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809914
他不是一个太极高手,但是他以太极之道以柔克刚,心藏鸿志,终成大业;他在生活中低调普通,但是他一旦走到台前却常口出“狂言”,种种构想都会引爆人们的眼球……无论是低成本运营还是高效率管理,这个被人们称为抠老头儿的“老王”,在引领低价消费、平民主导的新商业思潮中,充当了一个颇具领袖气质的领路人。他就是王正华。
王正华代表了什么?代表了平民经济的崛起,从一个铁皮亭子到一家航空公司,人们不敢想不敢做的,王正华实现了。他一度被中国的商界所忽略,在各种知名的财富风云榜上都看不到他的名字,这并非是财力所限,而是他将股权分散在中高层的员工中。在那些专为各路企业家举行的大佬级别的沙龙上,同样看不到王正华的身影,因为这个七旬老者喜欢静养安心,去筹谋他势必要做成的事业。别人完成了从一个亿到一百个亿的财富积累,他完成的不但是数字,更是从地面上升到了空中。
不管有多少人知道、了解王正华,他创造的商业奇迹都注定会写进历史。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万物。王正华正是本着融合之心,将所有原本跟航空挂不上边的东西一概靠上:他提出让人大跌眼镜的“站票”,且不说能否实现,单就这胆气逼人的创新思路,绝非一般人能想到;他表面上和国航对抗,实质上是在促进二者之间的调和关系,因为利益有限,蓝天无限;他以低价为“主打曲目”引来草根消费者的关注,实质是让大家接受更多的出行方式,丰富生活情趣……说到底,王正华将飞机从高高在上的蓝天拉到了有无数人脚踩的大地。
融合,是太极的向善之道,也是王正华企业哲学的精髓。正是有了这种强大内推力的促动,才让老王敢于去做一场“春秋大梦”。他是一个“胆大妄为”的造梦者,想成为美西航那样的豪门企业,但同时他也是一个“谨小慎微”的圆梦者,对该不该发一瓶矿泉水都要集体讨论反复论证……究其实质,王正华是想让更多原本不在同一纬度、同一领域的事物完美地融合在一处,这才符合他太极之道的企业文化内质。
总有人议论纷纷:王正华这把年纪了还要做什么梦?为什么不能回家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呢?对此,王正华以行动作为答复,他在继续“做梦”,他在继续“圆梦”,他在继续为春秋航空的一点一滴编织着未来。
在王正华的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掌门人”的气质,这并非高高在上的一言九鼎和不容辩驳,而是处心积虑、眼望八方的哲学境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备受指责乃至攻击的环境下,王正华依旧面带微笑,轻挥鹅毛扇,统帅春秋航空的三军将士,征伐在这块激荡着新旧观念冲突的战场。
正是将太极之道活用在管理、营销和服务等领域,才让王正华显露出了他的高远战略视角。航空和普通的产品制造大不相同,一架飞机从起飞再到降落,要面对无数个难题,要完成数不清的工作。每一项复杂的程序和流程,都凝聚着智慧的思考和认真的态度,而如此复杂的过程,却被原本跟飞机八竿子打不着的王正华和谐地融为一体。
王正华的成功秘诀不是方法论,而是世界观。他以一种泼墨大书的气度和指点江山的洒脱,加上精雕细琢的工匠之心,一寸一寸、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的顶点。对他而言,能够在有生之年见到春秋航空遮云蔽日的奇景,便是对他最好的慰藉。
太极之心,让王正华懂得借力发力、懂得以退为进、懂得以柔克刚。他深知自己站在风口浪尖,却笑着将论成败的年限推到了“20年后”。相信二十载过后,并非是王正华挤垮了谁、消灭了谁,而是他的春秋航空与对手和谐相处,相生相融。
阴阳相克,虚实并进,这就是王正华横刀立马的气魄,与其学习王正华的成功法则,不如耐心沏一杯茶,慢慢品读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翻阅每一页,都将收获灵光一现的顿悟。
第十章 出奇制胜,胜在诡谲思维
“卖站票”,立舱设想
王正华是个什么都敢想的人,他的想象力甚至呈现出一种“逆生长”的状态:年纪越大脑子反而越活泛。不过和那些爱高谈阔论的人相比,老王是敢想也敢干——只要你给他一个机会。在“廉价航空”的思想指导下,王正华打算将这个步伐迈得更大一点:票价还能再便宜吗?
按理说,春秋航空的低成本控制已经做到极致了,票价也是前所未有的低廉,可是王正华觉得还是不够,为此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卖站票!
火车有站票,汽车抢不上座也等于买了站票,可是飞机的站票怎么卖?要知道,即使在飞机上坐着,空姐都会不厌其烦地要求旅客们老老实实地坐好,系上安全带。现在,要让一部分人站起来,这听着实在太新鲜了。
王正华第一次提出“站票”是2009年前后,当时他就大胆提出,打算在现有商务舱(公务舱)、经济舱等飞机舱位的基础上新增一个舱种“立舱”,用来增加载客量。还别说,老王不是在开玩笑,他产生了这个念头之后,马上将“站着坐飞机”的构想提交给了欧洲空客飞机制造厂,希望他们帮助进行多方面的论证,看是否存在可行性。因为王正华最看重的就是飞机的安全系数,所以想知道飞机制造厂到底能不能设计制造出可以“站着”的飞机。
王正华之所以从脑子中蹦出了这么古怪的想法,不是为了哗众取众,而是从运营压力的角度考虑的。2009年,正是春秋航空走出国门的关键一年,王正华的飞机大队延伸到了东南亚、东北亚地区,自然需要更大的运载量,所以王正华考虑到,如果增加“立舱”就等于增加了运载量。简而言之,只要政府能批准,他老王就敢卖站票。
按照王正华的设想,“站着乘飞机”其实就是将飞机的前排后排座位间距,缩小到三分之一,然后将座位往上面抬一抬,这样座位的面积就能减小到二分之一。王正华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告诉记者,他们的工程师根据空客A320机型目前的载客量进行设想,能够将座位从原来的180个增加到240个,比之前增加了三分之一的载客量。
那么,高空中的飞机站票是什么样子呢?
王正华找人进行了草图设计,所谓的站票是让乘客站着斜靠在一块板上,背部有软垫,肘部有扶手,胸部有安全防护横挡,臀部还有突出物支撑,看样子很像酒吧吧台的座位。一个站位只相当于普通位置的一半,大大减少了占用空间。不过,也有些网友看了设计图之后开玩笑说,站票座椅的设置就是把乘客绑在座位上,跟“绑票”有一拼。
王正华知道,飞机是比火车汽车复杂得多的交通工具,仅是让买站票的旅客舒服是不够,还要克服各种可能遭遇的空中交通状况。毕竟,一架重达七八十吨的飞机,想在空中飞行时确保安全,从技术层面来看,“站”的设计要求比“坐”要复杂得多,有许多技术难题要解决。比如,飞机在起飞和降落时,由于旅客站着的密度比以前要大,所以无论是前倾还是后仰,都要涉及到力学上的承重计算,也关乎到座椅材料如何选择的问题。目前飞机上的座椅,都是由既轻而且抗力性很强的材料制作成的,一把椅子的价格在几万元左右。如果受力加大的话,制作座椅的材料也需要重新选择。具体选择什么材料,现在还没有得出最令人满意的答案。不过,老王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在着力研究怎样创造这个先例。一旦站票能够卖出,会有更多的普通大众能坐得起飞机,因为票价将会下降30%—40%。
其实从理论上来看,王正华的飞机站票构想,并不见得不能实现。民航界一位资深的专业人士认为,以空客A320为例,通常它的最大载重数为77吨,在常态飞行中,航空公司为飞机的配重一般能达到70吨上下,如果增加几十个位子,飞机不会达到最大载重限额,就构不成超重。
不过,问题的关键不在技术层面,而是王正华的春秋航空站票计划,首先要由相关监管部门批准同意才行。一位业内人士说:“目前来看,这个设想不太可行,这只是航空公司单方面的一个设想,因为机型座位的配置必须要通过适航部门的认证。就算春秋航空有这样的想法也必须经过民航适航批准,目前来看只能说是一种设想。”
也正是因为站票涉及到安全问题,所以王正华的计划遭到适航部门以及飞机制造公司的反对,就这样,名噪一时的飞机卖站票一事暂时搁浅。
对于监管部门的回绝,王正华向记者表示:“有关站票的安全问题,技术上可以达到,但关键在于这是主管部门和业内都不曾有过的设想,容易被主观地拒绝。”看得出,老王对自己的设想还是相当有信心的,也希望主管部门能够将思维放得再开阔一些,让这个站票计划能够付诸实践。
对于老王卖站票的想法,有人认为他是敢于吃螃蟹的第一人,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噱头,甚至还有人恶意地嘲笑王正华卖站票和“项羽坐凳子上搬凳子”有一比。不过,有人在听到王正华说“安全没有问题”的时候,想到了他的这个设想可能跟2006年4月26日《泰晤士报》报道过的一个设想类似,并且在法律上并没有不可行之处,因为没有航空法规定乘客不能站着完成旅行。
其实,王正华这个惊世骇俗的点子并非胡思乱想得来的,而是源自于一次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领导的讲话,当时有领导提出了“便捷航空”的概念,在谈到大力开拓航空市场时,指出要把飞机票价降下来,旅客就会多起来,让乘飞机可以像坐公交那样,拎个包站着就可以了,也不需要托运行李,不需要供应餐食和水。
也许这段话是在非正式场合提出的,也可能是一次“头脑风暴”式的发言,只是让航空界的从业人士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并非真的鼓动大家都去卖站票。但王正华是个有心人,他不会轻易地把一个观点、一个设想当成笑话,他会先考虑有没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如果都行得通,他就会努力尝试。
从目前的国情来看,老王卖站票多少是遭到了主管部门的冷遇。但是就市场需求来说,还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根据统计,目前中国人当中只有30%的人乘坐过飞机,很多农民工想乘飞机,也想买便宜的机票。所以王正华觉得作为航空公司应该让普通人坐得起飞机,这是他一直坚持卖站票的最大动力。
2014年,王正华再次提出了卖站票的事,希望能在1—2个小时的航班上出售站票。为此,王正华还拿出了具体的三舱布局方案:第一级为商务经济座舱,由现有的12个座位增加到24个,提供非常好的餐食;第二级为经济舱,有78个座位;第三级为站票舱,大约有120个位置。在这个具体座位安置的想法提出后,也有人对“站票”的舒适度提出了质疑:“当飞机遭遇强气流颠簸的时候,机长都会要求机组随便找个位置立马坐下。这种情况下站票的同志们绝对会受到最大摧残。重心这么高是要随飞机相对运动?”
时隔五年之后再来看王正华的卖“站票”,其可能性到底大不大呢?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推行“站票”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一是要得到民航总局相关部门的审批,二是要得到飞机制造商的技术支持,三是要得到权威部门的安全认证。
目前,在国内出台的《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合格审定规则》中,对飞机的坐椅乃至坐椅间距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其中特别提到了:在飞机于地面移动、起飞和着陆期间,飞机上每一个人都应该在经批准的坐椅或者卧铺上就座,并用单独的安全带适当扣紧。如果从这个法规来看,站票计划似乎又有了法理上的冲突。
一位航空业专家认为,从目前的状况来说,王正华卖站票的设想很难得到国内民航法规的允许。也有媒体曾经就此问题咨询过民航总局,得到的回复也是不可能被批准。另外,复旦大学飞行器设计研究所所长艾剑良也认为,飞机上设立站位是不可靠的,因为飞机在飞行中会遇到各种难以预料的情况,站位肯定没有座位安全。
根据调查,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一家飞机制造商设计过“站位”。不过在此之前,欧洲最大的廉价航空瑞安航空倒是也提出过卖“站票”的设想,并向波音公司提出了改造计划,然而波音公司的回应却是:“不会考虑只能站立的设施。”另外,瑞安航空在2012年2月29日也对外宣布,公司出售飞机站票的计划遭到了监管者的否决。看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就当下的综合情况看,站票计划的设想还是不太可行,可能更多的来自于航空公司单方面的设想。
虽然一时间难以实现,但是王正华不会轻易放弃,因为他一直深信这样一条真理:有些事之所以现在未成,是因为时机还不够成熟。
做自己,夹缝中寻灵感
航空市场是一个国有航空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国家虽然给了民营航空公司经营机会,但是在政策上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限制,加上民营航空在资金、技术、资源等方面的先天不足,争得一席之位已经是相当不易了。所以有人认为,民营航空公司是在夹缝中“苟且偷生”。
对于外界的这种看法,王正华是不认可的,他觉得春秋航空不是委曲求全地在夹缝中苟延残喘,而是有着独立想法和独立行动的生存模式。对此,他通过和其他民营航空进行对比,找出了一些春秋航空的独特之处。
2012年,国际航协根据2011年的形势,对当年做出了悲观的预判:全球航空运输业亏损将达83亿美元,净利率为-1.4%。可是,在全球航空市场状态低迷的情况下,中国民航资源网却认为2011年,中国各大航空公司的总净利近260亿元人民币。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航空业的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难道要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吗?
抛开这些数据的预估准确度不谈,仅就当时民航资源网的这种预判,可以从侧面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航空业中国有航空所占比重相当大,所以才能得出这么精确的数字,因为分析他们的总收入要比民营航空容易得多——地位稳固,变量较小,收入可靠。据统计,光是国航、南航和东航“三大航”,就至少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可是,这种结构有利于中国民航业的健康发展吗?
从王正华进入航空业的那一天起,就逐渐发现中国民航业正陷入一种“国进民退”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每天都在持续加剧。所以有时候他会思考,春秋航空的发展道路上,是不是注定要闯过“三大航”这一关。最后,王正华几经思考之后终于想出了另一条生存之路:干脆绕过三大航,就做自己。
王正华的做自己,就是走一条属于民营航空的道路。可是,为了探索这条路,他的很多民营同行们都走了弯路。和春秋航空一起起飞的东星、奥凯和鹰联,最终的结局不是破产就是被国有航空公司收购。在老王看来,他们的失败都是因为失策而引起的——没有找准自身的定位,也没有认清市场。
在王正华看来,民营航空公司的路走得很艰难,这是因为民营航空的数量本身就很少,所以在优胜劣汰中存活下来的数量就更少。另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待遇上还是存在着差距,需要进一步改善。为此,王正华还给吴邦国委员长写过信,汇报了春秋航空的经营状况以及对未来民营航空发展道路的看法。吴邦国给王正华的回信中写道:“政府对国有企业支持毫不动摇、对民营企业支持也是毫不动摇,当然各个行业执行如何,会有千秋。”所以,王正华觉得,国家在大政策的方向上,并没有对包括航空业在内的民营企业采取什么限制措施,所以在短期内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只是暂时的。王正华认为,还是一部分民营航空公司在进入行业前准备不足,对竞争形势充满了很多主观认识,这才造成了最后的失败。
除了以上两点原因,最关键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民营航空本身。同为民营企业,老王对那些曾经辉煌却在转瞬间垮掉的航空公司十分惋惜,他也不想重复他们的错误。比如,他从东星航空的兴衰史中看到了,春秋航空必须要在生存方式和竞争方式上推陈出新,否则也会死得很难看。
事实也的确如此,一些民营航空公司在进入航空业之后,没有采取有创造性的战略和战术,反而是将竞争对手直接设定为“三大航”,从战略上就犯了严重的错误,自然也不会有生路。王正华关注了东星破产的前前后后,东星也曾经向王正华求援,但是老王实在是爱莫能助,因为东星航空面临的不仅是资金方面的问题,更多的是体制上、战略上的,这一点是身为外人的王正华无能为力的。
大概是有了东星航空的教训,所以王正华更注意在夹缝中获取另类生存之道的智慧和韬略,所以他在企业战略和市场定位方面尤为注意:
第一,制定准确的战略计划。王正华采取的是从旅游延伸到航空的战略计划,业务领域十分专一,避免了像东星那样从航空延伸到包括旅游在内的多行业经营路线。这一点王正华是非常明智的,因为民营企业本来就精力有限,必须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才行,所以他一直拒绝走多元化战略路线。
第二,定位精确。王正华在旅游中打的是中高端的牌,在航空中打的是廉价牌,而东星航空则正好相反。这一点王正华看得很清楚,他之所以敢在旅游中打高端牌,是因为他占据了上海这个有利的核心市场,相比东星的武汉要强很多。这种盲目竞争的方式,让东星航空距离正确的发展之路越来越远。
王正华能顺利地带着他的旅游团和飞机大队走到今天,跟他做事谨慎的个性有着必然联系。他一直认为,在没有彻底弄明白一个行业的商业规则、竞争方式之前,就不要贸然投进去,否则只是死路一条,即使有风光的日子,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王正华很清楚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最大的差别就是:在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会不会有个强硬靠山来帮你。民营企业只能自负盈亏,而国有企业却可以通过政府注资来解决危机。应该说,这种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民营航空公司更要谨慎走好每一步。不过王正华却认为这样的竞争环境迟早会发生变化,早晚会走向“民进国退”的状态。拿欧洲来说,他们的民航业在最近30年中,已经实现了将近100%的私有化,这是一个世界性的趋势。所以民营航空只有通过充分竞争,才能不断降低人民的出行成本,达到行业健康发展的目的。
在民营航空刚出现的那几年里,东星、奥凯、鹰联等几家民营航空公司搞联盟,签订战略协议等等,最后都未能达成。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彼此能通过资本性合作将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大碗吃肉大秤分金银”。王正华却对这种联盟不看好,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的航空市场还不够成熟,各公司之间存在着利益和战略上的分歧,即使进行了资本合股,还是会有矛盾发生。所以,王正华觉得与其搞联盟还不如各自独立探索属于自己的商业模式,看看到底哪条道路最可靠。经过几年的探索,王正华还是坚信自己的廉价航空模式是正确的。
在夹缝中生存本已经很困难,更困难的是并没有任何“前辈”体验过这种感觉,所以王正华只能依靠自己去探寻民营航空的求生之路。为此,他曾经走访过很多国家,发现特别是那些国民人均收入在4万美元左右的发达国家,都很流行低成本航空。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王正华才觉得春秋航空在中国也会发展起来。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春秋航空可能会不由自主地扮演市场教育者的角色。当然,王正华的创新生存之路,也不是一味照搬照抄美国西南航空的廉价模式。因为春秋航空也推出了“商务经济舱”,让旅客用相当于别家航空公司普通舱的价格,买到了头等舱的享受。
正是因为民营输不起,所以在王正华走向国际市场之后,十分谨慎地将日本作为第一战场。这是因为,如果依照全球廉价航空公司的惯例——只做5小时以内的航程业务,那么日本和韩国恰恰在这五个小时之内。将他们进行一下对比之后,王正华发现韩国市场较小,而且廉价航空的竞争非常激烈,而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市场空间很大,特别是在廉价航空市场上差不多处于空白状态,所以春秋航空目前在亚洲紧紧盯住了日本。当然,老王也始终不忘在国内积极争取最好的航线,但是这个就需要时间了。
从战略意义上说,王正华的视角仍然是全世界,因为做企业首先看的是需求,所以任何国度在理论上都是发展的对象,这就是王正华所说的:“企业要有‘地球村’概念,老是纠结于国内竞争,并非出路。”
虽然这条夹缝之路走得很艰险,也时不时地看到有同伴“倒下”,但王正华始终相信自己的每一步抉择都是正确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