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032117
引言
章 家庭与童年
节
家庭变迁
第二节
养子生涯
第三节
小学教育
第二章 青年时代
节
从二松学舍到成立学舍
第二节
高中
第三节
东京大学
第三章 中学执教
节
高等师范
第二节
松山中学
第三节
熊本高中
第四章 英国留学
节
留学生活(上)
第二节
《文学论》
第三节
留学生活(下)
第五章 初期生活与创作
节
归国之后
第二节
《我是猫》(上)
第三节
《我是猫》(下)
第四节
短篇小说
第五节
《哥儿》
第六节
《旅宿》
第七节
《二百十日》和《疾风》
第八节
星期四会
第六章 朝日新闻社
节
加入朝日新闻社
第二节
《虞美人草》
第三节
《矿工》
第七章 中期三部曲
节
《三四郎》
第二节
《从此以后》
第三节
《门》
第八章 修善寺大病
节
大病经过
第二节
大病体验
第三节
多事之秋
第九章 后期三部曲
节
《春分之后》
第二节
《行人》
第三节
《心》
第十章 晚期生活与创作
节
晚年生活
第二节
《路边草》
第三节
《明暗》
第四节
去世
引言
1916年12月9日,日本文坛上的一颗巨星陨落了。他就是著名作家夏目漱石。
当时,他书房里紫檀木制的书桌上,还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摞稿纸,zui上面一张纸的右上角写着“189”三个字。这三个字成了他的真正绝笔。
漱石的生涯是短促的,不足50个春秋;他的创作生涯尤其短促,不足13个年头。但在这短短的13年间,他不顾病魔缠身,发愤执笔创作,写下了数量颇为可观的作品。日本岩波书店出版的《漱石全集》共有35卷。
无数事实证明,从事创作需要他的精神高度集中,连续不断地伏案执笔使他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特别是到了晚年,他几乎每写一部作品就要病倒一次,区别仅仅在于发病时间长短不同和先后不同,有时发病在写一部作品之前,有时在写一部作品之后,有时在写一部作品之中而已。待到写zui后一部小说《明暗》时,他的身体已经衰弱,加上这次写作持续半年之久,精力消耗过大,结果实在撑不住了。
11月21日上午,漱石奋力写出《明暗》的第188节,为了不忘明天继续写第189节,便在稿纸上记下了“189”三个字。然而,事出所料,第二天早晨他就卧床不起。《明暗》终于没有完成,“189”也就成了他的绝笔。
漱石没有虚度年华。他用他那支生花之笔为读者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数十年间的社会面貌,细致深入地表现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日本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坎上。
从1900年起,日本政府决定派遣高中教师出国留学。同年5月12日,漱
石被选定为第yi批留学生之一;6月17日,漱石正式收到委令。
漱石的专业是英国文学,自然早就抱有到英国去学习的愿望。但是,得到公费到留学英国的委令时,他又向熊本高中校长表示,自己并不特别希望出国学习,相信有比自己更为适当的人选。校长回答:有没有更为适当的人选与你无关;本校向文部省推荐你,文部省予以批准,你zui好惟命是从。漱石本来没有坚决推辞的理由,所以只好接受。
漱石希望出国留学,接到委令又表示推辞,这种前后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可能与他不断反省,日益深刻地感到对英国文学理解不足,甚至深受英国文学欺骗有关;另一方面又与令文中写的是为英语研究到英国留学两年,而不是为英国文学研究去留学有关。为了弄清后一个问题,漱石特意咨询文部省专门学务局局长上田万年,提出研究题目是“英语”而不是“英国文学”的疑问;得到的答复是,多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加以变更。于是,漱石才下决心出国学习了。
1900年7月20日左右学年考试结束以后,漱石带领家小离熊本回东京。时令恰逢盛夏,九州连降暴雨,河水泛滥成灾,火车不时中断。漱石只好尽量减少行李,将家具当礼物送给了熊本的朋友和熟人。
漱石一家来到东京,发现镜子娘家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中根重一大约由于过分忠实于大隈重信内阁的缘故,当这个内阁成立不久即行倒台之后,便不得不辞去书记长的职务,全家也从虎门官邸搬到矢来町。其后,中根重一做过投机买卖,结果又赔了老本出了亏空。漱石不大了解详细情况,只是匆忙把家属安置在岳父家隔壁的一所房子里,随即着手准备自己的行装。这所房子虽然窄小,却也一应俱全,又是独门独院,出入颇为方便。从此以后,镜子母女将靠漱石的25元月薪(还要扣除造舰费2元5角,所得税2角5分,实际上是22元2角5分)维持生活。
9月8日清晨,漱石由镜子、中根重一等陪同,离开东京来到横滨码头。同行者有藤代素人和芳贺矢一,乘坐的是德国轮船普罗伊光号。船起锚时,其他人都挥动帽子,向送行的亲友致意;只有漱石一人身体靠在船舷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码头,镜子则用手帕捂住了脸。临别之前,漱石曾经写下“秋风吹送一人啊,海之上”的俳句和一首七言律诗描述自己复杂微妙的心境。诗的全文如下:
长风解缆古瀛洲,欲破沧溟扫暗愁。
缥缈离怀怜野鹤,蹉跎宿志愧沙鸥。
醉扪北斗三杯酒,笑指西天一叶舟。
万里苍茫航路杳,烟波深处赋高秋。
这次海上旅行,途中经过上海、福州、香港、新加坡、亚丁等地,到达拿波里。旅途生活似乎不很愉快。漱石晕船,从横滨刚到远州滩附近就感到难过,不能吃饭。在神户上岸休息,芳贺矢一的父亲请客,又因下痢无法动筷。10日夜半抵达长崎时,也是“困卧床上,气息奄奄”。当船泊于上海港,一行参观上海市容(漱石认为上海“房屋宏壮,非横滨等地可比”),回到船上后,遭到台风袭击。船在吴淞口抛锚,待台风过后启航,余波仍然相当猛烈,除芳贺矢一外,漱石等人全部晕起船来。过上海后,漱石稍稍适应船上生活,情况渐渐好转起来;但是风浪一大,身体就不舒服。船经过新加坡以后,再没有遇到大的风浪,漱石的航海生活才算安定下来,比较愉快的日记也随之多了起来,如“坐在甲板椅子上看书”啦,“此二三日风波颇稳,今晨特别平静,犹如行于镜上”啦,“下午见大鱼无数跃于波间”啦,“满月极美”啦之类,举不胜举。
不过即使不再晕船,漱石的生活依然不很舒适,心情依然不很畅快。这是因为,漱石的趣味是日本式的,东方式的,乘西洋船,为西洋人所包围,穿西服,吃西餐,睡床板,都使他感到难以忍受。例如:开船第三天(9月10日)就在一封信里写道:同乘者为英人和法人,已有出洋旅行之感。至神户登陆,在诹访山温泉吃日本菜饭,穿日本浴衣,暂时产生归国之感。9月12日的日记写道:皮包中有《几董集》
和《召波集》 ,想读一读,但读不下去。周围全是西洋味,毕竟没有玩味俳句之类的余地。9月13日的日记写道:入梦者为故乡之人,故乡之家;醒来则见西洋人,见沧海,境遇与梦多不调和。9月19日的一封信里写道:外国人、西餐、西洋浴池和西洋厕所极不舒畅,毫无趣味,希望尽快吃到茶水泡饭和荞麦面条。
漱石一行乘船于10月17日抵拿波里,19日抵热那亚,随后换乘火车于10月21日早晨到达巴黎。漱石在巴黎停留一周左右。他浏览了巴黎市容,感到巴黎市面繁荣,马路宽阔,房屋宏大,车辆交通密如蛛网,堪称世界大都市;参观了万国博览会,获得的印象是规模宏伟,阅览不尽;其中日本美术展品拙劣,但陶器和纺织富有异彩;zui后怀着“巴黎之繁华与堕落实可惊也”(10月23日日记)的印象,于10月28日早晨8点告别藤代素人和芳贺矢一,独身一人离开巴黎,当天晚间渡海抵达旅行终点——伦敦。
漱石到伦敦后,住进葛汶街的一家公寓。这是日本人经常住宿的地方,经大冢保治介绍来的。开头几天,他到各处走走看看。10月31日,参观了著名的伦敦塔。当时他初到异国,人地两生,心神不定。这种情景在短篇小说《伦敦塔》中有生动的描述。
11月1日,为了选定留学地点,漱石动身前往剑桥。这是他在英国境内的首次旅行。结果由于当地费用贵得惊人,终归失望而返。留学地点本来有好几处可供选择,如剑桥、牛津、爱丁堡和伦敦等。剑桥既然不行,牛津自然也作罢论,剩下只有爱丁堡和伦敦两者择其一了。爱丁堡景色秀丽,富于诗趣,费用低廉;但是有个重要缺点,就是学习语言不便,发音有所不同。伦敦虽然充满烟、雾和马粪,物价昂贵;可是学习语言方便,社会生活广阔(如女王葬仪通过伦敦街道,女王即位大典也在伦敦举行),看戏、找旧书、买新书等颇为便利,所以漱石zui后还是决定留在这个城市。
11月2日,从剑桥回到伦敦后,漱石就到处奔走寻找新的住处。因为现在住的公寓价钱太贵,房费饭费合计一天六元左右。漱石全部留学费用一个月只有150元,全部用上仍然不足。11月12日,他迁到北高台。这是一所小巧的红砖二层楼房,漱石租了后面一间,房租也较贵,一月两英镑。房东主妇是法国人,父母双亡;有个老头儿,是她继父,德国人;此外还有个中年人,是老头儿前妻的儿子。这一家三人的复杂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