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6015013
众所周知,费孝通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大家,他的社会学研究依托深入的田野调查,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城乡社会的结构、关系、经济及文化特质,他的《江村经济》《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中国的家庭与社会》等迄今仍在该领域具有典范意义。实际上,费先生不仅在社会学、人类学领域贡献巨大,他还是中国民族研究的奠基者之一。早在年轻时,费先生就曾深入广西瑶山调查当地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状况,甚至致新婚妻子不幸遇难,自己身负重伤。20世纪50年代,费先生参与并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模的民族调查,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观察和认识。十年浩劫过后,费先生一边恢复自己的社会学研究,一边因担任全国人大、政协领导,深入各地展开调研,为国家制定农村、民族地区政策建言献策。他多次前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他曾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八访甘肃,广泛的基层研究为他后来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奠定了基础。
1989年,已经80岁高龄的费孝通先生在暑期休假时,在前期于中央民族大学(当时的中央民族学院)讲授民族历史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20余年对民族研究的思考,写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篇重要论文。在论文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三个主要论点:*,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 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并不是把56 个民族加在一起的总称,因为这些加在一起的56 个民族已结合成相互依存的、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多元一体格局中,56 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第二,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一个从分散的多元结合成一体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有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汉族就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由于他发挥凝聚作用把多元结合成一体,这一体不再是汉族而成了中华民族,一个高层次认同的民族。第三,高层次的认同并不一定取代或排斥低层次的认同,不同层次可以并存不悖,甚至可以在不同层次的认同基础上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这篇论文发表后引发巨大反响,国家民族召开专题研讨会,民族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加入,一时间形成研究热潮。本书就是在当年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费孝通先生主编、陈连开等先生共同参与编纂完成的。
费孝通先生曾说:“我总觉得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是在接触实际中酝酿和形成的,理论离不开实践。我这篇‘多元一体格局’的根子可以追溯到1935 年广西大瑶山的实地调查。同时我觉得只有实践也是不够的,还须从已有的理论中得到启发和指引。”费先生能提出影响深远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正是他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术方法论的成果。费先生虽命运多舛,但研究中国社会、民族问题的学术热情从未消退,一生勤勉,从未懈怠,给后人留下了丰硕的思想财富。在学习费孝通先生民族学理论的同时,其治学思想、爱国之情也会不断激励我们前行。
全书包括五个主要部分。*章导论主要论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及特点;第二章“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从中华新石器文化的多元区域性发展、中华远古各部落集团、中华民族形成史的分期、中华民族的结构、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等五个角度条分缕析,勾勒了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第三章“民族称谓含义的演变及其内在联系”考察了“汉族”称谓如何从“汉人”演变而来,以及汉族与历史上各少数民族间的交融与涵化历程;第四章“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地位”以匈奴游牧社会的演变、发展及其与汉民族的互动为样本,研究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经济、文化、交通等发展的贡献,说明中华民族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本身即包含历史上诸多少数民族文化因子;第五章“中华民族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从理论建构的高度阐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概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