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191324
内容简介
《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论》以发生在海外的“国际”汉语教学为研究对象,以韩国和泰国部分汉语学习者为具体案例,对“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结构模式与培养途径做三个方面的论述和探讨。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对“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进行操作性的模式建构。然后,通过对韩国学习者汉语作文语料的具体分析,又通过对泰国学习者汉语文化语用和学习者策略的问卷调查,对海外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状况进行基本的摸底分析。*后,从“教材编选”到“课堂教学”再到“测试评估”,对国际(对外)汉语教学总流程中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与方法进行实践应用性的探讨。
目 录
章 引言
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
节 能力、语言能力与第二语言交际能力
第二节 国际(对外)汉语语言交际能力
第三章 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一)
节 对194份韩国学生作文语料的分析
第二节 对韩国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评估和分析
第三节 对培养与提高学习者汉语书面表达能力的思考
第四章 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二)
节 汉语语用能力调查
第二节 汉语策略能力调查
第三节 综合评估与分析
第五章 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一)
节 国际(对外)汉语教材综述
第二节 回顾:对14部对外汉语教材的分析
第三节 展望:“适合于特定教学语境”的国际汉语教材
第六章 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二)
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课堂教学
第二节 关于国际汉语课堂教学的思考
第三节 一个国际汉语课堂教学的实例
第七章 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三)
节 新、旧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对比分析
第二节 诊断性测试与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三节 成绩测试与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第八章 结语
节 对全书主要观点的总结
第二节 对国际汉语教学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美国的口语水平访谈(OPI)
附录二 汉语文化语用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三 汉语学习者策略使用情况调查表
后记
在线试读
《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论》:
三、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结构模式
如此研究语境使得学界对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概念的认识日渐清晰和明确。1999年,陈宏以HSK为样本对语言能力测验结构效度进行了考察,并呼吁:应在综合考虑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内部层次和内部结构关系、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可供操作和量化的语言能力结构和结构关系的理论模型①。2001年,鹿士义对词汇习得与第二语言能力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良好的词汇习得有益于整个二语习得的结论②。2005年,赵金铭断言,“语言交际能力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体现为“能否把可能的、可行的和得体的行为结合起来,并在实际中得到运用”,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遵循语法、交际、文化、综合等四项基本原则。③2007年,刘颂浩则直接提出来一个“交际语言能力框架”,认为该能力由五个部分结构而成:背景能力、语言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流畅能力。④五种能力分别用来保证言语交际活动的知识性、准确性、得体性、灵活性和流利性。“框架”基于国外的观点,但因为简明易懂,且与汉语本体有一定的结合,所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心理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使我们对“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第二语言(外语)能力”和“国际(对外)汉语语言交际能力”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能力”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或者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条件,这种心理条件以先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以形成和发展。人的“语言能力”并不主要指他所掌握的“关于语言本身的知识”,而是他运用语言来进行实际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这种“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涵盖人内在的语言能力与外显的语言知识,而且涵盖实际的、动态的语言运用和人际交流的能力部分,也就是塞维格农所谓的“功能语言水平,即数人之间进行的意义表达、诠释和协商活动(的水平)”。①“第二语言(外语)能力”则应包括三大板块(即组织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和六个层面(语法能力、语篇能力、言外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运动技能),其中的策略能力可以作为一种与语言交际能力协同发挥作用的特殊能力成分。
“国际(对外)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内涵与外延,由此也就呼之欲出了。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清理出这样的一个基本思路:“(将国内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与海外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整合起来的)汉语国际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海内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言文化知识与获得汉语言语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汉语学习目的,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汉语学习和交际策略,终具备汉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②汉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即“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主要由四大能力成分构成,即:(1)汉语语言知识(包括汉语拼音、汉字、词语、语法、功能、话题和语篇等知识);(2)汉语言语技能(完成接受、产出、互动和中介型汉语语言活动的技巧和能力,如听、说、读、写、译等);(3)汉语文化语用能力(包括中国文化知识、中国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汉语语用规则的掌握和使用);(4)汉语策略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与运用过程中所使用的那些能够促进学习和完成交际任务的技巧和方法)。
……
三、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结构模式
如此研究语境使得学界对语言交际能力这一概念的认识日渐清晰和明确。1999年,陈宏以HSK为样本对语言能力测验结构效度进行了考察,并呼吁:应在综合考虑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内部层次和内部结构关系、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可供操作和量化的语言能力结构和结构关系的理论模型①。2001年,鹿士义对词汇习得与第二语言能力的关系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良好的词汇习得有益于整个二语习得的结论②。2005年,赵金铭断言,“语言交际能力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体现为“能否把可能的、可行的和得体的行为结合起来,并在实际中得到运用”,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应当遵循语法、交际、文化、综合等四项基本原则。③2007年,刘颂浩则直接提出来一个“交际语言能力框架”,认为该能力由五个部分结构而成:背景能力、语言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流畅能力。④五种能力分别用来保证言语交际活动的知识性、准确性、得体性、灵活性和流利性。“框架”基于国外的观点,但因为简明易懂,且与汉语本体有一定的结合,所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心理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的研究使我们对“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第二语言(外语)能力”和“国际(对外)汉语语言交际能力”有了逐步深入的认识。“能力”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或者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条件,这种心理条件以先天的遗传素质为基础,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得以形成和发展。人的“语言能力”并不主要指他所掌握的“关于语言本身的知识”,而是他运用语言来进行实际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这种“语言(交际)能力”不仅涵盖人内在的语言能力与外显的语言知识,而且涵盖实际的、动态的语言运用和人际交流的能力部分,也就是塞维格农所谓的“功能语言水平,即数人之间进行的意义表达、诠释和协商活动(的水平)”。①“第二语言(外语)能力”则应包括三大板块(即组织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和六个层面(语法能力、语篇能力、言外能力、社会语言能力、策略能力以及心理生理运动技能),其中的策略能力可以作为一种与语言交际能力协同发挥作用的特殊能力成分。
“国际(对外)汉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内涵与外延,由此也就呼之欲出了。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清理出这样的一个基本思路:“(将国内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与海外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整合起来的)汉语国际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使海内外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言文化知识与获得汉语言语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汉语学习目的,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汉语学习和交际策略,终具备汉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②汉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即“国际汉语语言交际能力”)主要由四大能力成分构成,即:(1)汉语语言知识(包括汉语拼音、汉字、词语、语法、功能、话题和语篇等知识);(2)汉语言语技能(完成接受、产出、互动和中介型汉语语言活动的技巧和能力,如听、说、读、写、译等);(3)汉语文化语用能力(包括中国文化知识、中国文化理解、跨文化意识、汉语语用规则的掌握和使用);(4)汉语策略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者在汉语学习与运用过程中所使用的那些能够促进学习和完成交际任务的技巧和方法)。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