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606130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场从草原到中原的命运冒险,一次主动顺应时代的脱骨蜕变。从草原到中原,从游牧到农耕,从氏族时代到建立政权并统一北方,拓跋鲜卑这个剽悍的草原民族在追寻文明的道路上,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着自己的历史……
内容简介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北魏是非同寻常的一段。建立北魏的拓跋鲜卑人,用游牧民族的眼光和思维,疾如他们胯下的骏马,踏过草原大漠,直趋中原,像模像样地撑起一座封建王朝并创造了一个半世纪的辉煌。他们在硝烟四起、腐败横生的情况下,选择文治改革和汉化之路,加速了中华大地民族融合和文化多元的进程,为逐渐僵化的汉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一度风光无限的拓跋鲜卑人,在政权更迭如走马灯般的封建社会里,也难逃黯然离场的结局,甚至于鲜卑这个民族都消逝在历史的风烟里。但是,拓跋鲜卑人创造的文明和辉煌却被永远地镌刻在石头上,久久流传……该书以49篇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历史散文,把北魏的历史串联起来,展示了北魏从建立政权到统一北方、汉化改革、走向灭亡的全过程。作者以人物和事件切入,将北魏近一百五十年的发展史娓娓道来,以期把历史还原给读者,带读者进入这个短暂却绚烂的神奇王朝。
目 录
1. 从嘎仙洞到平城 /0012. 怎样一个拓跋珪 /0073. 平城的人 /0134. 承上启下的拓跋嗣 /0165. 统一北方 /0196.“燕”消云散 /0247. 冯女入宫 /0288. 少年拓跋濬 /0329. 北魏前期的佛教 /03710. 清河崔氏 /04211. 无道宗爱 /04612. 步六孤丽 /05013. 文成帝治国 /05414. 冯贵人与李贵人 /05815. 手铸金人 /06216. 贤妻良母 /06517. 保太后常氏 /06918. 文成复法 /07319.“子贵母死”与 “乳母干政”/07720. 乙浑之乱 /08121. 累犬护驾 /08522. 献文帝与冯氏听政 /08923. 外戚冯熙 /09624. 拓跋子推 /10025. 顽敌柔然 /10426. 太后的感情生活 /10827. 成长中的拓跋宏 /11228. 平城书声 /11629. 孝文帝初试文治 /12030. 老臣高允 /12431. 京畿平城 /12832. 从“逃荒令”起步 /13333. 俸禄制的前奏 /13634. 坞壁之“战”/14035. 力推三长制 /14436. 太皇太后的心思 /14837. 南北言和 /15338. 永固陵之魂 /15739. 去中原当皇帝 /16240. 坎坷汉化路 /16741. 平城叛乱 /17242. 南征之殇 /17743. 艰难的跟进 /18244. 宣武帝的后宫 /18745. 荒唐灵太后 /19146. 乱世元叉 /19547. 起义之火 /20048. 尔朱五载 /20449. 各奔西东 /209后记 必须有的假设 /214北魏大事纪年 /217
在线试读
老臣高允北魏王朝,有一位效忠过五位皇帝的老臣,他就是一代大儒、享年九十八岁的汉臣高允。公元 390 年,高允出生在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其父丞相参军高韬早逝。高允少年时期便显露出许多过人之处,他聪慧好学、品性甚佳,从不与他人争利。十几岁时,他为祖父奔丧归来,把家中财产分给两位弟弟而自己皈依佛门,法号为法净。后还俗。高允一生好学,尤喜文学和音乐,对儒、道、佛宗教思想,还有经史、天文、数术等兼精通。由于少年时期经历曲折,一直到四十多岁他才步入仕途。太武帝拓跋焘的舅舅杜超任征南大将军镇守邺城时,任高允为从事中郎。当时正值杜超手下积案众多,杜超命高允等人全权处理,结果唯有高允秉公办案,得到杜超的赏识和重用,其他几位皆因贪赃枉法受到制裁。高允被太武帝宠弟卫大将军、乐安王拓跋范招用,辅佐拓跋范镇守长安,深得称赞。后转而参与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西征上邽、平定凉州建功,太武帝赐爵高允汶阳子,加建武将军。太武帝下令让高允与当时位高权重的司徒崔浩一起编撰北魏发展史《国记》,结果《国记》告成,崔浩因《国记》书写了涉及皇家阴暗面的内容被处死,而高允幸免,且得到拓跋焘的赞赏。其间,高允先后任秦王拓跋翰和太子拓跋晃的老师,还参与朝廷律令的商议,与太子结下深厚感情。太子晃被奸人诬陷,气绝身亡,高允十分悲痛。文成帝拓跋濬继位后,高允继续得到重用,为中书令兼著作郎。文成帝英年早逝,太子献文帝拓跋弘继位,冯太后因铲除乙浑叛贼、保护献文帝等作为,在朝廷内外树立了威望,在献文帝和朝廷重臣的请求之下,辅佐幼帝,主持朝政三载。冯太后十分看重高允的人品和才华,请高允出面共商国是,并且组成以高允、高闾、贾秀等汉臣为倚重的新中枢。高允为弘扬儒家思想,强化办学育才,使中华经典文化成为大魏王朝管理国家的主要思想体系。当时的高允已经八十多岁,在封建社会,高允这样的年龄,在世人眼里已经是可望不可即的“神话”了。高允几次向太后和皇帝提出告老还乡,未得到准许。高允遂写下一首《告老诗》,表达自己的心情。不久,高允被任命为持使节、散骑常侍、征西将军、怀州刺史,实际上是让高允自由自在,安享晚年,既有官做,又没有太大的责任,可是高允不然,仍尽职尽责。他常常巡视辖地,了解百姓疾苦和官员履职情况,为一方百姓造福。后孝文帝拓跋宏登基,太皇太后冯氏再次主持朝政,高允十多次上表要求回归故里,冯氏不准。幼帝拓跋宏不解,太皇太后说:“皇帝有所不知,像高允这样的忠臣、清官,他若是告老还乡,谁来照顾他的起居,如何能让哀家放下心来?”于是孝文帝下诏,允许高允的车辇进出皇宫,上朝不必跪拜,还经常差人给高允送去吃穿,了解他的身体状况。高允一生,有三道光环围绕着他。道,是正直之光。当年因《国记》之事,太武帝个要追究的就是高允。关于《国记》里所涉及的拓跋先祖的“丑闻”,高允与崔浩意见是一致的,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一致的。太子晃极力为他开脱,但是高允对太武帝坦言:“这些内容没有什么不该写,自古以来,著史之人当以真实为本,皇上要治罪,臣无话可说。太子所言,都是善意,想为臣减罪,可是臣不能怕死而不承认事实。”崔浩面对太武帝问责时,却百般辩解。结果太武帝被高允的忠贞和诚实感动了,他说道:“如此正直之人,宁死不移,寡人宁可漏掉一个有罪之人,也不能杀了你。”结果高允赦无罪,崔浩灭五族,其他一百二十多人被处斩。文成帝登基不久,给事中郭善明讨好皇帝,建议文成帝修筑一处规模宏大、精彩绝伦的皇宫,而且把具体的设想都面呈皇上,文成帝一听大喜。然而高允站出来表示反对,他说道武帝平定天下之后,才选址建都于平城;宗爱之辈祸乱朝廷多年,百废待兴,皇上需要办的事情太多了,如此劳民伤财之事,绝不可为之。文成帝终听了高允的意见,放下了新建皇宫的念头。就此一事,文成帝对高允产生了极大的敬仰之意。他常常把高允请到内室请教各种军国大事,有时谈到深夜,用龙辇送高允回家,第二天再把高允接回来,继续讨教。众大臣不知他们在谈什么,对高允更加仰慕和尊重。高允的第二道光环,是才学之光。高允少年成才、博学多艺,尤以文学为长。在高允经历的五位皇帝时期,大魏国有许多著作都出自高允之手。历史上留下来的高允的文学作品,就有《左氏解》《公羊释》《毛诗拾遗》《议何郑膏肓事》《塞上翁诗》《代都赋》《征士颂》《北伐颂》和《酒训》等等。高允每当遇到重大国事,就开动脑筋,挥毫撰写妙文,向朝廷陈述自己的观点,即使是皇上和太皇太后不开心,他也直言不讳,毫不保留。太皇太后就朝廷办郡学一事请教高允,高允经过再三考虑,呈上了办学的具体方案,他认为各州要办学,大郡当请两位博士(主讲老师),再配备四位助理,可招收学生上百人;中郡办学当请博士两位,助理两位,可招收学生五十人;小郡办学也要请博士两位,助理一位,招收学生四十人。不论大郡小郡办学,都要请精通多部经典的儒者来充当博士,而且要考察其人品和家庭背景,不能让贪腐之辈为人师,此标准绝不能降低,以免误国误人。高允的方案被全部采用,各郡学情况良好,一如京城的皇宗学,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太皇太后为了培养孝文帝,提升皇族子弟和臣子的儒学修养,也为了给今后大魏江山的改制和发展规划蓝图,亲自拟撰了《皇诰》十八章,非常诚恳地请高允指点。九十多岁的高允被太皇太后再次请到皇宫。高允沐浴净手,深宫掌灯,夜读华章,被太皇太后的文采和高论所感动,而且也为此提出了修改的意见。高允在朝堂上朗声道:“老朽不敢说《皇诰》超出了孔圣的《论语》和《春秋》,却敢言《皇诰》摸准了大魏国的脉搏,如此巨著,国之大幸也。”高允的第三道光环,是清廉之光。应当说,高允之清廉,是骨子里自然流露的。文成帝时期,有人提出老臣高允兢兢业业、劳苦功高,却只是一个中书侍郎,他在这个位子上已经干了二十七年了,皇上感到汗颜,立刻晋升他为中书令。陆丽将军说,高允家里一贫如洗,只有几间草屋和布被麻袍,据说他的孩子经常砍柴采野果供养自己。文成帝再次被感动,赐高允帛五百匹,粮食千斛,拜高允长子高忱为绥远将军、长乐太守,高允拒绝,被皇帝驳回。高允在后的二十多年里,常常得到皇上和太后的赏赐,但他从不自己享用,而是周济同乡、邻里,自己则是粗茶淡饭。高允曾说:“老朽任中书令时,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天下百姓,如果阳报不差的话,老朽应该寿命在百岁之上。”高允一生,对功名和利禄看得很淡,对内心的修炼,却非常到位,真可谓是“神仙”级别的人物了。公元 487 年,高允去世,离百岁只差两年。他去世前十几日,身体只是略有不适,依然手捧经典吟咏不止。太皇太后与孝文帝多次探望,并差御医诊治。御医上表道令公脉象有异,太皇太后与孝文帝遂备厚礼慰问,高允谈笑风生,说:“老朽年迈,得到如此丰厚的礼物,正好可以款待各路宾客和我的学生了。”仙人已去,青史留名。
书摘插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