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546470
编辑推荐
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重新反思和审视近代山东的海洋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海洋与社会发展、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提高我们的海洋意识,也可以为当前实施“海上山东”的发展战略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持,具有鲜明的现实作用。
本文充分发掘和利用了山东沿海各州县地方志、民国时人编写的介绍山东以及沿海地区发展的文集等一批原始资料,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对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变迁进行了动态考察。
内容简介
本书从山东海洋文化在近代的变迁过程来审视山东近代化的历程,来考察海洋文化的近代化与近代山东的关系,其内容涉及近代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无论是对山东近代史的研究还是近代化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目 录
中文摘要
导?论……………………………………………………………………… 001
(一)解题… ………………………………………………………………… 001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 ………………………… 002
(三)学术史综述… ………………………………………………………… 003
(四)相关界定… …………………………………………………………… 010
一、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历史因缘…………………………………… 011
(一)山东海洋文化传统… ………………………………………………… 011
(二)山东海洋文化迈入近代化的背景… ………………………………… 018
二、山东海洋商业的近代化……………………………………………… 023
(一)山东近代海洋贸易口岸的形成… …………………………………… 023
(二)山东海洋贸易发展的状况… ………………………………………… 032
(三)近代山东海洋贸易市场的变迁… …………………………………… 049
三、山东海洋交通的近代化……………………………………………… 061
(一)近代山东海洋交通网络的形成… …………………………………… 061
(二)近代山东海洋运输工具的转型——木船与轮船之争… …………… 066
(三)近代山东的中外轮船航运势力… …………………………………… 073
四、山东海洋渔业的近代化……………………………………………… 085
(一)渔业管理机构的改革… ……………………………………………… 086
(二)新式渔业的创立与发展… …………………………………………… 089
(三)渔业科技的初兴… …………………………………………………… 093
(四)水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的进步… ……………………………………… 097
(五)水产品供销体制的沿革… …………………………………………… 101
五、山东海洋城镇的近代化……………………………………………… 109
(一)海洋市镇的历史存续… ……………………………………………… 109
(二)传统海洋城镇的发展… ……………………………………………… 112
(三)沿海开埠通商城市的近代化… ……………………………………… 121
(四)开埠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特点… ………………………………… 136
六、山东海洋灾害防御近代化…………………………………………… 141
(一)山东近代主要海洋灾害概况及特点… ……………………………… 141
(二)海洋灾害与山东沿海社会经济… …………………………………… 150
(三)海洋灾害的防御… …………………………………………………… 154
七、山东海洋风俗的近代化……………………………………………… 163
(一)沿海地区居民的性格特征… ………………………………………… 163
(二)海洋特色风俗… ……………………………………………………… 167
(三)海洋风俗的嬗变… …………………………………………………… 178
八、山东海洋文艺的近代化……………………………………………… 185
(一)音乐中的海洋特色… ………………………………………………… 185
(二)近代海洋文学… ……………………………………………………… 189
九、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评判…………………………………………… 197
(一)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历史分期及动因… ………………………… 197
(二)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发展规律… ………………………………… 201
(三)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特点… ……………………………………… 202
(四)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作用与影响… ……………………………… 205
(五)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经验、教训… ……………………………… 208
参考文献…………………………………………………………………… 211
后?记……………………………………………………………………… 241
导?论……………………………………………………………………… 001
(一)解题… ………………………………………………………………… 001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 ………………………… 002
(三)学术史综述… ………………………………………………………… 003
(四)相关界定… …………………………………………………………… 010
一、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历史因缘…………………………………… 011
(一)山东海洋文化传统… ………………………………………………… 011
(二)山东海洋文化迈入近代化的背景… ………………………………… 018
二、山东海洋商业的近代化……………………………………………… 023
(一)山东近代海洋贸易口岸的形成… …………………………………… 023
(二)山东海洋贸易发展的状况… ………………………………………… 032
(三)近代山东海洋贸易市场的变迁… …………………………………… 049
三、山东海洋交通的近代化……………………………………………… 061
(一)近代山东海洋交通网络的形成… …………………………………… 061
(二)近代山东海洋运输工具的转型——木船与轮船之争… …………… 066
(三)近代山东的中外轮船航运势力… …………………………………… 073
四、山东海洋渔业的近代化……………………………………………… 085
(一)渔业管理机构的改革… ……………………………………………… 086
(二)新式渔业的创立与发展… …………………………………………… 089
(三)渔业科技的初兴… …………………………………………………… 093
(四)水产品加工保鲜技术的进步… ……………………………………… 097
(五)水产品供销体制的沿革… …………………………………………… 101
五、山东海洋城镇的近代化……………………………………………… 109
(一)海洋市镇的历史存续… ……………………………………………… 109
(二)传统海洋城镇的发展… ……………………………………………… 112
(三)沿海开埠通商城市的近代化… ……………………………………… 121
(四)开埠通商口岸城市近代化的特点… ………………………………… 136
六、山东海洋灾害防御近代化…………………………………………… 141
(一)山东近代主要海洋灾害概况及特点… ……………………………… 141
(二)海洋灾害与山东沿海社会经济… …………………………………… 150
(三)海洋灾害的防御… …………………………………………………… 154
七、山东海洋风俗的近代化……………………………………………… 163
(一)沿海地区居民的性格特征… ………………………………………… 163
(二)海洋特色风俗… ……………………………………………………… 167
(三)海洋风俗的嬗变… …………………………………………………… 178
八、山东海洋文艺的近代化……………………………………………… 185
(一)音乐中的海洋特色… ………………………………………………… 185
(二)近代海洋文学… ……………………………………………………… 189
九、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评判…………………………………………… 197
(一)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历史分期及动因… ………………………… 197
(二)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发展规律… ………………………………… 201
(三)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特点… ……………………………………… 202
(四)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作用与影响… ……………………………… 205
(五)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的经验、教训… ……………………………… 208
参考文献…………………………………………………………………… 211
后?记……………………………………………………………………… 241
免费在线读
导论
(一)解题
山东省是我国东部偏北的沿海省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今日山东省的版图毗邻海域面积约为14万平方千米,北以大口河河口与河北省相隔,南以绣针河河口与江苏省为界,拥有海岸线3000多公里,约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位。东部半岛地区向东突出于渤海与黄海之间,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面积约为全省的2/5。蜿蜒曲折的海岸分布有大小海湾200余处,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26个,总面积136平方千米,岛岸线总长737千米。全省有2/3以上的海岸都属于山地基岩港湾,岬湾相间,水深坡陡,建港条件十分优越,有16处主要港湾,51处可建深水泊位的港址,是中国长江以北深水大港港址最多的岸段。另外,山东沿海的海洋自然资源类型之繁多,储量之丰富,也位居全国之首。
齐鲁大地背靠辽阔的海洋,人杰地灵,齐鲁文明的最初诞生就深受海洋的影响,史前时期盛极一时的“海岱文化”一度代表了当时华夏民族文化的发达程度。贝丘遗址和大量原始渔猎工具的发掘证明了一个事实:齐鲁文化中包含了海洋发展的传统。此后历代王朝的体系的建立,使山东不仅创造了强盛的黄色农业文明,也蕴含了丰富的蓝色海洋文明。从姜太公的“便渔盐之利”、管子的“官山海”再到秦皇汉武的巡海,齐鲁文明迈开了向海洋进军的步伐。唐宋以来积极拓展海上航路、谋求海上贸易的兴旺、提高海上捕捞以及航海造船技术,说明山东已经开始了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实践。虽然在明清两朝,因海禁政策海洋文化一度出现了凋敝和委顿,但是传统的民间航海贸易却能够突破藩篱而仍保持活力,由此可知山东海洋文化传统的深厚和力量。
在近代整个历史大变革时期,山东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新旧的更替,山东的海洋文化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在内力和外力共同的作用下,传统的发展模式继续发挥作用,并缓慢地向近代化转型。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新科技革命的开展,中国也逐渐走向了世界现代化的征程,山东的海洋文化也有了新的风貌。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重新面对海洋,东部沿海地区重新创造了经济奇迹,形成了沿海开放地区,成为中国现代化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
伴随着这股改革的春潮,1991年山东省提出了“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构想,确定在今后一个时期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增强海洋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把山东沿海建设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的先进地区。
1992年底,山东省又把“海上山东”建设列为本省跨世纪的工程,进一步确立了建设“海上山东”在山东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揭开了山东海洋开发的新篇章。
由此可见,山东的海洋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而且与山东乃至中国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历程密切相关,所以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这一关节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全面认识山东海洋文化,审视山东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对我们迎接“海洋世纪”的挑战,建设“海上山东”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
1.理论意义
从山东海洋文化在近代变迁的过程来审视山东近代化的历程,考察海洋文化的近代化与近代山东的关系,无论是对近代化理论的研究还是山东近代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学术价值
整个山东海洋文化进行整体研究,既可以对山东海洋史研究内容加以补充,又可以丰富山东地方区域史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现实作用
山东作为中国的海洋大省,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传统。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重新反思和审视近代山东的海洋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海洋与社会发展,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提高我们的海洋意识,也可以为当前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持,具有鲜明的现实作用。
(三)学术史综述
1.史料的整理与出版
相关史料的整理和出版,主要有历代、历朝编纂的山东沿海各县县志及各州县府志,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山东省志》各分志、沿海各地文史资料等。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1859—1949)》;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聂宝璋编:《中国航运史资料》;《山东省水产志资料长编》等都是研究山东海洋文化的必读史料。
2.著作统计与评判
国内外与中国海洋研究史相关的研究可以上溯到20世纪初,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研究重点总在海外交通史包括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海外贸易史和航海史等领域徘徊。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海洋文化的大发展,与海洋史相关的历史研究的力度加大,从深度和广度来说都有了很大突破。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归类,这些研究已涉及海外交通史、航海史、海疆史、海外贸易史、海洋渔业史、盐业史、海关史、海防史、海事史、海港史、海洋风俗、妈祖信仰等专题以及中外关系史、华人华侨史等方面。
总览这些研究成果,有关东南沿海发展史的研究占了大部分,以近代山东作为研究对象数量少,同时整体性、长时段的研究仍不成熟。
单就山东海洋文化的研究而言,关于山东的海洋交通和海洋商业等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多。朱亚非著《古代山东与海外关系史》(齐鲁书社1995年出版),记述了发生在先秦到鸦片战争时期山东对外关系的重大事件,说明了古代山东对外交往的成果。张毅《北方航线在我国海交史上的地位》(《海交史研究》1986年第2期)、程美秀《论清代山东与辽东之间的海上运输》(《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邓亦兵《清代前期沿海运输业的兴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等文章也对清末山东的海洋交通情况有分散的论述,但都着墨不多。海洋商业的研究方面相关的论著有庄维民《近代山东的商人组织》(《东岳论丛》1986年第2期)通过论述明清时期山东沿海地区的海运贸易、海上粮食运输,反映了海上贸易在山东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许檀《清代前中期的沿海贸易与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2期),论述了清前中期的海洋贸易在山东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庄维民所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一书,开篇论述了近代山东四个通商口岸的贸易极其影响,以及沿海民船贸易航路的变化,将整个近代山东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动因归结为青岛、烟台为代表的口岸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导致了市场的变迁,产业的改进,驱动了整个山东近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与海洋交通和海洋商业研究相关的是对沿海城镇和港口发展的研究。相继出版的《登州古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出版)、寿杨宾编著的《青岛海港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出版)、丁抒明编《烟台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出版)说明了登州古港在近代的衰落以及烟台港、青岛港的兴起及发展。王守中、郭大松老师合著的《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系统论述了19世纪下半叶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运河沿岸传统城市衰落,代之以沿海的烟台和青岛海港城市的崛起,并深入探讨了近代山东城市发展的动力问题。陆安著《青岛近现代史》(青岛出版社2001年出版),对青岛在近代的城市发展进行了论述。在论文方面李晓《山东胶州港兴衰问题初探》(《海交史研究》1985年第1期),《登州港变迁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海交史研究》1998年第2期),这些研究成果都揭示了海洋贸易与海洋交通的兴衰与沿海城镇和港口的关系。张连国《山东准近代化城市之近代化简论》(《东岳论丛》1995年增刊),将青岛列为外国资本占主导的新兴近代港市而加以论述。吕颖慧《德占时期青岛德崛起与山东近代城市体系的形成》(《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分析了青岛崛起对山东城市体系的影响:青岛形成新的经济中心,传统政治中心济南的城市转型,运河沿岸城市的普遍衰落,并初步探讨了其中原因。李宝金《青岛近代城市经济简论》(《文史哲》1997年第3期),论述了近代青岛由封建性的商业贸易口岸重镇到殖民地性质的商业贸易港口城市、再到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工业港口城市的历史演进及主要研究。董良保《略论近代青岛城市发展对内地的影响》(《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论述了19世纪末叶青岛城市兴起及迅速发展并对对近代山东的城乡关系、城镇格局及内地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均产生的影响。任银睦《近代青岛城市发展与腹地农村社会经济》(《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论述了青岛开埠促使山东近代市场网络最终形成,并由此带来了山东近代经济地理的重大变化,对山东农村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另外还有李东泉《从德国近代历史进程论青岛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德国研究》2006年第1期)主要论述的是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解题
山东省是我国东部偏北的沿海省份,海域辽阔,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今日山东省的版图毗邻海域面积约为14万平方千米,北以大口河河口与河北省相隔,南以绣针河河口与江苏省为界,拥有海岸线3000多公里,约占全国的1/6,居全国第二位。东部半岛地区向东突出于渤海与黄海之间,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面积约为全省的2/5。蜿蜒曲折的海岸分布有大小海湾200余处,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有326个,总面积136平方千米,岛岸线总长737千米。全省有2/3以上的海岸都属于山地基岩港湾,岬湾相间,水深坡陡,建港条件十分优越,有16处主要港湾,51处可建深水泊位的港址,是中国长江以北深水大港港址最多的岸段。另外,山东沿海的海洋自然资源类型之繁多,储量之丰富,也位居全国之首。
齐鲁大地背靠辽阔的海洋,人杰地灵,齐鲁文明的最初诞生就深受海洋的影响,史前时期盛极一时的“海岱文化”一度代表了当时华夏民族文化的发达程度。贝丘遗址和大量原始渔猎工具的发掘证明了一个事实:齐鲁文化中包含了海洋发展的传统。此后历代王朝的体系的建立,使山东不仅创造了强盛的黄色农业文明,也蕴含了丰富的蓝色海洋文明。从姜太公的“便渔盐之利”、管子的“官山海”再到秦皇汉武的巡海,齐鲁文明迈开了向海洋进军的步伐。唐宋以来积极拓展海上航路、谋求海上贸易的兴旺、提高海上捕捞以及航海造船技术,说明山东已经开始了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实践。虽然在明清两朝,因海禁政策海洋文化一度出现了凋敝和委顿,但是传统的民间航海贸易却能够突破藩篱而仍保持活力,由此可知山东海洋文化传统的深厚和力量。
在近代整个历史大变革时期,山东的政治经济都发生了新旧的更替,山东的海洋文化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在内力和外力共同的作用下,传统的发展模式继续发挥作用,并缓慢地向近代化转型。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新科技革命的开展,中国也逐渐走向了世界现代化的征程,山东的海洋文化也有了新的风貌。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重新面对海洋,东部沿海地区重新创造了经济奇迹,形成了沿海开放地区,成为中国现代化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
伴随着这股改革的春潮,1991年山东省提出了“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上山东”的战略构想,确定在今后一个时期不断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增强海洋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把山东沿海建设成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的先进地区。
1992年底,山东省又把“海上山东”建设列为本省跨世纪的工程,进一步确立了建设“海上山东”在山东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揭开了山东海洋开发的新篇章。
由此可见,山东的海洋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而且与山东乃至中国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历程密切相关,所以山东海洋文化近代化这一关节点,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领域。全面认识山东海洋文化,审视山东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总结经验和教训,对我们迎接“海洋世纪”的挑战,建设“海上山东”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选题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现实作用
1.理论意义
从山东海洋文化在近代变迁的过程来审视山东近代化的历程,考察海洋文化的近代化与近代山东的关系,无论是对近代化理论的研究还是山东近代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学术价值
整个山东海洋文化进行整体研究,既可以对山东海洋史研究内容加以补充,又可以丰富山东地方区域史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现实作用
山东作为中国的海洋大省,有着悠久的海洋文化传统。随着“海洋世纪”的到来,重新反思和审视近代山东的海洋文化,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海洋与社会发展,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提高我们的海洋意识,也可以为当前实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战略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持,具有鲜明的现实作用。
(三)学术史综述
1.史料的整理与出版
相关史料的整理和出版,主要有历代、历朝编纂的山东沿海各县县志及各州县府志,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山东省志》各分志、沿海各地文史资料等。交通部烟台港务管理局编:《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资料(1859—1949)》;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聂宝璋编:《中国航运史资料》;《山东省水产志资料长编》等都是研究山东海洋文化的必读史料。
2.著作统计与评判
国内外与中国海洋研究史相关的研究可以上溯到20世纪初,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其研究重点总在海外交通史包括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海外贸易史和航海史等领域徘徊。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海洋文化的大发展,与海洋史相关的历史研究的力度加大,从深度和广度来说都有了很大突破。就目前的研究成果归类,这些研究已涉及海外交通史、航海史、海疆史、海外贸易史、海洋渔业史、盐业史、海关史、海防史、海事史、海港史、海洋风俗、妈祖信仰等专题以及中外关系史、华人华侨史等方面。
总览这些研究成果,有关东南沿海发展史的研究占了大部分,以近代山东作为研究对象数量少,同时整体性、长时段的研究仍不成熟。
单就山东海洋文化的研究而言,关于山东的海洋交通和海洋商业等研究方面的成果较多。朱亚非著《古代山东与海外关系史》(齐鲁书社1995年出版),记述了发生在先秦到鸦片战争时期山东对外关系的重大事件,说明了古代山东对外交往的成果。张毅《北方航线在我国海交史上的地位》(《海交史研究》1986年第2期)、程美秀《论清代山东与辽东之间的海上运输》(《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邓亦兵《清代前期沿海运输业的兴盛》(《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等文章也对清末山东的海洋交通情况有分散的论述,但都着墨不多。海洋商业的研究方面相关的论著有庄维民《近代山东的商人组织》(《东岳论丛》1986年第2期)通过论述明清时期山东沿海地区的海运贸易、海上粮食运输,反映了海上贸易在山东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许檀《清代前中期的沿海贸易与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8年2期),论述了清前中期的海洋贸易在山东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庄维民所著《近代山东市场经济的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出版)一书,开篇论述了近代山东四个通商口岸的贸易极其影响,以及沿海民船贸易航路的变化,将整个近代山东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动因归结为青岛、烟台为代表的口岸对外贸易的发展,由此导致了市场的变迁,产业的改进,驱动了整个山东近代社会经济的变迁。
与海洋交通和海洋商业研究相关的是对沿海城镇和港口发展的研究。相继出版的《登州古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出版)、寿杨宾编著的《青岛海港史(近代部分)》(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年出版)、丁抒明编《烟台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出版)说明了登州古港在近代的衰落以及烟台港、青岛港的兴起及发展。王守中、郭大松老师合著的《近代山东城市变迁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系统论述了19世纪下半叶随着海上交通的发展,运河沿岸传统城市衰落,代之以沿海的烟台和青岛海港城市的崛起,并深入探讨了近代山东城市发展的动力问题。陆安著《青岛近现代史》(青岛出版社2001年出版),对青岛在近代的城市发展进行了论述。在论文方面李晓《山东胶州港兴衰问题初探》(《海交史研究》1985年第1期),《登州港变迁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海交史研究》1998年第2期),这些研究成果都揭示了海洋贸易与海洋交通的兴衰与沿海城镇和港口的关系。张连国《山东准近代化城市之近代化简论》(《东岳论丛》1995年增刊),将青岛列为外国资本占主导的新兴近代港市而加以论述。吕颖慧《德占时期青岛德崛起与山东近代城市体系的形成》(《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分析了青岛崛起对山东城市体系的影响:青岛形成新的经济中心,传统政治中心济南的城市转型,运河沿岸城市的普遍衰落,并初步探讨了其中原因。李宝金《青岛近代城市经济简论》(《文史哲》1997年第3期),论述了近代青岛由封建性的商业贸易口岸重镇到殖民地性质的商业贸易港口城市、再到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工业港口城市的历史演进及主要研究。董良保《略论近代青岛城市发展对内地的影响》(《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论述了19世纪末叶青岛城市兴起及迅速发展并对对近代山东的城乡关系、城镇格局及内地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均产生的影响。任银睦《近代青岛城市发展与腹地农村社会经济》(《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论述了青岛开埠促使山东近代市场网络最终形成,并由此带来了山东近代经济地理的重大变化,对山东农村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另外还有李东泉《从德国近代历史进程论青岛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德国研究》2006年第1期)主要论述的是德占时期青岛的城市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