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73608
如果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是*苦痛的莱维,那么《他人的行当》则是*快乐的莱维传达出莱维的另一种信念:尽管我们的时代充斥问题和危险,却并不令人生厌。
★如果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是*苦痛的莱维,那么《他人的行当》则是*快乐的莱维。
★这本书博学而幽默、温暖而节制,既展现了他对人类文明的独特思考,也传达出他的信念:尽管我们的时代充斥问题和危险,却并不令人生厌。
★普里莫·莱维是意大利国宝级作家,奥斯维辛极为重要的记录者和见证者。
★卡尔维诺评价莱维是:我们时代极重要、极有天赋的作者之一。 索尔·贝娄说:“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莱维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已经获得西方学者、作家、媒体普遍的赞誉和推崇。
如果说《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是*苦痛的莱维,那么《他人的行当》则是*快乐的莱维。
《他人的行当》收录了普里莫·莱维从1969年至1985年写的43篇散文。在这些诙谐而迷人的文字中,莱维既审视了自己的行当——作家与化学家,更注目于他人的行当。用莱维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作为一名好奇的业余爱好者在十余年间的徘徊中所酿出的果实……是对他人行当的侵犯,对动物学、天文学和语言学等无边际的疆土的突袭”。他穿梭于科学与人文之间,探索了那些令他着迷的对象:他的房子、昆虫、想象中的动物、儿童的游戏、化学家的语言、法国作家拉伯雷、德国诗人特拉克尔和保罗·策兰的晦涩文字、60岁时重返校园……
这本书博学而幽默、温暖而节制,既展现了他对人类文明的独特思考,也传达出他的信念:尽管我们的时代充斥问题和危险,却并不令人生厌。
“莱维作品”系列还包括《被淹没与被拯救的》《扳手》《这就是奥斯维辛:1945—1986年的证据》《不定的时刻:莱维诗选》《休战》《若非此时,何时?》《缓刑时刻》《记忆之声:莱维访谈录 1961—1987》《与你们交谈的我:莱维、泰西奥谈话录》等。
他人的行当
我的房子
蝴蝶
从天空传来的信息
甲虫
一瓶阳光
月亮与我们
创造新动物
跳蚤之跃
月亮上的青蛙
爱的组装玩具
看不见的世界
漫长的决斗
外祖父的店
人为什么要写作
最好的货物
抄录员
“世界上最欢乐的生物”
化学家的印记
先知的神隐
稳定/ 不稳定
化学家的语言I
化学家的语言II
写满古怪数据的书
书写小说
弗朗索瓦·拉伯雷
琥珀之力
易怒的象棋手
伦佐之拳
对蜘蛛的恐惧
由蟋蟀主宰的小说
独守闺中
隐晦的作品
孩童的国际
重返学校
前化学家
石上的印记
抗拒痛苦
“卡斯特罗六号”上的三十小时
隐藏的棋手
仪式与笑声
对恐惧的需要
致一位年轻读者
我们时代极重要、极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
——卡尔维诺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欧洲极高尚、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
——《洛杉矶时报》
如果一位化学家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上帝帮帮那些作家们吧。
——《卫报》
普里莫·莱维是伟大的大屠杀回忆录作家……也是我们时代文字杰出、优雅而动人的作家
之一。
——《新共和》
他将欧洲犹太人的两极生活放在一起作对比,莱维先生的小说形成了一种无可抵挡的、史
诗般的气质,这成就了他*好的作品。莱维又一次呈现了我们在他所有作品中都能找到的
特点——对全人类的悲悯。
——《纽约时报》
一位杰出的作家已经出现,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他的正直、他的尊严、他的人性,以及他那严格的标准。
——H•斯图尔特•休斯《纽约时报》
他人的行当
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紧密而拥挤的族群之中,如同过冬时的蜜蜂和绵羊那样,是有所裨益的,至少他可以更好地抵御寒冷与外界的侵袭。但那些生活在族群边缘,或者说,实际上已被孤立的人,也另有优势——他随时都可以离开族群,此外,对于眼下的风景,他的视线也更清晰。我的选择决定了我的宿命,让我远离麋集的人群;我的化学家生涯,如此悠长的化学家生涯,让我很难把自己看作一个真正舞文弄墨的人,然而要是做一个彻头彻尾的化学家,我又太容易为多姿多彩、悲惨或是奇异的景致分神。简而言之,我孑然一身地走在旅途上,沿着一条总是起风的路,到处抽吸着鼻子,如此便形成了本人颇为随性的个人修养:满是缺口裂缝,又半瓶水晃荡。但得以补偿的是,我钟情于以不同的、反向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可以这么说,我的测量工学是这样的:以文人的眼光检视技术,而以技师的眼光检视文学。
这部集子里的随笔是我[其中的大部分都已经发表于都灵的报刊《印》(La
Stampa)上]作为一名好奇的业余爱好者,在十余年间的徘徊中所酿出的果实。它们是“对这个领域的入侵”,是对他人行当的侵犯,是在私人的猎区中偷猎,是对动物学、天文学和语言学无边际的疆土的突袭。我从未系统地学习过这些学科,但正因为这个理由,我对它们无法餍足又鲜有回报的热爱影响着我,不断诱惑着我,甚至激发了我偷窥狂、爱管闲事的本能。在另一些随笔中,我甚至胆敢在时事问题中站队,重读新老经典,或是探索连接自然世界与文明世界的纽带;我常常把脚步踩在连接(或应该连接)科学与文学世界的桥梁上,踏过一条于我而言非常荒谬的罅隙。有些人绞着双手把它称为深渊,却不去做任何填平它的尝试;也有好事者在做着拓宽它的事,就好像科学家和文人属于人类的两个亚种,相互不可理解,注定要忽视对方,不可能去互相滋养似的。这是一种反常的分裂,不仅是不必要的,更是有害的,要是不把它回溯到《圣经》中对于禁食某些果实的琐碎阐释上,那就是古老禁忌和反宗教改革所导致的结果。它不仅不关注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但丁(Dante)、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伽利略(Galileo)、笛卡儿(Descartes)、歌德(Goethe)和爱因斯坦(Einstein),不关注哥特式教堂的无名建筑者和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也同样不关注今天的能工巧匠,更别说在不可知边缘犹疑的物理学家们了。
有时候我会被人提问,为什么我身为一个化学家却要写作,有些人是出于好奇,有些人则是无理地反问。我希望这些随笔,以及它们的涉足范围之内保持的恰如其分的界限,能够澄清,在“这两种文化”之间并不存在不可比性;与之相反,若是有着宽阔眼界的话,它们之间偶尔是存在着共同的魅力的。除此之外,我希望我已经将这个我一直以来抱持的观念传达给了读者们: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充斥着问题和危险,但绝非是无趣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