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255653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无极哲学”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意义:
1. 从“一画画分两仪”回到“不画画归无极”是一个历史性突破!
从“无极哲学”廿字赞“有无共存,正反离合,隐显有序,两极相望,一念往返”看,“无极哲学”首先突破了《周易》的“太极分两仪”。《周易》主要将无极的阴阳不分状态,一画而成“两仪”,于是,宇宙人生从不分的无极而入两分的太极。现在,”无极哲学”又強调将阴阳两仪合而为一,使太极“逆反”无极。从 历史來看,这一返至少经过了3000 年左右,这是魏晋玄学没有提及的。但是“无极哲学”并不全部否定“太极哲学”。二者都是客观存在的。二者还是相望两籍一念可以往返的。其一,更立下列四说。
2. 太极与无极的时空区别是魏晋玄学没有提及的。
1. 从“一画画分两仪”回到“不画画归无极”是一个历史性突破!
从“无极哲学”廿字赞“有无共存,正反离合,隐显有序,两极相望,一念往返”看,“无极哲学”首先突破了《周易》的“太极分两仪”。《周易》主要将无极的阴阳不分状态,一画而成“两仪”,于是,宇宙人生从不分的无极而入两分的太极。现在,”无极哲学”又強调将阴阳两仪合而为一,使太极“逆反”无极。从 历史來看,这一返至少经过了3000 年左右,这是魏晋玄学没有提及的。但是“无极哲学”并不全部否定“太极哲学”。二者都是客观存在的。二者还是相望两籍一念可以往返的。其一,更立下列四说。
2. 太极与无极的时空区别是魏晋玄学没有提及的。
内容简介
自春秋时《易经》问世以來,中国即以乾坤二仪辨天下。戦国时,《系辞》又称:"乾坤为易之门耶"。其后,虽有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都曾提到过"无极"一词,但无專以"无极"论天下的。唐,佛学东渐,入中华后,亦无人以无极论佛理。魏晋玄学虽有有无之争,惜与无极擦肩而过。宋明理学,陳摶,周敦颐提及了"无极而太极",却心有他骛,一带而过,專论太极而未论无极。明清时期,王夫之見到了"乾 坤共建"和"道在器中",亦未能悟到"无极"的"实相与虚相"共存,互化。直到2009年,作者从评说周敦颐"太极图说"而悟到了"无极态",然后,创立了"无极哲学"。
目 录
《太易心神学》
前 言
(一)
宇宙和人生两大迷惑,魂牵梦绕了我一辈子,百思不得其解!宇宙从何时开始?最后走向何处?生命从哪里来?死后又走向何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自1951年考入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一年级即开始学生物学,然后学习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到临床各科,都在探讨生命的本质;1960年开始学习中医学,也是为了研究中医学对生命的认识;1972年开始上中医门诊,1975-1977年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体质病理学”及“辨质论治”,1984-1985年专程去美国实地考察了白种人和黑种人的体质状态;1988年调入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动物实验研究;1991年创立了“人体体质学”。此时,自以为对生命已相当了解。后来,深入研究了《易经》才悟到:其实,这些认识还是在“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水平,虽然有些许进展,但很小,是微不足道的。随着对易学、《老》《庄》、释家和《黄帝内经》的深入思考,才于2009年悟到了“自性清净圆明体”和“无极态”,2016年悟到了《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是“神本论”,2017年提出了“无极哲学”,2018年出版了《太易心神学》,同年悟到了“中华崇悟文化”。只有到此时,才达到了“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器为一”的水平,于是决定出版这本《无极哲学》。
张岱年在1988年出版的《文化与哲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源流做了当时比较公认的历史回顾。从发展的目光看,我自认为“无极哲学”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特有的“心物一元”论指导下,在今天个人的认识水平上,把易、老道、庄道、释、医(《黄帝内经》)中潜藏着的有无、正反、离合、隐显等对立统一了起来,把太极态和无极态统一了起来。与此同时,踏着哲学高人的足印,仍然在“心物一元”论的前提下,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智慧,崇扬了灵感思维无可取代的功能!至于《无极哲学》的意义有多大,当待历史去评说。
今,我为“无极哲学”作赞如下:
有无共存
正反离合
隐显有序
两极相望
一念往返。
此赞是否能反应“无极哲学”的特征,恳请行家指正!
宇宙和人生两大迷惑,魂牵梦绕了我一辈子,百思不得其解!宇宙从何时开始?最后走向何处?生命从哪里来?死后又走向何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我自1951年考入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一年级即开始学生物学,然后学习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到临床各科,都在探讨生命的本质;1960年开始学习中医学,也是为了研究中医学对生命的认识;1972年开始上中医门诊,1975-1977年提出了“中医体质学说”“体质病理学”及“辨质论治”,1984-1985年专程去美国实地考察了白种人和黑种人的体质状态;1988年调入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开展动物实验研究;1991年创立了“人体体质学”。此时,自以为对生命已相当了解。后来,深入研究了《易经》才悟到:其实,这些认识还是在“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水平,虽然有些许进展,但很小,是微不足道的。随着对易学、《老》《庄》、释家和《黄帝内经》的深入思考,才于2009年悟到了“自性清净圆明体”和“无极态”,2016年悟到了《黄帝内经》的核心思想是“神本论”,2017年提出了“无极哲学”,2018年出版了《太易心神学》,同年悟到了“中华崇悟文化”。只有到此时,才达到了“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器为一”的水平,于是决定出版这本《无极哲学》。
张岱年在1988年出版的《文化与哲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源流做了当时比较公认的历史回顾。从发展的目光看,我自认为“无极哲学”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特有的“心物一元”论指导下,在今天个人的认识水平上,把易、老道、庄道、释、医(《黄帝内经》)中潜藏着的有无、正反、离合、隐显等对立统一了起来,把太极态和无极态统一了起来。与此同时,踏着哲学高人的足印,仍然在“心物一元”论的前提下,强化了中国人的民族智慧,崇扬了灵感思维无可取代的功能!至于《无极哲学》的意义有多大,当待历史去评说。
今,我为“无极哲学”作赞如下:
有无共存
正反离合
隐显有序
两极相望
一念往返。
此赞是否能反应“无极哲学”的特征,恳请行家指正!
媒体评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