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87077

一介草民的刘邦何以推翻强大无比的大秦帝国,战胜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终开创两汉400年基业?其高人一等的独特素质。
虽然刘邦统兵作战不如韩信、管理国家不如萧何,但他却有着超乎常人的任由人才的能力,有着一颗普通人难以匹及的坚强的大心脏,有着一套不落俗套、经世致用的现实主义哲学。这些使他能够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不迂腐,不给自己设限,进而能够发挥出自己与下属*的能力。
本书不仅梳理了刘邦奋斗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而且提炼了他成功跃迁的关键要素,这不仅能为当代企事业管理者提供参考,同时也对普通人也有着深刻的启发。
【目录】
章 天之帝子
降而生风
出生的神话
娃儿长得不错
刘亭长
大丈夫当如此!
贺钱万
结婚的男人
第二章 祖龙已矣
风口将至
丰西大泽的决定
斩白蛇
疲惫的祖龙走了
有个人叫赵高
忠心败给了爵位
及时享乐的胡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张楚王
讨伐暴秦
帝国的策略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
正式起兵
第三章 炎云飞扬
陈王不详
大秦后的猛将
六国,都复活了
大风起兮云飞扬
沛公
小试牛刀
留侯倜傥 人称三杰
陈王不再
扛起大旗继续前进
谁是正宗?
第四章 百年秦楚
今时血殇
再现楚怀王
对手章邯
秦楚之战
白眼狼田荣
血战定陶
真正的楚怀王
赵国的危机
又是章邯
计划西进
空头支票
重掌军权
第五章 孤王关中
万世成空
决战之前
破釜沉舟
无奈的章邯
一路向西
入关计划
招降宛城
指鹿为马
胡亥之死
赵高的结局
破咸阳
约法三章
第六章 宴饮鸿门
喜得贤臣
低级错误
项羽之怒
项伯泄密
项羽的饭局
项庄舞剑
逃
霸王?魔王?
不合理的分封
逐渐平复的心
大汉相——萧何
收获汉中
萧何月下追韩信
第七章 汉有三杰
回师老秦
韩信其人
找工作
汉之大将军
蓄势备战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趁热打铁
第八章 机不可失
直捣老巢!
更立社稷
楚怀王的结局
出击
彭城之战(上)
彭城之战(中)
彭城之战(下)
弃儿逃命
下邑神谋
谒者随何
第九章 多方布置
再战项羽
返回关中
魏豹也叛变了?
绝代兵仙(一)
绝代兵仙(二)
绝代兵仙(三)
绝代兵仙(四)
绝代兵仙(五)
第十章 三面出击
死战到底
硬扛项羽
“张良八难”
求和遭拒
三面进击
有个小男孩儿
能忍的曹咎
第十一章 兵进三齐
良将变心
郦食其的辉煌
韩信破齐
郦食其先生的结局
广武对峙
刘邦中箭
第十二章 我为齐王
当主制衡
龙且援齐
水淹楚军
韩信称王
武涉游说
辩士蒯通
第十三章 鸿沟蜜月
放虎归山?
停战
准备偷袭
形成包抄
决战前夕
第十四章 终极之战
我为楚王!
垓下:决战之夜
齐王战楚王
乌江洒血
第十五章 汉道当兴
我为主宰
处理与打赏
我之为炎帝,汉之祚当兴
第十六章 汉家大帝vs草原雄鹰
楚王?韩信?
剖符定封
乾坤大挪移
匈奴人
备战七十年
第十七章 三杰谢幕 炎汉益强
努力强汉
我的好女婿
无为而治
徒有虚名的淮阴侯
归故乡
【试读】
章 天之帝子 降而生风
出生的神话
公元前256年(一说公元前247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楚国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省沛县西)一户刘姓人家里,诞生了一个娃娃。一个在五十年后叱咤风云,并成为天下主宰者的娃娃。他,就是刘邦。
那时人口不仅是战斗力,而且还是地地道道的劳动力。一个男孩儿诞生了,按理说父母是十分高兴的。虽然不一定要放个鞭炮、全村道喜,但气氛也应该是相当活跃的。
但在这一家,此刻的气氛好像并不太融洽,因为有人似乎并不高兴。没错,这就是男孩儿的父亲刘太公。
那么,刘太公为何不高兴了呢?
因为,按照史书上的说法,这娃不是他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伟大的先贤太史公他老人家在《史记·高祖本纪》里明白地写着:“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什么意思呢?大致就是有一天晚上,刘邦的母亲在水泽边的堤岸睡着了,忘记了回家吃饭。刘邦之父刘老爷子颇为担心,便前去寻找。就在这时,大泽上空突然雷雨交加,颇有一副黑山老妖出山的景象。这雷来得突兀、雨下得突然,这是咋回事儿?
刘老爷子由于担心妻子,便加快了步伐,迅速来到了泽边。他一下子便看见了躺在那里睡着的妻子,于是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松了一口气。可是突然间,他又定在了那里。因为刘老爷子仔细一看,竟有一条蛟龙缠在妻子身上!
而此时,刘邦之母也没有闲着,她做梦与神人结合。就这样,在一场梦幻般的雷雨相伴下,二人都好像经历了一个奇怪的梦。梦醒过后,二人回到了家中。按理说事情到此也就完结了,只不过是一个梦而已。可谁曾想,刘邦的母亲竟然怀孕了。
于是“遂产高祖”。
就这样,大家也都明白这太史公他老人家记载的是怎样一件事了。此刻刘老爷子心情一片阴霾,当他面对着怀中冲着自己笑的三儿子,心里总像五味瓶打碎了那般。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大家不要奇怪,请看一份档案。
《北齐书·卷一·帝纪·神武上》记载:“住居白道南,数有赤光紫气之异,邻人以为怪。”
这段话是说北齐神武帝高欢家选址讲究,似有神灵之气,异常奇特。要么是红光散发,要么是紫气萦绕,那个年代里应该没有雾霾,而这红光紫气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定然是有神仙啊,否则的话便无法解释这一怪异现象。
再接着看下一份档案。
《隋书·卷一·帝纪·高祖上》记载:“皇妣……夜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
这一段话说的是隋文帝杨坚出生的时候,也是紫气萦绕。这还不算,还来了一位河东的能人加以指点,果然是非比寻常。
第三份档案。
《旧唐书·卷二·本纪第二·太宗上》记载:“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
说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出生的时候,两条金龙前来捧场,在门外玩得不亦乐乎。
好了,例子暂且举到这里。大家都知道了,以上的人有个共同特点,他们都是历朝的开国皇帝。而之所以要么有龙出现,要么有香气,要么有神光,也全都是为了一点:证明此人与众不同,而且还具有神力。
为什么呢?答:政治包装也。
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炒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古代的皇帝,若是成为皇帝之前本身地位就异常尊贵,倒也还可以低调一点。但若是出身相对低下,那就更加得炒得神乎其神。没办法,这就是所谓的君权神授的一大基础。
所以说,刘邦的这段出身描述,显然是经过了一番添油加醋的。
但对刘氏一家来说,娃娃来了,日子还得过。他们一家还要继续跟着时代的步伐,干自己的事儿啊。
娃儿长得不错
小刘邦渐渐长大了,这孩子个头高,因为据记载,他身长7尺7寸(秦时1尺约合现今231厘米),大约合现在的180厘米。而且他相貌极其特别,也就是所说的“异相”。那么,刘邦究竟长相如何呢?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
这到底是什么长相呢?“隆准”的意思就是他的鼻梁比常人高了那么一点,很挺。那“龙颜”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根据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来推演,仔细观想龙的头部,刘邦的长相也就大致浮现出来了。
刘邦不仅高鼻梁,而且脖子长,眼睛稍大,也有可能是双眼皮。依照现代人的眼光看来,这形象可能给人的感觉是长得有点着急或者是勉强。但是在那个年代,这可就是典型的贵人之相了。这还不算,接下来是刘邦的“须髯”。
但凡提起须髯,我们都会想到赫赫有名的武圣关公。那一副长满腮边的须髯,除了吃饭喝汤时需要注意别洒上外,在古代,这是判断一个人长相和气质的重要标准。一副好须髯,会给人一种老成持重的感觉。而刘邦,恰恰有着这样一副须髯。
所以说,刘邦的这副长相,不错,真的不错。另外还有一点更重要,那就是刘邦“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了不得啊,七十二,大吉之数啊。经过人们口耳相传,一时之间,刘家小子身负异象的流言传遍丰邑。
大家请注意,刘邦的长相可能奇特,左股也可能有黑痣,但长相颇具仙风的人有很多,为什么他就特别呢?关键就是,刘邦后来做了皇帝。有这样的外貌,大家就更能信服于他,更加相信他是神的化身。事实上不仅仅刘邦长相奇特,但凡是皇帝,就都奇特。
如梁武帝萧衍“两胯骈骨,顶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又如南齐高帝萧道成“姿表英异,龙颡钟声,鳞纹遍体”。凡此种种,殊途同归。
就这样,小刘邦一直带着传奇色彩,幸福地成长着。一转眼,时光飞逝,小刘邦已经长成大刘邦了。作为一个已经具有了劳动能力的青年,在那个年代的农民家里,是时候让他承担起先人留给他的责任了。来吧,季儿,拿起你的锄头,奋斗吧!
话说回来,刘邦家中男丁还算兴旺。在他之前,还有大哥二哥,而他还有个四弟。那个年代里,各国之间动辄发生战争,流离失所者不计其数。像刘邦家这样一家人在一起,还有一块地,那就是很好的了。但有人就要吃饭,吃饭就要干活。在干活这件事情上,刘邦又表现出了任性的一面。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说: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这说明什么呢?他不干一般人的谋生职业活。对于刘邦来说,很可能就是农活。那年代里,对于自耕农来说,农活是的正务,而刘邦此举也就算得上是不务正业了。起初,家里人认为他排行小,有哥哥们在,就不用他了。可久而久之,他们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啊!刘邦每天要么和一群“公子哥”游走,要么就拿着自己家的东西与人结交。怎么回事儿?
据记载,刘邦此人“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这说明了刘邦此人率性坦荡,更是豪放,可谓是广结四方,颇有彼时公子风范。
实际上,刘邦这样做,与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人物相关。那便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其中,刘邦崇拜的便是魏公子信陵君魏无忌。
战国时期,山东六国贵族为了挽救社稷危亡,广招贤士,使得养士之风盛行。而魏公子的种种作为及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了刘邦。因此,自小时候起,刘邦就逐渐地体悟着这种品质,到了后来,便付诸实践。他人做得,我有何不可!
于是,他在外边广交朋友,而所需要的经费自然是从家里拿。久而久之,家里人便有些埋怨,认为他不务正业、浪荡成性。但刘邦对此毫不在乎,他依旧整日与朋友出游饮酒,也是不亦乐乎。就连同村的人都逐渐感觉到刘邦这孩子完了。于是,渐渐地,刘邦在人们心中就积攒起了一个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形象。
可是人们没有发现的是,似乎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们谈论刘邦更多了。也许在他们看来,他们的那种生活是千百年来不可更改的规矩,任何人都要遵守,不要妄想去反抗,更不要妄想去更改。原因很简单,不按照规矩来就没有饭吃。但在刘邦看来,讨厌的东西便没有遵守的必要,更何况是在那弱肉强食的年代。
于是,淡化了耳边的流言蜚语,刘邦继续在自己的道路上前行。
时间一长,刘邦的名声逐渐在沛县周围响起。刘邦身边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从起初的几个人,到后来的一群人。
不得不说,刘邦在此时颇有一种黑白通吃的感觉。因为不仅一些乡间人士敬佩刘邦,就连当地官员也开始与刘邦成为朋友。这使得刘邦在当地十分有面子,人脉也越来越广。例如日后大汉帝国的重要骨干萧何、曹参,都是在这个时候结识刘邦的。
至此,他似乎已经颇具领袖气质了。只不过,是以他自己的方式。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也。
刘亭长
公元前221年,来自华夏西部的嬴秦统一了全国。
而刘邦也光荣地成了大秦帝国众多亭长中的一员,泗水亭(当时沛县东)亭长。
所谓亭,是秦时对地方村落的管理单位。十里为一亭,十亭则是一乡。所以,亭就是一个大致类似于今天派出所或村民委员会的机构,一个亭大概管250户人家。而亭长自然也就具有了接待官员、巡查百姓、民事调解、缉捕盗贼逃犯、维持地方治安的职责。
而且刘邦还有自己的专用办公场所,虽然可能只是在大树底下,抑或是河边。但总之,他成了吏。尽管这是个苦差事,又没有什么油水,但对于刘邦来说,这是他人生中的个职位。从后来看,这也是他的班底的草创阶段。
刘邦对于亭长这个职位是投入了很大的心血的。可能他隐隐感觉到内心之中,有什么在牵引着他前行。
好了,现在先看看,刘邦利用这亭长职位,都做了些什么。
首先,由于职位是亭长,尽管算是吏,但是接触的却都是当时社会的中下层人士,比如附近的亭长、民间的游侠,以及县府里的低级官员。接触这些人,对刘邦来说,可谓是如鱼得水。
刘邦一直喜欢像魏公子那样广交宾客。尽管他的地位低,但是互相来往的人都对他十分信任。久而久之,他们之间,称兄道弟便也水到渠成了。所以说,时间越久,刘邦在黑白两道混得也就越开。对于亭长缉拿盗贼这一工作,刘邦在兄弟们的帮衬下,处理得游刃有余。因此,在刘邦在任期间,泗水亭是相当安宁的。那么,刘邦是如何工作的呢?史料原话说:“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什么意思?就是他把手下和一些吏,都捉弄了个遍。可谁让人家是亭长?官大一级压死人,大家也只得在刘亭长的带领下,为大秦帝国继续发光发热。
前面说过,这一阶段是刘邦班底的草创阶段。可以说,后来的大汉帝国里的许多要员,都是在这个时期投奔刘邦的。刘邦利用亭长的身份,在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兄弟情谊的同时,还隐隐地确立了在他们之中的领导地位。
那么都有哪些人来了呢?
一共有六个人。
人,赫赫有名的“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的“办公室主任”“后勤部部长”、大汉丞相萧何是也。
第二人,刘邦的“保镖队长”,与萧何有着“萧规曹随”之称的大汉相国曹参是也。
第三人,大汉太尉,日后安定刘氏天下的绛侯周勃。
第四人,刘邦“打手”、连襟樊哙。
第五人,刘邦的“专业司机”夏侯婴。
第六人,刘邦的好友卢绾。
这六个人加上刘邦,这便是刘邦大汉的真正初始班底。
因为萧何、曹参是沛县官吏,所以他们属于刘邦官场上,也就是“白道”的援助;卢绾则负责宣传(到处吹牛);周勃、樊哙则是“黑道”上的打手。这一伙人在刘邦的感召下,也是每天都在“鬼混”。
而刘亭长此时更甚,还经常去人家店里喝酒不给钱,据说还欺负老年人。他总赊账的小酒馆的店主一个叫作王媪,一个叫作武负。“媪”就是老年妇女,而“负”也是老妇人的意思,古语有言,老母为“负”。这样看来,刘亭长就有点儿不厚道了,这不是明摆着欺负老实人吗?
可是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依据太史公的记载,每次刘亭长去店里喝酒的时候,这小酒馆的客人就爆满了。因此,每次他去那儿,两个老奶奶可是乐坏了。她们起初也不明白这是咋回事儿,一次两次的,可能是巧合,可是依照刘亭长的酒量,怎么可能只去一次两次?所以说,只要刘亭长去,那当天的生意一定是相当红火。难不成是因为刘亭长的个人魅力吸引了这么多人?
就在两个老奶奶疑惑不解的时候,她们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那就是有一次刘亭长喝高了,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这一睡不要紧,差点没把两个老奶奶吓到。因为刘亭长现原形了!
当刘邦睡着以后,她们眼中睡觉的就不再是刘邦了,而是显化出来的龙的影像!这不是妖怪吗?
可是短暂的惊慌过后,两个老奶奶平静下来了。毕竟这么大岁数了,什么场面没见过。更何况,刘亭长是龙子的说法早就传遍了沛县,这一次,她们再联想到每次刘邦一来生意就好这一奇怪现象,顿时一拍大腿,明白了!
这都是因为刘亭长非凡人啊。因此,以后只要刘亭长来就可以了,啥酒钱不酒钱的,不要了。至于之前欠下的酒账,通通不要了。
这故事听上去很玄幻,不可当真,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刘亭长的确总去喝酒,也总不给钱。
后世很多人鄙夷刘邦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更甚者,说其为流氓的也大有人在。
但是,请注意,从萧何、樊哙等人日后的表现来看,他们堪称一时将相之才。但在当时,在人们普遍了解刘邦的外在表现时,他们却依旧跟随在刘邦左右,这是因为他们相信刘邦。他们相信,在这个外表“浪荡”的人的内心深处,有着如将要喷发的火山般的力量。只不过,时机没到而已。
大丈夫当如此!
在刘邦经营班底的同时,他的人生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转折。
前文我们说过,刘邦成为大秦千千万万个亭长中的一员,可虽然是亭长,但徭役还是跑不了的。而正是这次前往咸阳的徭役之行,让他再次明白了他想干什么。
一天,当他走在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西安市西北)街头时,在感叹着帝都的繁华时,突然,冲出了一队士兵,拦开了百姓。众多的人接二连三地跪了下来,一声都不敢出。
因为,不远处,帝国的统治者的龙架缓缓驶来。作为一砖头下去就能拍到好几个九卿属官的帝都咸阳,一个不入流的亭长,那可真是小到了芝麻样儿的官了。所以,天子威严在上,刘邦也跪了下去。他看着远去的车队,良久才说出了一句:“嗟乎,大丈夫当如是也!”
如今,我跪在你的面前。但终有一日,我会达到你的地位。
这,便是刘邦的可贵之处:变通。敢于创新、有大作为的人,都是不拘于世俗礼节的。故赵雍胡服而强赵,勾践尝胆以灭吴。
当我们在随大流地感慨刘邦的成功不过是上苍眷顾的时候,有没有人想过一个“胸无大志,整日不务正业”的人是如何让众人折服的呢?
大丈夫当如是!我的人生,由我掌控。知道了想做什么而努力去奋斗的,就是智者。
生在了这个时代,是上苍的决议。
但去主宰这个世间,却是我的选择!既然如此,这天下,我掌控了又何妨?
贺钱万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刘亭长照常去办公(很有可能是满大街闲逛)。怎么感觉今儿的街市比往日热闹许多,看着众多平日里见不到的达官显贵们都坐着车朝着一个地方驶去,刘邦不由得拦住身边的一个人问道:“这位兄台,今日这般,却是何故啊?”
“你还不知道吧,咱们沛县来了个大名人,这些人都是争着去拜访的。”那人说道。
“敢问是哪位贤人?”
“单父吕公。”那人说完便也随着人群远去。
吕公?刘邦默默地寻思了一会儿,便也抬步向前走去。这么重要的场合怎么能少得了我泗水亭长。这个吕公,现在大家都知道了,便是日后刘邦的老丈人。但是当时的刘邦并不知道。
这一路走来,他也是知晓了这吕公(一说名文,字叔平)本是单父(今山东省单县)人,学富五车,颇有声望。因需躲避仇家,故而来到了好友沛县县令的地盘。沛县县令倒也够义气,不仅让吕公在这里定居下来,而且还帮他进行宣传。
由于吕公颇有声望,是一位出了名的贤者,于是沛县的贵族豪杰听闻他来了都趋之若鹜,一起到吕公府邸拜访。这一是出于礼节上的需要,二也是为了看看吕公此人究竟如何。这人多了,自然不能光喝喝茶,聊聊天。一桌宴席是少不了了。
这么多的本地名人聚集到一起,这宴席的主持者自然也不能怠慢了。碰巧的是,这次的主持者就是萧何。
萧何就是有能力,为了区分出地位高低,表达出对主人的尊敬,也为了维持现场的秩序,他说道:“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
这样就好办了。谁坐堂上,谁坐堂下,一目了然,不会有差错。但这可难倒了刘亭长,一时间不知所措。要知道,刘邦虽然是个亭长,但是千钱对他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估计当时兜里面连俩钱都没有(“实不持一钱”)。
刘邦看着进入吕府的一帮人,思来想去。平素你们自以为是,自诩学富五车,家财万贯,仗势欺人,可在我的眼里,不过是一群虚伪的势利人群。本亭长自有他法!
就在府里人都在忙碌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外记录名帖处有人大喊:“贺钱一万!”
这一嗓子可不得了。大家都很是震惊,这是谁出手如此阔绰?上来就是贺钱万?
而这人,自然便是刘亭长。
刘邦写完随礼一万之后,便大摇大摆地走进府中。
大家一看:还以为是谁呢?他呀,就那个刘季。顿时一片嘘声。但刘邦看都没有看那些人,对于些许嘲笑声音他似乎也是完全没有听到。
此时吕公听见有这么一个人送贺礼一万钱,也是大惊。老头霍然朝外堂望去。
萧何看到吕公如此,便笑着对他说:“刘邦这小子,就爱说大话,这件事肯定是假的。”
但吕公的内心再次震动了一下。就算不是真的,可是这人敢这样做。
于是,他亲自起身,来到门口迎接。
来到门口,老人家一看,这小伙长得不一般啊,还有这一米八的大个儿,老人家于是更加看重他。
紧接着,吕公又做了一件让众人震惊的事。他竟然把刘邦领到了堂上坐下。而刘邦更加淡定从容,对在座的宾客投去了不屑的眼神后,径直坐到了上座去。他一点也没有紧张的意思,该吃吃,该喝喝。而吕公也没有说什么,显然是允许了。
这可气坏了在座的宾客。我们花着钱来拜访,所坐的位置反倒不如一个穷混混。但此时,在他们的心里,对刘邦的好奇也是增添了一分。于是酒宴便在一种奇怪的气氛中进行着。刘亭长只顾与人交谈,酒喝得十分尽兴。
但没多久,他就发现坐在不远处的吕公一个劲儿在对自己使眼色。
幸亏刘亭长自幼摸爬滚打惯了,对这一套完全不害怕。在他的内心里,似乎已经知道了什么。但他仍旧是喝酒。没办法,这菜太好吃,这酒也比沛县酒店里的味美而甘醇,加之刘亭长酒量还不错,那还犹豫什么?
就这样,当刘亭长喝好吃足以后,准备拍拍屁股走人时,他突然想起了饭局上吕公那频繁的眼色。
于是他走在了宾客的后,看看到底有什么问题。接下来,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出现了。
吕公说道:“亭长大人,老夫年轻时就搞过点儿副业——相面。多年以来,老夫相人无数。可是没有人比得上你这面相,可不得了,请你好自珍爱啊。”
刘邦说道:“呀,还有这么一说呢?您继续。”
吕公说道:“我有一个亲生女儿,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愿意给你做个洒扫的妻妾。”
刘邦怔住了,当他再次询问时,却只看见吕公意味深长的笑容。
但刘邦不愧是刘邦,尽管形势剧变,他还是很快理清了被吕公搞懵的头绪,镇定了下来,平静而有力地答应了吕公。
吕公笑了,刘邦,也笑了。刘邦此时的笑是真的幸福的笑:“白吃白喝”出了一回名,还捡了个媳妇。从今往后,我刘季也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了。
想来刘亭长在从吕府回家的路上,也是一直笑个不停啊。这顿饭吃的,可真是有趣啊。
其实,刘邦并不知道的是,他这一辈子,算是和饭局有着天大的缘分。
他一生的重要饭局,应该有两个。个便是这捡了个媳妇的吕府豪华宴席。而下一次饭局,则在更深远的程度上决定了刘亭长以后的道路。
结婚的男人
当刘邦迎娶吕公女儿的消息传出去之后,顿时又是一片哗然。大家都听闻吕公有一女,非常美貌贤惠,怎么就嫁给刘邦了呢?不仅众人不解,就连刘邦的丈母娘都是十分不支持。
她埋怨吕公说:“你总说自己的女儿能嫁给什么贵人,连沛县县令要求亲都让你拒绝了。现在却让她嫁给了刘邦。那刘邦穷光蛋一个,能给女儿什么?”
面对老婆的埋怨与质疑,吕公只说了一句:“此非尔女子所知也。”
一句话便止住了老婆。
就这样,终,吕公的女儿嫁给了刘邦。她就是后来威名赫赫的吕后——吕雉(一说字娥姁)。但此时,她还只是一个普通的亭长夫人。
在吕雉嫁给刘邦之前,吕公对她说:“不要因为人家贫穷,就不尽心侍奉长辈与夫君。”
吕雉嫁过去之后,果然十分贤惠。不久之后,刘邦再次拥有了自己的娃(之前已经有一个),还是一男一女。这可乐坏了刘亭长。
这回,刘亭长时不时地会去地里劳作。没办法,吃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总之,刘亭长开始顾家了,成了一个既重视事业又重视家庭的人。
就这样,小日子过得也算滋润。对于刘邦的这一改变,我们有理由相信,吕雉起了重大作用。婚姻果然是改变人的一大有效措施。而吕雉这个贤内助,也将在刘邦的事业中给予他更加重大的帮助。
后世对于刘邦在宴会上“贺钱万”的行为往往十分鄙视,认为是无赖之举。对于刘邦能娶得吕雉,也多有认为是他运气好。
就“贺钱万”来说,当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周旋于所谓的达官权贵中而游刃有余的时候,这,是一种能力。有些事情,知道怎么做却没有做,是空想。知道怎么做,特别是别人不能做的而自己做了,这就不仅仅是勇气了,更是智慧。近代以来,“厚黑”一词逐渐火热。说白了,厚黑就是用谋略来达到一定的目标。刘邦那个年代,没有这个词汇。但刘邦的做法,却正是与之符合的。
刘邦的“贺钱万”是他不屑于权贵、彰显自己的一种方式。违背了何礼?践踏了何义?而吕公也正是看中了他的这种可贵秉性,才会将女儿嫁给他。如果这是一种投资的话,吕公后来赚大了。但在当时,这显然是一种赌博。因为吕公再怎么厉害,他也不可能知晓刘邦就是名传后世的汉高祖。而他之所以这么做,依然是一种包装。很显然,刘邦与吕公之间有一种默默的协议。
这是一次使得刘邦名声增加的喜事。一个老人的惊天一赌,一个男人的蓄势准备。仅此而已。
年复一年,日子就这样过着。看情况,刘亭长虽然混得还不错,但很可能,他这辈子就是亭长了。
但是真的是如此吗?就在刘亭长正为生活而奔走的时候,来任务了。
就是这次任务,让他开始走上属于他自己的道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