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232153
★知名时代小说家、有“日本金庸”之称的池波正太郎的美食随笔。
★一年四季,江户的人们总有美味的当季食物。作者非凡的笔力下,日常的食材也显得美味可口,令人垂涎三尺。
★一部关于江户地区的回忆录,再现了昭和时代的江户的风貌人情。
★简单的食材,隽永的意味,珍惜每日一期一会的一餐一饮,即是池波正太郎的生活哲学。
★知名时代小说家,有“日本金庸”之称的池波正太郎的美食随笔。
★东京、名古屋、大阪、京都……昭和时代的各个城市的美食指南,跟着池波正太郎且吃且行,在漫步中欣赏城市美景,品尝各地名吃。
★昭和时代的老店铺们对匠人精神的坚守,各个饮食店中温暖的人情故事,属于一个时代的风貌与记忆。
★跟着大作家参透生活美学,悠然漫步,边走边吃,在平常的料理中发掘无尽的乐趣。
在法国留学时,池波时常回想起以前在浅草度过的时光,于是提笔写下关于江户饮食的回忆。
正月里,佛坛边要供上橘子。把脚伸进脚炉里,吃着外祖母做的橘子汁饭,令人感到说不出的幸福。
去弹长呗的老先生家看他吃蛤蜊肉白菜小火锅吃得津津有味,而自己过了五十岁之后方能体会此中趣味。
早春时美丽可爱、晶莹剔透的小小银鱼令食客在下嘴前连声说抱歉。
初秋的傍晚,在外玩耍的孩子回到家,家家户户都在胡同口烤秋刀鱼。
秋天的葡萄要从下往上一整串放在嘴里,同时把多颗葡萄吃完,籽和皮一起吐出来,这样才能吃出葡萄的味道。
……
池波正太郎笔下的食物并不是多么稀罕的山珍海味,而是寻常百姓家的普通食材,作者却在其中尝出了无限意趣。即使是每日*平淡无奇的一餐一饮,在作者笔下也成了*令人动容的一期一会。
这是一本味觉之书,更是由不同时节食物串联起来的属于江户的昭和时代的风物志。
时代变迁,城市的大街小巷都改换了昔日的样子,好在市井小民的举止和态度还保留着从前的人情风貌。
在巴黎旧中央市场的居酒屋,作者竟意外发现了从前的江户人生活的样子。书末的绝笔小说,即是作者对昭和时代所唱的挽歌。
小学时去神田渔猎旧书,顺便去了旧时的男女幽会之所——雅致的年糕红豆汤店吃年糕红豆汤。
京都三条木屋町的松鮨寿司店,老板创作的鲷鱼寿司仿佛掠过鸭川水面的千鸟,好吃得让人想把他捏寿司的手指也舔一舔。
对虾、金枪鱼、鱿鱼刺身,银鱼,鸭儿芹,油炸青虾肉末山芋丸,烤鲷鱼,纸锅烤鸭配*,烤大葱,柚子泥,煮萝卜,鸭皮葱汤,鳗鱼寿司,清酒,年糕红豆汤……一整套神田“花房”套餐价廉味美,多年不涨价,直让顾客担心老板的生意会亏本。
在嵯峨鸟居下的平野屋中吃着香鱼,身处江户时代古香古色的老宅,味觉与旅情浑然一体,内心的感受难以名状。
东京、名古屋、大阪、京都、法国……作者在驻足过的每个城市遍尝当地美食。
无论是在股票经纪行当小职员,还是后来成为作家,编写剧本或是创作小说,池波正太郎的美食散步从未停歇。
昭和时代的老店铺们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洪流中被冲击。然而店主不断研习、精进做饮食的手艺,店员待客贴心周到, “坚持”的美德、行商之道、匠人气质使得诸多老字号美食店铺在岁月的淘洗中历久弥新。
闲散的午后风和日丽,让我们跟随着池波正太郎,在浅草附近或是在京都街头悠然地漫步,想想散步的时候该吃点什么呢?
《江户的味道》
《池波正太郎的美食散步》
池波正太郎的文章背后温柔地回荡着他作为一个生活家的醇厚风格与学识,给他的作品带来了祥瑞之气。
——田边圣子(芥川奖、吉川英治奖、菊池宽奖得主)
我不知多少次从池波正太郎的作品中得到慰藉与鼓励,他教给了我生活在现世的愉悦。
——常盘新平(直木奖得主)
池波正太郎的作品中充满了市井生活的情趣,对人心的深刻理解让人钦佩,总能从中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秋山骏(文艺评论家)
游东京,购物之余,如果还想逛逛胡同,下下小馆子,发一点思古之幽情,那么读两个人的书应该是有益的,永井荷风和池波正太郎。
——李长声(旅日作家)
一月 橘子
据说近在东京,年轻夫妇过新年都不准备供品供神了。日本的年末和新年,也就剩下休息和奖金这两大乐趣。随着风俗习惯被破坏,渐渐变得三百六十五天,只知庸庸度日,都不知有季节变换了。
正月的餐桌上只有西红柿色拉,所以说已无药可救了。
我七岁的时候,因为父母离婚,住在浅草永住町的外祖父收留了我。
外祖父家的房子是关东大地震后流行的那种白铁皮屋顶的两层楼建筑。楼梯面临街道,一楼有两间房间,一间三块榻榻米大小,另一间有六块榻榻米大小,外加厨房和厕所。二楼也是三块榻榻米和六块榻榻米大小的两间房间,还有阳台,是一栋典型的商业老街式住宅。外祖父是做装饰品的,一楼那间三块榻榻米大小的房间是他的工作室,他在那里制作戒指、和服腰带搭扣以及头簪等等。
我至今仍忘不了的是,站在阳台上可以看到从上野车站出的火车。大马路上飘荡着马车留下的马粪味,在夏天一到傍晚,还有蝙蝠在马路上空飞来飞去。而如今的东京,前几天,有位年纪大的老朋友苦笑着对我说:“甚至都被乌鸦遗弃了啊。”
季节的变化对手艺人的穷日子有着密不可分的影响。繁忙的季节,应该就是年末吧。即便再穷的人家也会换一换榻榻米,重新糊一下隔扇和拉门的纸,装饰门松,重整心情,振奋精神去迎接新年。
我十岁的时候,是负责重糊拉门纸的。当时的东京,到了年底天气异常寒冷,这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
寒风吹来,手脚都冻得皲裂,而如今寒风与皲裂也都不知去了何处。
我用铅桶里的冷水清洗拉门,等吹干后,再用小嘴衔着剃刀,往拉门的格棂上打糨糊,这时不知不觉地就会心情激动起来。
“是新年!新年来了!”
因为还是孩子嘛,学校也放假了,还可以拿到许多零用钱。穷人自有穷人的吃喝,这当然也很令人期待,但令孩子们兴奋的是,一天天迫近年关的那种紧张感,加上焕然一新的榻榻米的清香,还有那刚糊好的拉门雪白亮眼。到了岁末,脏乱的小小寒舍就像是换了个家似的,被打扫得清爽干净。
外祖母和母亲两人正在商量着怎么过年,你一句我一句的听起来也挺有趣的。
接着就摆好供神的供品。
在小小佛坛旁边的空间放上半张纸,摆好大小镜饼,再放上带有一两片叶子的橘子。
看着那鲜艳橙黄的橘子,我心里面又开始骚动起来。
过了年,在正月十一就可以将供在神前的镜饼弄碎,做成红豆年糕汤了(我家则是吃烩年糕的)。到了那时,外祖母会将橘子汁榨在饭碗里,再加入很多砂糖,倒入热开水,然后端给我说:“快喝吧,喝了防感冒。”
这就是我新年期待的。
既非橙子亦非蜜柑,橘子汁的味道要更浓一些,更酸一些,而且味道也更香。两只脚伸进土脚炉里,边吹边喝热的橘子汁,小小身体一下子就渗出汗来了。脚炉的温暖和橘子汁的香甜令我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
记得我小的时候,因为看到正月里在神灵前只供奉一个橘子,所以一直深信这是一种难得的水果。谁知,到蔬果店去一看,想买多少有多少呢。我连这都不知道,一心以为:“橘子与蜜柑不同,市面上很少有卖。”
可能也是因为这是庄严地供在神前的东西吧。
因此,喝了在神前供奉过的橘子榨的汁,心里就在想:“明年过年时又能喝了。”热切地盼望着明年的新年马上到来。
如果我跟大人们说“想喝橘子汁”,想必外祖母和母亲都会给我买的,而且又不是什么昂贵的东西,但是我不会死乞白赖地缠着她们,所以她们也没注意到。
不光是我,过去的孩子不论大小都是这个样子。
橘子当然也是柑橘的一种,据说是开白花的,不过我没见过。据说即使果子成熟了也不去把它摘下来,让它留在树上,则到了夏天又会变成青绿,到了冬天又成金黄,会再次成熟。人们之所以把这种水果叫作“代代”,也是因为看到这种橘子会“代代相传,延绵不绝”的缘故吧。
一到冬季,蔬果店的橘子就非常畅销,这还是我到了小学即将毕业时才知道的。
小学一毕业,我马上就出去工作了。
走进大人的世界,心里老想着“要早日长成大人”,每天变得忙碌起来,不知不觉中似乎竟忘记了橘子的味道。
在很多年以后,突然想起,也曾经把橘子榨汁来喝,但是孩提时代的那种热切期待和欣喜愉悦,却渐行渐远了。
当然,近橘子的味道和过去也完全不同了。
正如豆酱、鸡蛋和酱油的味道,也都与过去不同了。
京都城里的江户
我是在东京土生土长的。经过关东大地震之后,东京在江户时期留下来的景观几乎都消失了。
但是,尽管遭受了大地震和大火灾的毁灭性打击,东京还是留下了一些建筑物,比如原为旧江户城的皇居等等。虽然进行了修复,但也不是像现代机制下进行的那种破坏性修复,可以说是基本保留了大地震前东京人的那种闲心逸致。
正因如此,大正时期出生的我才能够有机会领略到些许江户时代的风情。
然而,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东京受到轰炸,连这一点风情也消失殆尽了。
风情虽然消失了,但是江户城镇文化不屈不挠的精神却具有惊人的生命力。在近服装界兴起的“复古模式”的带动下,很多关于江户时期的书展、活动也相继召开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穿着牛仔裤的青年人,手持复制的江户平面图和现代东京地图,在东京都内到处探访游走。
浮世绘大师广重和北斋描写江户风景及风俗的作品,开始被大量出版,得到了广泛的宣传。虽然通过他们的画作,我们可以从现代的东京追忆和缅怀江户时期的“江户”,但是我们既不能体验到从前江户人的生活,也看不到现存的江户时期景观。
不过,现在我们来到京都以及其他地方的旧城镇,还是能够看到被破坏以前的“江户”。
这里所说的破坏不是指天灾带来的。
是人祸造成的破坏。是现代人操纵的科学和机械以及错误观念带来的破坏。
我们这些写历史小说的人,之所以动不动就喜欢往京都或金泽跑,倒不是为了去怀旧的,是出于自己工作上的需要,要趁现在尽可能地充实和保存对江户的印象。
比如,我会去现在京都千本出水做甲鱼料理的“大市”店。相传这家店创业于元禄(1688—1704)年间。坐在店铺乌黑发亮、陈旧而洁净的榻榻米房间里喝着清酒,享用着甲鱼火锅,然后在深夜,从下长者町大街经松屋町大街,散步到西阵一带。那漆黑的夜幕令我感到吃惊。
当然,这与江户时代的夜晚不同,但也足以让我们体验到战前江户旧商业区深夜的风情了。还有陈旧老宅的瓦葺屋顶,这一带冬日街道的夜色,让我们不由地缅怀起江户的夜色来。
当你穿过既不走汽车也不见行人的小道,就会来到一处意想不到的地方。
这又给我们平添了几分乐趣。
在横跨岚山大堰川的渡月桥下的中岛上有一家高级料理店名叫“锦”,这里也是一到傍晚时分,嘈杂的观光客就销声匿迹,完全成了另外一个世界,一片幽静。
你可以走进竹丛围绕的雅致木门,坐在老院深处的小包间里,一边享用这家店的“樱宿膳”套餐一边慢慢饮酒。
这家店可能是战后才开张的吧。
“樱宿膳”使用的是京都商家的餐用套盒,里面装着精心制作的美味菜肴。
现在扩大了经营范围,不过料理丝毫没有偷工减料。料理品种丰富多彩,比如午餐时提供的简餐樱宿膳,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吃下去肚子就很胀了。
行笔到此,若再照样写下去,可能会被认为是在循古怀旧浪费时间了。那么,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无外乎是一些众所周知的枯燥无味的东西吧。
当只剩下光知道枯燥无味的新事物的一代人成为时代的主人,整个世界必定都会变得枯燥无味了。一旦人们对这样的世界习以为常,也就感觉不到其枯燥无味了,于是便又迎来另一个新的时代。
到那时,我们这种人当然早已不在人世了。
还有,像我现在这样写“历史小说”的人或许也都灭绝了。我不是在悲叹,也不是因循守旧“抱住”旧的东西不放。只是想趁着我们的衣食住行中还保留着这些旧的东西,去“体验”一下而已。
不过,我还是想奉劝大家一句。
虽然口口声声说“新事物、新事物”,但世界上没有一样事物是极致崭新的。
所有新生事物都是从旧的事物发展而来的。
无论科学与机械、文化与文明有多新,吃喝拉撒、晨起晚睡,所有人类的生理机能,从古到今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我相信,总有一天人们会不得不重新去认识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这一天必将来临。
到了那时,目前为止我作品中所介绍的那些店铺,即使没有销声匿迹,恐怕提供给客人们的料理本身也会发生变化吧。
总之,是一定会发生变化的。
再过几十年,到那时候说不定哪一天,我书中介绍过的那些餐厅所做的料理,被拍成了漂亮的彩色照片,放在某处供人欣赏。那时人们会怎么想呢?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到了那时,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也将成为很久很久以前的古老年代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