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714441
*一位教育学博士、心理咨询师的育儿实录和反思
*好妈妈提升觉察力,成长自己,成就孩子
*54个备受关注的家庭教育话题,引发无数妈妈共鸣
*育儿即育己,不要让不成熟的爱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
育儿过程中,我们常常过多关注孩子的问题,诸如,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为什么有“不良行为”,却缺乏反思自己、成长自己的意识。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中,处处充满着“控制欲”“不尊重”“虚荣心”“自负感”“完美主义”,这些都将成为孩子成长的羁绊……
育儿即育己,好妈妈只有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觉察力,在育儿过程中多一些对自我的觉察、反思、改变,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走向觉醒,从而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并帮助孩子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第1章
心平气和,做个优雅的妈妈
心平气和的妈妈美丽 /
002
不要代劳,只要陪着就好 /
006
让孩子感受被爱,学会去爱 /
011
孩子内心深处的安全感只有妈妈能给 / 015
妈妈好学,孩子自然爱学习 /
019
做一个让孩子感到骄傲的妈妈
/ 023
第2章
爱孩子,先要了解孩子
妈妈太严厉,拉大了母子间的距离 / 028
勿让成年人不好的价值观污染孩子的心灵 / 032
尊重孩子付出的爱 / 036
贵的礼物不是好的礼物 /
040
好的礼物是让他开心的礼物
/ 043
孩子的成功也需要分享 /
046
学会了解并喜欢他的朋友 /
050
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 054
第3章
接纳孩子,给孩子恰当的爱
适合孩子的爱是多少度 /
058
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
063
爱他就要信任他 / 067
爱孩子就要爱他的全部 /
072
分数真有那么重要吗 /
076
接纳孩子的情绪是父母能做的好的事 / 081
缺点的背后是优点 / 086
不要期待“十项全能宝宝” /
091
孩子也可以说“不” /
095
第4章
妈妈的修行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
向暴脾气说“NO” / 100
蹲下来和孩子讲话 / 105
做孩子的倾听者 / 109
孩子的劳动也需尊重 /
113
向孩子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
117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 121
当孩子要实践新想法,要鼓励不要阻止 / 125
第5章
学会引导,好妈妈教给孩子好品质
说到就要做到,做不到的不要说
/ 130
是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的时候了
/ 135
百善孝为先——为孩子树立孝顺的楷模 / 139
杜绝浪费——教孩子节俭 /
143
惜时如金——教孩子懂得珍惜时间 / 147
知礼懂礼行礼——培养有礼貌的孩子 / 153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孩子树立遵守规则的榜样 / 158
第6章
适时放手,妈妈更省心
讲清原则和方向,让他自己看着办 / 164
给孩子一些“无所事事”的时间
/ 168
创造一个不容易犯错的环境 /
172
让后果来惩罚他的错误 /
176
讲道理,找个合适的时机很重要
/ 181
用对批评和表扬就会事半功倍
/ 185
培养孩子“财商”先为他准备一个储蓄罐 / 189
适时放手,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
/ 193
偶尔失败,对孩子漫长的一生没有任何影响 / 197
第7章
赢得支持,不再把家庭教育当成一个人的事
培养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 /
202
教育孩子,爸爸有责 /
207
亲朋好友全动员 / 212
和老师保持联系 / 216
让孩子在朋友的影响下越变越好
/ 221
带孩子一起参加公益活动 /
226
让孩子爱上阅读 / 230
让电视和网络也发挥作用 /
234
善用小区里的教育资源 /
240
后记 / 243
古往今来,教育孩子对于一个家庭而言都是一桩大事。教子成才,是所有父母耗尽毕生心血所追寻的梦想。古人在《三字经》中,对于父母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就有了明确的表达:“养不教,父之过。”简单的六个字,表达了家庭教育责任的重大。所以说,仅仅生养孩子而不去精心地教育,作为父母是有过错的。不仅如此,古人对于教师的选择也非常严格,举凡师者,皆是德才兼备之士。师者,能者;师者,德者。
虽然说“养不教,父之过”,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母亲常常是主角,所扮演的角色既是慈母又是严师。孩子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一般情况下,他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长,受母亲的直接影响也。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个微笑、一声怒骂,甚至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并在潜移默化中左右着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
对当今工作繁忙的年轻妈妈而言,教育好孩子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当白领妈妈遇到了“新新人类”的孩子,那些曾在自己身上屡试不爽的教育方式,在孩子的身上却不断遭遇挫折。面对孩子困惑的眼神,本以为了解自己孩子的妈妈,如今却无法读懂孩子的内心了。这一事实使妈妈感到无奈、疲惫、失去耐心,甚至心灰意冷。妈妈和孩子,究竟是谁出现了问题?
针对这一普遍社会现象,本书将分别从妈妈和孩子两方面情况入手,首先指出当前家庭教育中那些普遍存在的典型性错误,并进行适当分类,然后具体分析产生错误的不同原因,后提出合理适宜的解决办法,帮助妈妈掌握适当的教育原则,知道该怎么做才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有句教育名言说得好:妈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教育。天下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教育不好孩子的妈妈。所以,当妈妈遇到“不听话”的孩子时,首先应该反思自己的过失,从改变自己做起,那么教育之路上所遇到的障碍,方能真正得到解决。
本书分别从不同角度来详细阐述妈妈如何改变教育方式,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了解孩子真实所需,做到因材施教。
因为本人才学有限,望各位读者谅解和指导。希望这本书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妈妈们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能从中有所感悟!
第1章
心平气和,做个优雅的妈妈
心平气和的妈妈美丽
如果在对待孩子的时候,妈妈能够心平气和,那么孩子自然就不会那么急躁了。
孩子急躁都是跟父母学的
家长会上,家长们都在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个性比较急躁,什么事情稍不如意就喜欢大吵大闹。大家都觉得这是因为现在的孩子养得太过娇惯了,得严格管教才行。有一个孩子的爸爸发表了不太一样的意见。
这位爸爸说,在他家以前是孩子的妈妈主管教育孩子,孩子的妈妈是个急性子,与孩子一言不合,嗓门就越扯越高。此外,对孩子做的事情,也一直习惯性地采取质疑的态度:
孩子练琴,练完之后句话就是:“你到底练完了没有,没骗妈妈吧?”
作业写完了也质疑:“你到底做完没有呀?没偷懒漏题吧?”
渐渐地,面对妈妈的质疑,孩子的情绪也变得烦躁起来,心里更是不服气……后来爸爸觉得这样管孩子不行,就接过了主管孩子的重任,他提醒自己,不管孩子学习情况怎么样,做了什么错事,都要耐心、耐心、再耐心。
孩子特别适应他的教育方法,学习态度、成绩都变好了,原来脾气暴躁、粗心大意的毛病也大为改观。后来他总结了一句:“孩子的急躁很大一部分是受父母教育的影响。父母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心平气和了,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变得温和起来。总是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也会变得暴躁。”
听完他的发言,很多家长纷纷自我检讨。我也加入检讨的行列。
比如,早上,我让果果在衬衫外面穿个毛背心,他不穿,我就恼了,劈头训一顿:“哎,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呢?你穿这么少,想生病吗?生病了打针吃药你就高兴啦!不行,赶紧去把背心穿上!”他这才不情愿地去穿背心。
这时候我看上班快要迟到了,就催他:“果果,快点快点!快要迟到了!”看他磨磨蹭蹭,我赶快跑过去,不由分说地给他套上背心,拉着他就往外走。
他显然不高兴,撅着嘴抱怨:“妈妈,背心穿着好热呀!”
我哪有时间跟他慢慢解释,就说:“到外面就冷了,今天会降温,难道妈妈还会骗你吗?”匆匆地把他送到校门口我就赶着上班去了。
一旦果果做错了事,那我就更容易急躁了。一次,我们在外面吃饭,果果把果汁打翻了,洒了我一身,那可是我新买的裙子,我当即就火了,对他大发脾气:“妈妈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不要乱动,你怎么就不听话!看妈妈的衣服都成什么样了!”果果委屈地看着我不知所措。
可能正因为我的急躁,果果也有这样的倾向。他在客厅堆积木,我打扫卫生时,不小心把他堆好的城堡碰倒了,他立刻大发脾气:“妈妈,你怎么不小心点!把我堆的城堡都给弄坏了!”说着还气呼呼地把所有堆好的积木推倒,坐在积木堆里对我怒目而视。
我也生气了,说:“妈妈又不是故意的,你再堆不就行了吗?”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
检讨之后我发现,果果的表现和我的表现真有相似之处。
不要着急,慢慢来
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案例:有一位妈妈经常为孩子的慌张、马虎而烦恼。可是在和老师沟通的过程中,她发现,在老师眼里自己的孩子很稳重。这位妈妈觉得难以置信,回家后问孩子。孩子告诉她,在学校老师从来不催她,总是告诉她不要急,慢慢来,所以她做什么事情都不急了。
看来,如果妈妈心平气和,孩子也会不紧不慢,稳稳东东。所以,要想孩子不急躁,我们先要收敛自己的急脾气,做个心平气和的妈妈。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能理解父母的急性子——他们无非是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取得更好的成绩,但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还是不要太着急,因为父母焦躁孩子也会焦躁。
学会低头,事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大可以放下家长的面子去向孩子道个歉,去跟孩子好好谈一谈,让他知道自己的想法。
如果孩子不小心碰翻了饮料,弄脏了我们的衣服,心平气和的妈妈肯定不会大发脾气,而是会若无其事地对孩子说:“没关系,正好妈妈的衣服该洗了。”孩子看着妈妈的这种反应,他就会知道将来遇到类似的情况应该如何去应对。
当妈妈不小心碰翻他的积木,他也许会对妈妈说:“不要紧,刚才那个堆得不好,我再堆个更好的!”如果是这样,该是多么和谐的母子关系啊!
所以,孩子做事的时候,尽量不要在一旁催促“快点,快点”;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也不要急着发脾气。孩子有一个心平气和的妈妈,自然能受到感染,会跟妈妈学习控制和调节自身情感和行为的方法,遇到问题和挫折就能不急不躁了。
不要代劳,只要陪着就好
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从一开始,就应该让他自己去体验。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和指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