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273760
作者自序/鲁进 〔法〕魏明德(Beno?t Vermander)_15
心路:从故乡到他乡
对话,从寂寞深处开始
寂寞:漫游者的园地/鲁 进_3
舞在桥上/魏明德_6
童年的梦想
遐想何仙姑/鲁 进_10
树端的世界/魏明德_12
梦的洞口/魏明德_15
故乡的小路,通向世界的大道
梦之源/鲁 进_17
女伯爵古堡的栅栏门/魏明德_19
从我这里到你那里
记忆的空间/鲁 进_22
起 站/魏明德_27
比利牛斯山与嘉义梅山/魏明德_28
在他乡找到故乡
卢瓦河边的古城/鲁 进_30
我的驿站/魏明德_33
一盏声音的灯/魏明德_34
跨语言的心灵世界
穿越在多种语言之中/鲁 进_39
摇荡在轻雾与阳光之间/魏明德_43
母语与外语/魏明德_45
*深层的道路,是生命的灵性之路
山泉奏鸣曲/鲁 进_48
我想出生/魏明德_49
智慧的夜光/魏明德_50
漫游世界的亲历与思索
异乡的接纳
我的美国恩师/鲁 进_53
我的应许地/魏明德_58
读书或工作?——不断更新的抉择/魏明德(瞿彦青译)_61
进入你的文化
法国高师生活散记/鲁 进_63
我的画室/魏明德_69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我在美国演话剧/鲁 进_72
我的环台梦/魏明德_74
观察者的目光
目光:跨文化的解读/鲁 进_77
你的面容/魏明德_81
你的背影/魏明德_83
摄影的重量/魏明德(谢静雯译)_84
穿透斑斓的表象
海阔天空话浪漫/鲁 进_86
心灵的计算机/魏明德(何丽霞译)_89
选择的困境
圣诞老人的故事/鲁 进_93
“人生大学”的终生学分/魏明德(陈雨君译)_97
寻求和谐的世界
布列塔尼的薄饼店/鲁 进_99
海格立斯与七头蛇——思索人类生存七大危机/魏明德(沈秀臻译)_102
面对差异
难以调和的差异:法国与美国文化解析/鲁 进_110
失去·重生·所罗门群岛/魏明德(谢静雯译)_114
花园、梦想与慰藉
我的花园/鲁 进_122
园林和苦海/魏明德(林天宝译)_124
苦与美的体验
从知青歌到芝加哥《岁月甘泉》合唱组歌/鲁 进_126
走过生死间/魏明德_130
呼吸着诗意/魏明德(谢静雯译)_133
没有中心的世界
散点透视异国情调/鲁 进_135
冬日城市,一个漫游者在欧洲/魏明德(张令憙译)_137
跨文化的相遇和随想
悠远的对话
马若瑟为什么翻译了《赵氏孤儿》/鲁 进_143
郎世宁的和睦骏马/魏明德_149
没有徐光启,就没有利玛窦/魏明德(沈秀臻译)_151
诗意与冥想
安德烈·谢尼耶与中国诗歌/鲁 进_153
专注——天赐的礼物/魏明德(瞿彦青译)_157
跨文化的美学思索
昆德拉与18世纪法国文学传统/鲁 进_159
心灵的美感殿堂/魏明德_164
宝塔与大楼/魏明德_169
边缘的空间
法国华裔女作家山飒小说的叙述角度/鲁 进_171
嘉义竹林女巫/魏明德_174
流动的身份
未完成的杰作:《玛丽安娜的一生》/鲁 进_179
双极北极熊/魏明德_184
阿里山新传说/魏明德_189
变成自己,相遇超越时空
马利沃与伏尔泰:穿越世纪的竞争/鲁 进_193
变成你自己/魏明德_197
在深思中进步
“臃肿”的伏尔泰/鲁 进_204
启动进步的一星烛火/魏明德(张令憙译)_207
在进步与退步之间/魏明德(杨子颉译)_208
在思想的牧场上
矛盾的遗产:卢梭与革命/鲁 进_210
放胆思考/魏明德_213
心灵的记忆
昆德拉与往事/鲁 进_219
心灵的体操/魏明德_221
旅程的延伸/魏明德_222
漂流的伤痕
失去的照片/鲁 进_224
手 腕/魏明德_226
身无所居
法语区域文学的困境与超越/鲁 进_228
未完成的印记/魏明德_231
概念的张力
时代的理想人格:18世纪法国哲学家/鲁 进_233
智慧与启示/魏明德(鲁进译)_236
终极的思索
幸福的作家孟德斯鸠/鲁 进_241
海洋的感觉/魏明德(张令憙译)_244
美丽与崇高/魏明德(谢静雯译)_245
灵与美的合一
美的显现/鲁 进_247
追随自由的风/魏明德_252
摇荡在轻雾与阳光之间魏明德我父亲来自欧洲法兰德耳,但我对地中海的阳光和拉丁语言,有一种说不出的思乡情怀。
我上初中的时候,个学习的外语是德文,我学得不太好。当时是在70年代初,学校使用的教材仍然带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氛围,阴郁而晦暗,充满德国战败后的悲凉。简单说,就是一点也不有趣……授课的老师也是如此。音乐与诗想的德国我妈妈是德文迷,在我的床边贴了一堆动词变化表和位格表,光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东西就使我退避三舍,怎么也记不住。直到后来渐渐接触里尔克(Rilke)等人的诗,特别是巴赫的音乐之后,我才勉强“入门”,但是一直无法正确流畅地开口说德文。西班牙式的悲欢离合相反,从高中一年级开始,我就发现西班牙语非常有趣,会话课滑稽好笑,授课中歌曲和诗占了大部分,使我迷上西班牙式的悲欢离合。高中三年,西语的老师都是年轻女性,她们的态度轻松自在、热情洋溢,使得学习语文变得更加容易。上大学后,我继续修西语,这一辈子所交的朋友,不是西班牙人就是拉丁美洲人,西班牙语甚至成为我的一部分。坦白说,我的德文学不好,多半要归咎于自己的懒惰以及对西班牙文的偏爱。对一个法国人而言,德文比较难学,而西班牙文尽管不像初学时以为的那么简单,但入门容易多了。金发褐眼的我爱慕地中海这或许不是的原因,可能也包含认同感的问题。虽然我的童年在法国度过,但我的家族来自法兰德耳(la Flandre/Flanders,包括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分地区),这个地区的历史相当复杂:在语言文化上和日耳曼民族很接近,但好几世纪都是被西班牙所占领。虽然在政治上的记忆不甚愉快,但在这段时间却多少感染了地中海文化的内涵。虽然我的头发是金色,但是我的眼珠是褐色,这是从我的母系那边遗传而来,他们长得多少有点像西班牙人的样子。我听亲友谈起,母亲的祖先曾经是海盗,住在法国西北沿海。他们常常在暴风雨来临时,放火烧毁船只,以便抢劫财物。他们其中或许有些是西班牙逃兵,谁知道呢?我就这么胡思乱想,只知道自己不愿承认是北欧人。拉丁语言的呼唤我对地中海的阳光和拉丁语言,有一种说不出的思乡情怀。以前我父亲是拉丁文教授,他出身于法兰德耳一个贫穷的家庭,20世纪才移民到法国找工作。我父亲那一代的移民几乎都不说法兰德耳语了。我父亲升任教授后,就被派到北非的阿尔及利亚任职,而我就是在那里出生的。所以打一开始,我的脑海里就摇映着北国的轻雾以及地中海沿岸的暖阳,直到我14个月大时才离开北非……无尽迁徙中的珠宝盒这种一南一北的情愫持续很长的时间,而且沾染“浪迹天涯”的味道:因为童年我是在意大利边境的阿尔卑斯山度过,而成年后的份工作,却又把我带到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然后我又离开那里,住到邻近西班牙的土鲁斯(Toulouse)。而此刻,我则逃离南、北欧之间的无尽迁徙,来到了台北。在这里,才有真正所谓认同的问题吧!所幸在内心深处,我一直珍藏着北欧的轻雾与拉丁的阳光。认同的难题无解也罢,或许正由于这种复杂的情结,不断地使人自我探究,并在面临各种困境中,找到启发性的答案。对于自身归属感的问题,我觉得不该简化它,也不该去突显它,而是应该多用一点幽默感,多给它一点空间,学着在自我与集体的矛盾中取得祥和。这就是阴阳调和的处世态度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