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06399
内容简介
《文化与传播研究》是由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创办的涵盖新闻传播学科研究领域的学术集刊,旨在搭建一个新的学术平台,展示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倡导学术创新和学术争鸣。本期特稿介绍了李金铨教授对传播学的认识与反思;“传播学研究”探讨了决定新媒体采用的影响因素、新闻发言人制度与中国外交话语的构建等问题;“媒介经营与广告”聚焦中国广告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党报广告价值的现实困境和未来取向等热点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目 录
本期特稿
传播学和反思的艺术——《亚洲传媒》对李金铨教授的访谈
传播学研究
媒体使用、人际交往与阶层意识——以上海为例的实证研究【周葆华】
决定新媒体采用的影响因素争辩
——基于创新扩散和权衡需求的理论进路与范式融合【芦何秋 刘朝阳】
新闻发言人制度与中国外交话语的构建【吴 瑛】
传媒文化研究
抗日战争的媒介记忆偏向——表现及成因【黄月琴 王文岳】
艺术与现实互动下的类型片演进
——《窃听风云》三部曲与香港警匪片类型的当代演变【梁君健】
大众传媒与文化价值观的变化
——对大众传媒在文学传播中的“负面效应”的检讨【杨翠芳】
旧城改造中的新闻框架建构研究
——以武汉汉正街改造和广州恩宁路改造为例【聂远征 张 艳】
新闻实务研究
中国媒介潜规则现象及原因探析【钱燕妮】
社交媒体受众商品化的两种路径【谈海亮】
媒介经营与广告
民国时期民营报业集团化建设的历史考察【陶喜红 丁兰兰】
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下中国广告产业发展方式转型【杨 雪】
党报广告价值的现实困境和未来取向【黎 明 郑雪丽】
商业广告中的“我”研究——“个体化”理论的视角【乔同舟 汪 蓓】
大健康产业背景下医药企业的品牌延伸【章 俊】
媒介教育交流
网络与新媒体教学创新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的实践【周 艳 刘 珊】
媒介素养教育的中国特色【江龙军】
《文化与传播研究》征稿启事
前 言
《文化与传播研究》发刊词
由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文化与传播研究》(2017年卷)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筹备,现在与大家见面了。
当前,中国的新闻传播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由于经济转型升级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一向与经济发展唇齿相依、在既有传播轨道上运行的传统媒体正在调整其发展路径;网络媒体借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将自己的触角深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正发挥着无法预知的潜力。新闻传播业态已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
传统媒体由于其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无论是选题策划、采集发布,还是议题设置功能和信息的权威可靠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但是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的出现与普及,信息传播已完全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的垄断,使得任何一个拥有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的个人都成了信息的传播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信息的把关人已然消失。
信息的传播必然与意识形态相关联。新闻信息在与受众发生关联的时候,它的内容就与某种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这种价值观毫无疑问将影响信息的接收者。我们知道,传统媒体的传播,需要经过把关人的筛选和过滤,然后再通过传播媒介到达受众。网络使新闻信息传播不再如过去那样,而是直接地将多种价值理念的混杂体原生态地呈现在了受众面前。主流价值观的洪流中夹杂着各种思潮,社会价值观念在没有把关人的状态下呈现多元的生态。
在这样一种新闻传播环境下,作为学界研究者,应该感到身逢其时,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语,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拥有丰富的研究样本;同时我们也应该自觉地担当起我们的责任,身处这样一个大变局之中,我们应该主动地观察它、审视它、研究它,并将我们的观察与思考和同行交流切磋。
我们不仅关注新闻传播领域本体和技术的变化与发展,而且也将研究视角投射于传播带来的文化变迁上,而后者恰恰是新闻传播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为学科研究开辟一个百花盛开的园地,为媒体发展提供我们的智力支撑,为社会进步贡献我们的智慧成果,这就是我们主办这份刊物的初衷。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办新闻传播专业已有30年的历史。1987年,几位在湖北大学任教的原《长江日报》的编辑、记者开办了新闻学专业。1997年成立新闻传播系,设有新闻和广告两个专业。2013年,学校成立新闻传播学院,一路走来,筚路蓝缕,历尽艰辛。今天的新闻传播学院拥有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共5个专业,在校本科生达1000人,研究生近100人。教学研究平台与设施不断完善。教职员工已有近40人,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者达60%,博士率超60%,这些构成了我们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强大的研究阵容。我们相信,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帮助下,《文化与传播研究》刊物会越办越好。
本期《文化与传播研究》共刊载了17篇文章,下设5个栏目和1篇特稿。这些稿件来自海内外20多位学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城市大学的李金铨教授将一篇有关他的学术观点的英文专访文章授权本刊翻译发表,复旦大学周葆华教授;清华大学梁君健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周艳教授、刘珊老师;中南民族大学陶喜红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吴瑛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乔同舟老师;武汉体育学院汪蓓老师;腾讯大楚网的副总编谈海亮以及本院杨翠芳教授、黄月琴博士等8位教师对本刊的创办给予了大力支持,惠赐他们的新作。值此《文化与传播研究》创刊之际,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廖声武
2017.3.16
由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的《文化与传播研究》(2017年卷)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筹备,现在与大家见面了。
当前,中国的新闻传播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局。由于经济转型升级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一向与经济发展唇齿相依、在既有传播轨道上运行的传统媒体正在调整其发展路径;网络媒体借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将自己的触角深入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正发挥着无法预知的潜力。新闻传播业态已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
传统媒体由于其从业者的专业素养,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无论是选题策划、采集发布,还是议题设置功能和信息的权威可靠上,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但是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的出现与普及,信息传播已完全打破了传统媒体对新闻的垄断,使得任何一个拥有智能手机和移动终端的个人都成了信息的传播者。“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信息的把关人已然消失。
信息的传播必然与意识形态相关联。新闻信息在与受众发生关联的时候,它的内容就与某种价值观念联系起来,这种价值观毫无疑问将影响信息的接收者。我们知道,传统媒体的传播,需要经过把关人的筛选和过滤,然后再通过传播媒介到达受众。网络使新闻信息传播不再如过去那样,而是直接地将多种价值理念的混杂体原生态地呈现在了受众面前。主流价值观的洪流中夹杂着各种思潮,社会价值观念在没有把关人的状态下呈现多元的生态。
在这样一种新闻传播环境下,作为学界研究者,应该感到身逢其时,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语,我们赶上了这样一个好的时代,拥有丰富的研究样本;同时我们也应该自觉地担当起我们的责任,身处这样一个大变局之中,我们应该主动地观察它、审视它、研究它,并将我们的观察与思考和同行交流切磋。
我们不仅关注新闻传播领域本体和技术的变化与发展,而且也将研究视角投射于传播带来的文化变迁上,而后者恰恰是新闻传播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为学科研究开辟一个百花盛开的园地,为媒体发展提供我们的智力支撑,为社会进步贡献我们的智慧成果,这就是我们主办这份刊物的初衷。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开办新闻传播专业已有30年的历史。1987年,几位在湖北大学任教的原《长江日报》的编辑、记者开办了新闻学专业。1997年成立新闻传播系,设有新闻和广告两个专业。2013年,学校成立新闻传播学院,一路走来,筚路蓝缕,历尽艰辛。今天的新闻传播学院拥有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和播音与主持艺术共5个专业,在校本科生达1000人,研究生近100人。教学研究平台与设施不断完善。教职员工已有近40人,教师中拥有高级职称者达60%,博士率超60%,这些构成了我们广泛的研究领域和强大的研究阵容。我们相信,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帮助下,《文化与传播研究》刊物会越办越好。
本期《文化与传播研究》共刊载了17篇文章,下设5个栏目和1篇特稿。这些稿件来自海内外20多位学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城市大学的李金铨教授将一篇有关他的学术观点的英文专访文章授权本刊翻译发表,复旦大学周葆华教授;清华大学梁君健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周艳教授、刘珊老师;中南民族大学陶喜红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吴瑛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乔同舟老师;武汉体育学院汪蓓老师;腾讯大楚网的副总编谈海亮以及本院杨翠芳教授、黄月琴博士等8位教师对本刊的创办给予了大力支持,惠赐他们的新作。值此《文化与传播研究》创刊之际,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廖声武
2017.3.16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