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18313
1. 珍贵的成长记录手册,由父母与孩子共同写就的独家回忆。
2. 用文字沟通,父母和孩子可以在一个更加平静、更加私密的氛围下交流,更能推心置腹。
3. 让父母懂得孩子,也让孩子了解父母,不让沟通不畅造成毕生的遗憾。
4. 锻炼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
出版7年以来,热销美国亚马逊。
在孩子的心里,你是什么样子?
你做过哪件事,让他念念不忘?
他*的愿望,你知道吗?
虽然我们爱孩子,但绝大多数父母,对于以上问题的答案,未必知道。
我们爱孩子,但不一定了解孩子,同样的,孩子尊重我们,也不一定懂得我们。在沟通缺失中,很多父母和孩子错过了走近彼此的机会。
本书作者通过与女儿“笔聊”的亲身经历,告诉为人父母者,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沟通,而沟通的方法,至关重要。作者在书中示范了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所附问答题根据儿童心理学进行设置,轻松笔谈中,父母和孩子更亲密、更信任。
chapter 1 为什么孩子爱我们,有时也会恨
那个讨厌我的孩子,是我生的
被屏蔽的父母
偷窥式了解,滤镜式沟通
chapter 2 缺乏沟通的世界,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一句话毁掉一个人
童年是一切心理问题的根
易怒的父母,易伤的孩子
chapter 3 真诚沟通,是我们和孩子交流的唯一方式
好的沟通,满足了孩子的存在感
好的沟通,让孩子收获成就感
和孩子沟通,只好好说话还不够
别忘了你曾是个怎样的小孩,又曾想成为怎样的大人
chapter 4 关于沟通这件事,他们这样告诉你
必须遵守的原则
基本原则
亲子笔记
序 言
在美国,很多父母和孩子间的第一次真诚对话,就是因为这本书。
父母和孩子,是血缘最近的亲人,但常常,也是最容易感到“和对方没话可说”的人。当然,这种“没话可说”并非从一开始便如此,只是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会发现,孩子更愿意和自己的同龄人说话、和陌生人交流,而不再喜欢和父母沟通,即使有说话,也多会以不愉快的方式收场。正因为有过去的亲密无间做对比,父母们会分外感到神伤,认为孩子不再需要自己。
其实,孩子们并非是不需要我们了,正相反,他们面对成长中的迷茫和无措,会比以往更需要我们,只是这表达需要的方式,也和以前不再一样。他们会用抗议、用对峙,甚至用争吵去表达自己内心的焦虑,博得我们的关注,只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却常常误读了这些焦虑,以训斥、冷漠和嘲讽作为回应。父母与孩子间的隔阂,就此产生,而隔阂带来的影响,则会影响孩子一生。
父母和孩子,难道必须要经历一段漫长的冰冻期,才能在某日因为某种契机,重新聚合在一起,恢复过去的其乐融融?孩子会有朝一日明白我们的一片苦心吗?我们目前的沟通方式,会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在本书中,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给我们与孩子沟通的秘诀,这秘诀就是:真诚以待。
真诚沟通,最难的不是沟通的内容,而是沟通的方式。方式不对,真诚就难以成为现实,而这一点,中国的父母们尤其需要学习。
在我们身边,包括我们自己,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总是有些奇特。要么,父母像是孩子的服务员,卑微地满足着孩子的一切要求;要么,父母像是孩子的领导,对孩子的一切指手画脚。总之,父母和孩子,很少有机会能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对话,正是这样的不平等,让父母和孩子更加难以吐露真心。
而本书,便提供了一个中国父母和孩子亟需的沟通平台。以笔记互动的方式,使父母和孩子真正拥有了一个私密的、平等的、能畅所欲言的空间,没有了面谈的尴尬,没有了时间的限制,也不会受其他外在因素的打扰。按照设置好的问题一路互动下去,父母和孩子从最简单的兴趣爱好入手,一点点了解彼此,一点点接近对方,从熟悉的陌生人,逐渐成为真正互相理解的至亲,然后,便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将这互动笔记继续下去,成为珍藏一生的回忆。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本教养书,可以让父母和孩子站在平等的位置敞开心扉。
父母们终其一生,永远都想把最好的一切送给孩子,而对孩子们而言,能和自己的父母一起成长,并记录下这成长的过程,便是最大的人生财富。
“这本笔记,在父母和儿女之间搭起一座牢固的桥。”
——《人物》杂志
第一章 为什么孩子爱我们,有时也会恨
“在成为父母前,不需要考试。”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这不是件好事,而对于父母们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个讨厌我的孩子,是我生的
要说父母最尴尬的时刻,莫过于感觉实在无法得到孩子的认同时,只能抬出自己的“身份”去震慑。
“我是你的父亲,所以你必须尊重我。”
“我是你的母亲,所以你就得听我的。”
这样的话,或许你也听到过,甚至,就曾出自你的嘴里。而当这样的语言出现在亲子对话中,无论口气多么理直气壮,都像是在做最后一丝挣扎。因为,这些语言通常出现在一场糟糕沟通的结尾,前面必然铺垫着无效的倾诉、可怕的沉默、带着硝烟味的对话,甚至歇斯底里的大喊大叫。
只有我们无法获得孩子的尊重、肯定与理解时,才会用这样的方式提醒对方:这不是我应得的待遇。
恼怒,却掩饰不了心中的慌张。
这样的慌张,几乎贯穿了很多人作为父母的全部过程,尤其是孩子越长大,我们越是要学会接受这样的时刻——你的孩子不会再像幼年期那样把你视为权威和挚爱,甚至有一天,他会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你,他/ 她很讨厌你。
孩子对“讨厌”两个字的表现方式有很多。比如,当和你坐在同一张沙发上却像隔了一光年一样的时候,当听完你的话后翻白眼的时候,当摔门而去让你不要烦他的时候,当然,还有直接宣之于口,说自己恨死你了的时候。
而被狠狠讨厌着的你呢,除了告诉孩子“我是你的父亲/ 母亲,所以你……”外,总是无计可施。但靠这最后的“亮明身份”,是不能让我们如愿的。“父亲/ 母亲”两个字或许能暂时压制住孩子激烈的反抗,却不会让他们心中的不满消解分毫,反而,正因为这层身份,反倒会让双方的心中涌起一分悲凉:是啊,我们是血缘关系里最亲近的人,为什么却成了这个样。
当然,孩子并非总是和我们势如水火。有时候,他们也会主动向我们求助,会在心情很好的时候说爱我们,会抱着我们感慨:
自己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但这就像是沙漠里的雨,不知道因为什么才会出现,更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消失,往往你眼睛里被感动出的潮湿还在呢,他们就已经变了。
大多数的亲子关系,都是在这种势不两立和亲密无间的夹缝中运行着——时而吵架,时而亲热,最多的状态,是吵不起来却也亲热不下去,父母和孩子彼此提防,彼此小心翼翼以求相安无事。
血缘关系里最亲近的人,活得好像一对邻居。
为人父母,真是个孤独的职业。
总有家长抱怨,我们这一代的父母是最不好当的。这不易,不仅因为整个世界都对家长的要求分外严格,我们需要身兼数职,接受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多重压力,还因为,我们的孩子并不会因为我们付出得多,就领我们的情。
父母们总是喜欢将一切成长中的问题,都归结于成长本身。
归结于叛逆期的来临,归结于荷尔蒙的分泌上面,这还真是个省事的借口。于是,很多孩子在父母口中,便拥有了一个长达十几年的叛逆期。在这十几年中,每个家长的经历都能写一本名叫《我和我家冤孽的那些事》的书。而父母和孩子再度找回亲密感,似乎要等到孩子自己成为父母后,当他们也站在了父母的位置,才能在回首往事时,突然发现一些曾经被自己忽略的事实——我的父母,当年是爱我的。
虽然知之甚晚,但能有这样的后知后觉,已经算是幸运的了,因为有些孩子,一辈子都会和父母冷漠疏离,不仅如此,还会将这份疏离带到他们和自己下一代的关系中。不良基因,总是比好的更容易遗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