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43509
第一部分 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的应用
第一章 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现状:基于文献统计分析
一 经济史论文发表数量和时间趋势的动态考察:史学界的重视与经济学界的冷落
二 经济理论和定量方法在经济史研究中的使用:作为分析工具被运用
三 使用脚注、尾注和参考文献情况:考据传统与开放程度
四 论文作者个体特征:各自研究范式主导下的不同学术生命周期
五 论文著者署名情况:经济学界强调合作与合作的多样性
六 研究主题:话题导向、时空范畴和学科类目的差异性
七 学科内和学科间论文引用率:史学对经济学的影响更强
八 小结
第二章 对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思考:基于现状的分析
一 经济史在经济学界的衰落和兴起:客观原因与主观因素
二 史学界经济史研究中运用经济学范式的滞后:史学范式主导下对经济学范式的困惑
三 对史学界困惑的回应: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优劣
四 推进国内经济史发展的可行路径:相互尊重、借鉴与合作
五 小结
第三章 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展望:沟通、合作与机遇
一 加强学科间沟通,把握交叉学科研究的特征
二 呼吁史学和经济学界学者通力合作
三 抓住发展的机遇,吸引学界关注和参与
四 小结
第二部分 国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经济史学的萌芽及在历史科学中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今
一 新经济史学的萌芽及研究主题的变迁
二 作为历史科学分支的新经济史学的基本特征、学科定位、范式冲突和发展前景
三 小结
第五章 与新制度经济学结合的新经济史学:20世纪70年代至今
一 新经济史学以问题为导向,实现与新制度经济学的结合
二 中国学界的反应
三 与新制度经济学结合的新经济史学的学科地位、范式冲突与分裂
四 小结
第六章 超越新制度经济学的新经济史学: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一 走向认知科学等跨学科发展的道路
二 综合经济学和史学研究范式创新新经济史学
三 回归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方法论发展新政治经济学视角的制度分析
四 回归新经济史学定量研究的传统进行实证分析
五 新经济史学的发展前景、学科定位与意义
六 小结
第三部分 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理论成果:制度变迁思想
第七章 经济史中制度变迁研究三种范式的比较分析:以诺斯、埃西姆格鲁和马克思为例
一 诺斯和埃西姆格鲁制度变迁理论
二 诺斯、埃西姆格鲁和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分析
三 小结
第八章 制度变迁视角下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以诺斯和哈耶克为例
一 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内涵
二 诺斯、哈耶克“有限理性”基本假设的对比分析
三 诺斯意识形态理论、哈耶克道德进化论具体内容的对比分析
四 诺斯意识形态理论、哈耶克道德进化论基本方法论的对比分析
五 小结
第九章 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基于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
一 有限理性经济人和社会人假设的分析
二 基本方法论和具体方法论的分析
三 对诺斯和马克思理论中制度变迁动力与方式的分析
四 小结
第十章 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研究的两个视角:实证分析与模型研究
一 寻找制度和经济绩效间相关性的证据:制度实证分析
二 分析和模型化制度和经济绩效的作用机理:模型化制度及其变迁
三 小结
第四部分 应用制度变迁理论的经济史案例研究
第十一章 井田制兴衰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一个理论模型的应用
一 诺斯理论模型对井田制兴衰的应用分析
二 井田制与庄园制衰落后的结果差异和原因分析
三 小结
第十二章 工农业关系与经济发展:计划经济时代的再考察
一 计划经济时期发展战略得失的争论
二 中国大陆1952~1978年工农业关系的描述:一个制度及其变迁的视角
三 工农业关系制度变迁的博弈论模型
四 反历史事实假设下的实证分析
五 小结
六 本章附录
第十三章 游说、权力分配与制度变迁:以1978年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为例
一 引言
二 相关文献评述
三 1978年前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一个描述
四 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模型
五 相关实证分析
六 小结
七 本章附录
第十四章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中国农业增长的再考察:来自面板工具变量法的证据
一 引言
二 文献回顾
三 数据
四 实证策略与结果
五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前 言
本书考察国内和国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的应用,以诺斯开创的新经济史学为例,分析其成果制度变迁理论,并尝试案例研究。书中“经济学”一词主要指“新古典经济学”。
第一章和第二章基于文献统计,分析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现状与问题。主要通过考察国内经济史研究中运用经济学范式的现状,发现经济学和史学界运用经济理论与定量方法已经十分广泛,并未影响史学家延续考据的传统。两个学科间运用经济学范式也存在结构性差异。经济学范式在经济学家的经济史研究中占据了主导,但在史学界的运用相对滞后。这源于史学范式下对经济学方法论、经济学家工作和史学家学习使用经济学分析工具上的困惑。通过分析经济学研究范式的优劣,回应上述困惑。提倡两种范式相互尊重,史学界可以从基本概念、经济学理论、分析方法等具体层面,借鉴经济学范式,并注意处理好史与论、史与法、新旧知识、思想和工具的关系。经济学界和史学界通力合作,建设中国经济史数据库,共同推进国内经济史发展。
第三章“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展望:沟通、合作与机遇”,以经济学界的新经济史学为例,探讨促进国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学科发展。认为新经济史学的学科定义应是开放的,涵盖经济理论、经济史和定量分析方法等内容。史学界和经济学界学者要开展合作,应讲求理论观点兼容并包、相互补充。培养新经济史学的学术梯队,对推进国内新经济史学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新经济史学的精髓是尊重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新经济史学这个学科有助于归纳中外经济史中经济发展的共性,总结中国经济史中经济发展的特色,从而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供历史依据。
第四、五、六章以新经济史学为例,梳理国际经济史研究中经济学范式应用的发展历程。这部分分析了新经济史学的学科内容、学科地位和作用,以及新经济史学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将新经济史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方面,即新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