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19449
本著作为一部黄曲霉控制研究领域的学术论著,全面阐述了黄曲霉毒素的研究概况及控制研究进展,较为系统的研究了AFB1对黄河鲤鱼的急性及慢性毒性;针对目前存在的茶叶检测中的假阳性问题,研究建立了一种以多克隆抗体为基础的一步间接竞争ELISA方法,同时探讨了茶叶中茶多酚等提取物对黄曲霉菌的抑制作用;研究了槲皮素、香菇多糖、纳米化肉桂醛、吲哚等天然活性物质对黄曲霉菌的抑制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了拮抗菌B-FS06的鉴定及其发酵产物对黄曲霉的抑制作用。作者基于十余年来的研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突出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反映近年来黄曲霉控制研究的新成就,对推动我国黄曲霉控制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作为一部黄曲霉控制研究领域的学术论著,本书适合于从事粮油、饲料加工的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食品企业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食品科学专业的高校教师、本专科学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参考书。
第1章 黄曲霉毒素概述
1.1黄曲霉简介
1.2黄曲霉毒素来源
1.3黄曲霉毒素分类和性质
1.4黄曲霉毒素污染危害现状
1.5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
1.6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章 黄曲霉毒素合成途径及代谢
2.1黄曲霉毒素生物合成途径
2.2黄曲霉合成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2.3囊泡理论与黄曲霉毒素合成运输
2.4影响黄曲霉毒素合成的环境因素
2.5黄曲霉毒素在水产生物中的代谢
参考文献
第3章 黄曲霉毒素控制研究进展
3.1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的污染控制
3.1.1 黄曲霉及毒素污染的前期控制
3.1.2 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后期控制
3.2 饲料中AFB1控制研究进展
3.2.1 物理脱毒
3.2.2 化学脱毒
3.2.3 生物降解法脱毒
3.2.4 抗氧化剂
3.2.5 免疫增强剂
3.2.6 多效性AFB1干预剂
3.3葡聚糖控制黄曲霉毒素污染的新视角和前景
3.3.1葡聚糖简介
3.3.2葡聚糖控制黄曲霉毒素污染
3.4多糖与其生物活性相关的分子特性
3.4.1多糖的聚合度(分子大小)
3.4.2多糖高级结构
3.4.3支链分支度
3.4.4多糖的化学结构修饰
3.4.5受体结构决定的特异性多糖分子
3.5 展望
参考文献
第4章 水产中黄曲霉毒素概述
4.1水产中黄曲霉毒素的来源
4.2影响水产对黄曲霉毒素敏感度的因素
4.3黄曲霉毒素对水产的危害
4.3.1降低生长性能
4.3.2引起组织病理损伤
4.3.3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4.3.4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3.5致畸致癌、诱导细胞凋亡
4.3.6黄曲霉毒素积累残留
参考文献
第5章 AFB1对黄河鲤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5.1材料与方法
5.1.1主要试剂
5.1.2主要仪器
5.1.3试验动物及条件
5.1.4 AFB1对黄河鲤鱼的LD50测定试验
5.1.5 AFB1急性毒性试验
5.1.6样本采集
5.1.7黄河鲤鱼血液生化分析
5.1.8黄河鲤鱼肝脏酶活性测定
5.1.9 AFB1对黄河鲤鱼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5.1.10数据分析
5.2结果与分析
5.2.1 AFB1对黄河鲤鱼的LD50及安全浓度
5.2.2黄河鲤鱼血液生理生化分析
5.2.3肝脏组织SOD活性、GSH含量及脂质过氧化分析
5.2.4 AFB1对相关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
5.3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AFB1对黄河鲤鱼的慢性毒性研究
6.1材料与方法
6.1.1主要试剂
6.1.2主要仪器
6.1.3试验动物及条件
6.1.4黄曲霉毒素制备
6.1.5试验饲料制备及分组
6.1.6黄河鲤鱼生长性能营养指标
6.1.7黄河鲤鱼组织中毒素积累分析
6.1.8组织病理学研究
6.2结果与分析
6.2.1 AFB1对黄河鲤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6.2.2 AFB1对黄河鲤鱼鱼体组成成分的影响
6.2.3 AFB1在黄河鲤鱼不同组织中的积累
6.2.4 AFB1对黄河鲤鱼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6.2.5 AFB1对黄河鲤鱼的肝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6.2.6 AFB1对鲤鱼肾脏细胞凋亡的影响
6.3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茶叶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状况
7.1材料
7.1.1材料与试剂
7.1.2仪器与设备
7.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7.2试验方法
7.2.1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法
7.2.2 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的间接竞争酶?免疫吸附法建立
7.2.3 市售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调查
7.3 结果与分析
7.3.1液相色谱–质谱检测结果
7.3.2 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结果分析
7.3.3 市售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调查结果
7.4 讨论
7.4.1 茶叶中黄曲霉毒素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7.4.2 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7.5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茶叶水提物中抑毒活性组分筛选
8.1材料
8.1.1 材料与试剂
8.1.2 仪器与设备
8.2试验方法
8.2.1 培养基与孢子液制备
8.2.2 茶多酚抑毒抑菌活性检测
8.2.3 AFB1提取及含量测定
8.3结果与分析
8.3.1 总茶多酚对黄曲霉产毒的抑制
8.3.2 常见茶多酚单体对黄曲霉产毒的抑制
8.3.3 非酯型儿茶素类茶多酚对黄曲霉菌产毒的抑制
8.3.4 酯型儿茶素类茶多酚对黄曲霉菌产毒的抑制
8.3.5 茶多酚和茶多酚单体对黄曲霉生长的抑制作用
8.4讨论
8.5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槲皮素抑制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机制
9.1 材料
9.1.1材料与试剂
9.1.2 仪器与设备
9.2试验方法
9.2.1胞内活性氧(ROS)水平
9.2.2脂质过氧化分析
9.2.3 SOD、CAT 和POD 活性测定
9.2.4 同工酶电泳
9.2.5 RT-PCR
9.3结果与分析
9.3.1槲皮素处理缓解黄曲霉菌丝内氧化胁迫
9.3.2槲皮素激发了黄曲霉体内抗氧化系统
9.3.3槲皮素抑制产毒相关基因的表达
9.4讨论
9.5小结
参考文献
第10章 几种多糖对黄曲霉菌生长及产毒的抑制作用
10.1 材料与方法
10.1.1 供试菌株
10.1.2 培养基
10.1.3 试剂
10.1.4 仪器
10.2 实验设计
10.2.1 培养条件
10.2.2 孢子悬浮液制备
10.2.3 纤维素提取
10.2.4 绿豆多糖提取
10.2.5 黄曲霉菌丝产量测定
10.2.6 AFB1提取及含量测定
10.2.7 数据分析
10.3 多糖对黄曲霉生长及产毒的影响
10.4 结语
参考文献
第11章 改性香菇多糖抑制黄曲霉活性研究
11.1 实验材料
11.1.1供试菌株
11.1.2 培养基
11.1.3 试剂
11.1.4 仪器
11.2 实验方法
11.2.1 香菇多糖磷酸化修饰
11.2.2 香菇多糖硫酸化修饰
11.2.3 香菇多糖羧甲基化修饰
11.2.4 改性香菇多糖的结构鉴定
11.2.5 改性香菇多糖抑制黄曲霉活性
11.2.6 数据分析
11.3结果与分析
11.3.1 改性香菇多糖结构鉴定
11.3.2 改性香菇多糖抑制黄曲霉活性
1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2章 改性香菇多糖抑制黄曲霉机制研究
12.1 材料与仪器
12.1.1 实验试剂
12.1.2 主要仪器
12.2黄曲霉菌产毒调控基因RT-PCR分析
12.2.1样品采集
12.2.2 RNA提取专用器皿及试剂的RNase处理
12.2.3 黄曲霉菌丝RNA提取
12.2.4 RNA完整性检测
12.2.5 RNA中的DNA的除去
12.2.6 RNA的反转录
12.2.7 RT-PCR所用引物、反应体系及程序
12.3 结果与分析
1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13章 纳米化肉桂醛对黄曲霉的抑制作用研究
13.1 材料与仪器
13.1.1 主要试剂
13.1.2主要仪器
13.2 纳米化肉桂醛的制备
13.2.1油相的选择
13.2.2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13.2.3表面活性剂的选择
13.2.4表面活性剂与助表面活性剂质量比(Km)的选择
13.3 纳米化肉桂醛的表征
13.3.1 纳米化肉桂醛的粒径分布
13.3.2 纳米化肉桂醛的透射电镜
13.3.3 纳米化肉桂醛的稳定性考察
13.4 纳米化肉桂醛抑菌活性
13.4.1黄曲霉菌孢子悬浮液制备
13.4.2 肉桂醛和纳米化肉桂醛处理对黄曲霉孢子的生长抑制
13.4.3 肉桂醛和纳米化肉桂醛处理对花生酱抗感染能力测定
13.4.4 黄曲霉胞内ROS水平测定
13.5 纳米化肉桂醛处理黄曲霉孢子胞内CA2 含量的变化
13.5.1 细胞内钙离子的测定
13.5.2 细胞外钙离子的测定
13.6结果与分析
13.6.1 纳米化肉桂醛的制备
13.6.2 纳米化肉桂醛的粒径分布
13.6.3 纳米化肉桂醛的透射电镜
13.6.4 纳米化肉桂醛的稳定性考察
13.6.5 肉桂醛和纳米化肉桂醛抑制黄曲霉菌活性
13.6.6 肉桂醛和纳米化肉桂醛对黄曲霉胞内ROS影响
13.6.7纳米化肉桂醛处理黄曲霉病菌孢子胞内钙离子的变化
13.6.8 肉桂醛和纳米化肉桂醛对花生酱抗感染能力的影响
13.7小结
参考文献
第14章 吲哚对黄曲霉生长及产毒的抑制作用
14.1材料与方法
14.1.1材料与试剂
14.1.2 仪器与设备
14.1.3 实验方法
14.1.4 数据分析
14.2 结果与分析
14.2.1 吲哚对黄曲霉孢子生长的抑制作用
14.2.2 吲哚对黄曲菌丝的生长及产毒的抑制作用
14.2.3 吲哚对黄曲霉相关产毒基因转录的影响
14.3 讨论
14.4结论
参考文献
第15章 拮抗菌B-FS06的鉴定及其发酵产物对黄曲霉的抑制作用
15.1 材料与方法
15.1.1 培养基及供试菌株
15.1.2 B-FS06的鉴定
15.1.3 B-FS06对黄曲霉的拮抗作用
15.1.4 B-FS06蛋白粗提液的制备
15.1.5 抑菌浓度测定
15.1.6 硫酸铵分级沉淀及抑菌实验
15.1.7 蛋白粗提液温度敏感性实验
15.2 结果与分析
15.2.1 拮抗菌B-FS06的鉴定
15.2.2 B-FS06对黄曲霉拮抗活性
15.2.3 抑菌浓度
15.2.4 硫酸铵分级沉淀后的抑菌结果比较
15.2.5 蛋白粗提液热稳定性实验结果
15.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 B 族和 G 族的测定(GB500922—2016)
附录二 食品安?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GB2761—2017)
黄曲霉菌 (Aspergillus flavus, AF) 作为一类重要的腐生病原真菌, 其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黄曲霉毒素 B1 (AFB1) 是目前已知的强化学致癌物之一, 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 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粮食及食品中,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 ( FAO) 统计,全球每年超过 30% 的粮食作物受到真菌毒素污染, 造成数千亿美元经济损失, 而我国是世界上受黄曲霉菌污染严重的国家之一。 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AFB1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 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此外, 黄曲霉菌能够导致许多门类的动物感染曲霉病, 降低或损伤机体的免疫系统, 尤其对于免疫缺陷病人, 感染侵袭性曲霉病往往是致命的。 人们一直在寻求对其进行有效防治的策略和技术, 包括良好的田间管理、 生化防治以及物理化学脱毒方法等。 但是, 由于黄曲霉菌污染的发生风险覆盖了从田间原料生产到后期产品消费的整个过程, 其控制依旧是亟须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从危害发生过程来看, 黄曲霉菌危害循环经历了从孢子萌发、 侵染定植、 生长产毒, 到产孢扩散等过程。
近年来, 我国储粮总量不断创历史新高, 而仓容不足导致露天堆放, 污染风险增大。检测发现, 粮食、 饲料样品中呕吐毒素、 黄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普遍存在,气候温湿的华南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为严重, 河南、 安徽等地黄曲霉毒素污染也在不断加重。 2016 年 12 月份, 我国新发布了 GB 5009 24—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黄曲霉毒素 M 族的测定》, 用于代替之前的黄曲霉毒素检测标准。 2017 年 3 月, 我国新颁布了 GB 2761—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特别增加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辅食营养补充品、 运动营养食品、 孕妇及乳母营养补充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要求。
黄曲霉毒素对健康危害极大, 微量持续摄入, 可造成慢性中毒、 生长障碍, 引起纤维性病变, 致纤维组织增生, 是目前已知强致癌物之一。 因此, 本书详细分析了黄曲霉毒素的合成途径及代谢, 回顾了黄曲霉毒素的控制研究进展, 并对其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分析研究, 为控制黄曲霉毒素提供了可行性研究成果。
本书由河南科技学院胡梁斌博士、 莫海珍教授和李红波博士、赵岩岩博士编著。 在编写过程中, 得到了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编号: 16IRTSTHN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钾离子通道 KCNAB 介导麝香草酚诱导黄曲霉菌孢子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编号: 31671952),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 “ AFB1高效降解菌株的高通量筛选和应用” (项目编号: 15B550002) 的资助, 同时得到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大力帮助和支持, 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作为一部黄曲霉控制研究领域的学术论著, 本书适合于从事粮油、 饲料加工的科研人员、 行政管理人员及食品企业管理人员阅读, 也可作为食品科学专业的高校教师、本专科学生及硕士、 博士研究生的参考书。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 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 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