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098246
编辑推荐
他是学生眼里亲切和蔼的校长,他更是科学界屡获大奖的科学家; ·他热爱科学,从没停下科研的脚步;他肩负责任,带领川大一步步“走出去”; ·他以不畏艰苦的秉性、质朴的性格,一次次走出科学的迷宫;他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广阔的视野,一次次推动川大的跨域式发展。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 ·从莘莘学子到大学教授、校长、院士,从著名科学家到教育家、艺术家,谢和平以近乎执拗的秉性、特有的质朴性格和坚韧意志,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非凡的人生之路。 ·我觉得一个人追求的事业,当校长,是一个事业;搞学术,也是一个事业。但是我认为当校长是种更重要的责任。学术上我继续要做好,实现自己一种爱好,一种追求,也要做好,我尽量把它都做好。我*梦想是在川大变老。——谢和平
内容简介
本书是四川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力学科学家谢和平的本传记。书中翔实地介绍了谢和平的成长经历、科研之路和学术科研成就,他自2003年主政四川大学以来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实践等。讲述了他从一个莘莘学子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大学校长的人生经历。
目 录
前 言 001 1.我是一个普通 005 2.少年的梦想 011 3.中国矿业大学 017 4.导 师 024 5.雏形初显 031 6.科学的崇山峻岭 043 7.赤子情怀 056 8.岩石分形力学 062 9.严谨的教授 071 10.只为开采光明 077 11.首席科学家 083 12.星空下的温暖 093 13.大学校长 100 14.钱学森之问 108 15.国际视野 118 16.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131 17.中国力量 136 18.大学之魂 147 19.艺术人生 159 20.浮生淡泊长求索 174 附 录 一、谢和平主要论著 182 二、谢和平主要学术和科技工作经历 187 三、谢和平主要学术荣誉和奖励 188 四、谢和平教育领域的主要文章 190 五、主要参考文献和参考资料 195 后 记 重拾理想 197 1. 我是一个普通人
前 言
前 言 按照《圣经》的说法,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第七天就甩手不干了。从此以后,彻底休息的上帝,把创造世界的重任完全交给了人类。因此,这个世界是美好还是丑陋,是幸福还是痛苦,责任全在我们人类自己。 我不知道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和配方,但是,我知道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如何运用科技创造和改变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化,人类的每一次飞跃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发明和创新。科技,不仅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钥匙,也是人类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与艺术一样,体现着人类无限的创造力。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坚实支撑,对科技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科技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它渗透到了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为教育资源的更新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教育不只是让我们掌握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如何运用知识、创造知识。大量知识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均是由大学完成的。 走进谢和平院士,科技和教育是两扇不可或缺的大门。 谢和平是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 ”和“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的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首席科学家,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还兼任《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十余种学术刊物的荣誉主编或编委。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谢和平在分形几何与岩石损伤力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就在国际岩石力学界引起巨大轰动,被世界岩石力学的同行誉为“国际知名权威和尖端科学家”。他曾担任过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45岁那年,谢和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2003年担任四川大学校长以来,谢和平带领这所百年名校革故鼎新,奋发图强,使其在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的排名上升到第10位,跻身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行列。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上议事日程,中国的“高等教育强国”梦正逐渐走进现实。 十二年前,在谢和平担任四川大学校长时,他就提出要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进。那时的他,不只是设定目标、提出口号,而是认真研究四川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以数据和指标体系来对照,找出不足之处,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他将搞科研的严谨务实应用到了教育改革实践之中。他非常明白,教育非一朝一夕的事,他要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大学校长,甘愿在提升大学教育这个漫长过程中做一块基石。 多年来,无论是搞科研还是习书画,无论是当教师还是做校长,无论是为人还是做事,谢和平从未放弃过自我修炼和完善,这使他几乎没有一点庸常的娱乐和享受生活的时间。稍有闲暇,他就读书、习字、学画,以此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应辉先生评价其书法作品“天心直入走龙蛇”。著名国画大师戴卫先生评价谢和平时说:“少学多成,无师自通,是天才型的艺术家。”有一天,我跟戴老聊天,他还不无自豪地跟我说:“谢校长是我的学生中勤奋的,他每天坚持写字作画,交的作业多。” 谢和平就这样通过对书画艺术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打通了自己的“任督二脉”,把科研、教育和艺术融会贯通,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莘莘学子到大学教授、校长、院士,从著名科学家到教育家、艺术家,谢和平以近乎执拗的秉性、特有的质朴性格和坚忍意志,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非凡的人生之路。他始终怀揣梦想,拒绝平庸,一次次地叩开科学迷宫,在自然王国里品尝着奋斗的甘与苦,成功的喜悦和不停探索的快乐。他既有学者的深远思想和独立品格,又有政治家的坚毅果敢和灵活敏锐,以及管理者知人善任的智慧和胸襟。他学贯中西,在科学研究上硕果累累,在大学教育和艺术之路上开拓创新。 “要做,就做到好。” “平庸是这个世界的大敌。” “人与人之间小的差别是智商,的差别是对同一件事情的持之以恒。” …… 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想起谢和平院士说过的这些话。我相信,谢和平院士的成长经历,不仅给了我许多感悟,也将带给许多人有益的启示。 前 言 按照《圣经》的说法,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了世界,第七天就甩手不干了。从此以后,彻底休息的上帝,把创造世界的重任完全交给了人类。因此,这个世界是美好还是丑陋,是幸福还是痛苦,责任全在我们人类自己。 我不知道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和配方,但是,我知道一代又一代的人是如何运用科技创造和改变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化,人类的每一次飞跃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发明和创新。科技,不仅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钥匙,也是人类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与艺术一样,体现着人类无限的创造力。 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坚实支撑,对科技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科技对教育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它渗透到了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为教育资源的更新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教育不只是让我们掌握已有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懂得如何运用知识、创造知识。大量知识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均是由大学完成的。 走进谢和平院士,科技和教育是两扇不可或缺的大门。 谢和平是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灾害环境下重大工程安全性的基础研究 ”和“深部煤炭开发中煤与瓦斯共采理论”的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的首席科学家,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还兼任《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an international Journal》《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十余种学术刊物的荣誉主编或编委。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谢和平在分形几何与岩石损伤力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就在国际岩石力学界引起巨大轰动,被世界岩石力学的同行誉为“国际知名权威和尖端科学家”。他曾担任过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45岁那年,谢和平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2003年担任四川大学校长以来,谢和平带领这所百年名校革故鼎新,奋发图强,使其在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的排名上升到第10位,跻身中国一流研究型综合大学行列。2015年10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层面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提上议事日程,中国的“高等教育强国”梦正逐渐走进现实。 十二年前,在谢和平担任四川大学校长时,他就提出要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奋进。那时的他,不只是设定目标、提出口号,而是认真研究四川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以数据和指标体系来对照,找出不足之处,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他将搞科研的严谨务实应用到了教育改革实践之中。他非常明白,教育非一朝一夕的事,他要努力成为一位优秀的大学校长,甘愿在提升大学教育这个漫长过程中做一块基石。 多年来,无论是搞科研还是习书画,无论是当教师还是做校长,无论是为人还是做事,谢和平从未放弃过自我修炼和完善,这使他几乎没有一点庸常的娱乐和享受生活的时间。稍有闲暇,他就读书、习字、学画,以此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修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何应辉先生评价其书法作品“天心直入走龙蛇”。著名国画大师戴卫先生评价谢和平时说:“少学多成,无师自通,是天才型的艺术家。”有一天,我跟戴老聊天,他还不无自豪地跟我说:“谢校长是我的学生中勤奋的,他每天坚持写字作画,交的作业多。” 谢和平就这样通过对书画艺术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打通了自己的“任督二脉”,把科研、教育和艺术融会贯通,在多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从莘莘学子到大学教授、校长、院士,从著名科学家到教育家、艺术家,谢和平以近乎执拗的秉性、特有的质朴性格和坚忍意志,走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非凡的人生之路。他始终怀揣梦想,拒绝平庸,一次次地叩开科学迷宫,在自然王国里品尝着奋斗的甘与苦,成功的喜悦和不停探索的快乐。他既有学者的深远思想和独立品格,又有政治家的坚毅果敢和灵活敏锐,以及管理者知人善任的智慧和胸襟。他学贯中西,在科学研究上硕果累累,在大学教育和艺术之路上开拓创新。 “要做,就做到好。” “平庸是这个世界的大敌。” “人与人之间小的差别是智商,的差别是对同一件事情的持之以恒。” …… 在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时常想起谢和平院士说过的这些话。我相信,谢和平院士的成长经历,不仅给了我许多感悟,也将带给许多人有益的启示。 后记 重拾理想 “有时候,我们心中的火焰熄灭了。但是,当我们遇到某个人时,它又会再次燃烧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应当对这个重燃我们内心火焰的人心怀深的感激。” 在我写作该书时,我经常想起艾伯特·史怀哲的这段话。 稍谙世事,我几乎每天都在经历和感受新的东西。渐渐的,初的惊奇变成了麻木,热情被疲惫取代,理智淹没了冲动,继之而来的是持续隐忍的疼痛、沉默、深思。我们几乎是从农耕文明一下子跳跃到了现代文明,之间没有过渡,没有准备,甚至没有任何防范,仿佛一场白日梦的醒来。我们正处于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猛烈碰撞产生的断裂带上,社会和人都像被“五马分尸”了一般。当我们在博物馆、互联网上看到那些镰刀、犁耙、磨碾、水车、风谷机、织布机,以及那些匪夷所思的图腾,绣花鞋,……仿佛都是我们昨天才使用过的东西。我总是忍不住想去摩挲,好像它们刚刚离开我,我的手里还留有它们的温度。可一朝醒来,突然发现世界变了,所有的人都变了……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朋友。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也是易让人堕落、平庸的时代。只要手中有一部手机,吃喝玩乐都能搞定。轻按指尖,一个小小的屏幕就能让人沉迷其中。虽然我从来不玩游戏,但我知道,仅仅是信息浏览或者浅阅读,就会耗去许多时光。我们的生命在享受科技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不知不觉被割裂成了碎片。科技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创造了便捷高效的工具,但我们却很容易把工具变成玩具。许多人不是更有效地去掌控工具,而是成了被玩具左右的奴隶。我们成了迷恋信息的一代人,而信息并不等于知识,再多的信息也很难将我们提升。信息社会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旋涡,多少踌躇满志的年轻人,轻易地就被它推向了琐碎庸碌。 很久以来,人们好像都忌谈梦想之类的话题,我也很久没有静心思考过理想、人生、意义这些词的含义。在我的记忆深处,那个充满理想的女孩早已淹没在世俗中。我时常记不起她的模样,或者刻意去回避,或者害怕她让我发现面容模糊的自己。揽镜自照,我早已变成了另一副面孔。就像在尘土飞扬的大道上行走久了,初的形象反而显得不再真实。 因为工作的关系,每一年我都会走许多地方,唯独故乡绍兴,总要等春节与亲人们团聚时才会回去。工作的繁忙、生活的琐碎,仿佛藤蔓加身。直到岁末年尾,才惶惑时光匆匆,又度过了貌似充实却非自己所愿的一年。两个半小时的空中旅途,于我,却意味着梦想与现实的距离。每一次回家,既让我兴奋也令我失落。母亲的白发在悄然增加,那个曾经爱追梦的我却正一步步被拽回世俗的轨道。如同一个一直努力爬出梦境的人,却发现在梦中跌落得更深。而原本应该拥有的美好,已在不知不觉中错过。在我的潜意识中,一直惧怕这种慢性毒药般的侵蚀,惧怕一觉醒来已是无可挽回的结局。 意想不到的是,撰写谢和平院士的传记,使我那逐渐远逝的理想又重新燃起了光芒,它们正一点点褪去沾渍在我身上的惰性、惯性和虚浮之气。谢和平院士让我着迷的,并不是笼罩在他周围的璀璨光环。光环总有炫目的意味,唯有光环下的精神存在,才真正具有不可抗拒的恒久魅力。他像一束光,让茫然的我找回了方向。 谢和平院士让我懂得,会享受真正快乐的人,一定是充满创造力的人,也一定是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的人。我是幸运的,在我还未完全失去原本面目之前,偶遇了谢和平院士。在一个合适的时机,拥有了一次让理想重新回炉的机会。从采访到写完本书,一年多的时间,我有了脱胎换骨的感受。 每当我远远瞥见四川大学的校门,就会有一种美好的情愫在心中升腾。学校,是后一个伊甸园。她会不会消失,关键在学校、个人和社会。从谢校长身上,我看到那个满怀憧憬的女孩还在那里,世俗的功名利禄再也诱惑不了她。她拥有自己热爱的世界,她也将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物,并从中获得幸福和快乐。 每天早晨醒来,我都会打开手机,欣赏谢和平院士发在微信群里的作品——有时是临摹古代名家的作品,有时是书写艺术的感悟,有时是自己的书画新作……一年多来,谢校长每日临帖作画从未间断。即使在他出差期间,每天清晨,依然能见到他的新作如期“亮相”。他随身带着一管水性毛笔和速写本,只要有一点休息时间,即便在飞机上,他都会画上几笔,或写几个字。他从不在微信上闲聊,他建立的“书画友人”群在他的带领下也自觉地成为了一个纯艺术交流群,这是我加入的无数个微信群中为纯粹的群。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因其隐身功能,真假难辨,喧嚣也远胜于现实世界。正常的学术争论,往往容易演变成谩骂式的“掐架”,细究起来,实在无多大意义。谢和平院士工作很忙,事情很多,我分明能感觉到这个芜杂的世界,在他那颗纯粹的心灵面前,也会变得单纯、明朗起来。他无论做什么,都会投入十倍的专注,正因为专注,他对外面的“喧嚣”便仿佛有一种自动屏蔽功能。荀子《劝学篇》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这日积月累的专注与坚持,谢和平院士每一天都在不断开拓前行,在科学研究、教育理念、艺术探索上不断创造新的高度。对他来说,每一个日子都是新的,每一天都在迎接一个崭新的自己。每次见他,都让我对“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走进谢和平院士之前,我也犹豫过,甚至“痛苦不堪”过。我试图用文字去探触他的灵魂,去体味他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执着、痛苦与快乐。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是学文科的,对理科一窍不通,即使一般的数理化都让我头痛不已,何况是那些艰深的岩石力学,科学迷宫。为了写好谢和平院士,我从各种渠道找来他的学术著作、研究论文,他每次在开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关于四川大学教育的思考,以及各种媒体对他的采访等等,几百万字的内容要在短时间内读懂读透,于我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谢和平院士的专业著述,对我来说实在太高深莫测,怎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表述,成了摆在我面前的道难题……那些日子,除了必须处理的工作外,我几乎谢绝了一切应酬娱乐活动,让自己完全沉浸在谢和平院士的世界里。 声色犬马固然容易让人沉醉,然而,要体验人生极致的快乐,莫过于走过长长的逼仄的甬道之后,陡然发现一片辽阔的美景。当一个人长期专注于某个领域,并走到这个领域的边 缘,探索到一个新的方向或开创出一个新的世界时,他享受到的快乐将无可比拟。当我找到谢和平院士当年的博士论文时,当我突然领悟了他的研究成果时,我内心的那种欣喜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当我一篇篇读他到川大后的每一次讲话、每一次学术报告,当我聆听他的教诲,跟他一起参观书画展……我感到我的心灵正在经历一次次洗礼和升华,我对人生、事业、科学、艺术也有了怦然心动的感悟。当我忍不住与先生一起分享这些所思所感时,他跟我开玩笑说:“你好像又在读大学。”的确,对我来说,写作本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写作本身。 谢和平院士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他对事业的虔诚与执着、他实现理想的勇气和决心、他的家国情怀,时时激荡着我的心胸。而更吸引我的,是他于平静、朴素中彰显出的人格力量。爱因斯坦曾说过:“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才智成就了科学家,他们错了,是品格。”一个人的思想品格和人生境界决定了他终能走多远,能取得多大成就。谢和平院士时常让我思索:人生的价值、意义是什么?这一生,我们该如何度过? 在从事文学刊物编辑工作的十多年里,我遇到过许多文学的“归来者”。他们大多在青少年时期爱上了文学,后来因为生活或工作的原因远离,到了中年之后,他们又选择了回归。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透泄出经历人生历练和沉淀之后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索,他们的理想又在作品里闪光。回归,固然可敬,但一直坚守在理想路上的人,更可贵。 人,需要理想,也需要一些形而上的精神存在,否则,人就成了一个物质的躯壳。拒绝平庸,拥有梦想,并不断追求理想的人生,无疑是美好的人生。在此,我要感谢谢和平院士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我倾心交流,也要感谢在写作本书过程中给予我无私帮助的老师和朋友们。我希望把我在写作中的收获与更多的人分享,希望谢和平院士的精彩人生能给更多的人启示。
1.我是一个普通人 在大数据时代,要了解一个人的情况很容易,即使从未谋过面,也可以对他的年龄、相貌、家庭以及经历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在见到谢和平院士之后,我却觉得,对一个有温度的生命来说,无论用多少信息拼凑,哪怕用精密的计算程序分析,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大致而抽象的印象,与面对面的感受大相径庭,真可谓“百闻不如一见”。 次面见谢和平院士,是我从四川大学毕业十年后第三次回母校。从进校门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忐忑不安,好像进考场,向校长单独汇报我毕业近十年来的工作生活情况。尽管谢 校长的形象早已“熟悉”,可我仍然想象不出与他面对面会是什么样子。 我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五分钟,谢校长的秘书吴刚让我稍等一下,谢校长正在接待客人。我以为会等很久,对大忙人谢校长来说,多等一会儿也属正常。可刚到约定时间,我便看到谢校长送客人从办公室里出来。吴刚介绍我之后,谢校长便客气地请我进了他的办公室 谢校长穿着深蓝色的西装,里面是未打领带的白色衬衫。没有刻意修饰过的头发,一张朴素真实的面孔,比我心目中的模样清瘦得多。从见他眼起,我便觉得他没有“考官”的“可怕”形象,而是温文尔雅,亲切随和,举手投足都透出儒雅的学者气质。 我在沙发上落座后,他从办公桌上拿起我不久前送来的初稿也坐了下来。他大概感觉到了我的紧张,便把书稿放在茶几上,说他看过我的散文诗作品,很有文采。“表扬”我之后,他又随意地问起我的工作生活。他亲切的话语,让我几乎忘了他是校长,倒像是我熟悉的一位老师和朋友在关心我。他说,约我见面,想就书稿的一些问题与我当面探讨、交换一下意见。 据一篇材料介绍,谢和平院士6岁才会讲话,爱因斯坦也是3岁时才会讲话的。也许,天才都有些特别之处吧。为了给作品增加些可读性,我就在一些地方进行了大胆的“合理想象”。刚巧,他正指着我的那一段关于“天才”的描述。看到他用粗线画去的一大段句子,我的脸蓦然发红发烫。 他看着我,笑了笑,说:“我6岁才会讲话,是不是很笨?其实,我并不是什么天才。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为了安慰我的窘态,他又笑着说:“我认真拜读了你的大作,看得出来,你是下了大功夫的。不过,我觉得,既然是纪实作品,就要像科学研究那样,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当然,你是作家诗人,这样写,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随和风趣的话语,让我真正地放松下来。我感到我那颗忐忑不安的心,终于像音符一样安静地躺在了曲谱上。 谢校长一页一页地翻着稿子,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跟我解释、商讨。书稿满是折页和批注。他怕我不理解那些图例、数学公式、科学理论等科研问题和学术用语,特意跟我解释为何要如此修改。他要求我删去对他“过分褒奖”的词句段落,要求我千万不能忘记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他的亲人、朋友、同事,他建议我多用朴素客观的文字,尽量少用文学修饰语言…… 当看到一些错别字和标点符号被他逮个正着时,我当了十多年编辑的自信早已荡然无存,我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正在聆听老师的批改和教诲。此时此刻,要抑制住对谢校长的敬仰之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说:“如果在十多年前,我会拼尽全力去考您的专业,争取当您的学生。”他爽朗地笑起来,说:“女孩子不太适合学我的专业,要下工地,很辛苦的。” 当谈到川大分时,谢校长的脸上立即闪烁出温暖的光芒。在交流中,他跟我谈得多的就是教育。我忍不住说:“我认真阅读了您2003年8月和9月两次在川大的讲话,作为曾经的川大学生,我很钦佩和感动。您到川大不到四个月,就已经勾画好了四川大学未来的蓝图。” “当你用心去做一件事,就能够做到好。只要你热爱你所做的事,也一样能够把它做好。”谢校长说。 谈完书稿,已不知不觉过去了近两个小时。尽管我还有许多问题想跟他交流,可看着他略显疲惫的面容,我再不忍心向他提任何要求。我知道他马上又要去参加一个会议,他见缝插针地给了我这么长的时间已属难得。 从他的办公室出来,穿过郁郁葱葱的校园,十年前次迈进川大校门的情形清晰地映现在眼前。我青涩的年华连同初到成都时的迷茫都留存在这里,它们就像池中的荷花,一年年绽放、凋零,似曾相识,却不是我初见时的那些花朵。我想,我一定是错过了什么,期望返回,却已经太迟。但我又是多么幸运,为谢校长写这本书,让我与母校的关系不再仅仅停留在毕业证书上,停留在履历表里,它唤起了我与母校另一种情感上的关联。如今,当我从校门外经过,就会有一种自豪感从内心升起。作为它曾经的学子,四川大学在我生命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可真正了解它,爱上它,却是从我写这本书开始的。 写作的过程虽然并不轻松,但是,能一次次近距离地感受校长谢和平的风采,用文字走进他的世界,是一份幸福的差事。这是我生命中难得的一次自我升华的旅程。记得有一次在 网上与香港理工大学一个名叫Sherry的朋友交流,谈起2008年11月18日在李嘉诚楼的报告厅聆听谢院士的讲座,她仍然激动不已。她说,没想到谢和平院士那么年轻,尽管他的普通话带着明显的湖南口音,但一点也不影响讲座的魅力。她只是很遗憾,没敢上去与谢院士交流,哪怕去要一个签名。 2010届文新学院博士孙婧动情地跟我说:“身为川大学生,我感到很幸运。每年的开学典礼和团年饭,总能见到谢校长和蔼可亲的笑容、听到他铿锵有力的鼓舞。今年文新学院的毕业典礼,大家纷纷和老师们合影留念,我也等着谢校长,希望能和这位院士‘走近’。他很忙,可还是满足了我的愿望,并很绅士的请其他同学稍等一下。在那一刻,我感到他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位普通朋友,温和亲切,而没觉得他是一位赫赫有名的院士和校长。这么多年来,川大学风、学术的严谨和所取得的成绩,一直得到全国同专业老师学生的认同。作为川大学生,我感到特别自豪。” 在与谢和平校长的多次交流接触中,我感触深的不是他渊博的学识,早已熟悉在心的影像资料和新闻图片,而是他深厚的人文修养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一个普通的人,一个不平凡的人生,一个在科研、行政管理、书画艺术等领域显示出过人才情的校长、院士,他就是谢和平。 1.我是一个普通人 在大数据时代,要了解一个人的情况很容易,即使从未谋过面,也可以对他的年龄、相貌、家庭以及经历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在见到谢和平院士之后,我却觉得,对一个有温度的生命来说,无论用多少信息拼凑,哪怕用精密的计算程序分析,得到的也只能是一个大致而抽象的印象,与面对面的感受大相径庭,真可谓“百闻不如一见”。 次面见谢和平院士,是我从四川大学毕业十年后第三次回母校。从进校门那一刻起,我就开始忐忑不安,好像进考场,向校长单独汇报我毕业近十年来的工作生活情况。尽管谢 校长的形象早已“熟悉”,可我仍然想象不出与他面对面会是什么样子。 我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了五分钟,谢校长的秘书吴刚让我稍等一下,谢校长正在接待客人。我以为会等很久,对大忙人谢校长来说,多等一会儿也属正常。可刚到约定时间,我便看到谢校长送客人从办公室里出来。吴刚介绍我之后,谢校长便客气地请我进了他的办公室 谢校长穿着深蓝色的西装,里面是未打领带的白色衬衫。没有刻意修饰过的头发,一张朴素真实的面孔,比我心目中的模样清瘦得多。从见他眼起,我便觉得他没有“考官”的“可怕”形象,而是温文尔雅,亲切随和,举手投足都透出儒雅的学者气质。 我在沙发上落座后,他从办公桌上拿起我不久前送来的初稿也坐了下来。他大概感觉到了我的紧张,便把书稿放在茶几上,说他看过我的散文诗作品,很有文采。“表扬”我之后,他又随意地问起我的工作生活。他亲切的话语,让我几乎忘了他是校长,倒像是我熟悉的一位老师和朋友在关心我。他说,约我见面,想就书稿的一些问题与我当面探讨、交换一下意见。 据一篇材料介绍,谢和平院士6岁才会讲话,爱因斯坦也是3岁时才会讲话的。也许,天才都有些特别之处吧。为了给作品增加些可读性,我就在一些地方进行了大胆的“合理想象”。刚巧,他正指着我的那一段关于“天才”的描述。看到他用粗线画去的一大段句子,我的脸蓦然发红发烫。 他看着我,笑了笑,说:“我6岁才会讲话,是不是很笨?其实,我并不是什么天才。我就是一个普通人。”为了安慰我的窘态,他又笑着说:“我认真拜读了你的大作,看得出来,你是下了大功夫的。不过,我觉得,既然是纪实作品,就要像科学研究那样,做到客观、真实、准确。当然,你是作家诗人,这样写,也是可以理解的。” 他随和风趣的话语,让我真正地放松下来。我感到我那颗忐忑不安的心,终于像音符一样安静地躺在了曲谱上。 谢校长一页一页地翻着稿子,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跟我解释、商讨。书稿满是折页和批注。他怕我不理解那些图例、数学公式、科学理论等科研问题和学术用语,特意跟我解释为何要如此修改。他要求我删去对他“过分褒奖”的词句段落,要求我千万不能忘记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他的亲人、朋友、同事,他建议我多用朴素客观的文字,尽量少用文学修饰语言…… 当看到一些错别字和标点符号被他逮个正着时,我当了十多年编辑的自信早已荡然无存,我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正在聆听老师的批改和教诲。此时此刻,要抑制住对谢校长的敬仰之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说:“如果在十多年前,我会拼尽全力去考您的专业,争取当您的学生。”他爽朗地笑起来,说:“女孩子不太适合学我的专业,要下工地,很辛苦的。” 当谈到川大分时,谢校长的脸上立即闪烁出温暖的光芒。在交流中,他跟我谈得多的就是教育。我忍不住说:“我认真阅读了您2003年8月和9月两次在川大的讲话,作为曾经的川大学生,我很钦佩和感动。您到川大不到四个月,就已经勾画好了四川大学未来的蓝图。” “当你用心去做一件事,就能够做到好。只要你热爱你所做的事,也一样能够把它做好。”谢校长说。 谈完书稿,已不知不觉过去了近两个小时。尽管我还有许多问题想跟他交流,可看着他略显疲惫的面容,我再不忍心向他提任何要求。我知道他马上又要去参加一个会议,他见缝插针地给了我这么长的时间已属难得。 从他的办公室出来,穿过郁郁葱葱的校园,十年前次迈进川大校门的情形清晰地映现在眼前。我青涩的年华连同初到成都时的迷茫都留存在这里,它们就像池中的荷花,一年年绽放、凋零,似曾相识,却不是我初见时的那些花朵。我想,我一定是错过了什么,期望返回,却已经太迟。但我又是多么幸运,为谢校长写这本书,让我与母校的关系不再仅仅停留在毕业证书上,停留在履历表里,它唤起了我与母校另一种情感上的关联。如今,当我从校门外经过,就会有一种自豪感从内心升起。作为它曾经的学子,四川大学在我生命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可真正了解它,爱上它,却是从我写这本书开始的。 写作的过程虽然并不轻松,但是,能一次次近距离地感受校长谢和平的风采,用文字走进他的世界,是一份幸福的差事。这是我生命中难得的一次自我升华的旅程。记得有一次在 网上与香港理工大学一个名叫Sherry的朋友交流,谈起2008年11月18日在李嘉诚楼的报告厅聆听谢院士的讲座,她仍然激动不已。她说,没想到谢和平院士那么年轻,尽管他的普通话带着明显的湖南口音,但一点也不影响讲座的魅力。她只是很遗憾,没敢上去与谢院士交流,哪怕去要一个签名。 2010届文新学院博士孙婧动情地跟我说:“身为川大学生,我感到很幸运。每年的开学典礼和团年饭,总能见到谢校长和蔼可亲的笑容、听到他铿锵有力的鼓舞。今年文新学院的毕业典礼,大家纷纷和老师们合影留念,我也等着谢校长,希望能和这位院士‘走近’。他很忙,可还是满足了我的愿望,并很绅士的请其他同学稍等一下。在那一刻,我感到他就是我们身边的一位普通朋友,温和亲切,而没觉得他是一位赫赫有名的院士和校长。这么多年来,川大学风、学术的严谨和所取得的成绩,一直得到全国同专业老师学生的认同。作为川大学生,我感到特别自豪。” 在与谢和平校长的多次交流接触中,我感触深的不是他渊博的学识,早已熟悉在心的影像资料和新闻图片,而是他深厚的人文修养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许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一个普通的人,一个不平凡的人生,一个在科研、行政管理、书画艺术等领域显示出过人才情的校长、院士,他就是谢和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