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4003251
编辑推荐
《江南风俗》为民俗文化类读物,收录了作者吴金宣家乡浙江金华武义县宣平地方的民俗,包括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嫁生育、寿诞庆贺、丧事祭祀、心灵信仰、禁忌民俗以及其他民俗。作者或追根溯源,或客观记录,配以上百幅插图,使得原本抽象的民俗栩栩如生。 作者笔下的江南风俗,是原生态的、乡野的,有着未经雕饰的朴拙之美。
内容简介
吴金宣编著的《江南风俗》大体依循民俗学大家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分类法,分为岁时节令、衣食住行、婚嫁生育、寿诞庆贺、丧事祭祀、心灵信仰、禁忌民俗以及其他民俗。以文配图,以图衬文,具有可读性与观赏性。
目 录
岁时节令 衣食住行 婚嫁生育 寿诞庆贺 丧事祭祀 心灵信仰 禁忌民俗 其他民俗
在线试读
辞岁 辞岁,又称“谢年”、“辞年”,是江南人家大年三十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
辞岁一般在午饭后着手准备,大门外的八仙桌上通常摆放猪头、肉(上面插一双筷子)、鸡、饭粿、糕、米饭、煎豆腐、糖果和青菜等众多祭品,再摆上酒壶一把、酒杯五只、筷子五双、菜刀一把,蜡烛台上点燃红烛,烛台之间摆放香炉一只。
辞岁仪式:主祭人斟酒,焚香,朝天地三拜,同时口中默念祝祷词,如“天地神佛,我家开始辞年了,请你们前来领受,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全家平平安安、人财两旺!”然后将香插在大门两边和香炉中。一些态度虔诚的人家,全家老小双手合拢朝拜天地,祈求天地神佛保佑。祭拜完毕后,烧黄草纸、元宝,放鞭炮。
拜太公 拜太公,是江南地区祭拜祖先的习俗。
太公,又叫“太公婆”、“家先图”,是一种上画有祖宗图像,下画有“金童”、“玉女”,并记载有祖宗生辰、忌日的卷轴。整幅卷轴大约2米长、1米宽。
拜太公的仪式与辞年相同,不同的是要先在中堂板壁上挂匕家先图。
除夕 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夕”的妖怪在人间四处横行。“夕”狠毒残忍,而且还喜欢吃漂亮的女孩。“夕” 一到晚上就窜出来,养育女孩的人家防不胜防。老百姓对“夕” 恨之入骨,却又无能为力。
有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又勇敢强悍的猎人,名叫七郎。
七郎是个好猎手,他饲养的猎狗也非常聪明,毫不畏惧任何猛兽,七郎每次出去狩猎总带着它。
有一天,七郎与“夕”狭路相逢,展开了殊死搏斗。“夕” 见形势不妙,正准备逃跑时,机灵的猎狗看出了“夕 ”的企图,死死地咬住“夕”的后腿不放。正当猎狗与“夕”相互撕咬时,七郎趁机一箭射死了“夕”。
老百姓见长期危害人间的妖怪“夕”被除掉了,欢呼雀跃,无比高兴,纷纷庆祝了起来。
从此,人们就把十二月三十日这一天叫做“除夕 ”。除夕的习俗大同小异,有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火炮、守岁等,以求祓除不祥,企盼来年幸福平安。
压岁钱 压岁钱的历史源远流长。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那时又叫“压胜钱”,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供小孩佩戴玩赏的辟邪物。
压岁钱正面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以示吉祥平安的字样,背面铸有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图案。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的压岁钱有两种形式: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分发压岁钱也是除夕的习俗之一,寄寓着长辈对晚辈浓浓的关爱之情。
烧火亮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云:“三十日……夜以松柏枝杂柴燎院中,曰烧松盆,□岁也。” 江南地区流行烧火亮的习俗。
大年三十前夕,每家每户都要到山上砍一根小松树回来,去掉小松树的顶部,留下四个树杈,将根部削尖后竖在天井,没有天井的人家可以竖在大门口。
天趋暗时,在四根树杈上放一片土瓦,瓦片上叠一些松明,引火点燃。批松明燃烧过半,又接着加第二批松明,如此不间断。人们围着火亮,取暖聊天。
烧火亮要一直持续到深夜,有的甚至持续到天亮。
民间认为烧火亮的习俗可以驱除邪气,喜迎新春。
守岁 守岁,又称“守夜”、“醒夜”,是除夕夜一项重大而有意义的习俗。
守岁时要焚香燃烛,全家人团聚在一起闲话家常,气氛温馨。故有“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的民谚。
守岁时长辈会告诫晚辈,大年初一一定要说吉利话。
如江南地区的人家,大人会叮嘱小孩,大年初一早上看见糕、豆腐和饭粿时要说:“糕糕年年高,豆腐豆腐年年富,饭粿老长长……”有的则说:“饭糅老长长,年年有好长(意即年年有盈余)。”一旦发现燃着的蜡烛“开花”了,长辈们就会自言自语:“蜡烛开花,铜钿银归家。” 守岁是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传统习俗。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民俗,往往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如必须是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可以互相拜年,女儿、女婿要先到女方父母家拜年。
江南地区,拜年时主人家一见客到即会说:“拜年客来了!” 转身就泡上一杯糖茶递给客人,并且客气地端上点心让客人享用。江南各地的点心丰富多样,较常见的是索面烧鸡蛋。
拜年时,客人会随身提带一些拜年礼物。拜年礼一般视各家经济条件而定,过去以橘饼、白糖、荔枝干和桂圆干等土特产为主。
拜完年后,客人通常会得到主人红包、糖果、糕等回礼,寓意吉祥高升。
请新郎 江南地区有正月请新郎的习俗,即结婚年的正月,新郎去女方亲戚家做客。
此习俗在江南地区的地方志中有记载,并沿袭至今。
新婚夫妇需根据亲戚数量准备相应的礼品,礼品一般为橘饼、白糖、桂圆干、荔枝干等。亲戚回礼一般为红包、糖果、糕等。
请新郎以女方父母为主,由女方父母统一安排。
此俗男女双方叫法有所区别:男方叫作“做新郎 ”,女方叫作“请新郎”。
开年 开年,表示年已过完,时间一般在大年初五。
大年初五下午,江南地区每家每户都要为开年做准备。
下午四点左右祭拜太公,然后取下家先图,卷起放回原处,表示五日年已过,亡灵可返回。
天黑后,主祭人洗脸净手,焚香燃蜡,斟酒祭拜四方神佛,以示开年。
开年选在大年初五,是因为此日又是财神日,开年的同时迎接财神,寓意一年财源滚滚。也有选在大年初六开年的。
发利市 开年后天出门经商、劳作、做手艺,江南地区称为“发利市”。
商人一般选在大年初五财神日发利市,寓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讨个好彩头。
发利市颇有讲究,大部分家庭都要准备丰盛的中饭与晚饭,高高兴兴聚集一堂,祈望一年事事顺心。一些地方的妇女还要为丈夫准备一碗特色的索面鸡蛋,以示慰劳。
接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日的到来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经过了漫长的隆冬,人们对春天满怀期待,故而在立春日这一天用实际行动迎接春天,就有了接春的习俗。
接春时通常会备一香案,其上摆放祭品,燃烛焚香,燃放鞭炮,门柱上张贴写有“迎春接福”、“春临福至 ”、“春色满园”等吉祥字样的春联。接春以后的晚上,大门口要悬挂大红灯笼,以示庆贺新春。
据说从周朝开始,我国就有设东堂迎春祭句芒神的习俗。
句芒神是中国古代的春神,也是草木生命之神,主管农事。
据说此神鸟身人面,出人常脚踏两条龙。
上八日 江南地区在正月初八这一天一早,各家各户的男人会挑上“三牲”(即鸡、肉、一只墨鱼干)等祭品前往当地神庙祭拜神佛,祈求平安。民间把这一节日称为“上八日” 。
上八日被看成庄严隆重的日子,因此有很多禁忌:不能用剪刀,以防鼠害。小孩不能出门,以防疾病与不祥。不能吵架,不能诅咒别人,以免给别人带来噩运。旧时还不能挑马桶出门,以防神佛降罪。
辞岁一般在午饭后着手准备,大门外的八仙桌上通常摆放猪头、肉(上面插一双筷子)、鸡、饭粿、糕、米饭、煎豆腐、糖果和青菜等众多祭品,再摆上酒壶一把、酒杯五只、筷子五双、菜刀一把,蜡烛台上点燃红烛,烛台之间摆放香炉一只。
辞岁仪式:主祭人斟酒,焚香,朝天地三拜,同时口中默念祝祷词,如“天地神佛,我家开始辞年了,请你们前来领受,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全家平平安安、人财两旺!”然后将香插在大门两边和香炉中。一些态度虔诚的人家,全家老小双手合拢朝拜天地,祈求天地神佛保佑。祭拜完毕后,烧黄草纸、元宝,放鞭炮。
拜太公 拜太公,是江南地区祭拜祖先的习俗。
太公,又叫“太公婆”、“家先图”,是一种上画有祖宗图像,下画有“金童”、“玉女”,并记载有祖宗生辰、忌日的卷轴。整幅卷轴大约2米长、1米宽。
拜太公的仪式与辞年相同,不同的是要先在中堂板壁上挂匕家先图。
除夕 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夕”的妖怪在人间四处横行。“夕”狠毒残忍,而且还喜欢吃漂亮的女孩。“夕” 一到晚上就窜出来,养育女孩的人家防不胜防。老百姓对“夕” 恨之入骨,却又无能为力。
有一个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又勇敢强悍的猎人,名叫七郎。
七郎是个好猎手,他饲养的猎狗也非常聪明,毫不畏惧任何猛兽,七郎每次出去狩猎总带着它。
有一天,七郎与“夕”狭路相逢,展开了殊死搏斗。“夕” 见形势不妙,正准备逃跑时,机灵的猎狗看出了“夕 ”的企图,死死地咬住“夕”的后腿不放。正当猎狗与“夕”相互撕咬时,七郎趁机一箭射死了“夕”。
老百姓见长期危害人间的妖怪“夕”被除掉了,欢呼雀跃,无比高兴,纷纷庆祝了起来。
从此,人们就把十二月三十日这一天叫做“除夕 ”。除夕的习俗大同小异,有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火炮、守岁等,以求祓除不祥,企盼来年幸福平安。
压岁钱 压岁钱的历史源远流长。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那时又叫“压胜钱”,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供小孩佩戴玩赏的辟邪物。
压岁钱正面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以示吉祥平安的字样,背面铸有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图案。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的压岁钱有两种形式: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分发压岁钱也是除夕的习俗之一,寄寓着长辈对晚辈浓浓的关爱之情。
烧火亮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云:“三十日……夜以松柏枝杂柴燎院中,曰烧松盆,□岁也。” 江南地区流行烧火亮的习俗。
大年三十前夕,每家每户都要到山上砍一根小松树回来,去掉小松树的顶部,留下四个树杈,将根部削尖后竖在天井,没有天井的人家可以竖在大门口。
天趋暗时,在四根树杈上放一片土瓦,瓦片上叠一些松明,引火点燃。批松明燃烧过半,又接着加第二批松明,如此不间断。人们围着火亮,取暖聊天。
烧火亮要一直持续到深夜,有的甚至持续到天亮。
民间认为烧火亮的习俗可以驱除邪气,喜迎新春。
守岁 守岁,又称“守夜”、“醒夜”,是除夕夜一项重大而有意义的习俗。
守岁时要焚香燃烛,全家人团聚在一起闲话家常,气氛温馨。故有“小孩盼过年,大人盼种田”的民谚。
守岁时长辈会告诫晚辈,大年初一一定要说吉利话。
如江南地区的人家,大人会叮嘱小孩,大年初一早上看见糕、豆腐和饭粿时要说:“糕糕年年高,豆腐豆腐年年富,饭粿老长长……”有的则说:“饭糅老长长,年年有好长(意即年年有盈余)。”一旦发现燃着的蜡烛“开花”了,长辈们就会自言自语:“蜡烛开花,铜钿银归家。” 守岁是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传统习俗。
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一项重要的民俗,往往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如必须是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可以互相拜年,女儿、女婿要先到女方父母家拜年。
江南地区,拜年时主人家一见客到即会说:“拜年客来了!” 转身就泡上一杯糖茶递给客人,并且客气地端上点心让客人享用。江南各地的点心丰富多样,较常见的是索面烧鸡蛋。
拜年时,客人会随身提带一些拜年礼物。拜年礼一般视各家经济条件而定,过去以橘饼、白糖、荔枝干和桂圆干等土特产为主。
拜完年后,客人通常会得到主人红包、糖果、糕等回礼,寓意吉祥高升。
请新郎 江南地区有正月请新郎的习俗,即结婚年的正月,新郎去女方亲戚家做客。
此习俗在江南地区的地方志中有记载,并沿袭至今。
新婚夫妇需根据亲戚数量准备相应的礼品,礼品一般为橘饼、白糖、桂圆干、荔枝干等。亲戚回礼一般为红包、糖果、糕等。
请新郎以女方父母为主,由女方父母统一安排。
此俗男女双方叫法有所区别:男方叫作“做新郎 ”,女方叫作“请新郎”。
开年 开年,表示年已过完,时间一般在大年初五。
大年初五下午,江南地区每家每户都要为开年做准备。
下午四点左右祭拜太公,然后取下家先图,卷起放回原处,表示五日年已过,亡灵可返回。
天黑后,主祭人洗脸净手,焚香燃蜡,斟酒祭拜四方神佛,以示开年。
开年选在大年初五,是因为此日又是财神日,开年的同时迎接财神,寓意一年财源滚滚。也有选在大年初六开年的。
发利市 开年后天出门经商、劳作、做手艺,江南地区称为“发利市”。
商人一般选在大年初五财神日发利市,寓意生意兴隆,财源广进,讨个好彩头。
发利市颇有讲究,大部分家庭都要准备丰盛的中饭与晚饭,高高兴兴聚集一堂,祈望一年事事顺心。一些地方的妇女还要为丈夫准备一碗特色的索面鸡蛋,以示慰劳。
接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日的到来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经过了漫长的隆冬,人们对春天满怀期待,故而在立春日这一天用实际行动迎接春天,就有了接春的习俗。
接春时通常会备一香案,其上摆放祭品,燃烛焚香,燃放鞭炮,门柱上张贴写有“迎春接福”、“春临福至 ”、“春色满园”等吉祥字样的春联。接春以后的晚上,大门口要悬挂大红灯笼,以示庆贺新春。
据说从周朝开始,我国就有设东堂迎春祭句芒神的习俗。
句芒神是中国古代的春神,也是草木生命之神,主管农事。
据说此神鸟身人面,出人常脚踏两条龙。
上八日 江南地区在正月初八这一天一早,各家各户的男人会挑上“三牲”(即鸡、肉、一只墨鱼干)等祭品前往当地神庙祭拜神佛,祈求平安。民间把这一节日称为“上八日” 。
上八日被看成庄严隆重的日子,因此有很多禁忌:不能用剪刀,以防鼠害。小孩不能出门,以防疾病与不祥。不能吵架,不能诅咒别人,以免给别人带来噩运。旧时还不能挑马桶出门,以防神佛降罪。
评论
还没有评论。