4
3. 一屋读书声……………………………………………………..7
4. 人生课……………………………………………………..10
第二章 朝气蓬勃 少年长成
1. 学在新场镇……………………………………………………. 14
2. 壮哉上海中学……………………………………………………16
3. 积极进取的人生观………………………………………………..21
4. 与无线电的不解之缘…………………………………………….. 22
5. 难忘的大学生活………………………………………………….23
第三章 献身航天 矢志报
1. 雷达室里的年轻人………………………………………………..32
2. “工程组长”………………………………………………..35
3. 西出阳关初显身手………………………………………………..36
4. 防御武器担重任………………………………………………….40
第四章 转身新征 困境创业
1. 深思熟虑的抉择………………………………………………….48
2. 面对新挑战……………………………………………………..51
3. 鹫峰领新命……………………………………………………..54
4. 创业步……………………………………………………..60
5. 饱含情谊的管理者………………………………………………..69
第五章 八年奠基 建功型号
1. 把握方向,全面开拓………………………………………………76
2. 领军战略型号某系统评估研究……………………………………….85
3. 沉稳的掌舵人……………………………………………………92
第六章 面向国防 跨入一流
1. “试验工程”总设计师…………………………………………….98
2. 从服务航天到面向国防…………………………………………….109
3. 打造国际一流实验室………………………………………………112
第七章 登山小鲁 勇攀高峰
1. 重回系统研究高地,领导攻克关键技术………………………………..124
2. 当选院士,实至名归………………………………………………138
3. 情牵事业,始终不渝………………………………………………140
第八章 辛勤耕耘 硕果累累
1. 致力于隐身技术研究………………………………………………148
2. 开创雷达成像新技术………………………………………………152
3. 耕耘于角闪烁研究………………………………………………..153
4. 开拓微波遥感研究………………………………………………..156
III
5. 不辍提升目标识别水平…………………………………………….158
6. 著书立说,传启后人………………………………………………159
7. 呕心沥血,翻译经典………………………………………………165
第九章 传道授业 后继有人
1. 在石头缝中种树栽花………………………………………………172
2. 扶上马,送一程………………………………………………… 174
3. 身体力行,好学钻研………………………………………………179
4. 关注前沿,把握方向………………………………………………181
5. 既要严谨,也要创新………………………………………………183
6. 既是恩师,又像慈父………………………………………………186
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91
第十章 醉心教育 春风化雨
1. 倾力筹建研究生院………………………………………………..194
2. 严招生,重管理………………………………………………… 197
3. 力主“创新”……………………………………………………199
4. 心系学生……………………………………………………….200
5. 寄语年轻一代……………………………………………………203
第十一章 航天精神 学者风采
1. 热爱航天,献身航天………………………………………………208
2. “顶天”与“立地”………………………………………………213
3. “厚基础,重概念”………………………………………………216
4. “高尚做事,低调做人”…………………………………………..219
5. 终生学习,矢志不渝………………………………………………227
第十二章 挚爱亲情 温馨人生
1. 一个大孝子……………………………………………………..234
2. 相濡以沫的恩爱夫妻………………………………………………235
3. 父亲的背影永远伟岸………………………………………………238
黄培康主要论著…………………………………………………….246
黄培康大事年表…………………………………………………… 250
参考文献………………………………………………………….254
后 记……………………………………………………………255
后 记
《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是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公司统一组织下编写出版的,航天二院负责《黄培康院士传记》等9 个分卷的
组织编写工作,二院院士传记编审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传记编撰的具体组织工作。
在此,对为保证此书出版而付出辛勤工作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黄培康自大学毕业投身我国航天科研事业,已经走过近60 年的奋斗历程,
他在自己漫长的航天科研生涯的每个阶段都作出过值得载入史册的贡献和成就。
他开始从事防空导弹、防御武器系统总体技术工作,为我国防空导弹击落
U-2 侦察飞机作出了贡献。1971 年后,他主动要求转入雷达目标特性研究,在
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领导研究团队使我国在这个重要的基础性研究领域取得快
速发展,走进国际一流行列,为航天和国防科技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他自
己也从一名优秀的总体技术人才成长为领军重要基础性研究领域的知名科学家。
1991 年他重回系统集成高地,担任“863”计划某直属主题首席科学家,领导
攻克了10 项关键技术,集成了我国代某原理样机。黄培康还在长达20 多
年的时间里,倾心航天科技人才培养教育,作出了富有特色的重要贡献。
本书由编撰组四位执笔人共同完成,其中第四、五、六、八、十一、十二
章和第三章小部分内容由田俊杰编写完成;、二、九、十章和第三章大部
分内容由朱志浩编写完成;第七章内容以及第九、十章的补充和完善由殷红成
编写完成;全书框架整合、修改、统稿由邱霞完成。
在本书的采访、编撰过程中,黄培康丰富、曲折的科研生涯以及在他身上
表现出来的老一代科学家对祖国航天事业执着的奉献精神,科学严谨的治学态
度和为人做事方面的高尚品格,一直都在深深地感染、教育着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是《黄培康院士传记》的批受益者。
编撰组在采访和收集素材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
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二院有关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尤其是207 所的
历届所领导,他们不仅为编写组提供了宝贵素材,还对编写工作提出了很多宝
贵的指导意见。一些与黄培康一起推动目标特性研究的老一辈科研人员也给予
编撰组很大帮助。同时,感谢黄培康母校东南大学、上海中学、新场中学提供
的宝贵历史资料,感谢二院研究生院、《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编辑部和黄培康
的众多学生的大力帮助,感谢传记采编小组的杨智慧、刘畅、梁凡、刘刚四位
学生,尤其是杨智慧同学,用大量的业余时间整理录入素材。在传记后的修
改与整理工作中,王昕同志给予了很大帮助。黄培康以及家人为本书提供了丰
富的家庭生活素材,这些温馨感人的故事,无不表现出黄培康身上中华民族优
秀传统文化的风采和人格魅力,为本传记的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黄培康对编写他的传记,一直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反复叮嘱我们要坚持实
事求是,对他的评价不要拔高,不能过头。他说:“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很多
事情是大家一起干的,我只是团队的代表。传记尽可能短一点,宁可少写,不
要多写。”黄培康这些中恳要求,一直是我们编写这本传记的一个重要的指导
原则。
由于时间较为仓促、部分内容保密以及编撰人员写作水平有限等原因,本
传记未能将黄培康的个人魅力和贡献成就更全面地展示出来,还请各位读者
谅解。
编撰组
2016 年10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