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09898
文翁遗泽至今崇/001
文君井畔忆相如/006
王褒写四川茶业/014
扬子云与子云亭/017
武侯祠中仰诸葛/023
蜀汉大儒谯周/026
李密写《陈情表》/029
良史之才陈寿/032
方志大家常璩/036
玄奘成都受戒/040
王勃旅游蜀中/043
卢照邻风月锦官城/051
射洪才子陈子昂/055
高適总戎蜀中/058
海通法师建大佛/061
吴道子挥笔写嘉陵/064
青莲居士李白/067
岑嘉州病死成都/074
杜甫草堂怀杜甫/077
望江楼下话薛涛/084
白居易在忠州/090
刘禹锡夔州歌“竹枝”/096
贾岛墓前话贾岛/100
李商隐与巴山夜雨/104
山水诗人雍陶/107
青城山下的“一瓢诗人”唐求/109
《秦妇吟》秀才韦庄/112
长笛学士欧阳炯/118
四川的波斯词人李珣/121
两个花蕊夫人/125
黄休复记蜀中名画/131
花鸟画家黄筌/135
张咏治蜀/138
不夸驷马的范镇/141
“白云隐君”张俞/146
大器晚成话苏洵/150
一代风流苏东坡/155
“颍滨遗老”苏子由/162
墨竹大师文与可/165
山谷墨迹蜀川多/171
陆游入蜀不欲归/177
“杂学士”李焘和他的儿子们/186
王灼记成都歌曲/190
范成大绘蜀江彩卷/193
魏了翁的歌唱/201
多产作家杨升庵/205
乡梦桃花远,四费忆繁川/212
双桂堂与破山禅师/216
王渔洋蜀道写游记/220
踏实力学的彭端淑/223
万卷楼主人李调元/227
“诗中有我”的张船山/234
张澍独力撰《蜀典》/238
何绍基草堂留名联/242
“画和尚”竹禅/246
王闿运开蜀中学风/250
“戊戌六君子”中的刘光第/255
八上峨眉的赵尧生/259
美丽富饶的四川,不仅以各种类型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峨眉山、青城山、三峡、剑门关、九寨沟、黄龙寺、都江堰、乌尤山……而且,四川在历史上还是一个人才辈出、众星荟萃之地,许多文化名人都在这里留下遗迹——文君井、子云亭、白帝城、武侯祠、太白故里、工部草堂、陆游罨画池、山谷流杯池……提起它们来,总是令人心向往之,欲一游为快。
的确,巴山蜀水,人杰地灵。在这块号称“天府”的土地上,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辛勤耕耘、奋斗、创造、探索……出现了很多具有杰出贡献的著名人物,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供瞻仰的文化遗迹。这是中华的光荣,这是四川的骄傲。
对于四川古代杰出人物的成就,前人早有评述。如唐代的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就说过:“自盘古划天地,天地之气,艮于西南。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别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杰出。”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谈资》卷上也说:“蜀之文人才士,每出,皆表仪一代,领袖百家,岂他方所能比拟。”应当补充的是,由于天府之国繁荣富庶的经济基础,也由于在全国政治局势的风云变幻之中曾几次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故而自古以来,外省的著名文士也往往到四川游学。或乐于到四川做官,“自古词人多入蜀”。所以,有很多全国著名的外省籍文士客寓四川,与四川籍的文士交相辉映,以致四川几度出现过人物星聚,名篇竞出的活跃局面,文学史上传为佳话。
为了向广大读者,特别是广大旅游者介绍古代四川著名文士的主要活动,介绍他们留下来的主要遗迹,我们特地编写了这本《历代文化名人在四川》。为了在不长的篇幅中向读者介绍大家比较关心的著名人物,所以我们只限于川籍(包括今属重庆市)的和客寓四川的文学艺术家(有几位对了解四川历史十分重要的四川历史专家,也包括其中)。古代四川还有若干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思想家,在这本小册子中就不可能介绍了。
由于时间迫促、水平有限,书中错误之处定所难免,尚祈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历代文化名人在四川·
文翁遗泽至今崇
在四川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发展均居于全国前列的繁盛时期首推西汉。那时四川所以能够繁荣昌盛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若从倡导者与组织者的角度看,有两位杰出的人物是永远令人缅怀的,这就是战国末期的蜀郡太守、政治家李冰,与汉景帝至汉武帝时期的蜀郡太守、教育家文翁,李冰与文翁都不是四川人,但他们对四川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文翁的生平,由于资料有限,今天已不太清楚,只知他姓文,名觉,字仲翁,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人,年少好学,对《春秋》钻研尤深。汉景帝末年,任蜀郡守。他为人仁爱,重视教育。当他在蜀郡了解了全面情况之后,深感蜀地偏僻,文化不昌,加之秦代禁止私人办学的后遗症,故而“学校陵夷,俗好文刻”,若要使蜀郡有大的发展,必须从文化教育这一根本大事抓起。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他从郡县小吏中选拔了“开敏有材者”即为人聪敏、有培养前途者如张叔等十八人,先亲自教导,然后送到首都长安向博士求学,有的学习五经,有的学习律令。临上路时文翁还让他们带上一批蜀郡的名特产品如铁刀、麻布等,到京师去送给博士,作为培训的费用。几年之后,张叔等顺利完成学业,回到蜀郡,文翁即任命他们担任郡中的高级官职或郡学教授,成为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政界骨干与高级知识分子。
其次,文翁拨出经费,“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这一所郡立学校是用石料修建的,故称为“石室”,后又称“文学精舍”。入学者都免除各种徭役,使之专心学习。为了让学生接触实际,锻炼治理政务的真正能力,文翁经常组织学生到郡县办公处参观实习。文翁出外巡视郡县,还选择一部分学生做随从,“传教令”,担负某些政务工作。这样做,既在实践中使学生增长才干,又让各地百姓看到认真读书就可以为官的好处,“县邑吏民见而荣之,数年,争欲为学官弟子,富人至出钱以求之”。这样一来,蜀中习俗逐渐得到改变,重视培养子弟读书,一时成为风气。这个经验受到汉武帝的高度赞扬,“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就这样,我国早由地方政府开办的学校从文翁石室开始,并逐步推广到全国。所以说,文翁不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在当时也是世界上杰出的教育家之一。
文翁采取的以上两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很短时间内就取得了明显的结果:一是郡县政府不断得以补充既有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官吏,文翁培养的学生中,“官有至郡守刺史者”;二是有大批人到长安求学,“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齐鲁是汉初文化水平的地区)焉”。汉武帝以后,蜀中杰出的人才不断涌现,与此有极大的关系。东汉写成的《汉书》称“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并非夸饰之论,是有事实根据的。
还应当指出的是,文翁在蜀中并不是只抓教育的。为了使百姓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并在此基础上使政府有一定的行政经费,他还努力从农耕与水利方面进行开发。例如,他在都江堰已有的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又组织指挥广大民工“穿湔江口,灌溉繁田千七百顷”,就是指开凿今天的蒲阳河,分岷江水东北流,再与青白江会合,可以灌溉汉代的繁县(即今天的都江堰、彭州、新都区新繁)的大片农田,造成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兴旺景象。
由于文翁对蜀地经济、文化建设的杰出贡献,当他在蜀地辛勤一生并在蜀地病逝之后,长期受到人们的怀念与赞颂。《汉书》将文翁列于整个西汉的“循吏”的首位,认为他“谨身帅先,居以廉平,不至于严,而民从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蜀地百姓更是“为立祠堂,岁时祭礼不绝”。特别是文翁兴办的石室,则自汉至今近两千年来,一直是成都的学府所在,不断地培养蜀地青年,从未中断。这种在同一地址连续办学两千年的情况,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是罕见的。在石室旧址,汉代为蜀郡郡学,唐宋为成都府学,元代改为书院,清末改为学校,至今仍是全省重点中学,且仍名石室中学。在石室之侧,历代还有文翁祠、文翁坊、经史阁等建筑。五代时曾刻十经于石,立于此地,是为全国闻名的“孟蜀石经”,至今还有少量残石遗存。
为了称颂这位为蜀地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先贤,历代的骚人墨客写过不少赞誉之作,如唐代的裴铏有“文翁石室有仪型,庠序千秋布德馨”之句;宋代苏轼有“苍苔高朕(指东汉时于战火后重建石室的蜀郡守高朕)室,古柏文翁庭”之句;老一辈革命家李一氓同志还亲笔写了“锦江春色来天地,石室文风烁古今”的对联。我们这篇小文的标题“文翁遗泽至今崇”,也是用的清代四川名诗人彭端淑的七律《再掌教锦江书院作》的首句。
文君井畔忆相如
在风景如画的川西平原的西部,有一座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邛崃。邛崃城内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公园,名曰文君井。园内有古井一口,相传就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与其情深谊笃的妻子卓文君汲水酿酒、开设酒店的旧址。
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前118年),字长卿,西汉辞赋创作的代表作家,也是四川古代文化史上个著名的文学家。他出生在西汉蜀郡的首府成都,父母给他取了一个颇为亲昵的名字叫“犬子”。他自幼好学,并勤学剑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日增,武技日进,阅历日广。他十分崇敬战国时期赵国名臣蔺相如临危赴难,智斗强秦,完璧归赵,为国增辉的英雄业绩,崇敬蔺相如心怀大局,忍辱负重,将相团结,安定国家的高尚品格。为了终生仰慕并学习蔺相如,遂更名为“相如”。司马相如这个流芳千古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司马相如初入仕途,是到首都长安做官。汉景帝以其外表英武而授予武骑常侍之职,即侍从汉景帝打猎击兽的武官。其实,司马相如学习武技只是为了锻炼身体,掌握自卫与杀敌的本领,心中真正热爱的是文学,尤其喜欢辞赋创作。恰在此时,梁孝王刘武来到长安,这位汉景帝的亲兄弟,不仅位高势重,而且喜爱文学,特别喜好延揽文才。京中一批著名的辞赋家如邹阳、枚乘、严忌等都成了他的座上客,颇受礼遇。司马相如为了能施展自己在文学创作上的抱负,遂托名有病,辞去官职,与邹阳等人日日切磋辞赋创作。粱孝王离开长安,他也和邹阳、枚乘等一道随之去到了梁国(梁是西汉的诸侯国之一,都城在今河南商丘市南),开始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生涯。在梁国,司马相如写出了他的成名之作《子虚赋》。
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因无官无业,家贫难以自活,遂接受了过去的老朋友、当时的临邛(今四川邛崃)县令王吉的邀请来到临邛。
临邛在西汉是相当繁盛的工商业城市,以产盐铁而闻名远近。西汉王朝专门在这里设立了管理盐铁生产与贸易的盐官与铁官。这里盛产井盐,特别值得介绍的是,这里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早开采、利用天然气的地区。用天然气煎煮井盐,使临邛成为我国也是全世界早的井盐生产中心。直到今天,临邛还有一个乡以“火井”为名。临邛在汉代又盛产富铁矿,用以炼铁并制造各种铁器,远销西南各地。
司马相如到临邛之后,受到王吉与当地名流的热情款待。有一天,他应约去赴临邛富有的工商业主卓王孙的家宴。卓王孙有位既聪慧又有文才的女儿叫卓文君,结婚不久就死去丈夫,寡居父家。司马相如早已闻知卓文君对文学与音乐的造诣,闻知卓文君不幸的遭遇,故而有意在宴席上弹琴,用琴声表示对她的同情与爱慕。卓文君听到司马相如优美而深情的琴声,见到司马相如雍容闲雅的风采,在心中深深地爱上这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俩终于得以传书递柬,表达了各自坚贞而深沉的爱。可是,卓王孙拒不同意这门婚事。对爱情无比忠诚的卓文君,以大无畏的精神冲破了封建伦理的罗网,独自逃出家门,夜奔相如,两人结为夫妻,并立即逃往成都。可是,夫妻虽百般恩爱,却是衣食无着,不得已又回到临邛,司马相如将车骑全部卖掉,开了一家酒店,“文君当垆,相如涤器”,虽然粗衣淡食,但却乐在其中。面对着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这种敢于向世俗挑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顽固的卓王孙也无可奈何,只得追认了这门亲事,并分给卓文君部分财物。小两口方才摆脱了穷困的生活,回到成都,专心致志地研讨文学,从事创作。
这时,汉景帝已经去世,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继位。有一天,汉武帝读到已在京中流传的《子虚赋》,大为赞赏,万分感叹地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恰好,汉武帝身边有位管理猎犬的官员叫杨得意,乃是蜀中人士,与司马相如相识,就向汉武帝介绍说:“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汉武帝大喜,立即召见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只得辞别文君,应召来到长安。
汉武帝时期的长安,乃是当时全世界繁荣的大城市之一。汉武帝选贤良,设乐府,立学校,置五经博士,各地著名文士如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东方朔等都云集于此。司马相如到长安之后,得以与他们交流作品,切磋文艺,还可以饱览石渠、石室、延阁、广内、麒麟、天禄等国家图书馆的丰富藏书,因而技艺日精,创作益丰。在向汉武帝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子虚赋》之后,很快又写出了《子虚赋》的续篇《上林赋》,这两篇大赋用铺张手法,描绘并渲染了皇家的苑囿之盛、畋猎之乐,也描绘了山川的壮丽、物产的丰饶。结构宏大,辞藻华丽,排比对偶,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是我国大赋的代表性作品。
司马相如以超群的才华得到了汉武帝的信任,被任命为郎(西汉时帝王侍从官员的通称)。这时,奉武帝命开辟从今四川通往贵州、云南地区(当时统称西南夷地区)的道路的唐蒙,在巴蜀大肆征调人力,胡乱屠杀地方首领,引起“巴蜀民大惊恐”。汉武帝便命令司马相如为特使速发巴蜀,设法抚喻,并分析、批评、纠正唐蒙的过失。于是司马相如立即入蜀。他写成了一篇《喻巴蜀檄》的专文,晓喻巴蜀各地,讲明朝廷开通西南夷地区是为了解决“道里辽远,山川阻深”的困难,唐蒙“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等做法,“皆非陛下之意”,希望各地安定毋恐。同时,司马相如对西南夷地区的情况,西南夷与中央的关系作了调查,然后回京向汉武帝作了汇报。他认为,西南夷是很愿意同中原和睦相处、加强联系的,道路也不难打通。如果纠正了唐蒙所采取的“蜀民及汉用事者多言其不便”的错误政策,“为置郡县”,一视同仁,西南夷的问题是完全可以顺利解决的。汉武帝欣然同意司马相如的看法,任命他以中郎将的官职作为朝廷的全权代表,随带一批副手,前往成都,处理有关西南夷的事务。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当司马相如辞别文君赴京之时,文君送别于北郊的升仙桥,桥头有送客观,相如曾指着升仙桥在观门上题字:“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如今,司马相如果然手持皇上符节,乘着高车驷马荣返成都,“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皆因门下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喟然而叹,自以得使女尚司马长卿晚,而厚分与其女财,与男等同”。
司马相如在现今的四川西部、南部少数民族的广大地区,与当时的邛、笮、冉、、斯榆等西南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的交往,排除关隘,开辟道路,设置郡县,使西汉中央与边区的友好关系一直发展到牂牁(今贵州中部)邛都(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还报天子,天子大悦。”为了消除蜀地一些人对开通西南夷地区的疑虑,他又写了一篇著名的《难蜀父老》的长文,反复宣传西汉王室的“偃甲兵”、“息诛伐”、“垂仁义”的宗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应当说,在司马相如的一生中,他在致力于四川边区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的和睦相处并加强其间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业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价值并不亚于他著名的文学创作。
司马相如晚年住在长安茂陵,“称病闲居,不慕官爵”,只担任着负责管理汉文帝陵园事务的“孝文园令”的闲官。可是,他一直关心着国家的强盛。针对汉武帝迷恋狩猎与幻想成仙,他写了意在讽谏的《谏狩猎疏》与《大人赋》,针对汉武帝晚年的若干失误,又写了劝其吸取秦代二世而亡的深刻教训的《哀二世》一文。直到患糖尿病去世之前,还写了一篇《封禅文》,希望汉王室能够“彰至尊,舒盛德,发号荣,受厚福,以浸黎民”。
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受到历代的高度评价,对后世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班固称为“弘丽温雅”;王世贞称“长卿之赋,赋之圣者”;鲁迅先生评价为“广博闳丽,卓绝汉代”。特别是他以自己的创作成就,影响与带动了蜀中文学创作的繁荣,正如班固所说:“西蜀自相如游宦天下,而文章冠天下。”巴蜀人民为了怀念这位杰出的文才,又为了称颂他与卓文君对真正的爱情的追求,一直在以各种形式纪念着他,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曾在成都凭吊相如遗迹,写下了“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的诗句;李商隐在成都也写下了“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的诗句。直到今天,在成都北郊,有相传他当年告别文君,挥笔桥头的“驷马桥”。在邛崃,有相传是相如弹琴之地的“琴台”和文君汲水酿酒的“文君井”,而且,修建了占地十余亩的园林。值得一提的是,在成都西郊三洞桥附近,有一个高十五米、直径八十几米的大土丘,成都人一直称之为“抚琴台”,认为是司马相如当年在成都弹琴之所,作为有关司马相如的遗迹加以纪念。直到1940年,为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在此挖掘防空洞,发现是一处古墓。后来,在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主持下进行发掘,方知这就是五代时期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永陵”,现在已成为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四川文化史上一个有趣的误解,但这一误解却清楚地表明:文学家司马相如较之皇帝王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要高得多。当地居民用“抚琴”而非“永陵”命名所居之地,这不是更能说明问题么!
成都市青羊区琴台路,就是以汉唐仿古建筑群为依托,以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汉代礼仪、舞乐、宴饮等风土人情的街道。周围有杜甫草堂、青羊宫、百花潭、文化宫等古文化遗址及公园。
王褒写四川茶业
茶叶是当今世界上三大饮料之首。我国是世界上茶树种植与茶叶制作的发祥地。研究我国的茶业史,已成为当今科学史家的一大课题。每当我们手捧香茶、酌饮品评之时,往往要想到西汉时四川的一位著名文学家——是他在文章中记载了全世界早的种茶、饮茶与贩茶的资料,这位文学家就是王褒。
王褒,西汉时蜀郡资中(今四川资阳)人,生卒年代失载,只知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汉宣帝时期。汉宣帝是一个十分喜爱文学与音乐的皇帝,自己也会创作,所以经常征召国内在这方面有造诣的文士到长安,担任皇家的文学、音乐方面的“待诏”,即顾问之类的官职。益州刺史王襄因听旁人介绍,知道王褒是位很有才学的人,就请他来到成都,让他在成都写诗,并将他写的诗配上音乐歌唱。故而王褒的创作很快就通过赴京求学的文士传到长安,传到汉宣帝的耳中,受到汉宣帝的称赞。加之王褒还为王襄写了传纪和颂词,也深得王襄赞许。所以,王襄就将王褒的才能上奏朝廷,汉宣帝立即下令召见。
王褒到京之后,汉宣帝就出了题目,要他写一篇《圣主得贤臣颂》。王褒一挥而就,深得汉宣帝的好感,被任命为待诏,不久又升为谏大夫。他写的《甘泉赋》《洞箫赋》等新作在京中受到很高的评价。甚至,当太子得病而闷闷不乐时,宣帝就让王褒去太子宫中诵读自己的作品,太子竟欣然病愈。这以后,遂“令后富贵人左右皆诵读之”,王褒所写的有声有色的作品竟成了宫中治疗抑郁病患者的良方。他特别善于写咏物小赋,是汉代写咏物小赋的代表作家。他所写的追思屈原的《九怀》,既有情感又有文藻,颇有《离骚》的风格,刘向编定《楚辞》、王逸作《楚辞章句》,都收入了它。
王褒在京中任职了一段时期,公元前51年汉宣帝要他回益州去祭祀传闻之中的“金马碧鸡之宝”。谁知在途中染病,未得医治,竟死于旅途之中。
神爵三年(前59年)王褒在四川,写过一篇很有特色的文章叫《僮约》,记述他到“煎上”即湔上(今四川彭州一带)时,遇见寡妇杨舍家发生主奴纠纷,他便为这家奴仆订立了一份契券,文中明白规定了奴仆必须从事的若干项劳役,也规定了若干项奴仆不准得到的生活待遇。这是一篇研究汉代四川社会情况的极为重要的资料。在这篇《僮约》中有这样的记载:“脍鱼炮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这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早的关于饮茶与买茶的记载。由这一记载可知,四川是全世界早种茶与饮茶的地区。武阳(今四川彭山)地区是当时茶叶主产区与著名的茶叶市场。《僮约》中类似的珍贵资料还有一些,可以认为,其价值远远超过他受到汉宣帝赞赏的《圣主得贤臣颂》之类的辞赋。
扬子云与子云亭
凡是稍有一点古代文化修养的人,几乎都读过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陋室铭》的开头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结尾举出的有名、有灵的具体例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在这里,刘禹锡把诸葛亮的草庐与扬子云的读书亭并列,可见早在唐代时,扬子云与子云亭就已成为人们所尊崇的形陋而实不陋的胜迹了。
扬子云即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西汉末期郫邑(今四川郫都区)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扬雄祖辈以农桑为业,家道小康。他自幼口吃,不善言语,然而却喜欢读书与思考,史称“博览无所不见”,“默而好深沉之思”,“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自小就打下了从事文学创作与哲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自司马相如以辞赋名天下以后,蜀中辞赋之风颇盛,扬雄也深受影响,“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他又敬慕屈原的为人,悲悯屈原的投江,特地仿《离骚》之体,反《离骚》的意,写《反离骚》“自岷山投诸江流以吊屈原”。扬雄年轻时是很有一番豪爽之气的。
大约四十余岁时,扬雄来到长安,希望能一展抱负。不久,他因“文似相如”而被王音、扬庄等人荐给汉成帝,待诏宫廷。于是,他连续为汉成帝写了《甘泉赋》《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在这些作品中,他学习司马相如,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丽雕砌的辞藻,一方面对汉成帝的“英华沉浮,洋溢八区,普天所覆,莫不沾濡”的功业尽力歌颂;另一方面,又以讽喻的手法对汉成帝穷奢极欲的作风进行了规劝。
在写了若干辞赋之后,扬雄感到写作辞赋的作用是对皇上有所讽劝。可是无论是他,还是司马相如,若干篇“极丽靡之辞”的结果是毫无讽劝作用,“赋劝而不止,明矣”。他下决心,“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不再作赋,转而研究哲学,少问政事,虽然长期不升官也安之若素。对于旁人的嘲笑与疑问,只作了《解嘲》与《解难》两篇文章予以回答,表明自己“位极者宗危,自守者身全”的处世之道。对于扬雄这种从尽力作赋到反对作赋的重要变化,茅盾先生曾喻之为“比韩愈早八百年揭起反对文学骈丽化的旗帜的人”。
扬雄潜心学术之后,发愤著书,写成了几部重要著作,即:仿《论语》而写的政论性著作《法言》、仿《周易》而写的哲学著作《太玄》、仿《仓颉篇》而写的文字学著作《训纂篇》、仿《虞箴》而写的政论性韵文《州箴》、仿《尔雅》而写的语言学著作《方言》。这些著作都流传至今,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史的宝贵资料。这几部著作中,值得称道的是《方言》,其全称是《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这部书是扬雄继承老师林闾翁孺(林闾是复姓)生前的遗愿,利用全国各地的人汇聚首都的有利条件,进行了二十七年的访问、积累、整理而成的方言学专著,其中记录了西汉时期全国各地的方言材料和古今不同的词汇材料,也记载了各地相同的民族共同语“通语”。它不仅是我国部,也是全世界部方言学专著,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例如,巴蜀地区古代语言的情况,今天主要的材料就只有《方言》。我们从《方言》中可以知道:汉代的四川,称“肥”为“rǎng”,称“裂”为“pīe”,这与今天四川方言基本一致。如果有功夫对扬雄当年收集的方言资料继续加以研究,一定会得到若干有趣的结果。
王莽篡权之后,诛杀甄丰父子,放逐刘棻。因刘棻曾向扬雄学习古文奇字,有一些来往,于是就株连到扬雄。当时扬雄还在天禄阁中校勘古籍,司法官员前来抓他,他拒不受辱,乃从天禄阁上跳下,以自杀相抗议。可是,扬雄并未能摔死,被救得治。后来,王莽宣布免去加在扬雄身上的罪名,又给予了大夫的官职。但扬雄仍过着“家素贫”,“人稀至其门”的生活,只有不多的学生来向他学习《太玄》与《法言》。公元18年,他病逝于长安。
扬雄在世时,他的学识并未受到时人的重视,刘歆甚至于说他钻研学术是“空自苦”,挖苦他的著作只能被后人用来盖酒坛子。可是,有眼力的哲学家桓谭却认为他“才智开通,能入圣道,卓绝于众”,断言他的著作“必传后世”。果然,扬雄去世后四十余年,就“《法言》大行”了。对于这位多学科的杰出学者与文字学家,家乡的人们从来就没有忘记他,一直在纪念他,这其中有说服力的事例是在川西地区,长期有多处关于他的纪念地:相传他洗砚、洗笔之地的成都洗墨池以及在此地修建的墨池书院、郫都区的扬雄墓,还有三处子云亭。
扬雄墓建在他出生之地的郫都区,至今犹保存在郫都区城西南的三元场附近,当地称为“子云坟”。冢高数米,草色青青,竹林四合,花园环绕。不过,据《汉书》记载,他是死于长安,并由他的学生侯芭葬于长安的。所以,这座扬雄墓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
洗墨池旧址在今成都青龙街第十三中学内,相传是扬雄在成都的旧宅。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在成都凭吊古迹时,还专门写过《扬子云宅》一诗。北宋时,这里曾有过一组纪念性建筑,即:墨池、准易堂、解嘲亭、吐凤轩等。宋末元初,毁于兵火。明万历年间,范涞入主川政,乃疏浚洗墨池,重建子云亭。清嘉庆年间,聂蓉峰任四川学政,又在洗墨池侧修建了颇具规模的墨池书院,培养全川的学子,并将洗墨池拓宽为有数亩水面的小湖,引锦江水灌注其中。一百多年过去了,洗墨池早已淤塞不存,书院也变成了现代的完全中学,但“墨池”的芳名,仍然在文教界享有声誉。
子云亭原有三处,成都洗墨池侧的子云亭唐代就有,现已不存。郫都区的子云亭始建年代不详,原在县城附近,清乾隆年间移建于扬雄墓侧,“缭以墙垣,绕以曲池,树以花卉”。不过,如今亭已不存,仅存土台遗址。绵阳市西郊西山观下也有一处子云亭,至今犹存,与著名的唐代石刻造像玉女泉为邻。虽然扬雄是否在绵阳西郊读过书这件事还缺乏力证,但人们仍然络绎不绝地前往参观、瞻仰,这表明人们对扬雄是何等的崇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