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8086577
在总结多年火炮试验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某些传统的火炮设计理论与计算方法经不起工程实践的检验。张福三、姚志军和张培忠编著的《火炮试验与动力学性能设计计算新方法》给出了膛内时期火药气体压力作为系统内力具有的两个(变量和常量)显著特点,得出膛内时期的动量守恒不是后坐部分、弹丸和火药气体三者的动量之和等于0,而是膛内时期火药气体压力作为系统内力,内力冲量之和必等于0,这一结论得到普通物理学和大量火炮动力学性能试验结果的支撑;并给出后效期前喷火药气体对后坐部分的等效(实际等效)推力喷射速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给出膛内时期、后效期后坐部分具有自由后坐动量的计算新方法;给出炮口装置后效期能量效率的定义与计算新方法,在炮口装置结构设计、选型、试验以及评价时,应采用该方法的计算结果;给出炮口装置结构特征量与火药气体冲量相对变化率的计算新方法,计算结果反映了这两个特征量与弹药(种)及装药温度条件无关的结论,同时也提出了炮口装置后效期能量效率在自动武器上的应用;给出具有倾向性影响时试验结果平均值的修正计算方法,对立靶密集度试验结果应进行综合评定,不能将射表载的密集度值作为战技指标合格界的边界值来使用。
张福三、姚志军和张培忠编著的《火炮试验与动力学性能设计计算新方法》中内容对科研设计部门、工厂、院校以及靶场试验等科技人员具有比较好的使用与参考价值。
第1章 概论
第2章 内弹道性能试验
2.1 概述
2.2 关于膛内时期火药气体压力
2.2.1 膛内时期火药气体压力与其质量密度和温度的关系
2.2.2 膛内时期火药气体压力时间曲线变化规律
2.3 实际测试得到的弹底与膛底压力的关系
2.3.1 火药气体本身具有的压力
2.3.2 实际测试时得到的火药气体压力
2.4 采用微波干涉仪测量弹底与膛底火药气体压力的新方法
2.4.1 微波干涉仪测量弹底与膛底火药气体压力的分析
2.4.2 微波干涉仪测得的弹底与膛底火药气体压力一致性检验
2.5 火炮弹丸初速测量误差
2.5.1 减小测量误差的意义
2.5.2 对火炮弹丸初速测量误差的分析
2.6 后坐动量大小在强装药中的应用
2.6.1 强装药及其使用的要求
2.6.2 选配与使用强装药的原则
2.7 火炮系统内弹道性能设计指标给出原则
2.7.1 某坦克炮内弹道性能规定值和实际试验结果的分析
2.7.2 改变初速对后效期结束后坐部分具有的自由后坐动能的影响
2.8 加药法强装药对火炮受力影响的分析
2.8.1 加药法与保温法获得强装药对火炮受力的影响
2.8.2 在火炮身管寿命中期使用加药法强装药对火炮受力的影响
2.8.3 在火炮身管寿命中期使用加药法强装药可以适当减小弹丸初速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外弹道性能试验
3.1 概述
3.2 具有倾向性影响时试验结果平均值计算方法
3.2.1 具有倾向性影响时试验结果平均值应进行修正计算
3.2.2 修正计算方法
3.2.3 不同计算方法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3.2.4 计算方法的应用
3.2.5 考虑倾向性影响时单发命中率的计算方法
3.2.6 对部队作战使用的影响
3.3 对火炮弹丸立靶密集度进行综合评定的分析
3.3.1 立靶密集度的综合评定
3.3.2 综合评定的原因与原则
3.3.3 综合评定的应用
3.3.4 在评定时要区分射表值和战技指标值的关系
3.4 对火炮校正射击试验方法的分析
3.4.1 校正射击的目的
3.4.2 校正界限值的确定
3.4.3 射弹发数与界限值,J的关系
3.4.4 反常值的确定
3.4.5 试射靶上立靶密集度值的选取
3.4.6 试射靶制作时弹道下降量的计算
3.4.7 校正射击时必须收集和计算的数据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火炮动力学性能试验
4.1 概述
4.2 两个小球发生碰撞时的动量守恒问题
4.3 火炮发射时的动量守恒问题
4.3.1 膛内时期火药气体具有的压力是系统内力
4.3.3 考虑后坐车车轮转动影响时自由后坐参数的试验结果
4.3.4 考虑与不考虑后坐车车轮转动时自由后坐参数试验
结果的比较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火炮强度与身管寿命试验
5.1 概述
5.2 火炮动力试验装置考核火炮强度的可行性分析
5.2.1 有关采用火炮动力试验装置考核火炮强度
5.2.2 对反后坐装置的受力分析
5.2.3 对研制火炮动力试验装置的分析
5.2.4 我国自行研制的台火炮动力试验装置概况
5.2.5 我国自行研制的火炮动态后坐模拟试验装置
5.3 提高火炮身管寿命的分析
5.3.1 火炮身管寿命状况及内弹道特征量的统计与分析
5.3.2 航空炮身管寿命的特殊情况
5.3.3 对火炮身管内膛磨损特征的分析
5.3.4 应开展身管弹道使用寿命和作战使用寿命研究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炮口装置性能试验
6.1 概述
6.2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炮口装置性能计算方法
6.2.1 炮口装置结构特征与工作原理
6.2.2 自由后坐时炮口装置能量效率计算方法
6.2.3 在炮架上射击时炮口装置能量效率计算方法
6.3 现行炮口装置性能计算方法应用的局限性
6.3.1 不能准确反映炮口装置本身在后效期具有的动力学性能
6.3.2 不能在不同弹药(种)上通用
6.4 炮口装置本身具有的动力学性能的测试与计算方法
6.4.1 后效期炮口装置冲量特性的测试与计算方法
6.4.2 炮口装置后效期能量效率的测试与计算方法
6.5 现行方法与本章 给出方法计算结果的比较
6.5.1 同一种火炮发射不同弹药(种)时计算结果的比较
6.5.2 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不同火炮炮口装置性能结果的比较
6.6 在炮架上射击时炮口装置动力学性能的测试与计算方法
6.6.1 带与不带炮口装置火药气体冲量相对变化率计算方法
6.6.2 后效期炮口装置动力学性能计算方法
6.6.3 59式130mm加农炮后效期炮口装置动力学性能计算结果
6.7 炮口装置能量效率与后坐动量变化率和后效期动量效率的关系
6.7.1 后效期火药气体推力冲量特征量
6.7.2 后坐动量变化率A的定义式
(不考虑炮口装置质量影响时)
6.7.3 火药气体冲量相对变化率的定义式
6.7.4 炮口装置能量效率的定义式
6.7.5 炮口装置三个性能特征量(ηE、σ、λ)之间的关系
6.7.6 火炮后坐动量相对变化率A的计算方法
6.7.7 炮口装置能量效率计算的另一种方法
6.8 枪口制退器在后效期具有的动力学性能计算方法
6.8.1 12.7mm高射机枪枪口制退器效率试验结果
6.8.2 枪口制退器动力学性能计算方法比较
6.8.3 枪口制退器后效期能量效率计算结果
6.9 炮口装置后效期动力学性能综述
本章参考文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