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3477332
1. 本丛编整理出版规模宏大。共分10辑36种文集,在台湾文人诗文别集文献整理出版方面,此前无出其右者。
2.具有较高的文献史料参考价值。收录台湾元明清众多文化名人诗文集,如王忠孝、郑经、蓝鼎元、杨廷理、姚莹、郑用锡、林树梅、许南英、施士洁等。有的文集为初次整理出版,如邱葵《钓矶诗集》、蒋孟育《恬庵遗稿》、郑经《东壁楼集》等。所据版本多为初刻本、手抄本。
3.整理方式多样实用。有点校、辑佚、年谱、生平著作考等,集文献整理与文献研究于一体,于研究者有源可寻、有史可查、有据可考,具有特别参考价值。
4.由海峡两岸学者联手合作、历时多年打磨而成,体现出两岸文献搜集整理与合作研究的新水平。
读者定位
该书读者定位为台湾文学、文献专业研究人员,及对闽台文化历史感兴趣的学者。
图书市场渠道主要为电商、大型卖场及大型图书馆馆配。
本丛编共10辑,收录元明清入台、在台文人诗文集36种。是对台湾古代一批有影响力的文人、官员文集所做的大型文献整理。其诗其文从多角度原汁原味地呈现台湾本土的社会历史及人文风貌,体现与祖国大陆水乳相溶的文化血缘关系。所有古籍原稿、刻本均从闽台两地各图书馆及纪念馆搜罗而来,且多未刊刻出版。此次出版,系在两岸各地馆藏家藏原稿、刻本的基础上,由海峡两岸学者对照文献的多种版本校订整理而成。
第二辑收录文献包括:《丛青轩集》(许獬)、《惠安王忠孝公全集》(王忠孝)、《留庵诗文集》(卢若腾)、《东壁楼集》( 郑经)。
文献总目
輯
釣磯詩集(邱葵)
恬庵遺稿(蔣孟育)
第二輯
叢青軒集(許獬)
惠安王忠孝公全集(王忠孝)
留庵詩文集(盧若騰)
東壁樓集( 鄭經)
第三輯
臺灣外記(江日昇)
裨海紀游(郁永河)
東徵集/平臺紀略(藍鼎元)
使署閒情(六十七)
第四輯
小琉球漫志(朱仕玠)
海東札記(朱景英)
楊廷理詩文選集(楊廷理)
東槎紀略(姚瑩)
第五輯
北郭園全集(鄭用錫)
歗雲詩文鈔(林樹梅)
第六輯
偷閒錄(陳維英)
觀海集/海音詩(劉家謀)
石蘭山館遺稿(施瓊芳)
宛羽堂詩鈔(徐一鶚)
第七輯
劉秀峰遺集(劉秀峰)
泰階詩稿(李逢時)
西行吟草(李望洋)
陶村詩稿(陳肇興)
第八輯
誦清堂詩集(林豪)
東瀛紀事(林豪)
福雅堂詩鈔(林鶴年)
第九輯
栗園詩鈔(羅大佑)
臺海思慟錄(黎景嵩)
瑞桃齋詩文集(吳德功)
窺園留草(許南英)
第十輯
後蘇龕合集(施士潔)
臺灣雜記(黃逢昶)
守硯庵詩文集(吳锺善)
? 单种文献目次
點校前言
點校凡例
目次
正文
附錄(包括相關詩文輯佚及作者個人史料,諸家序跋、倡和與題詠,生平考、著述考,各家傳記、年譜年表)
參考文獻
单种文献目次
點校前言
點校凡例
目次
正文
附錄(包括相關詩文輯佚及作者個人史料,諸家序跋、倡和與題詠,生平考、著述考,各家傳記、年譜年表)
參考文獻
弁言︳陳慶元
中國古典文學源遠流長,各地區的文學生發與成績也不盡相同。福建僻處東南,有詩歌傳世的個詩人是莆田的鄭露,他的一首詩可能作於南朝梁陳之間。一般認爲,唐代與韓愈同榜進士的歐陽詹是福建位在全國有影響的作家。宋代以後,福建文學長足發展,完全可以比肩中原。講福建,不能不同時講到臺灣。光緒十一年(1885),臺灣建省,此前臺灣一直隸屬於福建省。1949年至今,臺灣地區管轄的範圍除了臺灣本島,還有澎湖、金門、馬祖。我們今天把臺灣作爲中國一個地區來講,指的就是臺灣本島,再加上澎湖、金門和馬祖。因此,我們今天講臺灣文獻、臺灣文學,是包括臺灣本島及澎湖、金門、馬祖的文獻、文學。我們編校的這部《臺灣古籍叢編》,其内容範圍涵蓋澎湖、金門、馬祖,而不僅僅局囿於臺灣本島。本書所收各集的原作者,以臺灣作家爲主,還有若干宦臺的大陸作家。
我們這部古籍叢書,所收的是流傳至今完整或基本完整的詩文集;叢書不收當時雖然有集,但在流傳過程中大部分已經散失、僅存零星散篇的作品。
本叢書所收部作品爲邱葵的《釣磯詩集》。邱葵(1244-1333)是宋元之間同安縣小嶝島人,宋亡不仕。1915年金門建縣,小嶝島屬於金門縣(按:小嶝,今屬厦門市翔安區)。1949年之後,金門縣所撰各種縣志,金門縣文化人所撰各種著作,都一直把邱葵當作金門人,把邱葵的著作看作是流傳至今金門早的著作。叢書所收晚一位作家是生於晚清、卒於民國的吴鍾善。
明代金門作家衆多,我們這部叢書僅收録三部:蔣孟育《恬庵遺稿》、許獬《叢青軒集》和盧若騰《留庵詩文集》。
收入叢書的明鄭時期重要著作有鄭經(1642-1681)的《東壁樓集》。在《東壁樓集》未被發現之前,人們看到的鄭經詩只有玄覽堂叢書《延平二王遺集》中所收的12首,而《東壁樓集》則多達480首,是研究明鄭時期,特别是鄭經治臺時期的重要材料。
本叢書共收33位作家所撰文集36種,這些著作多數没有在大陸點校出版過,還有若干種,兩岸都没有整理本,如蔣孟育的《恬庵遺稿》等。部分著作雖已出版,但有點無校,也没有附上作者的年譜年表。這裏需要特别説明的是《惠安王忠孝公全集》。此前,方寶川先生的整理本已經很成熟,我們還是請東吴大學楊天厚博士重點重校,有所增益。楊博士從方先生的點校本中獲益良多,在此對方先生致以謝意。
本叢書由30多位同仁擔任點校工作,其中有數位臺灣的學者,還有數位在大陸攻讀博士學位的臺籍學生。編委會中陳德昭教授、許清雲教授、王國良教授、陳益源教授都是臺灣著名的古典文學專家、文獻學專家。可以説,這部叢書是兩岸學者通力合作的成果。
本書是2011年度*古籍委員會重點項目(教古[2011]083號)、2011-2020年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項目、2015年度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項目(古辦發[2015]19號)等。
本叢書是一部大型的文獻叢編,共分10輯。這部古籍叢書,不是臺灣古籍叢書全編,還有相當多的著作來不及收入。我們將考慮再出續編和其他各編。
本叢書着手於2011年,前後歷時七年。在點校整理過程中,我們得到臺灣蘭臺出版社盧瑞琴社長以及郭秋顯、賴麗娟伉儷博士的幫助,他們或無私地提供資料,或跑圖書館影印圖書,在此表示感謝!本叢書在點校整理過程中,還得到海内外許多朋友的幫助和指導,在此一併致謝!
由於點校工作出自衆手,點校者水平和主編水平有限,可能存在一些錯訛和不足,敬請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2017年2月
¯ 編輯說明
一、《臺灣古籍叢編》,是一部集中搜輯整理點校臺灣本土與大陸宦臺名士詩文集的大型文獻叢編。共分10輯,收録33位撰著者的36部文集(包括合訂者)。其年代起訖,自元代邱葵始,至清末民國吴鍾善止。文獻編排,大致以作者生年先後爲序(生卒年不詳者,按其可考活動時間,置於其前後人物之間),按篇幅大小,2—5部文集訂爲一輯。
二、關於各輯基本内容。各輯文集之前,附列叢書編委會、叢書總目、弁言、編輯説明、本輯總目。後再繫以各部文集,按序相屬。每部文集(合訂者合爲一部),基本包含如下内容:點校前言、點校凡例、目次、正文、附録、參考文獻。其中附録包括:相關詩文輯佚及作者個人史料,諸家序跋、倡和與題詠,生平考、著述考,各家傳記、年譜年表等。以上内容,根據各文獻原本及作者相關史料遺存與整理情形而有所不同。
三、關於點校整理之版本依據。版本遴選,以程度地保存和恢復各文獻原貌爲基本原則。根據各文獻實際遺留情形,基本選以現存早的稿本、鈔本、刻本之影本、複件爲底本,並儘量吸收學術界已有的整理研究成果作爲參校。具體有幾種情形:一是目前國内外僅存孤本(爲同一本子的多個複本亦算),此前未做點校整理者,如蔣孟育《恬庵遺稿》、鄭經《東壁樓集》;二是原本詩文分集,由後代或此次整理者裒集、篩選而成詩文合集、選集者,分别根據詩文的各個版本校訂,如盧若騰《留庵詩文集》、楊廷理《楊廷理詩文選集》、林樹梅《歗雲詩文鈔》、吴德功《瑞桃齋詩文集》、吴鍾善《守硯庵詩文集》等;三是現存有刻本或已經後人點校整理者,擇優選擇底本,並參校以其他各種版本及選本,吸納前賢已有整理成果,校訂歷史遺留錯訛,搜輯增補遺存史料,提升其史料價值。
四、關於整理方式。此次整理,主要是以標點、校注爲主,輔以與文獻本身及撰著者相關的史料及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標點即加上現代規範標點符號。校注主要用本校、對校等方式对文字做校訂。底本與參校本文字互歧,以及底本文字出現錯訛脱衍倒等,一般都出校記说明。
五、關於文字及排式。本書採用現代漢語規範繁體字形、現代漢語規範標點符號、横排版式。底本中舊字形、不規範字形,及因避諱而缺筆增筆的字形等,一律按要求改爲現代漢語規範字形。底本中因敬稱而空格、提行,謙稱而作小字等舊體格式,不予沿用,一律改爲現代版式。全書詩詞句行前後均接排,詞上下闋之間空兩格,文章按文意自然分段。
六、關於注釋方式等。有三種:一是原文中自帶的夾注,一般依原樣以小字排於原文之後;一是整理者校記,排於正文之後;一是引文出處及文中僻词術語解釋等,做頁下脚注。另,原底本中有附他家評语者,亦予以保留,排於校記之下。以上各種注釋,均以不同標識、字體予以區分。
七、此爲本叢書編輯情况説明。各文集主要内容、版本流衍情形、撰著者生平及點校整理的詳細體例,另詳參各文集前整理者所做的點校前言、點校凡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